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外伤性白内障的CT表现 ,并探讨CT在其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5 8例经临床眼科检查和/或手术证实的 63只伤眼晶状体的CT表现 ,并对其中 5 3例外伤晶状体与健侧无伤性晶状体的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发现 42只伤眼晶状体密度明显减低 ,占 66 7% ;14只晶状体密度轻度减低 ,占 2 2 2 % ;7只伤眼晶状体密度减低不明显 ,占11 1% ,即CT检查漏诊率 11 1%。结论 :CT是临床诊断外伤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特别是在眼部复杂损伤或前房出血混浊使眼科检查无法确定时 ,CT检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50例正常甲状腺和30例非肿瘤性病变甲状腺的CT征象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不论是甲亢、甲低、还是甲状腺炎和甲状腺肿都有不同程度甲状腺肿大,尤其以弥漫性甲状腺肿量为显著。密度都有不同程度降低,以甲低最为显著。增强扫描甲低和弥漫性甲状腺肿多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甲亢多为显著较均匀强化,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炎多为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白内障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少琼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6,(4)
本文报道28例眼外伤.其中14例裂隙灯检查及手术证实有外伤性白内障,CT检查显示:(1)8例晶体的正常影像消失.肉眼观与玻璃体密度完全一致。(2)6例晶体密度降低,其中3例伴晶体体积增大。从外伤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可解释其CT表现,笔者认为晶体CT值减低可作为外伤性白内障的诊断依据,CT检查有助于及时确定诊断和制订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 2 5例颅脑外伤病人采用GECT 90 0 0型 /GEHis peedFX /i螺旋CT行头颅平扫。结果 :轻微脑外伤患者 7例 ,均为儿童 ,CT显示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梗塞灶 6例 ;严重脑外伤患者 18例 ,成人多见 ,CT显示梗塞灶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 9例 ,脑叶区 6例 ,两者同时存在 3例 ;首次CT扫描发现脑梗塞 5例 ,复查CT发现脑梗塞 2 0例 ,其中术后 4例。结论 :CT是诊断外伤性脑梗塞的首选方法 ,当首次CT扫描未发现脑梗塞时 ,应根据病情需要行CT复查 ,尤其是外伤后偏瘫患者 ,更应做CT复查 ,明确是否出现脑梗塞 相似文献
5.
急性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CT征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瑞平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9,18(3):144-145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50例经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患者的CT征象。结果18例十二指肠损伤,14例空回肠及肠系膜损伤,10例结肠及系膜损伤,8例多部位损伤。结论CT扫描检查能获取早期诊断急性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小肠,结肠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定位,定性及分期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肠道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定位,定性肿瘤,并评估了CT分期诊断价值。材料方法:回顾分析了1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道恶性肿瘤的CT表现,包括腺癌10例,淋巴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结果:16例肿瘤CT检出敏感性100%,CT定位正确14例,定性肠道恶性肿瘤13例。三种肿瘤CT表现各有特征,而肠壁增厚和/或肿块为其共同特点:CT分期时对肿瘤局部侵犯及淋巴转移敏感性较差,但特异性很高。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分析52例周围型肺癌及24例肺结核球形病灶的CT表现。肺癌病灶直径在3cm以上的占60%,62%病灶边缘有分叶及毛刺,支气管充气征及周围肺野血管纹理聚集的出现率分别为3654及27%。喇叭形胸膜凹陷征只见于2例肺癌。5例肺癌病人局限性肺气肿与胸膜凹陷征的位置关系密切。结核球形病灶中83%直径在3cm或以下,绝大多数病灶边缘光滑清晰,只有1例结核瘤有轻度分叶,63%病灶中有钙化,9例钙化量超过病灶横截面积的10%以上。结核球形灶的支气管征出现率为13%,无1例有肺血管聚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部分腹部实质器官结核的CT表现,试提出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0例经病理或临床治疗性诊断明确的腹部结核病例进行了CT征象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脏、脾脏及胰腺结核灶CT平扫均表现为实质性或中央液化的结节和肿块,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或轻微强化;腹部肿大的淋巴结是结核的一个重要重象,增强扫描部分为周缘环行高密度、中心液化的低密度结节。结论 腹部实质器官结核的CT表现呈多发性、多样性:干酪化的淋巴结具相对特征性表现;增强后三期扫描有助于肝脏结核性病灶与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乙状结肠梗阻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癌和乙状结肠扭转引起的肠梗阻的CT表现特征。方法34例腹部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为乙状结肠癌和乙状结肠扭转引起的肠梗阻病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52~78岁,平均67.1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便及排气;体检发现腹部胀痛,有压痛、反跳痛及肠型,听诊肠鸣音亢进等。就以下CT表现进行分析:(1)梗阻部位;(2)梗阻近、远侧肠管;(3)合并症的CT征象。结果乙状结肠癌引起的梗阻24例,显示一般肠梗阻特点,2例出现盲袢综合征;梗阻部位均见肠腔狭窄及肠壁增厚;2例见淋巴转移;3例见肝转移。乙状结肠扭转10例,结肠均扩张、积气及积液,显著者8例;8例见“鸟嘴征”,4例见“漩涡征”。结论CT检查对诊断梗阻的原因及程度可提供更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lymphangioma,LA)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IA的CT表现。结果:7例中肠系膜2例,腹膜后3例,右侧颈部2例,表现为跨区、沿组织间隙适形性生长的囊袋状病灶,壁薄、光滑,囊及囊壁无明显强化。1例见肠系膜血管征伴周缘多发滋养血管。结论:CT对LA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曲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附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旨在认识曲菌性鼻窦炎的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本文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曲菌性鼻窦炎5例,均行CT检查,轴位加冠状位扫描。结果:病变常为单侧,起源于上颌窦。典型的CT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增高并有中央形态不一的钙化灶和周围环形低密度带以及窦腔内网格状阴影,还可伴有非侵入性骨改变。结论:曲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鼻窦的CT评估对手术很有帮助,因而CT检查具有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闭孔疝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的经手术或临床资料证实的3例闭孔疝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观察闭孔疝发生的位置、密度、形态、强化特征及继发征象。结果3例闭孔疝均为老年消瘦患者,CT检查发现疝囊位于闭孔外肌与耻骨肌间疝出1例,闭孔外肌上、中束间疝出2例,所有疝出物均为肠管,表现为疝出部位囊性密度影,1例肠壁可见增厚、水肿,诊断为肠壁血运障碍,及时行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CT检查是闭孔疝有效的检测手段,特别是对于不明原因腹痛合并肠梗阻的老年消瘦患者,CT检查将有助于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穿孔性和非穿孔性阑尾炎的CT及临床表现,探讨CT对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术后回顾性分析109例阑尾炎患者,将其分为穿孔性阑尾炎和非穿孔性阑尾炎2组,分析及比较二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CT征象.结果 症状持续超过3d、右下腹痛性包块,CT上阑尾管壁缺损、阑尾周围积气、阑尾腔外结石、腹腔脓肿、蜂窝组织炎等对于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较大的特异性,而反跳痛、腹肌紧张及CT上阑尾直径、阑尾周围肠壁增厚在穿孔性阑尾炎组中出现的概率也高于非穿孔性阑尾炎组(P<0.05).结论 结合CT征象及临床表现可提高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单发脑转移瘤的CT影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发脑转移瘤的CT特征,评价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6例单发脑转移瘤的CT征象。结果:肿瘤结节水肿型28例,肿瘤环水肿型24例,肿瘤结节型9例,肿瘤水肿型5例。结论:CT检查对各类型单发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并结合白血病肺部浸润的X线、CT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最后确诊为白血病肺部浸润的病例17例,分析其X线、CT图像。结果:胸部X线检查7例显示双肺纹理增粗,4例表现为心肺未见异常,3例为双肺散在片状、斑片状阴影,3例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及斑片状影。HRCT表现为间质性改变11例,包括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及小结节影;实质性改变4例,包括毛玻璃影、斑片状阴影及结节影;间质性和实质性表现混合存在2例。结论:白血病肺部浸润的X线、CT表现多样,但以间质性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加深对脑脱髓鞘疾病的CT影像认识。材料与方法:5个毒品依赖者,1个在吸毒期间、4个在戒毒后出现脑神经症状和体征来进行CT检查,分析其CT征象及临床资料。结果:5个毒品依赖者表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对称性脑白质脱髓鞘。结论:毒吕依赖者是可以继发脑脱髓鞘疾病的,特别是在戒毒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脑脓肿CT与临床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脑脓肿的CT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有典型临床症状或细菌学检查证实的17例脑脓肿患者行头颅CT平扫和增强扫描,部份病例行2-4次CT复查。结果:脑脓肿的位置、大小、数目、形状、脓肿壁厚度、脑室情况及脑干受压体征与临床症状、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有密切相关。结论:CT扫描是早期诊断脑脓肿的首选方法,病灶的动态观察与预后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肺结核瘤的CT表现(附7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肺结核瘤的常见及典型CT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78例单发、多发肺结核瘤的CT资料。结果:90%病例肺结核瘤均为直径小于3 cm的类圆形结节,85%结节周围见卫星灶,结节数≥2枚的病例数为15%,大部分结节呈边缘清晰光滑的类球形,小部分有浅分叶或稀疏长毛刺,结节大部分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30%结节邻近胸膜有增厚黏连征像,30%出现钙化,10枚无钙化结节出现硬化边。结论:肺结核瘤的多数平扫表现为边缘光滑周围有卫星灶的类球形结节,增强检查强化不明显,与DR及10mm层厚CT扫描相比,薄层扫描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扫描所见的边缘硬化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