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致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根据感染因素制定预防对策,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4月85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怀疑导管感染或治疗结束后送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分析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5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中12例细菌学检测阳性,感染率为14.12%;一次穿刺置管成功69例,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为8.70%;多次穿刺置管成功16例,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为37.50%,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患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多次穿刺置管成功的患者;不同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置管类别的患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穿刺次数、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置管类别紧密相关,在行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技术时,应注意熟练操作,并选择合适的探头、导管类别、穿刺部位,同时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笔者对2008-2010年收治的75例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2010年10收治的75例PICC置管患者,其中男31例,女44例,年龄20~68岁.穿刺部位选择贵要静脉58例,肘正中静脉17例,留置时间15~243 d.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与维护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0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采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方法、股静脉置管方法、颈内静脉置管方法、锁骨下静脉置管方法对患者进行置管,并且做好对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工作.结果:入选患者中共计12例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8例股静脉置管,172例颈内静脉置管,8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导管感染,在经过相应的处理之后,患者的感染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采用科学合理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和维护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风险,并且使医疗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于预防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提升患者置管的安全性及患者干预满意率。方法 将2020年1月—2022年3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的重症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置管患者干预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导管留置的时间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1,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与住院天数分别为(11.29±2.00)d和(15.65±2.02)d,短于对照组的(15.42±2.12)d和(18.34±2.0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后,可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预防效果较好,可保证患者置管安全,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提升置管患者干预满...  相似文献   

5.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调查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2004年1~12月,我院ICU共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380例次,送细菌培养158例,其中阳性32例。现对其病原学、置管时间、患者原发病等导管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预防对策。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男25例,女7例;年龄51~87岁,平均74·6岁。其中呼吸衰竭9例,恶性肿瘤晚期7例,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6例,其他10例。住ICU时间15~197 d,平均53 d。中心静脉插管时间为4~50 d,平均为17 d。1.2方法在无菌操作下拔出导管,用无菌剪刀将导管尾端剪下置培养管送细菌培养。同时在患者肘静脉处另抽血培养送检。2结果2·1导管感染的病原学分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为更好的预防及控制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0月223例行肝癌切除术并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导致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结果 223例患者发生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者24例,感染率10.76%,其中静脉导管留置13例,占54.17%;导管局部感染10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分别占41.67%、4.16%;患者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置管次数≥3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静脉高营养时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高于患者年龄<60岁、未合并糖尿病、置管次数1~2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无静脉高营养时的感染率,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管穿刺次数≥3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是引起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癌患者术后发生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主要与穿刺次数较多、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有关,因而提高穿刺技巧以减少穿刺次数和减少导管留置时间是预防及控制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根因分析减少中心静脉置管后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提高置管患者的安全性。方法调查2012、2013年行中心静脉置管各768、838例患者资料,对2012年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运用根因分析方法进行近端原因、根本原因分析,制定中心静脉导管的评估和监控机制,改进导管的置管与维护方法,强化对护士的培训和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于2013年对改进效果进行追踪。结果 2012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84例,感染率10.9%,2013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46例,感染率为5.5%,两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3年置管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分别为3.5%和2.0%,低于2012年的7.8%和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日感染率由7.2‰下降至3.5‰。结论根因分析法为更加系统、有效地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供了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情况,为预防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964例置管化疗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21例患者进行病原菌及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和分析.结果 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0.42%,21例感染患者中14例为置管部位及导管尖端病原菌培养阳性,占66.67%,7例患者无局部感染症状,占33.33%;21例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升高等全身感染症状;感染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0株占47.62%,革兰阴性杆菌7株占33.33%,真菌4株占19.05%,主原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丝酵母菌属,分别占23.81%、14.29%、14.29%;年龄≥60岁、PICC留置时间≥7d、留置部位为贵要静脉是感染高发的相关因素.结论 加强置管操作与维护管理、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随访、增加患者营养、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调查分析,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治。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临床31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病例。结果 31例置管感染患者置管时间最短7 d,最长58 d,平均置管时间23.38 d;感染发生>7 d者29例,占93.55%,其中>2周的22例,占70.97%;20例感染前全身性使用抗菌药物,占64.52%;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等相关,危重、老年患者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易感人群。结论减少导管留置时间,长期留置导管患者需加强导管的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林可霉素联合肝素钠封管对于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临床应用,以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1月ICU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试验组患者给予林可霉素联合肝素钠封管,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与肝素钠封管,对比两组患者导管置管部位及置管后感染率、病原菌分布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中心静脉导管术以股静脉置管为主,感染率与置管部位有关,其中股静脉置管发生感染的概率最高,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试验组为11.76%、对照组感染率为36.11%,两组不同置管部位的感染率及总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阳性菌,试验组导管血培养阳性率为16.67%、对照组为6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4%、对照组为11.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林可霉素联合肝素钠封管对于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587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控制CVC-R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587例中心静脉穿刺并置管患者取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87例患者平均相关性感染率为14.1%,其中革兰阳性菌占分离菌的47.0%,革兰阴性菌占分离菌的38.5%,真菌占分离菌的14.5%。锁骨下静脉、贵要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分别为7.8%、8.5%、18.4%、28.9%,置管时间≤7、8~14、≥15d的导管相关感染率分别为6.9%、7.5%、38.9%。结论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和贵要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规范穿刺技术、严格置管护理、减少留置时间,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心脏手术患者90例,术后均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分析全部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讨论感染原因及干预措施。结果 9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20例,感染率22.22%,共检出病原菌20株,革兰阴性菌6株占30.00%,革兰阳性菌13株占65.00%,真菌1株占5.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三腔导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间>10d、有合并症是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较多,应针对危险因素术前应积极处理合并症,选择合理的导管种类、穿刺和封管方式,根据药敏试验科学使用抗菌药物,缩短置管时间,从而减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风险,保障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心脏手术患者90例,术后均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分析全部患者临床资料,统计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讨论感染原因及干预措施。结果 9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20例,感染率22.22%,共检出病原菌20株,革兰阴性菌6株占30.00%,革兰阳性菌13株占65.00%,真菌1株占5.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三腔导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间>10d、有合并症是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较多,应针对危险因素术前应积极处理合并症,选择合理的导管种类、穿刺和封管方式,根据药敏试验科学使用抗菌药物,缩短置管时间,从而减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风险,保障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在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行中心静脉置管的维持性血透患者92例,分析导管感染率与置管部位、血浆总蛋白水平(TP)、白蛋白水平(ALB)、体质量指数(BMI)、C反应蛋白(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表达、合并糖尿病及年龄等因素相关性。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股静脉置管感染率高于颈内静脉,分别为32.6%和12.5%,x~2=6.612,P<0.05。营养指标(TP、ALB、BMI)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率(P<0.05)。血浆细胞因子水平(CRP、TNF-α、IL-6)的表达对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有早期预测作用(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感染率高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分别为38.3%和17.2%,x~2=6.422,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年龄分别为(72.82+14.52)岁和(70.45±13.65)岁,t=-0.218,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与置管部位、营养状况、微炎症状态、合并糖尿病密切相关,早期采取措施预防导管感染可减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发生,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医院不同重症监护病房(ICU)3 320例行中央静脉置管患者资料,调查CRBSI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应用单因素χ2、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32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中有98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95%,主要集中在呼吸科ICU、外科ICU及神经内科ICU,感染率分别为38.78%、44.90%及9.18%;住ICU≥30d、股静脉置管、非急诊入院、有输血、住院天数≥30d等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ICU≥30d、股静脉置管、非急诊入院、中心静脉置管≥30d、使用呼吸机≥30d、气管置管≥2次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重点科室患者的防护,针对多因素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预防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和栓塞,提高透析的充分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2009年239例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封管方式下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和栓塞率。结果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和栓塞三种封管方式比较:尿激酶和庆大霉素混合液组优于尿激酶和肝素混合液组以及单纯肝素封管组。结论用庆大霉素和尿激酶混合液封管对预防中心静脉感染和栓塞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及预防治疗对策,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109例神经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6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 16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置管患者均及时拔除置管,患者经局部换药及全身抗菌药物积极治疗后均治愈,无死亡病例,治愈时间37d。结论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患者因素、导管材质、护士操作不当、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固定及局部穿刺点护理不当等有关;应加强护士的培训,严格无菌操作及规范操作规程,选择抗菌导管、改进导管固定方法,加强局部皮肤护理和临床观察等,是预防神经外科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某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情况,分析其感染特点,为预防感染提供对策。方法对该院综合ICU 2008年10月-2011年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09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209例患者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56例次,发生CRI 60例次(23.44%),其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18.75%(48例次),导管出口部位感染率为4.69%(12例次)。发生CRI的中位时间为8.9(2~49)d。置管时间≤2周、>2周的CRI 发生率分别为16.09%、39.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34,P=0.000);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3种置管方式CRI发生率分别为40.00%、21.53%、1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0,P=0.023)。血及导管尖端培养病原菌48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47.92%),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37.50%)和真菌(14.58%)。结论置管部位和导管留置时间是发生CRI的危险因素,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防范CR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批量重度烧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危险因素及感染防控措施效果。方法某院2014年8月抢救了9例重度烧伤患者,对其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置管全程对患者进行感染防控干预。结果 9例患者共进行中心静脉置管30例次,置管总日数227 d,其中2例患者股静脉三腔置管细菌培养阳性,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为8.81‰;其中1例患者培养出屎肠球菌,另1例患者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例CRBSI患者均为股静脉置管,置管部位均为创面,置管时间均≥7 d,均为三腔置管,且患者Ⅲ°烧伤面积≥60%。经及时拔除导管和使用抗菌药物,2例感染患者均治愈。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有利于危重烧伤患者长期、安全、有效地补液,但其可导致CRBSI;对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进行全程感染防控干预,选用少腔导管,有助于降低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胃肠肿瘤患者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资料,并对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为预防和治疗老年胃肠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就诊的老年胃肠肿瘤并行PICC置管患者共23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感染部位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研究菌群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80岁以上患者、高APACHEⅡ评分、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长、置管次数多、静脉营养患者发生感染的比例较高(P<0.05);共分离病原菌9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55.4%,革兰阴性菌36株占39.1%,真菌5株占5.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为100.0%,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结论针对高龄、高APACHEII评分、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长次数多、静脉营养的老年胃肠肿瘤患者给予加强监护,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