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种植区骨皮质厚度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种植区骨皮质厚度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含种植体的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在不同厚度的骨皮质支持下,种植区骨皮质厚度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规律。结果骨皮质厚度对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应力有较大的影响,两者呈负相关。随着骨皮质厚度的增加,种植体骨界面骨皮质内的应力逐步减小。骨皮质厚度<2 mm时种植体界面骨皮质颈部的应力值明显高于骨皮质厚度≥2mm时的应力值(P<0.05);当骨皮质厚度≥2 mm时,随着骨皮质厚度的增加,种植体界面皮质骨内的应力值虽然逐步减小,但是其变化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种植区骨皮质厚度至少应≥2 mm,以保证其生物力学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松质骨和皮质骨厚度下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的情况,探讨骨组织厚度比例及总厚度对种植体可靠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Abaqus软件建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计算,研究侧向力和轴向力作用下不同厚度比例的松质骨和皮质骨对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的影响,其中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比值分别为3:1、2:1、1:1、1:2和1:3,两者的总厚度分别取0.5、1.0、2.0、3.0和4.0 mm。结果: 皮质骨、松质骨和种植体表面最大应力随着松质骨和皮质骨总厚度的增大而递减,总厚度在0.5~2.0 mm区间内减小速度较快,在2.0~4.0 mm区间内减小速度较慢。对于不同厚度比例的松质骨和皮质骨,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最大应力在总厚度为2.0 mm时取得最小值。当总厚度小于2.0 mm时,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最大应力值随着总厚度的减小而快速升高;当总厚度大于2.0 mm时,种植体颈部皮质骨内的最大应力值随着总厚度的增大而缓慢升高。结论: 松质骨和皮质骨厚度的比值及总厚度均对种植体周围的应力分布有显著影响;在种植体手术中松质骨和皮质骨的总厚度应大于或等于2.0 mm,最佳值为2.0 mm。  相似文献   

3.
支抗控制是正畸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能提供绝对支抗的锚固装置,微种植体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正畸治疗中,其稳定性是取得可靠支抗的必要前提.微种植体的稳定性与植入方式、植入角度、应力加载时间和方式、口腔卫生状况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而牙槽骨特性在微种植体的初始稳定性中起着主要重要,影响微种植体植入的成功乃至整个正畸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骨后牙区颊侧在不同高度下的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为选择微植体支抗植入的最适位点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植入后的稳定性。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资料30例,测量上下颌骨尖牙远中到第二磨牙间根间区距牙槽嵴顶3、5、7 mm位点处骨皮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大于上颌(P<0.001),上颌在尖牙到第一磨牙间骨皮质厚度在距离牙槽嵴顶5 mm处最小,下颌及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颊侧骨皮质随距牙槽嵴顶增大而增大。结论: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随前后向和垂直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微植体支抗植入时应考虑这一因素,上颌尖牙到第一磨牙间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或者尽可能近的位置,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及下颌后牙区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三维有限元法分析种植体支抗在不同植入角度及不同骨皮质厚度变化下其应力、位移变化的规律。方法:建立骨松质、种植体支抗及不同厚度骨皮质(1~8mm)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种植体颈部加载200g正畸力,加力方向与颌骨骨面平行。采集应力、应变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①在40组工况中,各组Von Mises等效应力最大值在35.9~12.6MPa之间;角度对应力的影响是30°>45°>90°>60°或75°。②以30°植入1mm骨皮质时位移最大,并且应力、位移都随骨皮质厚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结论:①种植体支抗选择60°至75°左右的角度进行植入更好。②骨皮质厚度增加会提高种植体支抗植入的稳定性。③在骨皮质厚度大于1mm的情况下,不同的植入角度下加载200g的正畸牵引力所引起的Von Mises等效应力都在安全的范围内,不会引起骨吸收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微螺钉支抗成为正畸医师研究的热点,其稳定、有效、不依赖患者配合的优点克服了传统支抗的不足。微螺钉种植体的组织学研究较少,其最佳加载时机仍存在争议。本文就微螺钉种植体加载时机的组织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微植体植入即刻负载后不同时期微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健康犬4只,微型种植体32枚,将其分别植入犬双侧上颌颊侧基骨处,一侧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实验组相邻两钉间即刻加载水平向力1.96 N.实验动物分别于加载后1、2、4、8周处死.采用HE染色及喷金法对加载后不同时期微植体-骨界面横断面各部位组织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观察期内32枚种植体无松动、脱落,周围软组织愈合良好.2周内种植体与骨组织成纤维性愈合;4周时骨界面处有类骨质出现;8周时有层状骨形成.对照组4周时有明显类骨质形成.骨界面处各部位组织反应以颈部最重,尖部最轻;受力侧以吸收为主,非受力侧以增生为主.结论:界面处各部位骨组织反应不同;即刻加载不影响种植体-骨界面的骨整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量正畸微种植体种植在狗下颌骨不同部位的最大植入转矩和拉出力,探讨植入区骨 量、骨密度对正畸微种植体初始稳定性间的影响。方法:选择狗下颌骨为实验模型,制作微种植体植入引导颌 垫;拍螺旋 CT 测量颌垫引导针所对应拟植入区骨质密度。将 24 枚正畸微螺纹种植体以自攻方式垂直骨面植 入,即刻测得微种植体最大植入转矩。通过 CT 片测量微种植体距相邻牙根面固有牙槽骨硬骨板的距离及植入 点至牙槽嵴顶或根分叉处硬骨板的距离。实施微种植体拉出实验,测得拉出力。对微种植体拉出力与植入区骨 质密度、植入区骨量及最大植入转矩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 枚微种植体满足实验要求。正畸微种植 体的拉出力161.11±25.66N 与植入区骨密度 CT 值 1281.07±39.85HU、与微种植体距相邻硬骨板距离、与最大植 入转矩95.36±12.40mN.m 均正相关(P<0.05)。结论:选择微种植体与周边骨距离不小于2.0mm 为宜、骨密度高 的颌骨位置点植入正畸微种植体可获得可靠的植入初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组织学研究不锈钢微螺旋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源的可行性。方法:16枚不锈钢微种植体,种植于一岁半大的迷你猪的下颌骨颊侧牙根间隙区,在开放的环境下愈合。种植后,即刻检查种植体的稳定性和体周袋。10wk后,检查微种植体的成活率和体周袋。脱钙的组织块进行HE染色,不脱钙的组织块进行Villanueva染色,普通光学和荧光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愈合情况。结果:全部微种植体有良好的初期稳定性。10wk后,部分种植体稳定性良好,种植体成活率43.88%。组织学分析显示成功的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中间没有纤维结缔组织干扰。高倍镜下见骨结合是不完全的。结论:不锈钢微种植体与骨组织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正畸支抗源。但是,成活率低,使用应慎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皮质骨修复兔大段负重骨缺损的组织计量学效果 ,为临床大段负重骨缺损的重建提供新方法。方法 :4 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5组 ,造成左侧股骨中上段缺损 2cm的模型 ,分别采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hBMP 2 )和Ⅰ型可吸收胶原海绵 (ACS)对各组移植骨进行处理 ,其中A组植入异体骨 +rhBMP 2 +ACS ,B组植入异体骨 +rhBMP 2 ,C组植入异体骨 +ACS ,D组单纯植入异体骨 ,E组植入自体骨。术后 1 2周处死动物 ,移植骨和宿主骨远、近结合部及移植骨中段分别取材 ,做不脱钙磨片 ,在荧光显微镜和普通光镜下测量新骨形成率、骨孔隙率、骨单位半径和哈佛氏管直径。结果 :A组在新骨形成率、骨孔隙率、骨单位半径和哈佛氏管直径等方面均优于B、C、D组 ,与E组相仿。结论 :同种异体皮质骨、rhBMP 2和ACS复合移植具有高效持续的骨诱导作用 ,能平衡骨吸收 /骨形成活动 ,移植骨愈合质量好 ,是修复大段负重骨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肾皮质CT扫描和增强扫描与皮质期分肾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进行肾脏CT检查患者共126例,包括梗阻性肾积水68例和肾肿瘤58例,合计229个肾脏。在CT扫描后进行SPECT检查,以其测量的GFR为参照标准,按照分肾功能分为3组:肾功能正常组(GFR≥34ml/min),减弱组(20ml/min≤GFR<34ml/min),受损组(GFR<20ml/min),各组分别有113个、71个和45个患肾。采用单因素方差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法分析肾脏CT扫描结果与GFR之间相关性。结果三组肾皮质厚度为(0.59士0.13)cm、(0.43士0.09)cm及(0.24士0.08)cm,(P<0.01),肾皮质厚度与GFR呈高度正相关(r=0.816,P<0.05)。增强CT扫描后三组的皮质期CT增强值为(164.3士24.2)HU、(117.8士22.1)HU及(64.2士20.9)HU,(P<0.01),皮质期CT增强值与GFR呈高度正相关(r=0.861,P<0.05)。结论 CT扫描显示的肾皮质厚度及皮质期CT增强值可对分肾功能做出半定量诊断,相对于CT灌注检测方便,辐射量低。  相似文献   

13.
宋元 《医学综述》2013,19(12):2230-2232
目的比较可吸收螺钉和皮质骨螺钉类固定治疗下胫腓骨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为下腓骨联合损伤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11年1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骨科收入院的47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24例)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23例)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治疗。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术后X线片复查提示踝穴恢复正常关系。随访1年后两组间Baird评分各项指标、总分,Baird评级、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可达到与皮质骨螺钉相同的固定效果,而且可吸收螺钉生物相容性好,无需二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与此同时也需重视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及其干预治疗对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雯 《医学综述》2011,17(1):94-97
种植牙的成功依赖于种植体周围良好的骨质和足够的骨量,而骨质疏松症作为机体老化过程的表现,骨的质量与数量都发生了蜕变,是影响种植牙成功的风险因素之一。该种状态下种植体骨结合质量及其抗骨质疏松药物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就骨质疏松症与颌骨的相关关系,骨质疏松及其药物干预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接受康复治疗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动态骨量及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近期进行加压螺钉联合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65例,入选对象分别在术后不同时间接受了,康复干预治疗,同时进行跟骨定量超声(QUS)检查和骨折愈合时间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BUA、SOS和STI等指标无明显区别.与术前结果比较,早期干预组术后1和6个月时BUA、SOS和STI等指标略有下降,但无明显区别(P均>0.05),而对照组1和6个月BUA、SOS和STI等指标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同时上述各指标也明显低于早期干预组同期检查结果(P均<0.01~0.05).早期干预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6.82±5.71)周,明显短于对照组(18.50±7.26)周(t=2.075;P<0.05).结论:尽早开始康复干预治疗可明显减少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骨量丢失及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探讨在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术后的正畸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于该院接受牙槽突植骨术治疗的唇腭裂患者82例。实验组患者41例在接受牙槽突植骨术前均有显效时间以上的固定矫治器治疗史;接受手术后,对患者病情进行3~5年的随访观察,对患者实施适当矫正措施。41例对照组患者仅施以常规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生活质量状况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结果显示院对比两组生活质量的评分,治疗后,实验组精神状况、心理状况、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评分(分)分别为(78.2±3.1)、(82.2±4.2)、(78.8±4.8)、(82.1±3.9),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应数据(70.7±2.6)、(73.8±1.8)、(68.1±2.5)、(72.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对比,实验组治疗后SNA角、SNB角、ANB角数据(单位院度)分别为(82.6±1.3)、(76.2±1.6)、(2.7±1.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正畸在唇腭裂患者的手术治疗中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速度延长对骨再生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20只羊和20只兔胫骨上干骺端截骨延长的实验结果,并对不同延长速度下延长区骨再生过程进行了讨论。延长区新骨形成快,其骨愈合过程既有膜内成骨又有软骨内成骨,但是以膜内成骨为主。作者通过X线和组织学检查方法,观察了1.0mm/d、1.5mm/d、2.0mm/d和2.5mm/d 4种延长速度下骨再生过程。结果提示用缓慢速度延长(1.0mm/d),其组织创伤反应小,骨再生迅速,且延长段骨小梁的致密度和成熟度均优于快速延长(2.0mm/d或2.5mm/d)。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南昌城区中老年人群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建立正常参考值。方法将422名30岁以上成年人(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者除外)按除年龄因素外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为正常组与对照组两个队列。以年龄段各分为5组,并分男女亚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IMT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厚;IMT显著增厚出现在男性年龄〉40岁、女性年龄〉50岁时;男性的IMT均值较女性略厚;39岁以下或50岁以上各组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对照组均值较正常组的增厚(P〈0.05)。颈总动脉内径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宽;男女两性颈总动脉内径均从50岁后明显增宽;颈总动脉内径男性较女性增宽(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随增龄而增长,39岁以下正常组队列和对照组队列均未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0岁以上正常组队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发生率为5.06%,对照组队列为20.60%;男、女性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颈动脉狭窄3例5条血管,狭窄〉50%,均发生在对照组队列。结论该研究以正常组队列40岁以上各组的颈总动脉IMT均值作为南昌城区中老年人群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的颈动脉IMT正常参考值;该研究各年龄组IMT测定值较国内文献报告数值稍低;年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多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 main goals of flexor tendon surgery are to restore digital motion by providing tendon healing and to preserve tendon gliding. Our purpos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5-fluorouracil (5-FU) on tendon adhesions in partially divided profundus flexor tendons (flexor digitorum profundus [FDPs]) following surgical repair and in partially divided FDPs without surgical repair, and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he repair versus the nonrepair of zone two injuries via macroscopic and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s of tendon adhesions.

Methods:

We used 32 adult male European rabbits (Oryctolagus cunniculus) weighing from 2.5 to 3.5 kg. The study was performed on the deep flexor tendons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digits of the right hind paws of the rabbits; thus, a total of 64 tendons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Results:

Based on the results achieved in our experimental study, the load (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subgroup 1a in which the tendons were surgically repaired and were not treated with 5-FU compared with subgroup 2a in which tendons were surgically repaired and treated with 5-FU.

Conclusions:

The load (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subgroup 1a in which the tendons were surgically repaired and were not treated with 5-FU compared to subgroup 2a in which the tendons were surgically repaired and treated with 5-FU. Therefore, these results revealed a decrease in adhesion formation in the subgroup that was treated with 5-FU due to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tendon adhesions during their excursion through the tendon sheath, which in this case required greater traction force.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兔膝关节软骨下自体骨移植后软骨下骨厚度及固定对软骨的影响。方法 :健康大耳白兔74只。其中 10只分为I、II两组 ,每组 5只 ,分别建立保留不同软骨下骨厚度的膝关节软骨下大块骨缺损的动物模型 ,术后 1周测量软骨下骨残留厚度。另 6 4只建立动物模型后 ,采用立柱式自体髂骨移植。按保留软骨下骨厚度及术后是否固定随机分为A、B、C、D 4组。A、B组采用I组模型 ,C、D采用II组模型 ,A、C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6 0°位固定 ,4周解除固定 ,B、D组未固定。于术后 12周取材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 ,对关节软骨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I组平均残留软骨下骨的厚度为 1.42mm ,1周时软骨下骨未发生坏死。II组软骨下骨平均残留厚度为 0 .86mm ,1周时全部软骨下骨发生坏死。A、B组 12周时软骨面无 1例塌陷 ,A组 6 .2 5 %的软骨发生退变 ,B组 12 .5 %的软骨发生退变。C、D组 12周时仅 1例关节软骨面塌陷 ,C组 18.7%的软骨发生退变。D组 43.7%的软骨发生退变。经 χ2 检验 ,B组与D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C组与D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关节软骨下骨移植时过多刮除软骨下骨将引起软骨下骨缺血坏死 ,增加软骨退变的发生率。术后固定对关节软骨退变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