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治疗对策,以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6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45例患者均在粒细胞缺乏期发生感染性休克,治疗阶段显示,处于难治或复发的患者占60.00%,明显大于初次诱导缓解和巩固强化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均在发现休克后积极扩容、抗感染、并配合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休克得到控制缓解34例占75.56%,死亡11例占24.44%;患者出现烦躁、淡漠占71.11%,其次为血压下降,占51.11%,此外还包括口唇和甲床轻度紫绀、呼吸浅快等临床表现和体征;血培养共分离出病原体87株,其中包括细菌68株占78.16%,病毒7株占8.05%,真菌12株占13.79%;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较敏感,耐药率<12.00%,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结论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常发生在难治性感染或复发阶段,临床表现多先出现神情淡漠、精神烦躁和血压下降,应注意监测和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对于难治性感染可选用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腹症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析及病原菌分布,制定干预对策,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65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进行常规的采血或腹腔穿刺,术中取腹腔或肠腔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病原菌分布。结果急腹症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临床表现以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肢端苍白湿冷、皮肤黏膜紫绀为主,而在体征上则以低血压、脉搏缓、心率慢、尿少为主;共分离出病原菌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3株占72.60%,革兰阳性菌17株占23.29%,真菌3株占4.11%;采用logistic多因素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治疗时机是急腹症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危险因素(P<0.05);临床总治愈率为93.85%。结论急腹症患者合并感染性休克有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积极进行抗休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结合手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ICU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抗感染治疗前后痰病原菌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52例ICU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入ICU时及治疗后1、2、4周均进行痰病原菌培养,动态观察治疗前后细菌定植的变化,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治疗前病原菌构成差异。结果治疗前有39例患者痰培养为阳性,阳性率为75.0%;共分离病原菌4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7.27%,治疗后4周,余20例患者在ICU继续治疗,痰培养阳性率100.0%,病原菌的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革兰阴性菌的构成比例上升至92.59%,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4周细菌清除率分别为43.18%、50.00%、83.93%%;存活组肠杆菌属、革兰阳性菌、其他菌属构成比例明显高于死亡组,死亡组非发酵菌构成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后病原菌的构成有明显变化,革兰阴性杆菌明显升高,且死亡组患者治疗前定植菌以高度耐药的非发酵菌为主,加强对耐药菌株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细菌清除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相关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4年12月医院就诊的胃肠相关性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82例,观察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体征;病原菌类型与感染性休克严重程度的关系;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发生感染性休克危险因素。结果胃肠相关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表情淡漠、烦躁不安、四肢苍白厥冷,体征主要为低血压、心率慢、尿量少,体温不是判断感染性休克的主要标准;革兰阴性菌感染占64.63%,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中轻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65.52%,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中轻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1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中重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13.79%,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中重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6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总治愈率85.29%,保守治疗总治愈率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原发病类型、病程时长、合并器官衰竭个数、慢性病史、治疗时机为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诊治胃肠相关性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时应当关注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体征,一经确诊应当早期抗休克、手术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相关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4年12月医院就诊的胃肠相关性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82例,观察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体征;病原菌类型与感染性休克严重程度的关系;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发生感染性休克危险因素。结果胃肠相关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表情淡漠、烦躁不安、四肢苍白厥冷,体征主要为低血压、心率慢、尿量少,体温不是判断感染性休克的主要标准;革兰阴性菌感染占64.63%,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中轻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65.52%,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中轻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1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中重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13.79%,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中重度感染性休克的比例6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总治愈率85.29%,保守治疗总治愈率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原发病类型、病程时长、合并器官衰竭个数、慢性病史、治疗时机为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诊治胃肠相关性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时应当关注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体征,一经确诊应当早期抗休克、手术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肝硬化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5年8月,医院收治的45例慢性肝病、肝硬化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5例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中原发感染为腹腔及肠道感染18例(40.0%);并发急慢性肝功能衰竭30例(66.7%);分泌物培养常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1.6%)、葡萄球菌属(23.7%)、假单胞菌属(18.4%)、假丝酵母菌属(10.5%)、弧菌属(7.9%)。结论慢性肝病、肝硬化感染性休克原发感染以腹腔及肠道感染为主,病原菌分析革兰阴性菌比例增大,一旦发生感染性休克,极易并发急慢性肝衰竭至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并接受呼吸机治疗超过48h的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患者年龄、机械通气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等临床资料,归纳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VAP的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共有48例发生VAP,发生率为40.00%;共培养分离病原菌6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0株占62.50%,以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4株占21.8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10株占15.63%;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使用抗菌药物种类是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VAP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VAP的病原菌耐药形势严峻,应当引起重视;应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生VAP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临床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实际效果、对患者脏器的保护作用及改善患者相关指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感染性休克患者124例,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案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血容量的补充、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等,研究组患者在给予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乌司他丁治疗,连续用药7d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12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44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01株占70.14%;治疗后7d,研究组患者ALT、BUN和SCr指标分别为(27.19±10.23)U/L、(3.81±1.11)mmol/L和(48.32±12.73)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可以显著改善和提升患者脏器功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炎性反应,是临床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可靠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在临床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实际效果、对患者脏器的保护作用及改善患者相关指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感染性休克患者124例,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案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血容量的补充、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等,研究组患者在给予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乌司他丁治疗,连续用药7d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12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44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01株占70.14%;治疗后7d,研究组患者ALT、BUN和SCr指标分别为(27.19±10.23)U/L、(3.81±1.11)mmol/L和(48.32±12.73)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可以显著改善和提升患者脏器功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炎性反应,是临床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可靠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调查1 5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并总结分析.方法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检测生理指标,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术中维持麻醉,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并同步进行抗感染抗休克治疗.结果 15例患者中有12例好转,2例因高龄术后死亡,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麻醉处理方法主要药物及麻醉方法的选择,关键是术中管理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和脏器功能,从而避免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