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淋巴道转移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决定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管生成在淋巴道转移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而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较多且可以肯定的是VEGF家族在肿瘤淋巴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类肝素酶(heparanase,HPSE)可以诱导VEGF-C的产生进而促发淋巴管生成,进一步深化了淋巴管生成的研究.一些特异性强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相继发现,如:VEGFR-3、LYVE-1、Prox1、D2-40等,也为研究淋巴管在肿瘤生物学中的作用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研究甲状腺癌淋巴管生成和转移的分子发生机制,阐明淋巴管生成在甲状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将为甲状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分期的重要内容和预后指标。淋巴管生成不仅参与了正常胚胎淋巴管发育、组织修复,而且在肿瘤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状况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多种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如LYVE1、Prox1、Podoplanin的发现和淋巴管生成模型的建立,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VEGFD的表达和分子调控,以及其受体VEGFR3在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地位。抗肿瘤淋巴管生成已经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并证实阻断VEGFC/VEGFD/VEGFR3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肿瘤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淋巴管生成是实体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步骤,但与肿瘤血管生成相比,目前对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较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肿瘤的动物模型以及人类肿瘤组织和肿瘤周边组织中,均发现了新生淋巴管。目前研究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抗肿瘤淋巴转移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靶点,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淋巴管对实体瘤的转移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表明,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和VEGF-D)可通过激活其位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VEGFR-3)促进肿瘤内淋巴管生成,进而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同时,阻断VEGFR-3信号通道可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因此,抗肿瘤淋巴管生成有望成为肿瘤转移抑制治疗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陶文虎  于在诚 《癌症进展》2006,4(2):157-162
食管癌预后差,易早期出现淋巴结转移。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有关。肿瘤进展过程与淋巴管生成有关。近年来,关于食管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研究逐渐成为食管癌相关研究的热点。现将食管癌淋巴管生成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的快速生长有赖于充足的血供,而其远处转移是通过随血液和淋巴液。因此,对肿瘤微脉管系统的生成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其中对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对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缺乏可靠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此方面的研究将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逐步摸索,已经发现了几种较为理想的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淋巴管生成是肿瘤转移过程的必要环节,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其对抗研究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现综述肿瘤淋巴管生物学特性、淋巴管生成机制、抗淋巴转移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8.
相对肿瘤的血管生成而言,肿瘤中的淋巴管生成是一个长期受到争议和忽视的问题。但近年来随着一些新的实验方法的出现和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淋巴管生成开始成为研究肿瘤淋巴道转移的焦点。现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的结构、功能特点、在肿瘤淋巴道转移中的可能机制及由此而引发出的抗肿瘤淋巴管治疗的有关进展等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肿瘤的淋巴转移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的因素。以往由于缺乏特异性淋巴管标记物使得肿瘤淋巴转移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肿瘤淋巴管生成是肿瘤转移播散的研究热点,有关肿瘤中是否存在新生淋巴管以及淋巴管生成在肿瘤转移播散中的作用机制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通过对淋巴管形态特点、淋巴管研究方法、肿瘤淋巴管生成以及抗淋巴管生成治疗的前景与治疗策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VEGFR-3染色标记89例原发性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结果: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淋巴管生成,但以肿瘤间质组织中淋巴管生成为主,癌巢中未见明显的成形淋巴管。肿瘤淋巴管密度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临床分期越晚,肿瘤淋巴管密度越高(P〈0.05);腋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淋巴管密度比无淋巴结转移组高(P〈0.05)。结论:乳腺癌淋巴管密度与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淋巴管生成主要发生在肿瘤间质组织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运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测定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和15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病理标本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蛋白表达,并进行评分,同时用D2 40显色淋巴管进行淋巴管密度(LVD)计数.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OX-2、VEGF-C较正常组织表达明显增高;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COX-2、VEGF-C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P<0.05);转移组LVD计数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1);COX-2与LVD(r=0.71;P<0.01)、VEGF-C与LVD(r=0.68;P<0.01)、COX-2与VEGF-C之间(r=0.65,P<0.01)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COX-2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管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通过上调VEGF-C的表达促进肿瘤淋巴管的形成,有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Lymphatic vessels are the major routes of huma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metastasis. Tumor cells secrete pro-lymphangiogenic factors to induce new lymphatic vessels, promot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this study, we show that 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8 (RASSF8) expression in ESCC clinical samples wa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patients survival. Tumor cells with low RASSF8 expression had higher apparent migratory ability, and promoted and lymphangiogenesi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RASSF8 downregulation enhanced VEGF-C expression and caused subcellular redistribution of p65 in ESCC. Our results show that RASSF8 acts as a tumor suppressor in ESCC and i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for prevent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在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的4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术前TSH水平、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因素与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多数转移至中央区,其次为颈侧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中Ⅲ区和Ⅳ区转移率相当,且明显高于Ⅱ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与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而年龄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年龄<45岁的男性患者、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可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而表现为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可疑跳跃性转移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Xueting Hu  Jincai Luo 《Cancer science》2018,109(10):3005-3012
Lymphangiogenesis and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lymphangiogenic growth factors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 rates of lymph node (LN) metastasis and with poor prognosis in some, but not all, solid tumors. In addition to its involvement in metastasis, lymphangiogenesis has been shown to have other roles in tumor pathogenesis, such as the niche function of tumor stem cells and regulatory functions of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In contrast, evidence has accumulated that tumor‐induced lymphangiogenesis displays the heterogeneity in gene signature, structure, cellular origins and functional plasticity.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heterogeneity of tumor lymphangiogenesis and discusses how it may contribute to functional complexity and multiplicity of lymphangiogenesis in tumor progression.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VEGF-D及其受体VEGFR-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所起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VEGF-D和VEGFR-3在4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表达水平及其规律。结果有淋巴转移组VEGF-D及其受体VEGFR-3癌组织表达分别为1.602±0.070、1.500±0.060,癌旁组织分别为1.139±0.064、1.156±0.060,正常甲状腺组织分别为0.444±0.046、0.447±0.059;无转移组VEGF-D及其受体VEGFR-3癌组织表达分别为1.304±0.071、1.307±0.053,癌旁组织分别为0.898±0.070、0.882±0.101,正常甲状腺组织分别为0.375±0.032、0.318±0.057。VEGF-D及其受体VEGFR-3表达规律为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t≥4.03,P≤0.001),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t≥5.48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组织、癌旁组织二因子表达有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t≥2.339,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织二因子表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124)。结论VEGF-D及其受体VEGFR-3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癌组织、癌旁组织的高表达有可能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指标,指导临床。VEGF-D/VEGFR-3通路将有望成为防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罗玉妍  何正飞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1):1337-1340
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与肿瘤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分泌某些淋巴管生长因子,在肿瘤周围或内部形成新生淋巴管,肿瘤细胞侵入管腔并通过淋巴液顺次流入各站淋巴结,逐渐形成淋巴结转移病灶。正常细胞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按正常的程序进行着增殖、分化、凋亡以及相关因子的分泌和表达,而肿瘤发生、发展则不断打破这一平衡,逐渐形成一个适于自己生长的组织外环境,即肿瘤微环境。而肿瘤微环境中的众多促淋巴管生成因子、炎性条件、组织缺氧、酸性微环境以及间质高压形成等病理生理特性能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进而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