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颈椎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中的作用。方法 1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前路减压后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获得随访病例132例,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 单节段与两节段病变者术后3月均获得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16例3节段病变者融合体为81.3%,内固定并发症为5/132(3.8%)。术后椎间高度与生理曲度均获得满意重建。JOA记分平均改善率65.8%。结论 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中应用带锁钢板内固定可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并有助于后路间接减压。  相似文献   

2.
1999年 1月 - 2 0 0 1年 10月 ,我科应用颈前路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 32例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 ,男 2 8例 ,女 4例 ;年龄35~ 6 8岁 ,平均 5 3 6岁 ;病程 1个月~ 10年 ,平均2 4年。1 2 症状与体征 颈肩疼痛者 12例 ,四肢麻木无力者 2 4例 ,胸或腰部束带感者 4例 ,上肢深反射亢进者 18例 ,下肢深反射亢进者 14例 ,Hoffman征阳性者 16例 ,Babinski征阳性者 12例。1 3 影像学检查 X线片显示均有程度不同的椎体后缘骨赘 ,颈椎生理前凸减少 ,CT检查 8例 ,MRI检查 2 4例 ,CT显示病变椎间隙相应…  相似文献   

3.
单间隙颈椎前路减压单纯植骨融合与加用钢板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对单间隙颈椎前路减压后有无必要在单纯植骨基础上加用钢板内固定作一初步探讨。方法:对48例单间隙病变行前路减压手术的患者随访1-4年,平均2.2年。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资料对单纯植骨和加用前路钢板内固定作分析比较。结果:根据JOA评分,单纯植骨组和加用钢板内固定组之间在疗效的改善方面近似,都能获得满意的融合率;在椎间高度的恢复和维持方面加用前路钢板有明显效果(P<0.05),在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方面,加用钢板也优于单纯植骨。结论:使用前路钢板安全、可靠,在单间隙病变手术中加用前路钢板有助于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曲度,防止植骨块的塌陷,可能利于长期手术疗效的保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锁式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椎间隙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间隙CSM患者39例,其中C3/410例、C4/517例、C5/61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同时测量手术前后融合节段Cobb角和椎间隙高度,判断椎间稳定性。结果手术时间(50±10)min,术中失血量(30±5)mL,住院时间(4.9±1.2)d,术后均未发现吞咽困难、伤口血肿、呼吸困难等并发症。3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17.5个月)。术后3、6、12个月VAS评分、JOA评分、Cobb角及椎间高度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VAS评估标准,术后12个月随访时优27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5%(37/39);按JOA评分标准,术后12个月随访时优21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92%(36/39)。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术后12个月颈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率100%。结论自锁式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治疗单间隙CSM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椎管减压效果确切,临床症状获得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对颈椎前路单皮质骨螺钉固定的加固作用。[方法]单皮质骨螺钉固定于C3-6椎体标本,行轴向拔出实验,周期抗屈实验,抗剪切力测试。[结果]修复组、强化组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POS)明显高于对照组,强化组周期抗屈后位移明显小于对照组,而最大抗剪切力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磷酸钙骨水泥能显著提高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及抗剪切能力,对颈椎前路螺钉的固定有明显的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6.
复合骨块在颈椎前路融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复合骨块在颈椎融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颈前路减压复合骨块植骨融合28例,观察其术后3个月颈椎间高度的变化,并与常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20例比较,结果:复合植骨块融合组在维持颈椎椎间高度及稳定性等方面优于常规组。结论:复合植骨块是一种较好的植骨融合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First Quarter 2011)、ScienceDirect、OVID、Springer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7个数据库(时间截至2011年6月),手工检索Spine、Euro Spine、JBJS、中华骨科、中国脊柱脊髓等相关杂志,纳入关于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或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的RCT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5.1.1(下载于Cochrane Library)进行Meta分析。选取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融合率、优良率、取骨处疼痛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筛选,11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1139个病例。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等级均较高(A级10个,B级1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颈椎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组与自体骨植骨融合组比较,前者平均术中失血量少于后者[MD=-8.42,95%CI(-15.59,-1.25),P=0.02],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后者[MD=-0.31,95%CI(-0.62,-0.01),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后者[OR=0.56,95%CI(0.37,0.83),P=0.004],取骨处疼痛二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OR=0.06,95%CI(0.01,0.27),P=0.0002];平均手术时间[MD=-14.55,95%CI(-30.79,1.69),P=0.08]、融合率[OR=1.44,95%CI(0.70,2.96),P=0.32]、优良率[OR=1.39,95%CI(0.92,2.09),P=0.12],两种融合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椎间融合器(Cage)与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应用cage行椎间融合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尤其是取骨处疼痛的发生,并且在平均手术时间、融合率、优良率等方面与自体骨植骨融合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8.
前路椎间融合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6年2月治疗的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35例,女3例;年龄43-72岁,平均56岁。两节段病变36例,三节段病变2例;其中C3.4并C4.5 3例,C4.5并C5.615例,C5.6并C6.718例,C4.5小C5.6并C6.72例。所有患者均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手术治疗,合并失稳者加用钛板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以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为疗效评价标准,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JOA评分分值并计算改善率。结果38例患者共随访6-34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有明显好转,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双上肢感觉异常基本消失。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2±0.3)分,提高到术后2周平均(12.4±0.3)分,术后3个月平均(13.2±0.3)分,术后6个月平均(13.8±0.2)分,术后12个月平均(14.2±0.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优12例,良18例,可5例,差3例。结论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加椎间融合器植入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减压充分、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985年,Brown和Chow首次以磷酸四钙和磷酸氢钙为原料研制出了磷酸钙生物活性骨水泥,从此拉开了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研究的序幕。CPC又称羟基磷灰石骨水泥(hydroxyapatite cement,HAC),是一类以磷酸钙盐为主要成分,在生理条件下具有自固化能力、降解活性及成骨活性的无机材料,是一种良好的骨折内固定和骨填充修复材料,其固化时间为15~30min。[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颈椎前路异体骨移植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异体骨移植结合钛钢板、一体化钛钢板融合器及钛网进行颈椎前路重建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1999年12月至2002年3月应用冻干异体骨移植结合前路钛钢板固定、一体化钛钢板融合器固定或钛网结合前路钛钢板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治疗126例颈椎病患者,共随访67例,平均随访时间13.6±2.7个月,按JOA评分及Nurick分级评定手术效果,X线检查判定融合效果。结果:所有病人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JOA评分从术前的12.37±1.60分提高到16.28±1.09分(P<0.05);Nurick分级从术前的2.47±0.58级提高到术后的0.77±0.81级(P<0.05)。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得到恢复,颈椎生理前凸部分或全部恢复,植骨块无移位、脱落、塌陷,无融合器或钛网脱出、移位及突入上下椎体中的情况,钛钢板及螺丝钉无移位及松脱。结论:颈椎前路异体骨移植内固定重建治疗颈椎病近期观察证实,颈椎稳定性获得重建,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6例 (共 2 0个节段 )进行颈椎前路SynCageC植入手术 ,并进行平均 5 .8月的短期随访。结果 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未见内植物松动、断裂和移位等。结论 短期随访结果显示 ,SynCage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植物。  相似文献   

13.
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初步疗效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并对临床结果进行Odom’s法疗效评定及影像学分析。结果:103例中获随访99例,临床疗效优良80%,植骨融合率为97.9%(97/99),其中单节段椎间融合率为100%(12/12),多节段椎间融合率为97.7%(85/87)。结论:颈前路钢板内固定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6年4月1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61例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单纯PEEK 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病变节段与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22例,双节段39例;B组67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其中单节段27例,双节段40例。观察手术前后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58.1±1.4min,术中出血量为42.4±2.0ml,B组分别为72.0±5.3min、82.7±3.9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3例(39.3%)出现一过性咽部不适,1例硬脊膜破裂,2例cage塌陷、移位;B组49例(73.1%)出现一过性咽部不适,1例硬脊膜破裂,5例髂骨供区痛,2例钉板松动。每组患者术后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B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2.30±6.61)%和(83.80±4.4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60个月,平均36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椎间融合率分别为95.2%和9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均较好,但前者手术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Anterior discectomy without interbody fusion for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mmary Between 1985 and 1990, 68 patients 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 due to soft disc herniation were treated by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out interbody fusion. Eleven patients were unavailable for follow-up examination. The mean follow-up was 23 months (range 12–54 months). Both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follow-ups were done, and 92% of the patients was found to have excellent or good clinical results. Radiographic follow-up revealed that 34% had fused spontaneously and 66% developed fibrous healing of the disc space with an average range of mobility of 2.07 deg. All patients were shown to be stable on flexion-extension films. Complications included two transient CSF leaks. No neurologic deficits arose. One patient was reoperated and fused for intractable residual neck pain. We conclude that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out interbody fusion is a simple, safe and effective procedure for patients with soft disc herni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手术技巧与疗效。方法:2002年8月~2005年3月应用内窥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20例颈椎疾患患者,均应用自制不同型号椎间旋转撑开器及特制不同角度、不同大小的网形与方形刮匙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单纯PEEK cage植骨融合8例,PEEK cage植骨融合加钛板内同定2例,单纯钛cage植骨融合3例,钛cage植骨融合加钛板内同定2例,椎间植骨融合加钛板内同定5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患者症状体征及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影像学检查手术部位减压彻底。1例发生钛cage松动,其余椎间高度无丢失,维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结论:通过对椎间盘镜部分器械和技术的改进,将其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同定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0年6月~10月39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手术,患者年龄33~71岁,平均50.3岁。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脊髓型31例;单间隙14例,2个间隙18例,3个间隙7例。共置入Zero-P 71枚,C3/4、C4/5、C5/6、C6/7椎间隙置入Zero-P分别为8、19、30、14枚。术前、术后2个月及12个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VAS评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JOA评分,在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C2和C7椎体后缘切线的夹角),观察术后吞咽不适的发生率以及症状持续时间。根据术后伸屈侧位X线片观察手术间隙有无异常活动。结果:手术时间48~130min,平均86min;术中出血量40~310ml,平均110ml。14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吞咽不适,其中13例术后2个月内症状消失,1例(2.6%)症状持续至术后4个月消失。随访12~16个月,平均14.6个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后2个月、12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1.5±0.8分、1.3±0.9分,均低于术前的7.3±1.3分(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2个月、12个月时的JOA评分分别为14.6±1.1分、15.0±1.2分,均高于术前的9.7±1.7分(P<0.05)。术后2个月及12个月颈椎Cobb角分别为18.4°±9.6°、17.8°±9.2°,大于术前的9.0°±10.0°(P<0.05)。术后12个月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颈椎Cobb角与术后2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手术间隙无异常活动,内置物无移位。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满意,稳定性可靠,可重建颈椎曲度,术后慢性吞咽不适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传统融合器并钛板融合术比较,探索C_4/C_5/C_6/C_7三节段Zero-P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变化。方法纳入2009年7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C_4/C_5/C_6/C_7颈椎融合手术的患者共72例。其中A组患者应用Zero-P进行融合,共30例;B组用传统融合器加钛板,共42例。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于术后2个月、6个月、1年、2年及近期各时间点进行复查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C_(4~7) Cobb角、吞咽困难发生率、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ASD)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年,随访期间,A组与B组术后JOA评分、NDI、融合率及AS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C_(4~7)Cobb角呈缓慢丢失趋势,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小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呈缓慢丢失趋势,在末次随访时低于B组(P0.05)。A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于术后2个月时低于B组(P0.05),余随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Zero-P用于颈椎三节段融合时中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其可有效降低术后2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但对手术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的维持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市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因颈椎病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手术(ACDF)患者的资料,共纳入326例,其中男175例,女151例;年龄34~81岁(56.0±9.4岁)。随访12~30个月(18.5±6.4个月),根据融合节段数分为四组:单节段融合组69例,双节段融合组85例,三节段融合组90例,四节段融合组82例。在术前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垂直距离(C2-7 SVA)和T1倾斜角(T1S),并记录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肩臂疼痛VAS评分,计算术后12个月时各组参数改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参数及评分指标改变量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性探讨术前及术后12个月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关系。结果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和ACDF术后12个月,单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21.07°±8.21°和20.92°±5.99°,C2-7 Cobb角为15.29°±8.64°和17.69°±11.25°,C2-7 SVA为20.94±10.77mm和20.61±10.23mm,T1S为23.02°±8.64°和24.05°±9.35°,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20.38°±7.49°和24.20°±7.96°,C2-7 Cobb角为13.04°±8.07°和15.85°±10.53°,C2-7 SVA为18.57±11.88mm和23.73±9.87mm,T1S为24.28°±6.71°和28.65°±7.64°,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16.76°±6.24°和20.54°±6.58°,C2-7 Cobb角为11.46°±7.83°和15.12°±10.42°,C2-7 SVA为19.36±8.40mm和25.25±12.20mm,T1S为26.56°±9.47°和30.39°±7.31°,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节段融合组C0-2 Cobb角为15.44°±6.50°和18.39±6.26°,C2-7 Cobb角为11.54°±8.30°和19.61°±5.53°,C2-7 SVA为22.39±12.60mm和27.68±11.17mm,T1S为24.70°±6.30°和31.22°±6.45°,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12个月,四组组内T1S与C2-7 Cobb角、C2-7 SVA均呈正相关,C2-7 Cobb角与C2-7 SVA均呈负相关;术后12个月,四组间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 SVA及T1S改变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1、0.003、0.002)。结论 :下颈椎前路减压单节段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无明显变化;双节段及长节段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显著改变,但下颈椎矢状位序列维持动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