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琼 《国医论坛》2016,(2):54-56
目的:探究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针灸文献的特点。方法:查阅文献,对中国近代针灸文献从医籍数量、著作特点、文献形式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结果:清末针灸医籍111种,民国现存针灸学著作210种;其著作呈现大部头鲜见、小型著作较多,太乙神针相关著作流行,中西合参著作增多,以及译自日文的针灸著作出现等特点;此时期还出现了针灸教材,中医药期刊中亦有针灸文献1233篇。结论:中国近代是针灸学由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时期,其针灸文献为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针灸学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历史十分悠久。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来考察,针灸疗法远在文字创造之前即已萌芽,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灵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著作。1968年曾在河北省满城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748-1751
历代针灸文献,不仅包括数以百计的针灸学专著,也包括其它综合性中医学著作中的针灸部分,在一些史传、地志、杂家文集中也保存了不少关于针灸的论述。针灸文献研究对提高针灸学术水平、促进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了中国古代针灸文献从夏商周(公元前21世纪)到清代末期(公元1912年)的发展历程,筛选出比较能代表当时针灸学术发展的47部著作加以简介并论述了针灸文献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以期为提高针灸文献研究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皇甫谧,晋代著名学者,所撰《针灸甲乙经》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对针灸学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其编著者皇甫谧并非专门的医药学家,考有关文献记载,没有发现他曾从事过中医临床包括针灸学临床实践,而是以历史学、文学名重当时的。《晋书·皇甫谧传》载:“谧所著诗、赋、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门学术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历来针灸史著作都把针灸学在清代的衰落归结于清政府的禁令。然而,真正深入到针灸理论中探查其发展轨迹就可看出,尽管这种衰落与社会因素不无关系,但也有其深刻的内因。笔者曾对现存的明代针灸学著作做过系统地研究,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当时社会因素对针灸学的影响,也反映了由于本身的局限导致针灸学在清代的驻步不前。一汇集文献的特点及其局限明代的针灸著作多为汇集文献类书,有三分之一的书是转载前代资料而来。如全循义、金义孙的《针灸择日编集》是古代人神禁忌论的汇集;刘纯的《医经小学》也将其针灸内容标明了出处;大型类书《普济方》  相似文献   

6.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资料的重要文献.本书的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这三部书是晋代以前在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等方面带有总结性的主要医学著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1].  相似文献   

7.
刃针疗法(1)——刃针疗法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纪钧 《中国针灸》2005,25(2):139-140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对针灸的理论和临床有了较系统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赵云生 《河北中医》1980,(3):22-24,46
中国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针灸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都分。我国人民最早应用针灸治病,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形成了经络学说,公元二百五十六年到二百六十年间写成的《针灸甲乙经》,进一步总结了古代针灸成就,是一部比较完整的现存最古针灸专著。至今仍为针灸临床的指导文献。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医学极为重视,早  相似文献   

9.
岭南针灸发展史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砭石、药物、艾灸、毫针、导引等中医治病方法,岐伯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指出灸法起源北方,因"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岭南地理气候湿热,灸法按理不适广泛使用,但是从现存的古代岭南针灸文献中,大都与灸法相关。当今学者对岭南医学的研究,采取"博古约今"取材原则。"博古"即明清以前,五岭之南皆收而录之;"约今"即明清以后,核心部位在广东尤其珠江三角洲,广东称为"岭南"。古代岭南号称"瘴疠"之乡,在其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流派,岭南医学。在其针灸学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些有影响的针灸医家,如著名女灸家鲍姑,有的还撰写了不少针灸著述,可惜很多已佚失,现存有关针灸的文献仅有《肘后备急方》《采艾编》《采艾编翼》《幼幼集成》等寥寥数部针灸学专著。本文针对现存的清及清以前岭南针灸医家及其学术成就进行简单梳理,希望为今后岭南针灸学的深入研究助以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是针灸学之宗本童增华(青海省青海医学院西宁810001)关键词《黄帝内经》针灸学《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古典著作,全书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各81篇,分别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方面,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  相似文献   

11.
近代针灸学家罗兆琚生平著述考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林怡  戴铭  彭君梅 《中国针灸》2010,30(3):245-248
通过广泛收集和系统整理有关针灸学家罗兆琚的资料,印证和明确了罗兆琚的生平事迹,介绍和总结了罗氏现存的医学著作和教材共16部,论文19篇。罗兆琚一生于针灸理论临床兼施,教育著述并重,为我国针灸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秦文军 《气功》2011,(3):250-252
皇甫谧(215--282年)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家和学者,其巨著《针灸甲乙经》已被公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著作。同时,他还善于博取众家之长,将养生术运用在生活之中。按现代人的眼光看来,皇甫谧的寿命并不是很高,  相似文献   

13.
古朝(zh(u))那县址及皇甫谧籍贯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皇甫谧(公元215—282)所编纂的《针灸甲乙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他被尊称为针灸学的鼻祖,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可见其历史地位显赫。而近年来,确定其籍贯——“古朝那县址”成了研究和考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皇甫谧(公元215~282)所编纂的<针灸甲乙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他被尊称为针灸学的鼻祖,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可见其历史地位显赫.而近年来,确定其籍贯--"古朝那县址"成了研究和考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雪苔先生著述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与著名针灸学家、医史文献专家王雪苔先生密切接触而收集到的资料,对王雪苔教授的生平及其著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其著作的背景和影响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6.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癫痫的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也是一部比较系统完善的针灸学著作,书中对癫痫的发病、病机、治疗、腧穴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本文对《针灸甲乙经》的学术思想作了简单的论述,探讨了《针灸甲乙经》中癫痫的病因病机、针灸治疗以及治疗规律,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癫痫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针灸医学导论》作为一本现代针灸学著作,讨论了针灸学领域的许多重大课题,如针灸学存在的问题、传统针灸学的解构问题、针灸学的文化问题、现代针灸学体系的构建问题、西方针灸学的意义、朱琏针灸学的价值、系统针灸学问题等,展现了包容、创新的现代针灸学品质。  相似文献   

18.
据《法国医学快报》1987年17期报道,铭翁(Ming WONG)翻译和注释的《灵枢》一书由法国马松(MASSON)出版社出版。《灵枢》是一本必备的工具书,它为针灸学奠定了基础。从中医治疗学总体上看,这本传授基础知识的著作确定了针灸学在中医中的地位。它是中医经典著作,总结了古代针灸医学成绩。此书81篇,明确了九针的作用、特定穴的意义和传统针灸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及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多版《针灸学》教材中对提插补泻法的描述,分析从古至今提插补泻法的演变过程,探究其演变原因及正确的操作手法。结果发现古代文献中提插补泻法的发展由简至全,由被动到主动,其发展与金属冶炼技术有很大的关系。《针灸学》教材在继承古代文献中提插补泻法操作核心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提插力度为主,二是以提插力度和刺激量(幅度、频率、时间等)为主。从理论结合实践,无论是古代文献记载还是现代研究支持,提插补泻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刺激量大小决定的,故笔者认为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应将“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作为提插补泻法操作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异常,各学科互相渗透,大约每五年人类知识总和就翻一番。我们古老的针灸学也受到现代科学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与古代针灸相比,当代针灸学已被赋予了许多崭新的内容,增添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成份,针灸学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通过古今针灸学研究的比较,从宏观系统角度试述这种转变,以及这些变化给我们的一些启示。一、科研从文献整理为主转变为以科学实验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