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视瞻昏渺系指目内外别无证侯,但自视昏渺蒙味不清的病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视网膜病变,如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中心性浆液性或渗出性视网膜病变等。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虽有外邪侵袭及脏腑内伤之别,但肝的功能失调为病机的关键。若情志郁结,肝郁化火,肝之阴血不足,都可导致目失所养或目络壅阻,以致病显视瞻昏渺,证见视物模糊、视瞻有色、视大为小、视直为曲以及典型的眼底改变。本病的病理改变包括三期,即活动期、恢复期、瘢痕期。故本病的治疗当根据病理分期,围绕肝的辨证立法组药。  相似文献   

2.
<正>结膜血症指干眼症、结膜炎等引起的结膜充血及结膜下出血(脾脏增大、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结膜下出血不在此列)。可伴有瘙痒、羞明、流泪、畏风、眼干涩、异物感、视物不清等。《血证论》云:"眼为肝窍,又阳明脉络所绕,故其为病,皆肝胃两经之咎。眼珠黄者,在胃经属湿热,甚则通身皆黄,小便必然不利,宜……治之。在肝经是瘀热,仲景云:衄家目黄者,衄未止,是血中有热故也。凡是血热者,其目多黄,四物加柴胡、黄芩、牡丹皮、苏木、茵陈、红花,治之。目珠红亦  相似文献   

3.
王思梦  唐娜娜  陈抒鹏 《光明中医》2023,(11):2094-2097
中医理论认为目为肝之外窍,肝与目功能相关,经络相连,病理相应,可相互为病,故可相互求治。官窍疾病可从其相应脏腑求治,高血压病多从肝治,由高血压病所致视网膜病变也应从肝论治。基于此理论创制的调肝活血稳压颗粒遣方精妙,用药针对目病多火、多郁的病理特点并兼顾补益,疗效确切。此文以中医理论为基,以中医经典为依据,并结合现代药理及临床治疗现状,分析肝开窍于目的生理功能和调肝活血稳压颗粒的用药特点,探讨调肝活血稳压颗粒治疗高血压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理论内涵,以期拓展临床治疗思维。  相似文献   

4.
【歌诀】厥阴药王密蒙花,肝虚有热血虚塌。火旺目眵赤脉搭,清热养肝明目伢。 【释义】密蒙花甘寒入肝经而清泻肝火,并能明目退翳,可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其既能清肝,又能养肝,故可用治肝虚有热所致目暗干涩、视物昏花者。  相似文献   

5.
肖家翔 《中医药通报》2008,7(3):33-34, 39
中医眼科有“目病属火”之说,因手足三阳经起止于目,或循于眼周,外感六淫之邪可化热生火,循经上客于目;情志内伤,五志之火,皆可上犯于目,尤其是肝火,因肝主情志,肝气通于目;因眼通五脏,气贯五轮,若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化火,邪火势盛,可上扰于目;因目既为肝之窍,亦为心之窍,君相二火妄行,必上窜于目。目虽居于上,但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火邪为患,使气机紊乱,气血津液运转失常,火邪既可灼津炼液为痰,又可熬血动血为瘀,导致目之玄府不通,目络不利引发眼病。针对致目为病之火以及目窍为人体升降出入玄府之特性,因此治眼病之火,在实火者泻其有余,虚火者补其不足的总则下,须注重具有眼科特色的发越郁火、平降气火,泄散阴火。  相似文献   

6.
角膜病因于肝经风热者人所易知,而涉及脾胃病机者每被忽视。然从临床所见,或因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或由脾胃虚弱,阴火上乘;或缘脾失运化,湿蒙清窍,皆可致聚星障、花翳白陷、混睛障等目病。故《内经》  相似文献   

7.
运用中医望诊观察病人,对疾病的诊断、治护可提供重要的依据。正如《丹溪心法》所言:“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结合临床,浅谈如下。1 视面色 观察面色可知气血之盛衰,因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面。如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饮食宜清凉;若面色萎黄多为脾虚,治宜益气健脾;若面色青者多为痛证,应舒肝气调情志,同时注意疼痛的部位、性质及原因;若面色白者多属气虚、阳虚,患者多体弱,气短乏力,怕冷,要适寒暖,调饮食。2 观目窍 目为肝之窍,肝主情志。若目光炯炯,布满血丝,多为阳证,属肝火旺盛,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8.
霍勤 《中医研究》2008,21(3):52-54
目为肝之外窍,肝主疏泄,在眼科临床中"郁"之与病常互为因果,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逍遥散随证加减,治疗暴盲、花翳白陷、视惑、青盲等多种眼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洪亮 《江西中医药》2001,32(6):44-45
目为肝窍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气机畅达 ,肝血源源不断上濡于目 ,故目能明视万物 ;若肝失条达 ,气机郁结 ,则可导致多种眼病的发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木郁达之。”笔者在临床上运用疏肝解郁法治疗因郁所致之眼病 ,取得较好效果 ,举例分述如下。1 疏肝利水此法用于肝气郁结 ,神水瘀滞所致之青风内障 ,绿风内障等病 ,症见头目胀痛 ,视物昏朦 ,眼珠变硬 ,瞳色淡青 ,或瞳色淡绿 ,瞳神散大 ,兼见情志不舒 ,胸胁闷痛 ,口苦心烦 ,夜寐不安 ,舌红、苔白或黄 ,脉弦。治宜疏肝解郁 ,利水通络。方用逍遥散合四苓散加减。药用柴胡、当归、…  相似文献   

10.
光明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络穴,与足厥阴肝经相通。络穴有联络、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针经指南》中说:“络穴正在两经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治。”临床实践证明,光明穴的主治作用,不但适用于本经的一系列病症,而且又能通治肝经的一些所属病症,且以治疗目疾而擅长。因针灸本穴能给眼病患者带来福音,恢复光明,故得此名。肝开窍于目,如肝经气滞血瘀,肝阳上亢、肝胆火盛,循经上忧,便可导致目赤肿胀而痛。如肝经气血虚弱、肾阴不足,目系失其精血滋养,则可发生视物昏、目涩,夜盲等症。此类眼疾,针灸临证除选用眼区局部穴位以外,四肢远端多选用光明、合谷、太冲、太溪,三阴交等  相似文献   

11.
土茯苓治头痛、疗痛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茯苓甘淡性平,入肝、胃两经,功可解毒,除湿利关节。古籍谓其擅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痈肿、瘰疬诸疾。近代又有用于防治钩端螺旋体病的报道。朱师经过实践验证,证明其为治疗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之头痛及痛风之要药,或可补前人之未逮也!头痛病因纷繁。土茯苓所主之头痛,乃湿热蕴结,浊邪害清,清窍不利而作痛。若延之日久,经脉痹闭,  相似文献   

12.
<正> 云翳的生成,一般多责为肝经风热,肺肝之火内炽或风火上炎引起.李老根据古人论述,结合自己60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除上列病因外,其它病因亦可蔓及风轮;导致云翳增生.如《银海精微》有"……触冒严寒……因循不治,传变多端,上乘空窍发为目病,冷泪翳障,视物昏花.若复兼湿则邪滞太阴,弩肉壅肿,兼火则形克肝阴……兼风则迎风流泪,云翳满遮".的论述.故治翳必首辨寒热虚实.应根据不同病因,区别疗治.爰录验案七则,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三十四、眼疾自古多责肝 邪郁肺经不鲜见因肝之经脉上连目系 ,开窍于目 ,肝与目关系极为密切 ,因此自古至今 ,多将目疾责之于肝。实则责之肝郁、肝火、肝阳上亢、肝风、肝经郁滞 ,虚则责之肝肾阴虚、肝血不足等。从而采用疏肝、清肝、平肝、熄肝风、化肝瘀、养肝血、滋肝阴等法 ,对确属肝经病变者 ,有较好疗效 ,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 ,若单纯强调目疾属肝 ,从肝论治 ,则又局限了中医之基本理论 ,不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内经》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谓之精”,指出了眼疾与五脏六腑关系休戚 ,脏腑之病变 ,常在目睛上有…  相似文献   

14.
眼病患者自诉常出现异常的形色等视觉障碍,而全身并无其他症侯可见,医者辨证治疗颇感困难。我师张望之主任医师经40余年的临床实践和悉心研究,从视觉辨证治疗这类眼病,疗效颇著,兹介绍如下:视一为二脑为髓之海,髓为肾所生,目为肝之窍;肝肾充盈则脑气充沛,目视正常。若肝肾亏虚,脑气不足则目中精气衰弱散乱,精散则视岐,故见两物。治用金  相似文献   

15.
<正>医学上把每当遇冷风刺激就会出现反射性流泪的现象称为"溢泪症"(迎风流泪)。其发病机理一般认为是泪道附近有慢性炎症,引起泪道狭窄,或因老年人眼轮匝肌、泪小管和泪囊自身弹性扩张的功能减退所致。中医认为,目为肝窍,泪为肝液,肝肾同源,故迎风流泪多与肝肾两经有关。流泪也有冷、热泪之分,若肝肾两虚、气血不足,导致眼窍失养,稍遇冷风易出现"冷泪"症;若肝经郁热,复感受风邪,则可能引起"热  相似文献   

16.
李时珍博采众家,勤于实践,其医药巨著《本草纲目》中的眼科用药之论,有诸多启迪后学之处,兹就有关内容,采摭其要,剖析如次,以扬其说。从内治外以脏治脏目为外窍,内联脏腑。《普济方》云:“五脏有病,皆形于目。”《灵枢·五阅五使篇》云:“目,肝之官也。”时珍秉承经旨,将治脏泎为治目之本,以求脏安目明。治目善用动物之脏直趋人体之脏,尤其善用动物肝脏。云:“肝与肝合,引入肝经,故专治肝经受邪之病。”明言治目当以治肝为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致盲率高,治疗棘手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为气血失和,目中脉络瘀阻。目为肝之窍,肝体阴而用阳,司疏泄,主藏血,肝经上连目系,在气机的运行和精血津液的输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气血循经上达目系,以维系眼的视觉功能。本文以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所言之"肝",即为从五脏之"肝脏"及经络之"肝经"为切入,探讨肝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生理病理联系,阐述从肝论治的理论基础。运用中药、针刺及刮痧进行治疗,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 眼病与肝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肝藏血而主疏泄,性喜条达,为风水之脏。由于“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故视功能与肝息息相关。一旦肝经有病变,往往可以反映于目,又因“黑睛属肝”,故肝经有病可致黑睛疾患。如肝阴不足,营血亏损,不能上荣于目,则可出现两目昏花或干涩不舒、疼痛、夜盲等症;如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或久郁化火、气火上逆则可发生青风内障、绿风内障和眼底病;如素体肝肾阴虚,肝胆气火逆于上,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可伤及营血、迫血妄行而出现暴盲;若肝火素盛,复感风热毒邪,每易引起聚星障、凝脂翳、瞳神紧小等。  相似文献   

19.
【歌诀】游风药王菊花苦,疏散风热明肝目。风热感冒解热毒,目赤昏花眩惊除。【释义】菊花味辛而性寒,善散风清热,治疗游风常取其效;其入肝经,能清泻肝经之热,平肝阳,明肝窍之目;其入肺经,辛散而能疏散肺经之风热,治疗风热表证。  相似文献   

20.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学"藏窍理论"经典论述之一,反映了藏象之肝与目窍的密切关系,也是中医学最具影响的理论学说之一。该理论学说首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其理论内涵可概括为目为肝窍、肝血养目、肝气通目、肝经循目、肝体柔目。肝为五脏之一,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在窍为目;目属五官之一,主司视觉,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连。十二经脉中,唯有足厥阴肝经以本经上连目系,临床上可通过目病推测肝脏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肝论治是指导中医眼科医家临床诊治目病的重要学术思想,历代医家尤为推崇。本文就"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粗浅探析,以资学习与临证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