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气固本方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初诊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收治的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气固本方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益气固本汤方水煎取汁,100 m L,口服,每日3次。二甲双胍缓释片1.0 g口服,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体质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5.9±1.1)%比(7.1±1.6)%、(5.2±1.4)mmol/L比(6.7±1.5)mmol/L、(9.3±2.8)mmol/L比(10.2±2.5)mmol/L、(1.7±1.0)mmol/L比(2.4±0.8)mmol/L、(3.5±1.1)mmol/L比(4.8±1.2)mmol/L、(1.8±0.7)mmol/L比(2.9±0.6)mmol/L,P<0.05或P<0.01]。结论益气固本方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能明显改善初诊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型糖尿病患者68例应用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治疗,观察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FBG(空腹血糖)和2h BG(餐后2h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 降低(P<0.01).结论 格列美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磺脲类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表分组法将12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单一治疗组(n=59例)和联合治疗组(n=61例),其中单一治疗组给予患者常规的二甲双胍实施治疗,而联合治疗组则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沙格列汀,完成治疗后,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血压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5.48±2.03)mmol/L、餐后2 h血糖(7.39±2.21)mmol/L以及糖化血红蛋白(5.02±0.89)%均显著低于单一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8.02±2.56)mmol/L、餐后2 h血糖(9.33±3.36)mmol/L以及糖化血红蛋白(6.21±1.06)%,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122.41±7.31)mm Hg(1 mm Hg=0.133 3 kPa)和舒张压(80.44±8.23)mm Hg均显著低于单一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135.68±9.22)mm Hg和舒张压(87.77±9.45)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使用沙格列汀和二甲双胍进行疾病的治疗,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糖、血压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恢复至正常状态,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苏红丽 《中原医刊》2006,33(5):27-28
目的评价格列美脲对单纯饮食或用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入选患者给予格列美脲1~4mg每日早餐前顿服,疗程4个月,试验前、后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和肝肾功能。结果格列美脲治疗4个月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平均分别下降1.3mmol/L和1.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1.8%,治疗后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无变化,患者体重指数平均增加0.3kg/m2,对血脂和血压无不良影响。结论格列美脲可以进一步降低单纯饮食控制或应用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和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且不增加空腹胰岛素水平。  相似文献   

5.
桑丽红 《求医问药》2014,(17):118-119
目的 :探讨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6月~2014年4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100例患者。我院用二甲双胍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治疗,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结果 :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7.52±0.84)mmol/L、餐后血糖为(8.94±1.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7.45±0.83%);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5.86±0.77)mmol/L,餐后血糖为(6.86±0.84)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5.85±0.61)%。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值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其治疗效果。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瑞格列奈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磺脲类失效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红  吕建新 《广东医学》2007,28(5):813-813
目的 探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磺脲类合并二甲双胍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46例经磺脲类、二甲双胍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磺脲类药改为瑞格列奈0.5~2 mg,3 次d,二甲双胍剂量不变.观察12周内不同时间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控制磺脲类合并二甲双胍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7.
黄家鹏  陈慧 《中外医疗》2013,(23):109-110
目的探究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与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1月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体重。观察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患者皮下注射1次/d,并在餐前口服二甲双胍;对照组采用预混胰岛素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0周,治疗中采用动态血监测仪监测患者血糖变化,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低血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分别为(13.0±1.2)mmol/L,(16.8±2.1)mmol/L,(61.7±5.6)kg;对照组分别为(13.2±1.2)mmol/L,(17.1±2.1)mmol/L,(61.9±5.6)kg;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分别(7.4±1.1)mmol/L,(10.1±1.6)mmol/L(63.3±6.2)kg,15.0%;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体重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9.3±1.4)mmol/L,(12.1±2.1)mmol/L,(65.9±7.4)kg,31.7%。结论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血糖药控制血糖的效果要比预混胰岛素的效果要好,接受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后患者体重增加幅度小,治疗安全性高,治疗中患者1次以上低血糖发生率低,因此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对35例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给予口服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等观察指标.结果 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治疗后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有效控制患者餐后高血糖.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单用诺和龙(瑞格列奈)与其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50例,分为单用诺和龙组(单用组)和二甲双胍联合应用组(联合组),治疗3个月,评估疗效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单用诺和龙组和联合应用二甲双胍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比用药前明显降低(P<0.001),但体重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取联合组患者餐后2 h血糖(8.55±2.13)mmol/L明显低于单用组 (9.19±1.55)mmol/L(P<0.05),但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二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安全性分析表明,患者对诺和龙有较好的耐受性,尤其是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诺和龙可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降糖药,与二甲双胍合用时可明显控制餐后高血糖,同时可改善T2DM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门诊初诊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口服12周,观察用药前后空腹血糖(FBG)、三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及低血糖反应.结果 患者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下降,血糖控制理想.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邓春颖  董巍巍  乔静 《海南医学》2010,21(20):24-25
目的对单用预混人胰岛素(30%短效与70%中效)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格列美脲,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共21名门诊就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继续原有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均为每日早晚两次注射),加用格列美脲2mg/d,门诊随访(加药后第1周第一次,以后每2周一次,至第13周),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基线及治疗后1周、13周后空腹及餐后血糖,基线及治疗13周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胰岛素用量、肝功、肾功。结果 (1)加用格列美脲前患者平均空腹血糖(9.1±2.7)mmol/L,早餐后血糖(13.6±2.3)mmol/L,平均HbA1c(7.7±1.4)%;加药后13周平均空腹血糖(6.7±2.3)mmol/L,早餐后血糖(10.5±1.9)mmol/L,HbA1c(6.8±1.2)%,血糖、HbA1c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加用格列美脲前及加药后13周预混胰岛素用量分别为(53±4.5)U/d、(45±2.9)U/d,胰岛素用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日两次注射预混人胰岛素联用格列美脲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能改善血糖控制,安全性较好,方法简单,经济花费亦不高,依从性好,对符合条件的门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推拿联合药物对早期2型糖尿病的影响,探讨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120例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PG)、腰围、体重指数(BMI)、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胰岛素(FINS)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PG(6.16±0.56)mmol/L]、腰围[(91.43±8.01)cm]、BMI[(25.53±1.23)kg/㎡]、2hPG[(8.26±1.97)mmol/L]、HbA1c[(6.05±0.89)%]、TG[(2.52±0.78)mmol/L]、TC[(5.32±0.71)mmol/L]、FINS[(14.59±3.67)mIU/L]、HOMA-IR(4.83±2.03)与治疗前比较数值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推拿手法联合药物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可能与调节脂类代谢异常、减少胰岛素抵抗有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赵晓宏  陈灿 《医学综述》2014,20(20):3806-3807
目的观察口服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地特胰岛素后对患者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三二○一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既往口服磺脲类治疗效果不佳而未曾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6例,以体质量指数(BMI)作为患者体质量的评估标准将患者分为3组:BMI<24 kg/m2者为A组(20例);24 kg/m2≤BMI<28kg/m2者为B组(22例);BMI≥28 kg/m2者为C组(24例)。三组均给予地特胰岛素治疗,起始剂量为0.2 U/(Kg·d)。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及胰岛素用量。结果治疗后A、B、C组FPG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5.08±0.38)mmol/L vs(14.07±1.22)mmol/L、(5.03±0.39)mmol/L vs(14.01±1.20)mmol/L、(4.9±0.47)mmol/L vs(13.52±1.49)mmol/L,均P<0.05)],三组间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C组与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降低最显著;治疗后HbA1c值A、B、C组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5.52±0.40)%vs(8.46±0.48)%、(5.48±0.38)%vs(8.28±0.60)%、(5.54±0.37)%vs(8.36±0.58)%,均P<0.05];治疗前后BMI仅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和治疗后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C组>B组>A组。三组间地特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药物剂量[(18.88±2.66)U]显著高于A、B两组[(13.45±1.47)U、(14.73±1.42)U,均P<0.05]。结论口服磺脲类失效的患者起始地特胰岛素治疗,可有效降低不同BMI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同时患者体质量无显著增加,肥胖患者体质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CYP2C9基因型的2型糖尿病服用磺脲类药物后的达标情况.方法:对28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CYP2C9基因型检测,检测出CYP2C9*1/*1野生型个体及CYP2C9*1/*3突变型个体.入选患者分成CYP2C9*1/*1野生型组和CYP2C9*1/*3突变型组,所有患者均单独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使用的磺脲类药物包括格列美脲2 mg、格列齐特缓释片30 mg、格列吡嗪5 m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末及6个月末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GHbA1c)达标情况.结果:CYP2C9*1/*3突变型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空腹血糖(6.27±0.62)mmol/L、GHbA1c(6.46±0.62)mmol/L]比CYP2C9*1/*1野生型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空腹血糖(7.04±0.97)mmol/L、GHbA1c(6.96±0.68)mmol/L]具有更高的达标率.结论:在治疗前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CYP2C9基因型,能指导选择治疗方案,对于CYP2C9*1/*3突变型个体选用磺脲类药物.在避免低血糖发生的情况下可更有效控制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郭晓微  闫雅更  董凤丽  张琳  吕和 《医学综述》2014,20(20):3790-3792
目的评价糖尿病营养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慢性并发症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336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就诊前是否曾在我科接受过糖尿病营养教育分为两组:受教育组680例,未受教育组656例,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查阅病例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血脂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研究糖尿病营养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各指标及慢性并发症的控制效果。结果受教育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未受教育组[(8.74±2.84)mmol/L vs(10.29±3.23)mmol/L,(12.66±3.93)mmol/L vs(15.19±4.27)mmol/L,(8.02±1.81)%vs(8.99±1.81)%,(2.17±1.03)mmol/L vs(3.05±1.26)mmol/L,(5.19±1.15)mmol/L vs(5.70±1.36)mmol/L,(3.81±1.10)mmol/L vs(4.19±1.06)mmol/L,P<0.05],各指标的控制达标率明显高于未受教育组(P<0.05),各类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受教育组(P<0.05)。结论糖尿病营养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较理想的控制效果,应大力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16.
胡伟 《医学综述》2014,(22):4210-421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32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治疗组和美托洛尔单用组,每组66例,联合治疗组采用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每次50 mg,每日3次,氨氯地平每次2.5 mg,每日1次,疗程90 d。美托洛尔单用组仅采用美托洛尔治疗,每次47.5 mg,每日1次,早上服用,疗程为90 d。疗程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1%(60/66),显著高于美托洛尔单用组的68.18%(4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在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BG)、舒张压、收缩压方面进行比较,联合用药治疗组[(7.68±1.10)%vs(6.85±1.01)%]、[(8.35±1.33)mmol/L vs(7.06±0.56)mmol/L]、[(98.31±11.40)mm Hg vs(83.68±10.02)mm Hg]、[(144.07±11.94)mm Hg vs(119.68±10.29)mm Hg]和美托洛尔单用组[(7.66±1.07)%vs(7.22±0.99)%]、[(8.33±1.31)mmol/L vs(7.35±0.82)mmol/L]、[(98.36±11.38)mm Hg vs(88.03±10.32)mm Hg]、[(144.23±12.43)mm Hg vs(128.27±10.35)mm Hg](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治疗组患者Hb A1c、FBG、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低于美托洛尔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能够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糖代谢状况和血压水平,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糖尿病患者脑血管意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区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意外患者66例为脑血管意外组,选择同时期治疗的2型糖尿病未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的患者66例为单纯糖尿病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6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三组的空腹血糖(FP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及hs-CRP浓度情况。结果①脑血管意外组、单纯糖尿病组FPG值[(8.53±2.03)、(8.62±1.35)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值[(13.89±2.27)、(14.19±1.86)mmol/L]均高于对照组[(4.01±1.10)、(6.17±1.7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意外组、单纯糖尿病组之间FPG值、2 h P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间hs-CRP水平及异常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73,χ2=4.730,P〈0.05);其中脑血管意外组hs-CRP水平[(12.58±3.53)μg/mL]高于单纯糖尿病组[(4.87±1.94)mg/L]及对照组[(2.03±0.7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对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意外具有明显的预测价值,可作为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沙格列汀对多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研究对象90例,比较沙格列汀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服糖后1、2、3h血糖和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TG、TC、LDL- C、HDL- C、胰高血糖素、BMI、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比值及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结果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由(9.5±2.6)mmol/L降至(6.8±1.8)mmol/L、服糖后2h血糖由(14.8±3.2)mmol/L降至(8.9±2.3)mmol/L、HbA1c由(8.4±2.2)%降至(7.0±1.3)%、服糖后2h胰高血糖素由(169.6±50.6)ng/L降至(101.4±40.8)ng/L,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且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结论沙格列汀能有效降低多种口服降糖药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个体化营养治疗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浙江省舟山医院共收治的124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治疗的方法,按照1:1的人数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实验组给予个体化营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球蛋白A(I啦)、免疫球蛋白G(IgG)、C型反应性蛋白(CRP)、微量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2hPG)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免疫学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gA、IgG、ALB、Hb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IgA、IgG、ALB、Hb[(3.3±1.4)、(14.5±3.2)、(38.7±1.3)、(130.6±35.5)g/L]明显高于对照组[(2.4±1.2)、(13.5±4.5)、(35.5±2.4)、(118.5±21.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hPG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O.05);实验组FPG、2hPG[(8.1±1.6)、(11.3±2.4)mmol/L]低于对照组[(9.4±5.5)mmol/L、(12.5±7.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营养治疗能有效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提高其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非诺贝特对UDCA反应不佳的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熊去氧胆酸治疗1年疗效不佳的PBC患者14例,给予UDCA 15 mg/(kg&#183;d),加非诺贝特0.16 g口服,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71.4%(10/14)的PBC患者乏力症状明显减轻,57.1%(8/14)的患者皮肤瘙痒缓解,85.7%(12/14)的患者腹胀减轻,71.4%(10/14)的患者尿色变浅。治疗后较治疗前总胆红素[(43.1±19.6)μmol/L vs.(65.3±21.5)μmol/L]、直接胆红素[(38.3±11.0)μmol/L vs.(49.6±15.3)μmol/L]、总胆固醇[(5.36±1.82)mmol/L vs.(8.63±1.58)mmol/L]、γ-谷氨酰转肽酶[(155.6±86.3)U/L vs.(421.3±123.4) U/L]、碱性磷酸酶[(196.2±101.5)U/L vs.(395.1±156.3)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2.5±18.9)U/L vs.(58.3±23.8)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0.3±25.6)U/L vs.(53.3±23.7)U/L]明显下降(P均〈0.05);胆碱酯酶及白蛋白较前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UDCA疗效不佳的PBC患者,UDCA联合非诺贝特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