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耐药麻风的治疗是控制和消除麻风病的关键环节之一。我所 1983年以来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的指导下 ,用联合化疗 (MDT)先后治愈了 16例氨苯砜 (DDS)耐药麻风病 ,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病例  16例患者均经临床治疗试验和鼠足垫试验证实为继发性DDS耐药麻风病。其中男 13例 ,女 3例 ;年龄 30~ 5 9岁 ,平均 4 7 8岁 ;病期 14~ 35年 ,平均 2 7 7年 ;复发 5例 ,初发 11例 ;LL 10例 ,BL 6例。1 2 治疗方案 采用WHO麻风控制规划化疗研究组 1982年推荐的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方案。即RFP 6 0 0mg,每月 1次监服 …  相似文献   

2.
由于耐氨苯砜(DDS)麻风的日益增多和对利福平(RFP)、乙硫或丙硫异菸胺(ETH或PTH)及氯苯酚嗪(B663)的耐药菌株的出现,试图应用上述任一药物单疗来控制和消灭麻风是很困难的。江苏省扬州市自50年代初开始用氯苯砜治疗,至1981年底继发性氨苯砜耐药的流行率约为5%,目前原发性耐氨苯砜麻风的流行率为20%。我们于1983年开始对该市所有活动性多菌型麻风用RFP、B663和DDS联合治疗,历时已一年。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有活动性多菌型患者,包括已治和近一年新发或复发未治的病例,以及皮肤查菌阴性而活检抗酸染色阳性者。二、观察方法:按五级分类。治疗前仔细询问病史,小结以往的治疗经过并检查患者:皮肤查菌;组  相似文献   

3.
为33例继发和原发性DDS耐药的多菌型病人用MDT,结果其疗效不比对照组差,且不管耐药程度如何,耐药组和对照组麻风反应的频率和强度也无差异。所有病人治疗至少2年,均细菌阴转、临床不活动,随访7±2.1年未见复发。同时有2例继发性耐药者拒绝MDT,仍用DDS单疗也被治愈。  相似文献   

4.
目前已有报告对利福平(RFP)、氯苯吩嗪(B663)的继发性耐药,然而至今尚未证实麻风对多种药物治疗的原发性耐药。报告2例未治瘤型麻风对联合化疗(MDT)的一种和三种药物显示原发性耐药。 从3例未治瘤型患者皮损分别取活检制成匀浆,于Swiss雌性小白鼠双后足垫接种10~4条麻风菌,测定麻风菌对DDS(0.01%)、RFP(0.03%)、B663(0.01%)和上述3种药物混合剂的敏感性。该试验应用连续法即自接种同时  相似文献   

5.
三、麻风化疗专题讨论会报告自印度德里国际麻风会议以来的5年期间,麻风的化疗已有很多重要进展。一些研究继续证实在氨苯砜(DDS)单疗时因继发性DDS 耐药所致复发的频率很高,且原发性DDS 耐药的流行率也很高,进一步强调必须进行多种药物治疗(MDT)。相反,原发性利福平(RFP)耐药尚未被证实,即使  相似文献   

6.
引言:DDS 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对 DDS 的过敏反应。其临床、实验室特征为高热、泛发性斑丘疹、肝炎、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生化检查出现异常。本文报告一例服用 DDS4周出现 DDS 综合征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麻风,并就此予以讨论。病例:为一来自印度南部35岁男性患者。在四肢躯干可见多处浅色斑及浸润性红斑、知觉减退、脱毛、闭汗之斑块。多处周围神经和皮神经变粗,右侧腘神经明湿粗大有触痛。右足有早期足下垂。病人被诊断为 BT 型麻风并发有Ⅰ型麻风反应。此诊断通过组织病理学证实。每日给予 DDS 100mg,氯苯吩嗪(B663)100mg 隔日一次,利福平(RFP)600mg/月,倍他米松2片每日2次。DDS 治疗4周后,病人出现发热  相似文献   

7.
用氨苯砜治疗少菌型麻风仍需要很长的时间(2~5年),长期监督治疗不太可能.利福平对麻风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使多菌型麻风的细菌形态指数降至0,只需每周900mg共2月.因为考虑到少菌型麻风细菌少于10~6,利福平900mg每周一次共8周可能治愈,所以作者在布隆迪和亚的斯亚贝巴进行本研究.方法:参加研究的病人必须临床和组织学证实为结核样型麻风(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或  相似文献   

8.
南康县于1958~1987年共发现麻风患者1176例,累计治愈893例;共发现复发病人70例,总复发率为7.8%。70例中男57、女13;BT8、BL15、LL47。原治疗期6~216个月,平均78.5个月。多菌型患者治愈至复发由7个月至27年,其中5年以上者53例,10年以上者29例。有6例复发后由少菌型转为多菌型,其中4例T型转为LL型,2例T型转为BL型。有1例系两次复发。70例复发患者均以DDS或DDS加中草药等治疗,治愈标准均按1963年福州会议标准。治愈后巩固治疗是用DDS50mg/日。  相似文献   

9.
报告一例 MDT 后48小时就发生的 DDS 综合征。尼泊尔人,男,50岁。皮肤出现麻风已4年,无神经粗大及脏器病变的表现。查菌阴性,临床和病理—致诊断为 BT型。从未接受过抗麻风治疗,血沉,血细胞计数及肝功均  相似文献   

10.
安徽于1986年前治疗麻风主要是单用DDS,某些地区继发性DDS耐药达5~10%,原发性耐药病例也有报告,复发增多。1986年开始用MDT。 全省自1957年开展麻风防治,到1993年底累计登记病人7419例(MB 3014,PB 4405)。治愈6023例(MB 2204,PB 3819),愈前死亡1184例(MB 728,PB 456),迁出45例(MB 12,PB  相似文献   

11.
甲氟哌酸(pefloxacin,PFLO)属于氟喹诺酮类广谱抗菌剂,近年来在鼠足垫模型中证实对麻风菌有杀菌作用。为了评价其对麻风患者的疗效和可能的副作用,作者于1985年7月~1986年4月在象牙海岸的Adzope 地区对10例以往未治疗过的麻风(LL7例、BL3例)进行了PFLO 的临床试验。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4~39(31.9±3.5)岁。疗前均有活动性皮损,细菌指数(BI)和形态指数(MI)均较高。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给予PFLO400mg,每日2次监服,疗期6个月,疗前按WHO 麻风化疗组的方案要求检查患者,治疗开始后,每月进行临床评价及血、尿常规和肝功能试验。此外疗前及治疗2、4和6个月时作组织病理检查和小鼠足垫接种,以检测其活菌比例和疗前麻风菌对DDS 及利福平(RFP)的敏感性。结果:10株麻风菌中有4株显示低度原发性DDS 耐药,但所有菌株对RFP 均敏感。所有患者对PFLO 治疗的疗效良好,在治疗2个月时,即有肯定的临床进步,表现为浸润消退,结节变平,鼻塞好转。细菌检直疗前平均MI 为37.9%,在治疗  相似文献   

12.
麻风菌血症是指在周围循环中发现麻风菌。最初是从瘤型病例中证实,曾认为是瘤型麻风多系统受累的结果,但新近在结核样型患者中也有发现。作者研究了25例未治疗的LL/BL菌阳性患者,其中男22、女3;平均37.5岁。治疗前对所有病人作血、尿分析、胸透及肝肾功能检查。分两组:1组10例 (LL7、BL3)患者,采用WHO多菌型治疗方案;2组15例(LL10、BL5),采用印度工作组多菌型治疗方案(开始日服利福平600mg、B_(663)和DDS各100mg共15天,后改用WHO多菌型方案)。所有病人在治疗前每隔12小时取血标本,共3次;1组病人  相似文献   

13.
DDS单疗被MDT代替已10年。作者完成了一项随机试验。始于1979年,在印度和塞拉里昂的麻风中心,对痛型及界线类病人均用DDS单疗与两种不同的MDT作比较。经三年的疗期及不再作治疗的5年随访,最后有233例进入总结。开始时就做了小鼠足垫试验。有13例对DDS耐药,用MDT。治疗后的菌量,除DDS组一例  相似文献   

14.
多菌型麻风的原发耐DDS已为大家所熟知,然而耐药发生在少菌型的情形仍然是个谜,因为皮损细菌少,鼠足垫技术不适用。对利福平(RMP)耐药菌株,迄今文献报道的只发生在瘤型病人。作者最近遇到一例少菌型病人显示对RMP和DDS耐药。患者男性、31岁,1984年4月因食指和中指麻木就诊于神经科,诊断为非特异性神经炎并进行治疗。后又就诊于矫形外科,诊断  相似文献   

15.
我站于1989年10月,在三联化疗的多菌型麻风患者中,发生DDS引起剥脱性皮炎一例。患者,男,60岁。临床诊断为BL型麻风,按WHO推荐的MDT方案进行三联化疗。治疗5个半月后病情好转。10月16  相似文献   

16.
对WHO推荐的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MDT)方案的疗效进行了研究,并与常规DDS单疗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象为54例具单个皮损的新发少菌型病人。初诊时进行临床分类、皮肤涂片查菌、病理检查和麻风菌素试验,然后随机分为两组。MDT组为28例患者(TT21例,BT 7例),给予WHO推荐的少菌型MDT方案,疗期6个月。在治疗期间每月随访一次,治疗结束后每隔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1例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麻风患者发生硬腭损害。患者女件,45岁,主诉全身逐渐出现多数痛觉丧失的红色斑疹5年。曾口服DDS100mg/d 和强的松龙10mg/d 4周。治疗开始时用过利福平一次剂量600mg。检查发现面部、躯干和四肢有多数、广泛、不对称、高起的红色水肿性、干燥鳞屑性损害,边界清楚。所有皮损痛觉丧失,神经干无粗大,无伴发的畸形。左小腿皮损查菌阳性(+),右耳及额部阴性。麻风菌素迟发反应强阳性(+++)。诊断力BT 麻风反心。仔细检查发现硬腭粘膜中线左边有约2×3cm 大小的高起的淡红色斑及3个小溃疡。左前臂皮损活检显示皮肤角化正常,表皮突变平。真皮内可见含有大量巨噬细胞的肉芽肿。有的部位可见局灶性或聚集性上皮样细胞和形成不好的巨细胞。在整个肉芽肿中可见大量  相似文献   

18.
83例多菌型麻风MDT期间发生II型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实施世界卫生组织 (WHO)联合化疗 (MDT)方案中多菌型 (MB)麻风II型反应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本院 1993年 1月~ 2 0 0 2年 4月入院治疗的多菌型麻风 83例 ,在采用MDT治疗过程中发生II型麻风反应情况进行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83例MB麻风患者均采用WHO -MDT(MB)治疗方案。即DDS 10 0mg 日 ,B6 6 35 0mg 日 ,RFP 6 0 0mg (次·月 ) ,B6 6 330 0mg (次·月 ) ,所有药物均为监服。男71例 ,女 12例 ;男女之比为 5 .8:1;年龄 16~ 77岁 ,平均 4 2岁。化疗时间 1~ 2 4个月 ,病期 1~ 4 6 8个月 ,平均 5 2个月。对…  相似文献   

19.
住院的麻风病人子女口服DDS预防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雷波、普格两麻风院中的172名病人子女进行了调查,15岁以下者每日为预防服DDS12.5mg~25mg,15岁以上每日服50mg,一般连续5~9年,最长的12年:经历年体检发病1例,发病率为5.8‰。对照组为越西、布拖两麻风院中227名病人子女,其中绝大部份由患病的父母私自给服过DDS,但不规则或未能坚持,其中发病16例,即多菌型患者的子女124名中发病9例,少菌型患者的子女103名中发病7例,两者无明显差异;不满14岁发病者4例;对照组发病率为70.4‰。这表明口服DDS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2例婴儿麻风。例1为4个月女婴,因1个月前左背部出现两块浅色皮损而就诊。患儿的父母及同胞无麻风病史,但生活在同一家庭内的叔叔患有活动性BT 麻风(皮肤查茵阴性,且已接受4个月的治疗)。体检可见左背靠近臀部处有两块约3cm 大小的浅色斑,皮损无浸润,皮肤查菌阴性,临床诊断为未定类麻风。Dharmendra 抗原的麻风菌素反应阴性,皮损活检为未定类麻风,真皮神经有轻度单个核细胞浸润,神经内有少量簇集的抗酸菌。给予氨苯砜(DDS)5mg/d,治疗6个月后皮损完全治愈。例2为2个月女婴,因1周前腹部左髂窝部出现一块小皮损而就诊。患儿母亲是1例老的BT 病人(皮肤查菌阴性),已接受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9个月,且在4个月前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