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引起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慢性化的因素有宿主因素和病毒因素。宿主因素主要有免疫功能、细胞凋亡蛋白抑制因子(cellular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s,c IAPs)以及HLA基因多态性等使宿主不能产生有效的抗病毒反应;病毒因素主要包括乙肝病毒基因型、乙肝病毒变异、乙肝病毒抗原等,导致HBV持续存在肝细胞中不能被清除。本文综合最新国内外进展对乙肝病毒感染后慢性化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密切相关.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万例[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大部分被感染者可自发清除病毒,仅5%~10%的被感染者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不管是病毒因素,还是宿主因素,最终都是通过影响患者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免疫应答反应而影响乙肝的临床转归,而免疫应答状态主要由宿主的遗传因素决定.在HBV感染中细胞因子主要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和间接调节宿主免疫应答的方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HBV感染慢性化因素人感染乙肝病毒(HBV)后,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就形成HBV感染慢性化。病毒因素:①在免疫、抗病毒治疗压力及自然HBV复制逆转录过程易发生变异,产生免疫逃避株;②HBV DNA与肝细胞DNA发生整合,机体无法将其清除;③合并其他易致慢性化的病毒感染,如HDV HCV等[1]。机体因素国内慢性HBsAg携带者约40%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所致,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①免疫系统尚未成熟,胎儿免疫系统尚在发育阶段,此时如HBV感染,胸腺内通过阴性选择,缺乏对HBV应答的T细胞,即可产生中枢性免疫耐受,这种耐受很难…  相似文献   

4.
《河南医学研究》2006,15(4):345-345
1慢性乙型肝炎是HBV感染所导致的免疫介导性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免疫介导性疾病,乙肝病毒并不直接损伤肝脏细胞,乙肝病毒感染后所引发的宿主对病毒的清除是导致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慢性乙型肝炎的结局取决于宿主免疫斑答的强度。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90%以上可自发地清除乙肝病毒;而90%的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则转为慢性感染。强烈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是宿主免疫与HBV体内复制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髓系来源性抑制细胞(MDSCs)是来自髓系的具有异质性未分化成熟的细胞群,首次发现于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中。目前,MDSCs在各种严重人类疾病中得到发现和研究,例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支气管哮喘以及严重感染等疾病。MDSCs可通过不同途径对机体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抑制作用,对肿瘤以及感染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产生影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疾病的发展取决于病毒复制和宿主免疫的相互作用,机体适应性免疫系统在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重要作用,过度活化的免疫抑制细胞可导致机体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清除病毒导致HBV感染慢性化。本文就MDSCs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作为潜在的免疫治疗目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慢性化细胞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红兵  陈明 《医学综述》2005,11(8):679-68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HBV得以在人体内持续复制,导致慢性化,必须通过某些机制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使之不易被清除。目前公认,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是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清除病毒关键在于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H  相似文献   

7.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很高,感染者的疾病谱多种多样,大部分表现为自身清除病毒,约20%演变为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慢性感染者对抗病毒治疗的反应不一,临床经过差异很大,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的进程不一。除了病毒方面的影响外,众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均表明,疾病的转归与宿主的种族、免疫状态和遗传因素有关。宿主的遗传因素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这些临床表现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临床可产生不同的肝脏疾病谱。HBV感染后,肝细胞的裂解主要是由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所致,因此HBV感染后临床产生的不同疾病谱主要归于宿主免疫应答不同。乙型肝炎病毒在宿主强大的免疫压力下易出现变异与逃避清除。近年来,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引起的免疫介导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传染病,在我国呈现出极高的发病率。HBV感染后引发宿主对病毒的清除,该过程同时伴随着多种免疫损伤机制的激活,故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是系统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阿德福韦酯是一种新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对HBV野生株及拉米夫定耐药株均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已逐渐成为慢性乙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为部分双链环状DNA,复制型的HBV基因组共价闭合环状DNA。慢性HBV感染的进展过程多变,从非活动性病毒携带到严重的活动性肝炎;其中约15%-25%的病人最终导致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细胞癌。宿主的免疫反应是导致肝脏损伤和清除病毒的主要机制。机体不能建立免疫反应或不能建立足够强的免疫反应是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初期可表现为非活动性病毒携带或急性非自限性乙型肝炎。新生期和学龄前期感染的病人分别约90%和25%发展为慢性HBV感染,其自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HBeAg阳性的非活动性病毒携带、HBeAg阳性的活动性肝炎和HBeAg阴性的非活动性病毒携带;学龄期及成年期感染的病人仅约5%发展为慢性HBV感染,其自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HBeAg阳性的活动性肝炎和HBeAg阳性的非活动性病毒携带。男性HBV感染者更易产生慢性化,男性慢性HBV感染更易出现肝炎活动。部分HBe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仍表现为活动性肝炎,其主要原因是病毒C基因前C区1896位G转A突变。  相似文献   

11.
陈军  李丽萍  杨春 《医学综述》2007,13(13):961-96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可以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近来的研究表明,HBV感染引起的宿主免疫应答反应在慢性HBV感染的各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讨论其免疫应答,防治策略以及HBV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引起肝脏疾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据估计,全球有20亿人曾感染过HBV,3.5亿~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者,其中75%的感染者为亚洲人[1]。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手段,但首次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仍有5%~10%的人群HBV表面抗体(抗-HBs)达不到保护水平(抗-HBs〈10mIU/ml)[2-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打破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免疫耐受的外部诱因。方法收集HBV携带者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HBVM)定量、HBVDNA定量、肝功能等检测,筛分免疫耐受HBV感染者(对照组)和免疫再活动HBV感染者(病例组),详细询问两组间可能存在不同的外部诱因。结果对照组HBVDNA定量为(7.58±2.46)×10^7opies/ml,HBeAg定量为(188.11±54.52)PEI U/ml,ALT为(28.64±15.11)U/L;病例组HBVDNA定量为(3.67±1.79)×10^4opies/ml,HBeAg定量为(69.18±32.72)PEI U/ml,ALT为(102.43±37.65)U/L。发现饮酒、劳累、熬夜、损肝药物等是打破免疫耐受的外部诱因(P〈0.01)。结论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V携带者如避免饮酒、劳累、熬夜、损肝药物等因素的干扰,或可较长时间的停留在免疫耐受期。  相似文献   

14.
淋病奈瑟菌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越  张雷 《医学综述》2013,19(1):13-15
淋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人类是其病原体淋病奈瑟菌的唯一天然宿主,而且普遍易患。淋病奈瑟菌的菌毛、脂寡糖、IgA1蛋白酶以及外膜蛋白等致病因子和与免疫逃逸相关的毒力因子,有助于其逃避宿主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补体介导的免疫杀伤作用,因此人类感染后不能产生牢固的特异性免疫,呈现反复感染。随着淋病奈瑟菌的致病和逃逸机制的研究深入,近年来淋病奈瑟菌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迅速。  相似文献   

15.
王秀娟  高歌 《吉林医学》2005,26(4):361-362
目的:评价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探讨两者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方法:9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7例患者均给予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除不用胸腺肽α1外,干扰素的治疗方法及疗程相同。结果:两药联用使治疗组在疗程结束时及疗程结束后6个月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T细胞亚群CD4+以及CD4+/CD8+在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两药联用使HBV-DNA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近、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它能使部分患者转氨酶升高而脱离免疫耐受,还可通过自身免疫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可见,对处于免疫耐受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失为一种较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由于本研究观察例数有限,尚需进一步观察验证。  相似文献   

16.
夏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170-17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多态性。以寻找与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清除相关的变异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2月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10例,并设计特异性引物,于10例患者血清中扩增S基因片段,TA克隆法克隆到T载体中,随机选择克隆测序。结果共20个克隆被测序,20个克隆S蛋白发现12个不同位点的32次变异。主要集中在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及a决定簇。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患者存在HBsAg变异,可能仍然存在HBsAg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7.
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含量,了解其与免疫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287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和免疫学指标。结果287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检出HBVDNA199例,阳性率为69.34%(199/287);144例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的血清,其血清中HBVDNA也全部阳性;而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和HBsAg、抗HBc二项阳性的标本,HBVDNA的检出率分别38.9%(42/108)和37.1%(13/3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的拷贝数与HBeAg密切相关,但系统转换不能说明HBV停止复制,而只是复制水平的降低而已。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免疫预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父婴传播的免疫预防。方法选择父亲为HBV携带者而母亲无任何HBV感染标志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检测新生儿的HBV感染标志并分析父亲与婴儿所携HBVS基因同源性,对受染新生儿实施免疫预防方案,1年后检测HBV表面抗体并评价免疫效果。结果16例婴儿出生时在脐带血中检测出HBV感染标志。对父亲与婴儿所携HBVS基因第451~660位核苷酸进行序列分析,同源性在98~100%之间,并检出488、491、494、530、546、581位核苷酸变异导致112、113、114、126、131、143位氨基酸替代。随访10名婴儿,9名在实施免疫预防后1年HBV表面抗体阳转,其中126位氨基酸变异株感染的2名婴儿HBV表面抗体滴度低且同时可检出表面抗原。结论存在HBV的父婴传播途径;免疫预防后受染子代表面抗体阳转率为90%,感染HBV126位氨基酸变异株的子代保护性抗体低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感染和未感染HBV人群血清中C3、C4的含量。方法:ELISA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免疫透射比浊试验测定C3、C4含量。结果:检测148例人群中16例HBV感染后补体C3、C4含量低于正常值的有16例。结论:HBV感染后血清中C3、C4含量与未感染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HBV转基因小鼠CD4+、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免疫抑制功能的研究,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乙肝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对12只HBV转基因小鼠和12只正常小鼠外周血CD4+、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频率进行检测;磁珠分选小鼠脾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分为HBsAg刺激组和ConA刺激组体外单独和共培养,ELISA方法检测诱生的细胞因子IL-2.结果 与正常小鼠比较,HBV转基因小鼠外周血CD4+、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刺激组,CD4+CD25-T细胞单独或共培养,HBV转基因小鼠CD4+CD25-T细胞诱生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小鼠(P<0.01);ConA刺激组,HBV转基因小鼠CD4+CD25-T细胞诱生IL-2水平与正常小鼠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鼠CD4+CD25-T细胞单独培养时诱生IL-2水平均显著高于共培养(P<0.01).结论 与正常小鼠比较,HBV转基因小鼠CD4+、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免疫抑制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细胞水平对乙肝病毒存在特异性免疫耐受.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CD4+、CD8+T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