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隔盐灸配合穴位贴敷天枢穴治疗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糖止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天枢穴隔盐灸及穴位贴敷治疗,2组均治疗15 d。观察2组治疗前后餐前血糖、餐后2 h血糖变化情况,并比较其腹泻疗效和复发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餐前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餐前血糖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腹泻有效率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盐灸配合穴位贴敷能改善脾肾阳虚型糖尿病性腹泻症状,降低血糖,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查阅针灸治疗泄泻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针灸治疗泄泻的临床用穴规律,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针灸处方大辞典》及现代权威文献中针灸治疗泄泻的处方,对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泄泻的选穴规律。结果纳入的136首处方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0位腧穴为天枢、足三里、中脘、大肠俞、脾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神阙、气海;穴位配伍方面,出现频率最多的对穴配伍有足三里、天枢,中脘、天枢,大肠俞、天枢,脾俞、天枢,足三里、中脘,三穴配伍有中脘、天枢、足三里,足三里、天枢、神阙,足三里、天枢、脾俞配伍;足阳明胃经为针灸治疗泄泻的首选经脉,胃经腧穴选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以下肢和胸腹部穴位为主,且常用五输穴、募穴和背俞穴。结论临床必须坚持针灸局部选穴、远端选穴、辨证选穴的重要原则;高频次的选用能代表治疗思路;针灸治疗泄泻以天枢、足三里、中脘、大肠俞、脾俞、关元等为主要穴位。  相似文献   

3.
张蓉  吴凡  陈叶梅 《当代医学》2021,27(21):64-66
目的 观察小儿推拿法联合神阙、中脘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效果及有效率.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泄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小儿推拿法,实验组实施小儿推拿法联合神阙、中脘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便性质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均高于治疗前,肠杆菌含量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肠杆菌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推拿法联合神阙、中脘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可提高临床有效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并在短时间内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卵蛋白诱导的豚鼠哮喘模型,考察伏九贴敷药物中生、炒白芥子的不同配比对豚鼠皮肤的刺激性以及抗哮喘作用,以寻找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皮肤刺激性小的适宜药物配比。方法 :以不同配比生、炒白芥子制作的伏九贴敷分别贴于豚鼠大椎、肺俞和肾俞穴位,每次贴敷4 h,隔日贴敷1次,连续14 d。以地塞米松(0.5 mg/kg)作为阳性药,观察豚鼠皮肤刺激性反应并记录评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考察各组豚鼠皮肤组织和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3组伏九贴敷均对豚鼠皮肤有一定刺激性,随着伏九贴敷中炒白芥子比例的增加,皮肤刺激性降低,但抗哮喘作用减弱。结论 :适当的皮肤刺激性对伏九贴敷的抗哮喘作用是有必要的;伏九贴敷中生白芥子和炒白芥子的比例各半时,既可维持伏九贴敷的疗效,又能减轻其对皮肤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温中补肾法合灸疗贴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收治的80例脾肾阳虚型泄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组给予温中补肾法联合灸疗贴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及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ymptom Severity Scale, IBS-SSS)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4,P<0.05)。结论 温中补肾法合灸疗贴能明显改善脾肾阳虚型泄泻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腹泻选穴及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规律特点,为腹泻的临床腧穴配伍及穴位贴敷用药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限定检索时限为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检索有关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临床文献,采用数据挖掘中的频次分析方法,分析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选穴及用药规律。【结果】最终共纳入文献64篇,包括27个穴位、 80味药物。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所属经脉穴位选择上,以神阙、天枢、中脘、足三里等穴为主穴,以任脉、胃经、膀胱经穴为主;用药上,以吴茱萸、肉桂、丁香、白术、干姜为多,其功效以散寒止痛为主,药性多呈辛、温、热,归经多属脾、胃经。【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常用单穴为神阙,常用配穴为天枢、中脘、足三里,多使用温阳散寒药物,总体体现了散寒止痛的治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穴规律,优化穴位贴敷治疗该病的腧穴配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987~2017年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上传至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选择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穴对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腧穴归经、在人体各部的分布及处方取穴。结果:共纳入针灸处方93首,涉及腧穴39个,总取穴频次476次,其中取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为肺俞;关联规则分析中置信度最高的穴对是肾俞-肺俞、脾俞-肺俞、肾俞-脾俞-肺俞、大椎-肾俞-肺俞、大椎-脾俞-肺俞、大椎-肾俞-脾俞-肺俞,支持度最高的是大椎-肺俞,聚类分析显示可分为4类群。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主,取穴以背部腧穴为主。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腧穴为主,取穴以背部腧穴为主,肺俞、大椎、脾俞、肾俞之间的配伍是常用组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扶阳罐隔附子贴灸神阙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疗效,评价基础疗效的优越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CFS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有效方法。方法:本研究自2011年9月-2012年3月,共收集57例新加坡立信药房就诊,符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1994年修订的CFS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分别选用腹针结合扶阳罐隔附子贴灸神阙(治疗组)、单纯腹针疗法(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疲劳量表及抑郁焦虑量表分值等的变化。结果: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显效率为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9%,显效率为51.7%。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针结合扶阳罐隔附子贴灸神阙治疗CFS能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孙东 《中外医疗》2012,31(31):114-115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门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4例,采用PEMS3.1统计软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7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氦氖激光照射器耦合光纤照射中脘、神阙、双侧天枢、双侧大肠俞穴,10 min/次,1次/d,10次为1疗程。治疗组采用曲氏动态取穴法分别在中脘、天枢、足三里、太白、太冲穴周围按压,在上巨虚穴及其上下(约2寸范围)循足阳明经按压,寻找敏感点施针刺治疗。针刺1次/d,留针40 min,中间每10 min行针1次,10次为1疗程。清艾条悬灸神阙穴,灸60 min/次,1次/d,10次为1疗程。观察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67.2%和44.4%,愈显率分别为92.5%和7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对中青年亚健康状态人群血细胞系列的影响。方法:经过体检筛选中青年亚健康志愿者37名,男性11例,女性26例,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24例)和中年组(13例)。采用艾灸器施灸的方式,在受试者神阙、关元、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施灸,隔日1次,共灸10次,每次20 min。在施灸前、后分别抽取2 mL静脉血进行白细胞系列、红细胞系列的检测。结果:施灸后青年组WBC、NEU绝对值、LYM、LYM(%)、NEU、MID绝对值、MID(%)、RBC、HGB、HCT、MCV、MCH、MCHC、RDW、MP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施灸后中年组LYM、MID绝对值、MCV、MCH、MCHC、RDW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艾灸对中、青年亚健康状态人群血细胞系列均有调节作用,对青年组人群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董燕  王静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7):114-115
目的观察针灸天枢穴联合中药贴敷治疗老年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将59例住院的老年性便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在针灸天枢穴位的基础上给予穴位中药贴敷。对照组28例,单纯采用针灸双侧天枢穴。观察比较两组2周后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天枢穴联合中药贴敷治疗老年性便秘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分析穴位贴敷治疗术后气血亏虚型便秘的取穴与用药规律。 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自建库至2023年3月的相关文献,提取处方并建立Excel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腧穴与中药处方进行高频分析、归经分析、聚类分析等。 结果 共纳入75篇文献,得到符合要求的75条腧穴处方和73条中药处方,涉及腧穴20个、中药70味,高频腧穴前5位为神阙、天枢、足三里、中脘、气海。高频中药前5位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当归。 结论 穴位贴敷治疗术后气血亏虚型便秘的选穴通常以局部神阙、天枢、中脘、气海配合远端足三里为主,中药的选取以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的大承气汤为基础进行加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艾灸预防保健的作用原理,在神阙、关元等穴施以隔药饼灸,观察其对不同年龄健康人群红细胞常态的影响。方法:观察对象82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将以熟地、山药、山茱萸等制成的药饼置于神阙、关元、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施灸,每穴3壮,隔日灸,10次为1个疗程。艾灸前及施灸1个疗程后检测两组观察对象的红细胞系列常规,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青年组RBC较灸前明显升高,MCH较灸前下降,且两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老年组灸后HGB、MCHC均较灸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隔药饼灸在改变健康人血细胞的常态时存在年龄段的差异,能够增强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隔药饼灸治疗过程中药饼量的衰减变化为临床隔物灸应用提供保效思路和方法。方法:选用24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隔药饼灸1壮组、2壮组、3壮组,每组8只。每组均选取神阙、肾俞(右)和足三里(右)穴,隔日1次,共灸5次,观察艾灸治疗后各穴位药饼的消耗量。用热电偶探针和温度记录仪记录实时温度,最高温度设定为50℃。结果:3组药饼消耗量肾俞高于神阙与足三里(P<0.01);在相同穴位,3壮组药饼消耗量高于2壮组(P<0.01),2壮组高于1壮组(P<0.01)。结论:隔药饼灸在不同穴位药饼消耗量不同,壮数越多,药饼消耗量越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脾虚泄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国医堂门诊就诊的67例脾虚泄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火针组)与对照组(蒙脱石散)。治疗组采用火针点刺中脘、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交替使用)、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火针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蒙脱石散溶水口服,3 g/次,3次/d,治疗2 w后统计疗效。2个月后随访,观察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2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6.7%、46.2%。结论:火针治疗脾虚泄泻不论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均优于蒙脱石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正常生理状态下腹部常用穴穴区微循环的规律特点,比较不同温度艾灸对其微循环的影响差异。方法 纳入52例正常青年志愿者(男18,女34),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依次测量其腹部的神阙、肓俞、天枢、大横、水分、气海、关元、中脘穴穴区皮肤微循环值;随后从中选取神阙、天枢穴进行不同温度(40~43℃和>43℃,<44℃)艾灸干预,连续灸7次,每次2种温度各2min,观察不同温度艾灸对该两穴穴区皮肤微循环的影响。结果 ①正常生理状态下,神阙穴穴区微循环值明显高于其他所测穴位穴区的微循环值(P<0.01);肓俞穴微循环值高于天枢穴(P<0.05)、大横穴(P<0.01);天枢穴微循环值高于大横穴(P<0.01)。②艾灸后神阙、天枢穴微循环值均升高且神阙穴在2种温度艾灸时的微循环均值、最大值、与艾灸前的差值皆大于天枢穴(P<0.01);在艾灸刺激下,神阙穴微循环值较天枢穴先出现变化并且晚进入平台期;神阙穴微循环值对艾灸温度变化的反应比天枢穴敏感。结论 腹部常用穴位中,神阙穴穴区的皮肤微循环值最高;腹部水平平脐的穴位整体表现出越接近脐,其皮肤微循环值越高的趋势。同等温灸条件下神阙穴穴区皮肤微循环值的升高速度、幅度和持续升高时间都优于天枢穴。初步明确神阙穴在腹部常用穴位中具有微循环的特殊性与优越性,为穴位微循环结构特异性提供有效的证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张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65-2266
目的:观察艾灸为主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方法艾灸穴取肾腧、命门、三焦腧、膀胱腧、神阙、气海、关元、中极,10 d为1个疗程,休息3 d~5 d,2个疗程后,隔日1次;耳穴贴压取皮质下、神门、脑干、肾、膀胱、心、脾、肺、内分泌、尿道,隔日1次,两耳交替,5次为1个疗程,休息3 d~5 d,进行第2个疗程。结果治愈率70%,总有效率为100%。治疗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结论艾灸为主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遗尿安全、有效、并且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36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特定穴天枢(双)、下脘、关元、足三里、神阙,用针刺及艾炷隔盐灸,实证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虚证采用补法。结果治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4.4%。结论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其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艾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纳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艾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运用excel2010及SPSS Clemetine12.0对文献中的选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64篇文献,治疗方法频次统计依次为:单用艾灸或合并药物(34.38%)、针灸并用或合并药物(51.56%)、综合疗法(14.06%);施灸方法频次依次为:艾条灸(81.25%)、艾柱灸(14.06%)、温灸器灸(4.69%)。使用频次居前10的穴位分别为肾俞、足三里、脾俞、关元、绝骨、命门、太溪、大杼、三阴交、气海。穴位在经脉的分布依次为:膀胱经、督脉、任脉、胃经、胆经、肾经、脾经、肝经。关联规则显示主要的配伍有肾俞、太溪,肾俞、三阴交,肾俞、大杼,足三里、脾俞;聚类分析将主要腧穴分为3类:第1类:肾俞、脾俞、足三里;第2类:三阴交、太溪、关元、气海;第3类:命门、大杼、绝骨。结论:艾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腧穴注重特定穴的选用及配伍,遵循辨证选穴、循经选穴的原则,基础选方可为肾俞、脾俞、足三里。  相似文献   

20.
作者根据“慢乙肝”之肝脾不足已转为主要方面和艾灸疗法善在益气强健、通经活血的理论,运用艾灸治疗该病。取穴:以肝俞、脾俞、大椎、至阳、足三里和期门、章门、中脘、膻中、石子头(太渊上3寸)两组穴交替采用。麦粒灸(13例)每壮艾炷约1.5mg,每次每穴7壮;隔饼灸(1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