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在甘肃省、宁波市选择1997~2002年住院分娩(或怀孕期间)时检测HBsAg阳性的母亲及其儿童319对,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LA)进行血清学检测,比较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对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影响。结果319例儿童中自然分娩儿童233例,HBsAg阳性47例,阳性率20.17%,剖宫产分娩86例,HBsAg阳性9例,阳性率10.47%,母亲在双阳(HBsAg阳性、e抗原(HBsAg)阳性)或单阳(HBsAg阳性,HBsAg阴性)情况下,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儿童HBsAg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肃省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儿童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740;P=0.390),宁波市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分娩的儿童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3.205;P=0.073)。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分娩方式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其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效果的影响. 方法 将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所分娩的216例经同样的主被动免疫联合免疫接种后的婴儿,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分为经阴道分娩组102例和剖宫产分娩组114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婴儿7月龄时外周静脉血的乙肝五项,比较两组的母婴阻断效果. 结果 102例阴道分娩的婴儿中有6例(5.9%)出现了阻断失败,96例阻断成功(94.1%);而114例剖宫产分娩的婴儿中有5例(4.4%)出现了阻断失败,99例阻断成功(95.6%),两组之间的阻断成功率和失败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249,P=0.617). 结论 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所分娩的婴儿,经主被动免疫后,阴道分娩与剖宫产手术分娩两种分娩方式对母婴阻断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 (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手段 ,但仍有 10 %左右的高危婴儿发生免疫失败。慢性HBV携带母亲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以及其新生儿的胃内容物中可检出HBV DNA ,剖宫产可减少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吞入有传染性的母亲分泌物和血液 ,但剖宫产能否减少母婴传播免疫失败有不同看法[1,2 ] 。因此 ,我们对不同分娩方式对主被动联合免疫婴儿 1岁内HBV标记及 1岁时的慢性HBV感染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一、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 :于 1990~ 1998年 ,对复旦大学 (原上海医科大学 )中山医院的孕后期孕妇常规筛查…  相似文献   

4.
分娩方式对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分娩方式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195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分娩的195例新生儿静脉血,195例新生儿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产组、剖宫产组,以6月龄时HBsAg阳性作为垂直感染的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感染率.结果 103例阴道产组婴儿有9例发生了垂直传播,感染率为8.7%;92例剖宫产组婴儿有2例发生了垂直传播,感染率为2.1%,两组婴儿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婴儿垂直感染HBV与分娩方式有关,与阴道产相比剖宫产可以降低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分娩方式对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 系统检索维普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分娩方式对我国HBV母婴传播影响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7月.采用Revman4.2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各研究之间进行异质性检验,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OR值和95%可信区间(CI),并用漏斗图查看发表偏倚.结果 共检索出83篇有关分娩方式对我国HBV母婴传播影响的文献,其中1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包含2 742例试验对象,其中阴道产组1 586例,剖宫产组1 1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OR=1.69,95% CI(1.32,2.1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漏斗图基本对称,提示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控制尚可.结论 剖宫产可以降低HBV母婴传播,顺产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是剖宫产的1.69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传染性与分娩方式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将409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同时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新生儿出生1小时内检测股静脉血,HBsAg阳性和(或)HBVDNA阳性为宫内感染。结果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两组感染率分别为17.5%和7.2%,两组比较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其中HBeAg阴性组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的感染率分别为14.7%和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HBV感染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母亲,HBeAg阴性组剖宫产分娩新生儿感染率低于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 ,人群感染率高达 6 0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携带者亦高达 10 %~ 15 % [1] 。早在 4 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乙型肝炎病毒可由母亲传给胎儿。随着免疫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提高 ,到 80年代易建如等在HBsAg阳性孕妇的流产死胎肝细胞内检测到HBVDNA和HBsAg ,证实了宫内感染的存在[2 ] 。以往一般认为产时和产后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 ,但近年发现宫内感染才是母婴传播的关键。1 HBV宫内感染诊断依据1.1 脐带血HBsAg 自 1971年首次报道脐血中检出HBsAg以来 ,该项检查一直被认为是宫内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乙肝母婴传播主要通过胎盘、乳汁、羊水及唾液传播.目前主要阻断方法为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等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孕妇不同传染性与分娩方式对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 将409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同时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新生儿出生1小时内检测股静脉血,HBsAg阳性和(或)HBVDNA阳性为宫内感染.结果 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两组感染率分别为17.5%和7.2%,两组比较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其中HBeAg阴性组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的感染率分别为14.7%和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HBV感染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母亲,HBeAg阴性组剖宫产分娩新生儿感染率低于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0.
周祖文 《医学文选》2001,20(5):713-715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有近 3亿 HBV携带者 ,其中我国占 45 % [1 ] 。而母婴垂直传播是 HBV的重要传播途径 ,估计约有 30 %的 HBV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 ,亦是致人群中形成众多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慢性携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阻断母婴 HBV垂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 [2 ] 。近年来 ,国内外对母婴 HBV垂直传播途径及其阻断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机率  一般认为 ,母婴传播的决定的因素是母亲 HBs Ag的滴度及 HB…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分娩方式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2月该院的240例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分别方式分为A组(剖宫产组)120例和B组(阴道顺产组)120例,然后将2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及抗HBs阳性率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 B组的HBs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均高于A组,抗HBs阳性率则低于A组,且B组孕产妇中HBsAg阳性和HBsAg、HBeAg阳性者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可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更为适用于此类产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择207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分娩的209例新生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新生儿出生时脐血/1月龄时外周血HBV-M。209例新生儿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产组、剖宫产组,以1月龄时HBsAg阳性作为垂直感染的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感染率。结果123例阴道产组婴儿有9例发生了垂直传播,感染率为7.3%;86例剖宫产组婴儿有2例发生了垂直传播,感染率为2.3%,两组婴儿感染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垂直感染HBV与分娩方式有关,与阴道产相比剖宫产可以降低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乙肝疫苗结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在HBV母婴传播中的阻断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68例检查发现的HBsAg阳性产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产妇与所生新生儿不作特殊乙肝预防处理,观察组产妇及其新生儿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干预法,比较两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阻断HBV的母婴传播,保障新生儿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治疗疗效。方法对186例孕检的孕妇HBsAg阳性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3例),治疗组分别于孕24周、28周、32周、36周肌肉注射HBIG共4次,每次2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20μg,共4次;对照组在同时间、同剂量单用HBI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用药前、后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的乙肝两对半,采用核酸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治疗组用药后HBV-DNA含量比对照组明显下降。治疗组新生儿脐血清HBsAb检测率69.89%(65/93)明显高于对照组45.16%(42/93)。治疗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38%,12.9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孕期用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注射HBIG的治疗,对减少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亮  高丽 《中国医学创新》2013,(21):135-13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注射乙肝疫苗,治疗组新生儿母亲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和出生后1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7.14%和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1、6、12个月的HBs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HBV感染的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0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及其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IFMA法)检测孕妇HBs Ag和HBe Ag,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生儿脐血中NK细胞CD69和IFN-γ,并对以上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母血中HBs Ag单阳性与HBs Ag/HBe Ag双阳性组间母婴垂直传播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孕妇外周血HBV DNA载量越高母婴垂直传播几率越高。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中HBV母婴垂直传播组、未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三组间脐血中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9.58±1.745)%、(15.6±2.117)%和(5.66±3.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V母婴垂直传播与IFN-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母血HBe Ag阳性与否、HBV DNA病毒载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母婴HBV垂直传递的风险,同时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水平与母婴HBV垂直传播相关,该研究的结果为临床研究HBV母婴传播的机理及其预防措施,减少HBV携带者,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病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HBsAg单阳性孕妇母婴垂直传播几率1.75%较HBsAg、HBeAg双阳性母婴垂直传播几率46.5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HBV DNA≥106copies/mL的产孕妇分娩后胎儿HBV DNA阳性率50.0%较HBV DNA≤105copies/mL和105copies/mL。  相似文献   

18.
韩琴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631-633,636
目的: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传播的方法。方法:拉米夫定组52例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mg/d至分娩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61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使用HBIG 200 IU行宫内阻断治疗,2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随访到婴儿1岁,并分别在0、1、7、12个月龄时监测其血清HBVDNA、HBsAg和抗-HBs定量变化。数据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t=18.72,P<0.05),转阴率为34.6%,肝功能异常者全部恢复正常。该组52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 DNA均为阴性,宫内感染率为0,与HBIG组宫内感染率(1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2组婴儿1岁时的血清抗-HBS水平无差异(t=0.71,P>0.05),拉米夫定组HBV慢性感染为0,HBIG组9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2组孕妇及婴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HBV水平较高的孕妇,妊娠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行之有效的,且用药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乙肝母婴传播按照传播途径可分为产前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策略着眼于宫内、产时和产后等不同阶段。对尚存疑义的宫内阻断具体用药方案、分娩方式选择和产后母乳喂养对乙肝母婴传播的影响等,也有具体临床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