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医籍皆载肺经各穴都能治疗咳嗽,但均未细言其特异,令人难于区别,而不易应用。故笔者不揣愚昧,仅就学习医籍之体会和临证运用之心得,对肺经各穴主治咳嗽的特异,作一浮浅的剖析中府主肺气为病之咳喘:中府为肺经之募穴,是肺经经气结聚之处,乃胸中之气宣导之要道,故能主治肺气为病者。补之则能补益肺气,用于治疗肺气不足,清肃无权而致之咳嗽气短;或久咳不愈,损伤肺气,肺虚作喘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选用临床有代表性的病例,通过辨证选用相对应的背俞穴进行针刺操作。结果:采用针刺背俞穴法的病例都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标准。结论:针刺背俞穴对于治疗相应五脏的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背俞穴相互配合应用,能够调整相应的脏腑阴阳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从五脏俞作用机理谈五脏俞治疗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代针灸临床文献的分析考察,五脏俞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疾病,而失眠与心、肝、脾、肾、胃、胆等脏腑组织密切相关,从中西医角度探讨了五脏俞的作用机理及其与失眠的关系。从而得出从五脏俞着手治疗失眠症可调整五脏所主功能从而起到安神定志、调和阴阳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查阅《中国针灸穴位通鉴》及检索中国知网(CNKI),对其中记载合穴主治"逆气而泄"(呕吐、泄泻)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古代文献记载中除小海、阴谷、曲池外,其他合穴均可主治"逆气而泄";现代文献仅有尺泽、曲泽、曲池、阴陵泉、足三里、委中这6个穴位有治疗"逆气而泄"的报道,且手经的尺泽、曲泽多用放血疗法,足经的阴陵泉、足三里多用穴位注射疗法。古今文献中记载主"逆气而泄"的合穴中,足三里的应用最为广泛,这说明"合主逆气而泄"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足三里主"逆气而泄"有相对的特异性,这可能与其既为胃经"合穴"又为胃腑"下合穴"的双重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5.
肝、心、脾、肺、肾五脏的背俞穴通常统称为五脏俞.现代临床研究中,除五脏俞联合应用外,还经常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失眠症、抑郁症、肝部疾病、糖尿病、腰推间盘突出症、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与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的疾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通过对五脏俞现代临床应用的整理,可为同行拓展临床思维,并为进一步开展基础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合穴系临床常用穴,随配穴、操作的不同主治有异,合理配穴是治疗疾病的关键。通过5种不同配穴说明合穴能治疗不同的病证。  相似文献   

7.
合穴配穴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穴系临床常用穴,随配穴、操作的不同主治有异,合理配穴是治疗疾病的关键。通过5种不同配穴说明合穴能治疗不同的病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从经络学角度,针刺肺经和胃经经穴,观察针刺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按1∶1∶1的比例分入肺经穴组、肺胃经穴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阿斯美),2粒/次,3/d。疗程为10 d。前2组用针刺治疗,肺经穴组取鱼际、侠白、中府、尺泽、孔最、列缺穴等,肺胃经穴组取鱼际、尺泽、孔最、列缺、天枢、足三里、丰隆穴等,1次/d,10次为1疗程。结果咳嗽疗效方面,肺胃经穴组总有效率为90.00%,肺经穴组为83.33%,对照组为80.00%,肺胃经穴组优于其他2组(P〈0.05)。3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肺胃经穴组治疗后总积分(79.85±7.137)高于肺经穴组的(70.83±9.263)和对照组的(68.44±3.352)(P〈0.05)。结论以胃肺论治理论为基础,针刺治疗感染后咳嗽,能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从“五脏相关”理论角度看,失眠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五脏功能失调是导致失眠发生的主要病机。五脏俞是五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通过膀胱经的联络作用,与五脏经气相通,为五脏之气转输流注于全身的枢纽,与五脏之功能紧密相关,调五脏之背俞穴可调整五脏所秉权之功能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气血调和之目的。从五脏相关论就五脏俞治疗失眠的理论、临床及机理研究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0.
顽固性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李建强副教授认为人之寐寤由神主导,神安则寐,神动则寤。五脏不和、神不安其脏为顽固性失眠的主要病机;临证善用太冲、内关、三阴交、尺泽、太溪、照海、足三里七穴为基础穴组通调五脏,推广应用焦氏头针血管舒缩区于失眠的治疗中,博采众长,辨证施治,穴简效宏。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所谓"痹"即"痹证",由五体痹和五脏痹组成。结缔组织疾病(CTD),中医又称风湿病,属"五体痹"范畴。间质性肺疾病(ILD)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属中医学"肺痹"、"肺痿"、"咳嗽"、"肺胀"等范畴。肺脏受邪,气血失调,痰瘀互结,壅滞肺络,即可发为肺痹。虚、痰、瘀贯穿疾病始终。肺痹属五脏痹,为五体痹受邪深入发展而来。五体痹与五脏痹的发病关系以及证候表现体现了"五体合五脏"的理论思想,五体痹不愈,复感外邪,疾病传变入里,导致五脏痹。五体痹可导致五脏痹,五脏痹之间亦可相互传变。CTD是引起ILD的常见病因,五体痹不愈,内舍其合,继而引发多种呼吸系统损害,逐渐形成肺痹。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业化的进步,CTD相关ILD发病率明显上升。文章试从痹证"五体合五脏"论述CTD-ILD的关系,以求增强对CTD以及ILD的认识,为临床上诊疗开拓思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浅析王有奎教授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精读王教授著作及临床相关医案,查阅相关文献,从中医“肺贵说”理论着手论病因病机,并从五脏五行具体辨治,结合顺四时养五脏,总结王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王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肺系疾病迁延愈久所致,肺体不用,肺气虚损乃本病之基。肺虚则病及五脏,脏腑气机失衡,生克制化失常,故从金土相爱、培土生金,金木交互、泻木清金,金火相持、复金益火,金水相生、生源益精四方面进行辨证论治,用药均为王教授自拟经验方。同时王教授十分注重顺应四时以养五脏,防患于未然。文中所附医案,王教授辨为肺肾两虚证,治以补肾纳气、益气健脾,方用补肾宣肺方。[结论]王教授临证注重先查病之源,再查病之机,从五脏五行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显著,经验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哮喘的病位虽然在肺,但五脏之间关系密切,杨季国教授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喘咳,临证可从五脏论治,以辅助肺气肃降。  相似文献   

14.
针刺从肺肠论治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和大肠经穴对中医肺、肠症状评分的影响,探讨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进行针灸选穴在治疗肺系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针刺1组(肺经穴组)、针刺2组(大肠经穴组)、针刺3组(肺大肠经穴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4个组均按需吸入万托林,前3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针刺治疗,针刺1组取中府、尺泽、列缺等,针刺2组取曲池、合谷、天枢等,针刺3组取尺泽、列缺、合谷、天枢等,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治疗12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12周).采用中医症状量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肺、肠系统症状)评分变化.结果 各针刺组肺、肠系统症状总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 <0.01、P<0.05),组间比较各针刺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P <0.05),各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肠系统症状总分的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P<0.01).结论 从肺论治、从肠论治以及肺肠合治均可使哮喘患者的肺系统症状以及大肠系统症状得到改善,且肺、肠症状的改善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灵枢经·热病篇》曾云:“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剌之”,《甲乙经》云:“咳引尻……鱼际主之”,东垣有“五脏气乱,皆生子肺者,取之手太阴鱼际”之说。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记载本穴有清肺热、利咽喉之效能,主治咳嗽、哮喘等,属手太阴肺经之荥穴。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冯建国等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到,针本穴能即刻改善肺功能及生化物质基础的变化,发现针刺该穴不仅具有改善肺通气功能,还能明显影响血浆环磷酸腺甙和皮质醇的水平。针刺豚鼠鱼际穴,肺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均较针刺非穴点和对照组显著升高,表明针刺本穴与不针刺和针刺非…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患者肺经和肺经经穴红外温度的比较研究,论证穴位反映病证的科学性。方法: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采集正常组和疾病组的经脉线测温与经穴点测温,分别进行红外温度的组间和组内点线测温的配对检验。结果:(1)线温度比较:疾病组双侧均高于正常组,疾病组双侧中府至云门、云门至天府,左侧尺泽至太渊温度与正常组比较,P0.05。(2)点温度比较:疾病组双侧除右侧少商外均高于正常组,疾病组双侧中府、云门、列缺,左侧太渊、鱼际温度与正常组比较,P0.05。(3)点线温度比较:疾病组左侧太渊、鱼际、尺泽至太渊温度较正常组升高,P0.05,右侧太渊、鱼际升高,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原穴太渊、荥穴鱼际呈高温改变且具有特异性,体现了针灸特定穴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法治疗咳嗽(肺气亏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咳嗽(肺气亏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外敷穴位贴敷法(外敷于膏肓、厥阴俞、尺泽、璇玑穴),对照组采用穴位针刺法,分析治疗后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法治疗咳嗽(肺气亏虚证),能调节神经—体液—免疫系统,补益肺气,达到解痉止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脑病范围较广,但在临床中常见的有中风、眩晕、头痛等,包括了西医的脑血管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经过近30年的临床实践,认为五脏功能失调在脑中风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脑与五脏及诸窍的关系阐述脑中风的病理机制,来进一步地探讨西医脑血管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加红外线照射五脏调神穴联合药物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80例不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地西泮和谷维素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合红外线照射五脏调神穴治疗,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临床疗效及脑电图主要睡眠参数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得分得到优化,观察组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睡眠参数得到优化,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皆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刺加红外线照射五脏调神穴联合药物疗法治疗不寐具有较好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脑电图参数,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通过对血液的化生和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统血,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化血,肺主治节,调理心血等生理功能的探讨,揭示了五脏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