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选高脂血症患者44例为治疗组,同期与之相匹配的血脂正常者20例为对照组,检测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浓度(ET-1)、血脂,采用肱动脉血管超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高脂血症组ET—1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后1周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T-1已明显下降、反应性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扩张显著增强(P〈0.05);治疗后8周TC、TG、LDL—C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ET-1进一步降低,反应性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扩张进一步增强(P〈0.01)。结论结论高脂血症患者内皮功能受损,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的同时具有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用烟酸缓释片治疗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4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10mg/d+烟酸缓释片500mg/d,po;对照组单用阿托伐他汀10mg/d,190,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TC、LDL—C降低(P〈0.01),但观察组的TC、LDL-C降低效果更为明显;达标率明显提高(观察组的TC、LDL—C达标率为77.27%和63.64%,对照组为66.67%和52.38%,P〈0.01);观察组TG降低、HDL—C升高(P〈0.01及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烟酸缓释片联用治疗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较单用阿托伐他汀更有效、调脂更全面,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早期慢性肾脏病(GFR≥60ml/min)患者血清脂联素、血清白蛋白、尿蛋白排泄量、血脂、肾功能水平,探讨早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早期原发性慢性肾脏病患者42例,分为2组:肾病综合征组(19例)和非肾病综合征组(23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同时测定血肌酐、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脂和24h尿蛋白量,按公式计算体重指数(BMI),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在肾病综合征组[(21.9±11.3)mg/L]和非肾病综合征组[(11.0±7.0)mg/L]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5,6±3.3)m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肾病综合征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非肾病综合征组(P〈0.01);血清脂联素与血清总蛋白(r=-n5680)、白蛋白(r=-0.6241)、BMI(r=-0.4083)呈负相关,与24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0.6154)(P〈0.01)。结论在早期慢性肾脏病,尤其是大量蛋白尿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血清白蛋白、尿蛋白量及BMI有关。血清脂联素升高的发生机制及其在慢性肾脏病中的意义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和20mg)治疗3d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变化。方法对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3例,不接受任何调脂药物治疗)、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3d)和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9例,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3d)。并测定各组治疗前后Fg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d后,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浆Fg水平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赡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Fg水平下降幅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比3.2%,P〈0.05)。三组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引起的血浆Fg水平下降与总胆固醇(r=0.125,P=0.618)、三酰甘油(r=0.147,P=0.57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79,P=0.23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021,P=0.157)的下降百分数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剂量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3d后,可明显降低Fg水平及改善内皮功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庄亮 《工企医刊》2009,22(5):9-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心功能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组(n=31)与对照组(n=31),2组均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外服用阿托伐他汀,2组治疗前后检查6分钟步行距离、TC、LDC—C、CRP、LVEDD、LVESD、LVEF。结果:6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TC(P〈0.05、TDL(P〈0.05)、CRP(P〈0.05)、LVEDD(P〈0.05)、LVESD(P〈0.05)均有不同程度降低,6分钟步行距离(P〈0.05)、LVEF(P〈0.05)则有明显提高。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扩心衰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6个月可显著改善左室功能,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192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B、C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40mg/a,检测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后患者TC、u)L—C、sCD40L、血清hs—CRP、MMP~9水平。结果用药4周治疗后,40mg治疗组血清TC、LDL—C水平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P〈0.001);三组治疗2周后血清hs—CRP、sCIMOL、MMP~9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4周后进一步降低,40nag治疗组降低最显著。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ACS患者血脂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大剂量应用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76例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检测其血清脂联素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冠脉病变的Gensinig评分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差异;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脂联素与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1)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8.0mg/L(2.4—21.3mg/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1.5mg/L(4.3—29.2mg/L),P〈0.01];(2)脂联素水平随着Gensinig评分的升高而降低(P〈0.05,或P〈0.01);(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脂联素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与冠脉病变Gensini’s评分、甘油三酯和收缩压呈负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低脂联素血症是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标志,脂联素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足月孕妇和新生儿脐静脉血中脂联素(Adiponectin)水平特点及其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6例健康育龄期妇女(对照组)和31例正常足月孕妇(妊娠组)及其新生儿脐静脉血(新生儿组)的血清胰岛素及脂联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足月孕妇血清脂联素水平最低(11.10±5.72)g/ml;新生儿脐血脂联素水平为(30.71±12.77)g/ml,妊娠组高于对照组妇女(16.52±6.87)g/ml;妊娠组脂联素水平与FINS、HOMA—IR呈负相关(r=-0.411、-0.393,P〈0.05);新生儿脐血脂联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正相关(r=0.416,P〈0.05);母亲血清脂联素水平与新生儿脐血脂联素及出生体重无相关性。结论(1)新生儿组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妊娠组;(2)新生儿脐血脂联素水平与其出生体重正相关,表明新生儿脂联素可能与胎儿宫内发育有关;(3)足月孕妇脂联素水平与新生儿脂联素水平、出生体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非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服用罗格列酮之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分析罗格列酮干预对血清脂联素的影响。方法选择非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92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常规降压及降血脂药物治疗;B组52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4mg/d)口服,8周后复查脂联素水平。结果(1)A组治疗前后脂联素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49±0.59mg/1,1.21±0.66mg/1,P〉0.05);(2)B组治疗前后比较,脂联素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0.89±0.73mg/1,2.52±1.37mg/1,P〈0.01)。结论非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经口服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后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提示罗格列酮可提高非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联素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4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汀治疗组10mg,/d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2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治疗l周前后分别测定血清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周后血清白介素-6及高敏C-反应蛋白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治疗可能获益较大。  相似文献   

11.
林忆阳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2098-2100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与2型糖尿病(T2DM)肾病的相关性。方法 90例T2DM和30例健康查体者为研究对象,90例T2DM患者根据24 h尿白蛋白水平分为三组:A组:正常蛋白尿组(24 h尿蛋白排泄量(uAlb)30 mg);B组:微量白蛋白尿组(24 h uAlb 30~300 mg);C组:大量白蛋白尿组(24 h uAlb300 mg)。测定血清APN水平、uAlb、血肌酐(Scr)水平,常规检测血脂水平。结果 T2DM组血清AP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uAlb、TG、Scr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上升(P0.05);血清APNu、Alb、Scr水平为A组B组C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水平为A组B组C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血清APN水平与uAlb、Scr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37、0.431,P0.05),与TG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312,P0.05)。结论 T2DM肾病患者血清APN水平随着uAlb、Scr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且与脂代谢显著相关。血清APN水平的升高可能预示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展与肾功能的减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水平人体的脂联素(APN)和内皮素-1(ET-1)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70例正常对照(对照组)、55例糖耐量受损(IGT组)和65例新诊断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T2DM早期组),测定受试者空腹状态下的血清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APN、血浆ET-1及服糖后2 h血糖水平;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IGT组、T2DM早期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OMA-IR、ET-1、LDL均显著升高,而APN、HDL均显著降低,T2DM早期组更明显(均P0.01)。血清APN水平与HOMA-IR、BM(I体重指数)、FBG、LDL显著负相关,与HDL显著正相关(P0.01)。血浆ET-1与HOMA-IR、BMI、FBG、LDL显著正相关,与HDL显著负相关(P0.01)。APN与ET-1显著负相关(r=-0.517,P0.01)。结论人体血清APN和血浆ET-1的水平与胰岛素抵抗、体重指数、脂代谢均密切相关。APN和ET-1水平可作为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性和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祁华琪  申娟 《现代保健》2014,(15):145-14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选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2例,年龄(52.8±2.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瑞舒伐他汀钙20 mg)和B组(瑞舒伐他汀钙10 mg),每组31例,治疗6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生化指标、SAA及MCP-1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的SAA、MCP-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水平均降低(P〈0.05),A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A组较B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相对较高剂量的瑞舒伐他汀钙可更好地降低冠心病患者SAA及MCP-1水平,发挥其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防治颈动脉斑块形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2月在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723例患者,其中4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斑块组),231例无颈动脉斑块(无斑块组)。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并用彩超检查颈动脉斑块,将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TC、LDL、TG和HDL多个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斑块组平均年龄(72.20±11.12)岁,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9,P〈0.01);且血清TC、TG和LDL分别为(5.38±1.41)、(1.63±0.91)和(3.56±1.18)mmol/L,也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55、2.785、5.261,P均〈O.01),而两组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I.571,95%CI:1.116±2.212)、年龄≥65岁(0尺=3.116,95%CI:2.201~4.410)、高血压(0R=1.699,95%Ch1.184-2.438)、LDL≥3.3mmol/L(DR=1.779,95%Ch1.161~2.726)和TG≥1.8mmol/L(0R=1.575,95%CI:1.064~2.333)5种因素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相关。结论男性、年龄≥65岁、高血压、LDL≥3.3mmol/L和TG≥1.8mmol/L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铁缺乏对血脂水平和肝脏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SPF/VAF级初断乳SD雄性大鼠3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饲料铁含量93.3mg/kg)和铁缺乏组(饲料铁含量9.6mg/kg),每组15只。通过控制大鼠铁摄人量,制备缺铁动物模型。喂养6周后,测量体质量,股动脉放血处死动物,分离血清,摘取肝脏称重,并计算肝脏相对质量。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红蛋白、血清铁水平和总铁结合力;制备肝脏匀浆,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铁缺乏组大鼠血红蛋白降低(t=30.919,P〈0.01),达到中重度贫血水平;体质量、肝脏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均降低(t=4.393,9.068,8.805,P均〈0.01);血清TC、HDL和LDL水平均降低(t=9.017,9.519,3.880,P均〈0.01);MDA含量较对照组减低(t=2.810,P〈0.05)。结论铁缺乏可能通过干扰肝细胞的正常脂代谢与抗氧化系统,对大鼠体内血脂及脂质过氧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脂肪肝患者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68例B超发现脂肪肝组和10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性脂肪肝患者血TG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DL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CRP、HCY、CHOL、LDL、APROA、APROB两组间无差异。结论TG升高和HDL降低可能与老年性脂肪肝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与孕晚期糖、脂水平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妊娠期代谢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2013年1~6月来本院就诊的单胎晚孕期的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5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HD)患者50例,GDM合并PHD患者30例,正常的晚孕期妇女50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水平、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以及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与各项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个代谢性疾病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水平、FPG及TG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孕前BMI与收缩压、舒张压分别成正相关(r=0.256,P0.05;r=0.239,P0.05);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与TG、FPG分别成正相关(r=0.340,P0.05;r=0.221,P0.05),与HDL成负相关(r=-0.331,P0.05)。结论: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与代谢指标密切相关,在妊娠期代谢性疾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严格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营养摄入情况有助于预防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变化及瑞舒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138例非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瑞舒伐他汀10 mg,1次/晚。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3和6月后血清 hs-CRP 和RDW,以60例健康人为对照。结果血脂不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 hs-CR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4.13±1.12) mg/L vs.(2.36±1.37)mg/L,P〈0.05];RDW也显著高于正常人[(13.9±1.2)% vs.(12.7±0.9)%,P〈0.05];瑞舒伐他汀治疗1月后 hs-CRP显著降低[(4.13±1.23)mg/L vs.(3.12±1.36)mg/L,P〈0.05],3个月后RDW也显著降低[(13.8±1.4)%vs.(13.0±1.5)%,P〈0.05],常规治疗组6个月观察期内 hs-CRP和 RDW无明显变化。结论血脂不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存在着慢性炎症反应和 RDW升高,瑞舒伐他汀治疗降低了血脂不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炎症反应,同时也显著降低了 RDW。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刺梨原汁对不同时期的实验性高血脂小鼠模型的降血脂。方法雄性C57小鼠40只,按照建立高脂模型小鼠的时间90d(以3M组表示)和180d(以6M组表示),随机分为两个大组,每组再各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和刺梨组,共8个小组,每组5只。高脂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和刺梨组在给予90d和180d的高胆固醇饲料后,分别灌胃生理盐水,100mg/kg血脂康胶囊和25%浓度的刺梨汁。各组均灌胃40d。比较不同组别小鼠的降血脂效果以及肝脏的形态学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ALT,AST,CHOL和TG升高,HDL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6M和3M血脂康组的ALT,AST,CHOL和TG均较模型组降低,HDL下降(P〈0.05),6M和3M刺梨组的ALT,AST和TG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不同时期的高脂模型组比较:3M模型组的ALT,AST,GLU和TG均较6M组的值低(P〈0.05);不同时期血脂康组比较:其CHOL,TG,HDL均有差别(P〈0.05);不同时期的刺梨组比较:其CHOL和HDL值存在差别(P〈0.05)。结论刺梨原汁有较好的降血脂作用,不同时期的降血脂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