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上少见的咽旁间隙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9年6月本院收治的10例咽旁间隙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例经腮腺径路,9例经下颌骨断开外旋径路,均顺利切除肿瘤.10例中恶性多形性腺瘤3例,粘液表皮样癌3例,涎腺导管癌、腺样囊性癌、转移癌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结论 对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如出现肿瘤短期内快速生长、局部疼痛、神经激惹症状和张口受限时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对咽旁间隙恶性肿瘤最理想的手术径路是经下颌骨断开外旋径路,可达到彻底切除肿瘤,减少损伤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手术径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1年收治的16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约占93.7%。高分辨CT、MRI及彩色Doppler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经口径路切除4例;颈侧切开切除10例;颈外及下颌骨裂开1例;鼻侧切开连同上颌骨次全切除1例。结论:经口径路仅用于较小(小于3cm)的良性肿瘤切除;颈侧切开径路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安全有效的入路。  相似文献   

3.
咽旁间隙肿瘤(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临床少见的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收治的33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瘤29例,除1例神经胶质瘤患儿出院随访外,均治愈。恶性肿瘤4例,1例放弃治疗,2个月后死亡。2例恶性多形性腺瘤,治愈。1例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患者目前带瘤生存,身体状况良好。术后并发口角偏斜3例,腮腺瘘1例,周围性面瘫1例,声嘶1例,Homer氏综合征1例,张口受限2例。结论咽旁间隙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瘤最多,其次为神经鞘瘤。CT,MRI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颈侧切开为其主要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区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收治的115例咽旁间隙区原炭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诊治方法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本组11例咽旁间隙区原炭性肿瘤中良性99例,恶性16例。最常见者为腮腺深叶肿瘤(46例)及神经源性肿瘤(42例)。临床多表现为颈部或咽侧包块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呼吸或语言功能障碍。CT或MRI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继炭改变,超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能揭示肿瘤与血管系统的关系。本组肿瘤均经颌后-颌下径路切除。术后随访1~10年,2例死亡,18例失访,其余均治愈无复发。结论:CT、MRI或颈动脉造影对咽旁间隙区肿瘤的术前诊断及治疗设计有重要意义。经颌后-颌下径路切除咽旁间隙区肿瘤简易、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口内径路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从病案室调取9例经口内径路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患者的病例,总结术前、术后的观察内容及护理方法,分析护理效果。结果:9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术前、术后观察内容全面,护理方法得当,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护理人员对咽旁间隙肿瘤患者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手术径路和愈后.方法:对15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38.3岁.术前常规行增强CT扫描,并有6例接受MRI扫描,所有手术均采用颈侧入路,其中有7例患者切除部分下颌骨.术后4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结果:15例患者中良性肿瘤11例(73.3%),恶性肿瘤4例(26.7%),肿瘤主要为腮腺和神经来源.14例肿瘤完整切除,姑息性切除1例,术后随访3年,恶性肿瘤中,死亡2例,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无瘤生存至今,良性肿瘤中术后均未复发.结论:颈侧入路可以切除大部分咽旁间隙肿瘤,对一些常规切口难以暴露的肿瘤可以采用切除部分下颌骨的方法,无需截断下颌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患者14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根据CT和MRI判断肿瘤与扁桃体包膜距离关系及肿瘤主体位置考虑手术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肿瘤主体突入到口内者行经口内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瘤体主体突向外侧者经颈外径路,手术径路与肿瘤大小关系不大。经口内径路4例,颈外径路1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顺利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颈部CT、MRI及DSA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手术径路取决于肿瘤与扁桃体包膜的距离及肿瘤主体位置,无论采取何种径路,均无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包括诊断、病理、治疗选择和疾病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118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18例患者手术路径包括:经颈侧入路96例,经颈-下颌骨裂开入路9例,内径辅助下经鼻入路7例,经口入路6例,经颈-腮腺入路3例;(2)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良性占85.6%,恶性占14.4%;(3)11.9%(1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声嘶最常见。118例患者随访6个月~8年,2例失访,101例良性肿瘤中3例出现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17例恶性肿瘤在术后均采用综合治疗,其中2例失访,2例术后1年内因复发而死亡,其余无复发。结论咽旁间隙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具有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内镜辅助下颈侧径路手术切除位于颈动脉不同位置的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采用内镜辅助下颈侧入路手术切除位于颈动脉不同位置的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肿瘤与颈鞘的位置关系及手术方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神经、血管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随访1~3年,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肿瘤。术中无一例损伤颈动脉,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感染及神经功能损害。术后随访1~3年,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内镜辅助下颈侧径路颅底-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能够完整切除肿瘤,并较好的保留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45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诊治方法。结果45例咽旁间隙肿瘤肿良性36例(占80%)、恶性9例(占20%),神经源性良性肿瘤(16例)及涎腺混合瘤(11例)是最常见的肿瘤。临床表现为颈部或咽侧的肿块,可伴有吞咽不适、咽痛、头面麻木、听力下降、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Homer syndrome)等症状。CT或MRI能显示肿瘤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本组肿瘤均经颈外侧切口入路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术后加用了放、化疗。随访1-10年,良性肿瘤无复发,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44%,5年生存率33%。结论CT、MRI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颈外侧切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简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空、回肠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原发性空、回肠肿瘤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空肠肿瘤4例,1例间质瘤术后1年复发、死亡,1例术后服用格列卫治疗一年余,2例腺瘤存活已3年余。2例空回肠腺癌并肠梗阻术后2年余。2例回肠恶性淋巴瘤术后半年~1年,均化疗结束,在随访中。1例回肠腺癌肝转移术后4月余,全身化疗2周期,转移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一次,在随访化疗中。结论本病早期诊断困难,X线钡剂造影、内镜、CT、腹腔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是诊断本症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是小肠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26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结果。结果 121例良性肿瘤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在第一次术后1—7年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均长期存活;另5例恶性肿瘤中1例围术期内死亡,其余在10个月内死于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压塞和心脏破裂。结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超声心动图、CT、MRI等检查是早期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恶性肿瘤进展较快,应早期手术结合综合性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6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结果。结果121例良性肿瘤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在第一次术后1~7年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均长期存活;另5例恶性肿瘤中1例围术期内死亡,其余在10个月内死于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压塞和心脏破裂。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超声心动图、CT、MRI等检查是早期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恶性肿瘤进展较快,应早期手术结合综合性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报道1980年4月至1993年7月间收治的原发性心脏肿瘤55例,占同期2269例心内直视手术的2.42%。良性肿瘤53例(粘液瘤48例,脂肪瘤及横纹肌瘤各2例,纤维瘤1例)占96.4%;恶性肿瘤2例(淋巴瘤及平滑肌肉瘤各1例)占3.6%。手术死亡中9.1%(5/55),术后晚期死亡3例。就临床特征、诊断、手术及预后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原发癌合并肾癌的治疗及预后,并进行风险分层。方法: 回顾性研究两个中心的27例多原发癌合并肾癌资料,包括多原发癌的病种及具体治疗方法、各原发癌的间隔时间等,同时随访生存情况,包括复发、转移及存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两种原发癌的间隔时间在6个月以内为同时性多原发癌,6个月以上为异时性多原发癌。对病例进行简单的风险分层:多原发癌中只要有一种恶性肿瘤分期在Ⅲ期及以上者定义为高风险,否则为低风险。结果: 本组27例患者中,男20例,女7例。第一原发癌(首发癌)年龄42~82岁,平均(61.3±11.7)岁;发现肾癌时年龄43~87岁,平均(66.0±11.3)岁。首发癌与第二原发癌中位间隔时间18个月(0~360个月)。27例患者中二重癌21例,三重癌4例,四重癌2例;异时性多原发癌17例,同时性多原发癌10例。肾癌合并的多原发癌中以累及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最为常见,具体为膀胱癌、肺癌、结肠癌。从最后一种原发癌开始计算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2~156个月),有14例存活,死亡的13例中有11例与肿瘤相关。肿瘤分期是预后的影响因素,有一种肿瘤分期在Ⅲ期及以上者(高风险组)预后相对较差。结论: 多原发癌合并肾癌相对少见,治疗过程中应对各肿瘤进行标准化治疗,预后主要取决于各肿瘤中分期最高者,简单风险分层显示高风险组预后更差,此种分层方法可能对预测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恶性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1974-2007年17例恶性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17例患者中横纹肌肉瘤10例,恶性淋巴瘤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2例,平滑肌肉瘤2例,癌肉瘤1例.10例膀胱横纹肌肉瘤患者大多行手术、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其中7例<5岁,5例随访8年仍存活,2例失访;3例成人膀胱横纹肌肉瘤均于1年内出现全身多发转移死亡.2例膀胱恶性淋巴瘤均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行放疗或加化疗,随访3年均存活.2例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中1例行转移淋巴结切除术加化疗,随访5年存活;另1例因转移的淋巴结未能切除,术后行放疗,2年后死亡.2例膀胱平滑肌肉瘤只行单纯手术治疗,分别随访1、5年均无瘤存活.1例膀胱癌肉瘤术后行化疗,1年内死亡.结论 恶性膀胱非上皮肿瘤以膀胱横纹肌肉瘤多见,幼儿多发,成人预后较幼儿差;其他类型肿瘤少见.不同的病理类型其治疗效果和预后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选择提供资料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9例咽旁间隙肿瘤作了回顾分析。术前32例病人作了针吸活检,50例作了CT检查;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主要采用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手术,术后全部标本作病理检查。结果在32例针吸活检病人中27例诊断正确,50例CT检查中46例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组织学检查见良性肿瘤72例(81%),恶性肿瘤17(19%),以混合瘤最为多见,共37例(42%)。结论显示针吸活检和CT对咽旁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十分重要,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是最常用手术进路,咽旁肿瘤术的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性肿瘤。所有病例手术中采用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2例较大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2例喉多形性腺瘤采用颈侧切开肿瘤切除术;2例咽肌上皮瘤和2例较小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采用口内咽侧切开肿瘤切除术。3例喉腺样囊性癌,1例声门上型T1N0M0患者行水平半喉切除术.2例声门下型喉癌行全喉切除术;2例颈段气管肿瘤患者低位气管切开术加行气管节段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放疗。结果13例原发性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性肿瘤,男女之比为1:2,良、恶比例为2:1。肿瘤的位置:咽部占50.0%(6/12)、喉部占33.3%(4/12),颈段气管占16.7%(2/12)。良性肿瘤8例.其中多形性腺瘤6例(咽部4例,喉部2例),肌上皮瘤2例(均位于咽部);病程最短为10天,最长为2月。恶性肿瘤4例.其中腺样囊性癌4例(喉部3例,颈段气管1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位于颈段气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无并发症,痊愈出院。良性肿瘤随访2~12年,失访2例,1例死于其它疾病,余5例无复发。5例恶性肿瘤患者,随访2年~11年,失访1例,余均健在。结论 原发于咽、喉及颈段气管的小涎腺性肿瘤有独特的特点,早期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逐渐增大时才影响所在部位的功能。良性肿瘤被覆的粘膜无破溃,色质无改变.边界清楚,大多呈球形或类球形或分叶状.均不影响神经功能.症状均无突然加重现象。恶性组中均位于喉部及颈段气管,肿瘤表面不光滑,淡红色,边界不清。均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巢Brenner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收治的29例卵巢Brenner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总结、分析其诊治特点。结果:29例患者术前多无特异性症状,大部分(19例)因B超检查发现附件或盆腔包块就诊,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良性26例,交界性2例,恶性1例;单侧20例,双侧9例;单纯性的卵巢Brenner瘤14例,合并其他卵巢肿瘤或子宫肿瘤15例;手术行肿瘤剥除5例,行单侧附件切除10例,行双侧附件切除术8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5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及盆腹腔淋巴结清扫全面分期手术1例。术后随访:失访1例;行肿瘤剥除者复发1例;恶性患者术后化疗6个疗程,随访2年,现健在;因其他原因死亡2例。结论:卵巢Brenner瘤大多数为良性,其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及治疗方案与卵巢上皮性肿瘤无异质性,临床上以术后病理回报确诊,手术治疗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