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定小夹板局部外固定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密度值及比率,探讨小夹板固定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将18只家兔通过手术造成左侧胫骨中下1/3 3 mm标准横形骨折模型,随机分成A组、B组、C组,每组各6只。A组与B组用石膏固定5 d后改成小夹板外固定,但A组与B组夹板包扎松紧不一致,A组包扎带上下移动3 mm,B组移动7 mm,C组钢板内固定;术后第6周末处死家兔进行骨密度及比率测定,每只家兔在处死前先行X线摄片检查。结果:X线摄片显示A组骨断端致密骨痂填充,骨折线模糊,外骨痂致密,部分髓腔再通,而B组和C组骨折端骨痂较少,骨折线仍存在。骨密度值测量显示,A组与B、C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动加速了局部矿物化,增加骨膜骨痂的成骨,是加速骨折愈合的最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力刺激在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术前随机选取2只白兔处死,以熟悉解剖结构及对照用.将其余16只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即应力刺激组(A组)与非应力刺激组(B组),每组各8只.A组术后第2周开始被动训练(CPM);B组正常笼养.分别于术后2、4、6、8周训练结束后处死,取材,每次每组各处死2只,检测BMP-2表达.结果 术后2周,两组BMP-2染色均呈阳性,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术后4周,两组BMP-2染色阳性,A组稍显均匀.术后6周,两组BMP-2染色阳性分布均较前广泛,A组较B组明显,且相对均匀有序.术后8周,A组比B组BMP-2染色更为有序,靠近骨面BMP-2表达程度与靠近腱性部分比较,差别较前减小.结论 CPM训练能提高兔冈上肌腱急性断裂术后腱-骨界面BMP-2表达,从而增进胶原的合成,促进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股骨折合并脑外伤时骨痂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取12周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成二组,每组8只,A组为单纯骨折组,B组为骨折合并脑外伤组。3周后处死所有大鼠,各组摄X线片后截取骨痂,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BMP-2、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 X线片示A组骨折端有较少量骨痂形成,骨折线较清晰;B组骨折端有较多骨痂形成,骨折线已模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A组BMP-2阳性细胞数量少于B组,并且显色强;分析显示A组BMP-2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数为1.35%±0.29%,B组2.37%±0.46%,A组VEGF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数为0.93%±0.34%,B组1.58%±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P-2、VEGF的mRNA表达量B组均显著高于A组。结论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其刺激BMP-2、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探讨BMP-2基因修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取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建立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在固定期第2天,实验组于牵张间隙注射200μL的BMP-2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液;对照组注射等量自体BMSCs液;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固定2,6周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组化等手段检测BMP-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牵张间隙新生骨组织均可见BMP-2基因mRNA和其蛋白强阳性表达。结论:BMP-2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移植能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雷奈酸锶对骨质疏松大鼠股骨折愈合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雌性3月龄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三组:正常骨折组(A),骨质疏松性骨折组(B)、雷奈酸锶干预组(C),每组各12只.B、C组接受双侧卵巢切除术,A组行假手术,术后8周,所有大鼠于行骨密度检测确认骨质疏松模型建立成功后,制作股骨中段骨折模型,克氏针固定,C组给予雷奈酸锶干预(1g/kg/day).骨折6周后取材,每组半数标本骨痴组织研磨提取RNA,Realtime PCR法检测BMP-2 mRNA的表达,另半数标本常规脱钙、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MP-2蛋白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A组大鼠骨痂组织较成熟,部分标本可见板层骨形成,B组大鼠骨折愈合进程较正常延迟,软骨性骨痂成分居多,C组优于B组,但仍较A组延迟;Realtime PCR及免疫组化提示C组BMP-2表达显著高于A、B组;A、B组间BMP-2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质疏松大鼠较正常大鼠骨折愈合进程延迟,雷奈酸锶可促进骨质疏松性大鼠骨折愈合,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MP-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局部应用辛伐他汀对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3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骨折组(A组)、卵巢切除+骨折组(B组)、卵巢切除+骨折+辛伐他汀缓释干预组(C组),每组10只.A组仅暴露腹腔,其余2组行卵巢切除术,术后6周,实验大鼠均制作右侧股骨骨折模型.A组行无涂层的髓内固定,B组行高分子涂层髓内固定,C组加入辛伐他汀高分子涂层髓内固定.骨折造模术后6周处死大鼠收集右侧股骨,行放射影像学检测及骨密度测量,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和BMP-2的表达.结果 A、C组完全桥接骨痂与不完全桥接骨痂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5);A、C组股骨全长骨密度及骨痂骨密度显著高于B组(P<0.05);免疫组化检测A、C组VEGF、BMP-2平均光密度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在高聚合物生物涂层内固定物上局部应用辛伐他汀可促进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其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可能与其上调骨痂组织中BMP-2、VEGF表达并提高骨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钻孔抽吸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健康家兔32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钻孔抽吸治疗组,B组为空白对照组。通过管型石膏伸直位固定家兔右膝关节造成右膝骨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后6周A组给予钻孔治疗,7、8周给予钻孔抽吸治疗。B组喂以普通饲料,不予任何治疗。A、B组同时于造模前和造模后5、6、7、8周抽样作右股骨、胫骨骨内压测定.结果伸直位固定右膝关节5周后两组骨内压显著升高(P<0.01),A组于6、8周骨内压有明显下降(P<0.05),7周变化不明显(P>0.05),伸直位固定膝关节能有效造成骨内持续高压。B组于6、7、8周骨内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钻孔抽吸疗法能有效降低骨内压,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间歇性低剂量应用重组人甲状旁腺素[rhPTH(1-34)]对兔胫骨小范围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 50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右侧胫骨中段造成3 mm缺损,术后予石膏外固定,随机分成A、B两组.术后第2天,A组按rhPTH 30μg(kg·d)行腹部皮下注射,每周3次,共4周;B组按同样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2、3、4周每组随机抽取兔4只处死取材,摄X线片,骨密度(BMD)、骨矿物含量(BMC)测试,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并且第4周行HE切片染色观察.结果 A组的骨痂面积、成骨细胞含量同期均高于B组.治疗后2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组BMD和BMC在术后随时间延长而增加,1、2、3、4周时A组BMD和BMC均高于B组(P<0.05,P<0.01),A组在1、2、3、4周BMP-2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 间歇性低剂量应用rhPTH1-34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加速骨矿物沉积,同时诱导BMP-2表达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大鼠早期骨微结构改变及其BMP-2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早期的骨密度、骨微结构改变及骨组织中BMP-2基因的表达.方法 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A组(普通饲料对照组)、B组(高脂饲料 链脲佐菌素组)和C组(普通饲料 大剂量链脲佐菌素组).饲养12周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骨密度、光镜、扫描电镜、骨形态计量学的观察以及BMP-2基因表达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与A组相比,B组骨微结构无明显变化(P>0.05),但BMP-2基因表达增高(P<0.05),C组骨微结构明显改变(P<0.05),BMP-2基因表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早期骨微结构及BMP-2基因表达情况改变不完全一致,可能与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胎盘多肽注射液对家兔骨折模型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选用30只雄性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10只)和治疗组(10只)均手术处理,制作骨折模型,治疗组家兔术后第6天开始每天注射胎盘多肽注射液4 mL,所有家兔于4周后处死,观察骨折部位骨痂生长、骨生物力学、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骨钙素(BG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治疗组和模型组均有骨痂组织生长,治疗组及模型组中BMP-2、TGF-β2、BGP、VEGF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治疗组VEGF、BMP-2切片阳性细胞数高于模型组,但治疗组与模型组TGF-β2、BGP阳性细胞数大体相当.结论:胎盘多肽注射液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促进骨痂组织的生长,可能与提高BMP-2、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探讨BMP-2基因修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取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建立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在固定期第2天,实验组于牵张间隙注射200 μL的BMP-2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液;对照组注射等量自体BMSCs液;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固定2,6周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组化等手段检测BMP-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牵张间隙新生骨组织均可见BMP-2基因mRNA和其蛋白强阳性表达.结论:BMP-2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移植能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OPG)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2组,OPG组与空白对照组.制备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模型,分别于术后3周、6周和12周末每组各处死4只实验动物,取得完整膝关节标本,2只用于光镜下观察骨-腱愈合情况;2只用于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组与骨保护素组比较,组织学结果显示:在术后相同时间,OPG组骨-腱结合面有更多的成骨细胞生成.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在术后6周和12周末的生物力学试验结果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结论:骨保护素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愈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间歇性充气加压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间歇性充气加压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26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右侧胫骨中段造成3mm缺损,术后长腿管型石膏外固定,随机分成A、B2组。术后1周拆除管型石膏后予长腿石膏夹板外固定,对A组截骨部位进行间歇性充气加压,每次30min,每天2次,持续8周;B组带不予充气的气囊作为对照组。术后每2周X线摄片和骨密度(BMD)测试。第10周A、B2组各随机取3只兔子处死,行组织学检查骨痂面积、成骨细胞数。其余兔处死后取双侧胫骨作机械力学测试。结果A组的骨痂面积、成骨细胞含量同期均高于B组。治疗后2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组BMD和BMD比率在术后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A组8周时BMD含量已达健侧胫骨同一部位的水平,4、6、8、10周时A组BMD和BMD比率高于B组(P<0.05,P<0.01)。A组力学测试的4项参数平均化为对侧完整胫骨参数值的百分比后比B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间歇性充气加压可促进骨折的愈合,减轻软组织水肿,防止骨缺失,增加骨折愈合后的机械强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评价自行研制的三嵌段材料PLGA-[ASP-PEG]与化学合成的骨形成蛋白2(BMP2)活性多肽复合物植入大鼠体内异位诱导成骨的能力.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背部消毒,切开皮肤,分离两侧肌间隙,按实验分为4组,按设计分别植入测试材料.A组:BMP2活性多肽/PLGA-[ASP-PEG]复合物组;B组:BMP2活性多肽/PLGA复合物组;C组:单纯PLGA-[ASP-PEG]组;D组:单纯PLGA组.将上述材料用环氧乙烷处理后植入大鼠背部肌肉中,分别于1周,4周,8周,12周和16周处死,进行植入物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CT三维成像观察植入物成骨情况,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Col-Ⅰ)及骨桥蛋白(OPN)mRNA的表达.结果:组织学观察:A组在8周出现新骨形成;B组在12周出现新骨;C组和D组16周未见新骨形成.CT三维成像:16周时,A、B和C组均见新骨形成,骨块大小A>B>C组,D组未见新骨.实时定量PCR:各组均有Col-Ⅰ mRNA和OPN mRNA的表达,A组:Col-Ⅰ的Ct值为(21.67±3.21),OPN的Ct值为(21.72±5.11),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嵌段材料PLGA-[ASP-PEG]及PLGA具有较轻的组织学反应,生物相容性好;BMP2活性多肽能明显诱导成骨;BMP2活性多肽/PLGA-[ASP-PEG]复合物具有较强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胶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缓释载体修复骨缺损,促进早期成骨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实验制备纤维蛋白胶/ BMP-2复合物,BMP-2在复合物中的浓度为1 μg/mL.将36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分成3组,均造成双侧桡骨外侧中1/3段长8 mm,宽2 mm,深1 mm的骨缺损.实验组:植入纤维蛋白胶与BMP-2的复合物对骨缺损进行修复;对照组:在骨缺损区单独植入纤维蛋白胶进行修复;空白组:骨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骨缺损自然愈合.于术后 2周、4周、8周分期处死动物,每个时间点每组取样本4只,采用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骨钙素(OC)免疫组化检测骨缺损部位成骨情况.结果 X线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4周,骨痂形成的量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增多.Masson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2周有少量骨基质沉积.对照组骨小梁稀疏.空白组骨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充填,未见新骨形成.术后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有较多的新骨形成,骨小梁排列规则,连成网格状.对照组骨小梁仍较稀疏.空白组仅见少量稀疏的骨小梁,小梁间有较多纤维组织充填.骨钙素(OC)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术后第2周,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OC表达分别达到高峰,其中实验组表达量大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术后第4周,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OC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但实验组表达量大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术后8周3组的OC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纤维蛋白胶/BMP-2复合物具有缓慢释放BMP-2的作用,能够持续促进骨缺损区骨组织的再生和钙化,加速骨缺损的愈合,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促进骨愈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以纤维蛋白为载体的骨形态发生蛋白4/7(BMP-4/7)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缺损愈合中Ⅰ型骨胶原蛋白的影响,探讨局部应用BMP-4/7+纤维蛋白复合物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84只大鼠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21只。A组:骨质疏松性骨缺损+(BMP-4/7 24μg+纤维蛋白20 mg);B组:骨质疏松性骨缺损+胎牛血清; C组:正常骨质骨缺损+(BMP-4/7 24μg+纤维蛋白20 mg); D组:正常骨质骨缺损+胎牛血清。于骨缺损建模后1、2、4、5、8、12周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椎骨结痂中Ⅰ型骨胶原蛋白的含量;同时在4、8、12、16周检测骨密度和生物学力学特征,综合判断局部骨愈合情况。结果在4、5、8、12周时,B组和D组Ⅰ型骨胶原蛋白含量低于A组,C组均高于B组,D组低于C组(P <0. 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D组高于B组(P <0. 05)。第8周、12周、16周时,B组和D组骨密度低于A组,C组高于B组,D组低于C组(P <0. 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D组高于B组(P <0. 05)。第8周、12周、16周时,B组和D组的最大载荷量、最大应变力、弹性模量低于A组,C组均高于B组,D组低于C组(P <0. 05),A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D组高于B组(P <0. 05)。A组、B组、C组和D组的Ⅰ型骨胶原蛋白含量与最大载荷量、最大应变量、弹性模量均呈正相关(P <0. 05)。结论局部应用以纤维蛋白为载体的BMP-4/7能明显增加大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缺损愈合过程中局部Ⅰ型骨胶原蛋白含量,改善局部骨质生物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研究异种胎盘对大块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选用成年杂种家兔56只,随机分成A、B两组。家兔双侧桡骨中上1/3处骨干截除1.2cm,A组一侧植入胎盘,另一侧植入脱矿骨粉;B组一侧植入自体骨,另一侧为空白对照。术后2、4、8、12周分别处死进行放射线学、组织学、力学、骨矿含量分析。结果显示:A组的胎盘侧、脱矿骨粉与B组自体骨侧均愈合良好,无明显差异。结论:植入胎盘一侧各项分析均优于空白对照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在犬面中份缝牵引成骨过程中的表达,探讨缝牵引成骨的机制.方法:18只12周龄杂种犬随机分为牵引成骨组12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在牵引5、10、15 d,固定10、20 d,去固定1个月分别处死实验犬2只和对照犬1只,免疫组化法观察BMP-2在各骨缝的表达情况.结果:牵引期和固定期,BMP-2在实验犬各骨缝边缘大量增殖的未成熟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以及新生骨基质中呈阳性表达,对照犬也有少量表达.随着机械应力牵引, BMP-2在各骨缝表达量逐渐上升,在牵引15 d阳性表达最强,以后逐渐下降,到去固定1个月时表达水平接近正常.结论:机械牵张力刺激可以导致内源性BMP-2产生,BMP-2可能在缝牵引新骨生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联合外用象皮生肌膏治疗糖尿病足兔溃疡,观察其溃疡愈合速度。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分别是模型组(A组)、象皮生肌膏组(B组)、横向骨搬移组(C组)、横向骨搬移+象皮生肌膏组(D组),通过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后用四氧嘧啶溶液耳缘静脉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再用磁片压迫法建立糖尿病足溃疡模型,A组络合碘换药,B组象皮生肌膏换药,C组骨搬移法治疗,D组骨搬移法联合象皮生肌膏换药治疗,于第1天和第14天分别测量溃疡面积大小。结果通过四氧嘧啶溶液注射后实验兔出现精神倦怠、体质量减轻,血糖明显升高,证明糖尿病造模成功;干预14 d后,与A组比较,B、C组实验兔溃疡面积明显减小(P<0.01);与B组比较,C组实验兔溃疡面积有所减小(P<0.05);与C组比较,D组实验兔溃疡面积显著减小(P<0.01)。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联合外用象皮生肌膏能明显促进兔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新型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成骨效果,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兔30只,以其双后腿外侧髁(60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CPC组、CPC+Bio-Oss组、Bio-Oss组和空白对照组4组,在兔双侧后腿外侧髁制造直径6 mm、深7 mm的骨缺损模型,按照组别分别植入CPC、Bio-Oss、CPC+Bio-Oss混合物(CPC与Bio-Oss骨粉质量比为4 ∶1)。实验动物分别在手术第4周、第12周、第24周处死,取骨缺损周围组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评价,并计算新骨生成率(bone ingrowth fraction,BIF);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阳性区域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 检测术后第4周各组样本BMP-2和COL-Ⅰ的表达情况,评价各组样本在不同时间点的骨愈合情况。结果: HE染色发现,在相同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CPC组、CPC+Bio-Oss组、Bio-Oss组的BIF值明显较高(P<0.01), 其中,CPC组BIF低于Bio-Oss组和CPC+Bio-Oss组(P<0.01),CPC+Bio-Oss组与Bio-Os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PC组BMP-2和COL-Ⅰ的MOD值较高,但低于Bio-Oss组和CPC+Bio-Oss组(P<0.01), CPC+Bio-Oss组BMP-2和COL-Ⅰ的MOD与Bio-Os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促进早期成骨,成骨效果稳定,长期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