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重度手足皮肤反应(hand-foot skin reaction,HFSR)的中医证型及证型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回顾性时间横断面观察法,收集140例中重度HFSR患者的中医证候资料。通过聚类分析方法提取证候资料,得出中重度HFSR患者的中医证型,并进一步分析各证型的分布特征。[结果] 中重度HFSR中医证型分为3类:热毒蕴肤证、湿热瘀阻证、血虚风燥证;进一步从中分析出HFSR的病因病机为热毒、湿、瘀、血虚、风燥5个因素。中医证型频率分析显示,热毒蕴肤证占15.00%,湿热瘀阻证占56.43%,血虚风燥证占28.57%。所有患者平均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为(4.45±2.15)分,其中热毒蕴肤证平均NRS评分(4.14±1.35)分,湿热瘀阻证平均NRS评分(5.86±1.34)分,血虚风燥证平均NRS评分(1.83±0.87)分。轻度疼痛以血虚风燥证为主(71.15%);中、重度疼痛均以湿热瘀阻证(75.44%、93.55%)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重度HFSR临床最常见证型为湿热瘀阻证,血虚风燥证次之,热毒蕴肤证最少见;其中湿热瘀阻证患者的疼痛程度相对较重,而血虚风燥证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2.
湿温因感受暑湿之邪而发病,又有因外暑内湿相合或湿蕴化热湿热为病者。病变重心在脾胃,治法重在祛湿热,畅气机。不能过用温燥,妄投升散。挟痰的,祛痰化浊,开泄宜通;化燥成实的,及时用下;化燥伤阴的,宜用凉润。  相似文献   

3.
认为"燥"在新冠肺炎中不可忽视.目前有关"燥"的代表性论述有二:其一是仝小林院士基于"寒湿疫"认识而提出的"湿阻变燥";其二是顾植山教授基于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而指出的"伏燥兼湿".认为该病之"燥"还与"外感燥邪""外邪直中阳明化燥""湿热转入阳明化燥""湿热蕴久伤阴化燥"等因素有关.在国医大师伍炳彩的指导下,制定了散寒除湿抗毒方、清热化湿抗毒方,充分考虑了"燥"和"湿"的因素,这也是本病治疗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刘复兴教授将银屑病分为5种证型进行辨证论治:血热风燥证、血虚风燥证、气滞血瘀证、湿热蕴毒证、热毒炽盛证。笔者近年来按照刘复兴教授的治疗经验治疗银屑病取得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刘复兴教授治疗银屑病的方法确实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伤寒是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感受湿热病邪,湿热不化,蕴蒸日久,热盛伤津,产生腑实燥结或热传营血,甚至湿胜阳微,病情凶险。小儿伤寒的临床表现为,学龄期儿童的症状与成人相似,一般有持续发热、神情淡漠、相对缓脉、纳呆、腹痛、腹胀、便秘、玫瑰  相似文献   

6.
血虚、情志因素、劳逸过度、饮食失调是斑秃发生的主要病因;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如气虚、血虚、精亏等),营养物质供应障碍(如血瘀、湿热阻滞、气机郁滞等),毛发的生长环境不良(如风燥邪热、水气上泛、湿热蕴蒸、血热灼伤发根等)是其主要病机;辨证分为血热风燥、肝胃不足、气血两虚、气滞血瘀4型论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文章为总结余土根教授治疗湿疹的临床经验。主要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医案举例等方面讨论总结余土根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的临床经验。余师临证将湿疹辨为湿热蕴肤型、脾虚湿蕴型、血虚风燥型,并从脾胃出发,主要以清热止痒、健脾利湿、养血祛风为主,结合西药内服及外治治疗,所举医案疗效良好。余土根教授分型辨治湿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疗效显著,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辨证论治脂溢性皮炎经验。方法:以医案的形式阐述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结果: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病机为平素血燥之体感受风热之邪形成风热血燥或阴伤血燥;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形成肠胃湿热。常见证型为风热血燥,肠胃湿热。治疗原则为祛风、清热、滋阴、润燥、除湿。常用中药为防风、荆芥、白术、黄连、黄柏、蒲公英、地黄、枸杞子、山萸肉等。结论:辨证论治脂溢性皮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辨证论治脂溢性皮炎经验。方法:以医案的形式阐述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结果: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病机为平素血燥之体感受风热之邪形成风热血燥或阴伤血燥;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形成肠胃湿热。常见证型为风热血燥,肠胃湿热。治疗原则为祛风、清热、滋阴、润燥、除湿。常用中药为防风、荆芥、白术、黄连、黄柏、蒲公英、地黄、枸杞子、山萸肉等。结论:辨证论治脂溢性皮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银屑病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它可能与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内分泌影响、神经精神因素和免疫异常等有关。中医认为多由脾肺湿热、复感风湿热邪、蕴于肌肤、致局部气血运行失畅;或因风寒外袭,营养失调,瘀久化燥,使皮肤失其所养;  相似文献   

11.
李普,男,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医50年,擅治肝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仅摘其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 从临床出发,治分三型急性黄疸型肝炎常见于病毒性肝炎(甲、戊、乙、丙),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湿热蕴于肝胆为病理特征,属中医“阳黄”之范畴。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较轻三型。1.1 热重于湿型 主症:身目色黄如橘,色泽鲜明,黄疸较重,发热较高,口干烦渴,小便少而黄赤,大便秘结,或厌油泛恶,腹胀纳呆,或胁痛肝大,舌质红,苔黄燥或黄…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处西北,长期处于燥邪浸漫之中,而糖尿病患者多以湿邪为患,故新疆地区糖尿病患者多具有外燥内湿、燥湿相兼的体质特点,在西北燥邪下从湿论治消渴病可从法、因、证、治四点出发。西北外燥内逼、饮食失调、饮食不畅、脏腑失调皆可生湿,内易生湿留而致脾胃蕴湿证,西北干燥兼湿、燥湿相互转化、协同为病,以致消渴阴伤愈剧。分型论治可分为寒湿证与湿热证二者,治法均以健脾除湿为主,根据致病特点及病理因素转归结合临床症状表现,组方名为"消渴健脾汤"。但根据湿热病邪阻遏气机的病机特性发现,除湿不可过于温燥,否则易耗阴伤津,素体阴虚者多加注意,除此之外不可操之过急,更宜缓图之。在西北燥证视角下从湿论治消渴病,是结合地方治病特色基础对消渴病机的深刻把握,更是体现了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故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3.
根据湿热病邪的性质并结合湿热证形成的机制,讨论治疗湿热证过程中,如何确定以治湿为主或治热为主的治则;并从宣通湿郁防过燥、清解蕴热防伤阳、祛湿外出防伤正三个方面讨论"分解湿热"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和注意事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定自拟清咽开窍益胃汤治疗临床常见的湿热蕴阻型喉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中医耳鼻喉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以患者服药前后做自身对照,对68例喉痹(湿热蕴阻型)患者给予清咽开窍益胃汤加减口服,7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定。结果:与服药前相比,服药后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或部分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结论:自拟清咽开窍益胃汤是治疗湿热蕴阻型喉痹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的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探究各证型与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 (MCM5)、抑癌基因INK4a编码蛋白p16INK4a的相关性. 方法 对149例CIN及宫颈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MCM5、p16INK4a. 结果 本病主要证型依次为湿热蕴毒型、外染毒邪型、肝经湿热型、阴虚夹湿型、脾肾阳虚型.CIN Ⅰ多见外染毒邪型,其次为湿热蕴毒型;CIN Ⅱ、CIN Ⅲ以湿热蕴毒型为主;宫颈癌以湿热蕴毒型、阴虚夹湿型为主.证型在不同病理阶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型由外染毒邪、湿热蕴毒、肝经湿热、阴虚夹湿逐渐加重,MCM5阳性率无增高趋势,但MCM5强度增加,p16阳性率及强度均呈增加趋势. 结论 中医证型与MCM5及p16INK4a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湿热蕴毒型、肝经湿热型、阴虚夹湿型出现持续性CIN及进展为宫颈癌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6.
“灸法适用于热证否?”,我带着困惑,翻古看今:《伤寒论》道:“脉夫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认为灸法属火疗范畴,有助火增热之弊,故灸法禁用于热证。而且,医祖张仲景还在《金匮要略.黄疸病症正治》篇中明确指出黄疸发病时禁灸治和温针,意思是黄疸由湿热蕴蒸而成,此病内有湿热,倘若误用火劫其汗,两热相得在里则热不能外解,必致心烦气喘,胸满口燥诸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余土根医师治疗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用药和对AD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首先分析特应性皮炎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将其进行分型,分别对各型进行辩证分析,讨论余师对各型的治疗经验;举隅湿热内蕴证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经验,分析余师诊疗体系。【结果]特应性皮炎分为湿热内蕴、脾湿蕴肤、血虚风燥型,举案湿热内蕴型,经过辨证治疗,皮损基本消失,瘙瘁明显改善。[结论】余师治疗湿热内蕴型特应性皮炎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思路,以藉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肝炎湿热蕴脾证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慢性肝炎湿热蕴脾证的研究 ,不论从中医辨证论治着手还是用现代实验手段来揭示其病理实质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对临床辨证论治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 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1 .1 病理机制 :湿热内蕴是慢性肝炎的重要病理环节。尹氏 [1 ]认为慢性肝炎出现湿热蕴脾主要有 2个因素 :1是肝郁脾虚 ,邪热入侵 ,郁而化火 ,脾虚湿聚 ,湿热遂成 ,湿热蕴结 ,胶粘难祛 ,病易迁延 ;2是患者先有脾虚水滞之条件 ,复有外邪入侵 ,相引而成湿热。湿热既成 ,结于肝胆形成肝胆湿热 ,或蕴于脾胃使清浊相混 ,二者每多兼而有…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患者CD细胞、NK细胞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CD细胞、NK细胞功能在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病理变化中的作用.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纽,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检测CD3、CD4、CD8、NK细胞水平,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结果表明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患者CD3、CD4明显低于正常值,CD8明显高于正常值,治疗后均得到明显好转,2组治疗前后比较CD3、CD4、CD8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NK细胞与正常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CD细胞功能异常是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病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NK细胞似乎与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的病理变化关系不大;中医辨证治疗能有效地调节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患者的CD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0.
慢肝湿热蕴脾证血瘀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探讨慢肝湿热蕴脾证血瘀的病变实质,选择慢肝湿热蕴脾证41例,慢肝湿热蕴脾兼血瘀证39例,采血进行血浆TXB2和6-K-PGF1a及cAMP等含量的测定,结果说明慢肝湿热蕴脾证不论是否兼有血瘀的见症,均有血瘀的病变存在,且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