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病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HBsAg单阳性孕妇母婴垂直传播几率1.75%较HBsAg、HBeAg双阳性母婴垂直传播几率46.5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HBV DNA≥106copies/mL的产孕妇分娩后胎儿HBV DNA阳性率50.0%较HBV DNA≤105copies/mL和105copies/mL。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关系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自2008年5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6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112例和阴道顺产组148例。两组均于孕妇入院时及新生儿出生24h内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常规注射,同时检测血清HBsAg、抗-HBs及HBV-DNA水平,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结果:本组26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24h内共计出现HBV母婴垂直传播23例,占8.85%。随着HBV-DNA水平逐渐增高,母婴垂直传播率也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前孕妇HBV-DNA水平≤1010copies/L时,两组婴儿垂直传播感染率、HBV-DNA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HBV-DNA水平>1010copies/L时,剖宫产组婴儿垂直传播感染率、HBV-DNA阳性率较阴道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入院时HBV-DNA水平可显著影响孕妇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剖宫产可以显著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择207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分娩的209例新生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新生儿出生时脐血/1月龄时外周血HBV-M。209例新生儿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产组、剖宫产组,以1月龄时HBsAg阳性作为垂直感染的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感染率。结果123例阴道产组婴儿有9例发生了垂直传播,感染率为7.3%;86例剖宫产组婴儿有2例发生了垂直传播,感染率为2.3%,两组婴儿感染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垂直感染HBV与分娩方式有关,与阴道产相比剖宫产可以降低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4.
分娩方式对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分娩方式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195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分娩的195例新生儿静脉血,195例新生儿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产组、剖宫产组,以6月龄时HBsAg阳性作为垂直感染的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感染率.结果 103例阴道产组婴儿有9例发生了垂直传播,感染率为8.7%;92例剖宫产组婴儿有2例发生了垂直传播,感染率为2.1%,两组婴儿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婴儿垂直感染HBV与分娩方式有关,与阴道产相比剖宫产可以降低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以下简称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和对孕妇、婴儿的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择HBsAg和HBeAg阳性,HBV DNA≥1×106copies/ml的孕妇118例,分为替比夫定组58例,对照组60例.替比夫定组自孕28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天,产后维持治疗6个月以上;对照组不服用替比夫定.比较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分娩时和产后6个月时血清HBV DNA水平;两组婴儿在出生后即刻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在出生即刻、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各10μg.检测出生时、1月龄、7月龄时血清HBsAg及HBV DNA阳性率,以及7月龄时抗-HBs的水平.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的不良反应,新生儿的发育指标.结果 血清HBV DNA水平孕28周时,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即刻替比夫定组(5.63±9.5)×103 copies/ml较对照组(2.60±3.50)×107 copies/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替比夫定组(0.56±1.94)×106copies/ml与对照组(2.28±2.26)×107copies/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孕妇所生婴儿7月龄时母婴传播率分别为0和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新生儿发育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出现发育不良.结论 替比夫定片可以有效地阻断HBV母婴传播,且安全性高,不影响婴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对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孕妇妊娠后期母婴阻断的疗效,为孕期母婴阻断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0月于南通市3家医院收治的432例孕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DNA)>107拷贝/mL,包括对照组(143例)、替比夫定组(255例)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组(34例),孕妇孕晚期肝功能正常。比较3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及出生1年后婴儿HBsAg和HBV?DNA阳性率、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sAb)值以评估母婴阻断的效果。结果:替比夫定显著减少孕妇HBV?DNA载量,降低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及1年后婴儿HBV感染率,增加出生1年后婴儿HBsAb值,较乙肝免疫球蛋白组疗效显著。结论:妊娠后期替比夫定有效阻断母婴传播,疗效优于乙肝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酯和替比夫定对慢性乙肝妊娠患者的疗效及母婴阻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台州市立医院诊治的80例HBeAg阳性、HBV DNA>106 IU/ml妊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2组。妊娠中晚期对照组使用替比夫定治疗,研究组使用替诺福韦酯治疗,2组孕妇产后3个月停药。2组婴儿出生后均采取阻断治疗,在治疗前、分娩前检测孕妇血清ALT、HBV DNA等水平。在婴儿出生时、出生7个月、出生1年观察血清HBeAg、HBsAg阳性及HBV DNA ≥ 100 IU/ml例数。观察比较2组肝功能、病毒学应答、婴儿生长发育、乙肝母婴传播、不良反应等情况。 结果 分娩前研究组HBV DNA、ALT低于对照组,HBV-DNA转阴率(95%)、ALT复常率(9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分娩婴儿阿式评分、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出生时,研究组新生儿阻断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72.5%),出生1年后研究组婴儿血清HBeAg、HBsAg阳性率和HBV DNA ≥ 100 IU/ml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母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妊娠期口服替诺福韦可降低乙肝感染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率,降低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HBV高病毒载量孕妇服用替诺福韦(TDF)与产后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慢性HBV感染(HBsAg阳性)孕妇100例,根据血清HBV DNA水平分为高病毒载量组(≥5.30 lg IU/mL)21例,低病毒载量组(<5.30 lg IU/mL,但高于检测下限)28例和低于检测下限组(<1.70 lg IU/mL)51例。高病毒载量组孕妇在妊娠28周至分娩结束前予以TDF抗HBV治疗;所有婴儿在出生12小时内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其后按计划接种乙肝疫苗。比较3组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观察TDF用药的安全性。结果:高病毒载量组分娩前HBV DNA 4.61(3.96,5.86)lg IU/mL明显低于用药前7.98(7.75,8.12)lg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病毒载量组有1例婴儿在7月龄发生HBV感染,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4.7%,...  相似文献   

9.
马秀丽 《中原医刊》2009,(18):64-65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所生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研究乙型肝炎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探讨乙肝携带者母乳喂养的安全性问题。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100例,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肌注对母婴垂直传播进行阻断,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86例,慢性乙肝14例。对HBV—DNA≥1×10^3copies/L者自孕28周肌肉注射HBIg200IU,每月1次,共3次;HBV—DNA〈1×10^3 copies/L者孕期不用HBIg。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尽早(12h内),最好在6h内注射HBIg 2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此后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全部孕妇及婴儿于产后立即、婴儿7个月时抽取静脉血化验乙肝五项、HBV—DNA。结果乙肝母亲所生新生儿HBsAg(+)、HBV—DNA(+)率为10%,HBV—DNA阴性孕妇无一例传播。结论对孕妇、新生儿进行HBIg、乙肝疫苗联合可阻断孕晚期及分娩过程中传播,仍不能阻断早期宫内HBV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36例HBsAg(+)的孕妇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4例),观察组孕妇于孕28、32与36周分别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双阳性注射400IU,单阳性注射200IU;对照组只作随访及常规产检.两组的新生儿在出生6h内、第1、6个月时分别注射乙肝疫苗(HBvac)10 μg、5μg、5 μg;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6 h内臀部肌内注射HBIG 100IU.分别检测两组新生儿及6月龄婴儿血清中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及HBV DNA.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HBsAg和HBV DNA阳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观察组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较对照组高,而HBVDNA阳性率较对照组低,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 HBsAg(+)的孕妇应用HBIG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而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明显提高6月龄婴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分娩方式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2月该院的240例HBsAg阳性孕产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分别方式分为A组(剖宫产组)120例和B组(阴道顺产组)120例,然后将2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及抗HBs阳性率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 B组的HBs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均高于A组,抗HBs阳性率则低于A组,且B组孕产妇中HBsAg阳性和HBsAg、HBeAg阳性者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可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更为适用于此类产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HBV感染的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0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及其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IFMA法)检测孕妇HBs Ag和HBe Ag,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生儿脐血中NK细胞CD69和IFN-γ,并对以上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母血中HBs Ag单阳性与HBs Ag/HBe Ag双阳性组间母婴垂直传播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孕妇外周血HBV DNA载量越高母婴垂直传播几率越高。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中HBV母婴垂直传播组、未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三组间脐血中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9.58±1.745)%、(15.6±2.117)%和(5.66±3.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V母婴垂直传播与IFN-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母血HBe Ag阳性与否、HBV DNA病毒载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母婴HBV垂直传递的风险,同时T淋巴细胞中活化标志物CD69表达水平与母婴HBV垂直传播相关,该研究的结果为临床研究HBV母婴传播的机理及其预防措施,减少HBV携带者,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HBsAg(+)/HBcAb(+)/HBeAb(+)的慢性乙肝病人血清乙肝病毒(HBV)DNA前C区A1896的变异情况及其与临床关系。方法对所有试验对象检测肝功能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分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组和ALT正常组。用聚合酶链反应杂交(PCR-ELISA)定量检测HBV-DNA并进一步检测HBV前C区A1896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 38例患者中有18例HBV-DNA阳性,其中15例发生A1896位点变异,变异率为83.3%(15/18)。ALT升高组的18例中,血清HBV-DNA阳性13例,阳性率72.2%,平均浓度为9.62×106(1.10×103~1.09×108)拷贝/ml,A1896变异13例,变异率为100%(13/13)。ALT正常组的20例中,HBV-DNA阳性5例,阳性率25.00%,平均浓度2.55×104(3.28×103~4.61×104)拷贝/ml。A1896变异2例,变异率为40%(2/5)。两组比较无论在HBV-DNA阳性率,还是A1896位变异率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sAg(+)/HBcAb(+)/HBeAb(+)的慢性乙肝患者存在较高的A1896变异率,ALT升高组HBV-DNA阳性率和变异率均高于ALT正常组(P〈0.05),提示HBV A1896位点变异与肝脏病变活动加重和ALT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从上海市浦东新区4家医疗机构中招募445名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分别采集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及HBV DNA滴度。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与HBV DNA阳性者定义为新生儿HBV阳性。新生儿均按国家规定注射疫苗,对104名新生儿开展出生后随访到7月龄,采集血样进行乙肝血清学与HBV DNA滴度检测,7月龄婴儿HBsAg阳性定义为儿童HBV突破免疫感染。 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HBV阳性率为8.0%。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高于HBsAg单阳性产妇的新生儿(26.7% vs 1.8%,P<0.05);HBV DNA大于106copies/mL产妇的新生儿HBV阳性率高于HBV DNA小于106copies/mL产妇的新生儿(23.6% vs 2.3%,P<0.05)。产后7个月,婴儿突破免疫感染率为3.8%,其母亲均为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 结论 母体HBeAg阳性与HBV DNA高浓度是新生儿HBV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可能导致新生儿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妊娠后期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效果。方法:对于HBV DNA≥10×5e拷贝/mL的孕中妇女,经知情同意服用药物的作为治疗组,于妊娠28周以后加用替比夫定600 mg,1次/d,用药期间监测CK变化;不能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新生儿于出生后6 h内采血,检测HBsAg、HBV DNA,比较新生儿的阳性率。结果:治疗组产前HBV DNA水平较初检明显下降(t=8.14,P〈0.001),并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新生儿HBsAg、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14%、0,低于对照组(χ^2=4.19、5.09,P〈0.05)。治疗组1例发生CK一过性升高。结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有良好的效果,并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用药期间要加强CK监测,注意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肝组织学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分析方法检测HBsAg、HBeAg;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HBVDNA。同期对126例患者行肝活检,观察炎症(G0-G4)和纤维化分期(S0-S4),并与HBeAg状态和HBVDNA定量比较分析。结果:126例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组织学炎症程度表现为G2(66.67%)〉G1(25.40%)〉G3(5.56%)〉G0(2.38%),纤维化程度表现为S2(47.61%)〉S1(31.75%)〉So(11.11%)〉S,(7.94%)〉S4(1.59%)。结论:HBV携带者者大部分肝组织仍有炎症和肝纤维化;另外HBeAg状态与肝组织学炎症活动和纤维化分期无相关性;HBVDNA≥1×10^5copies/mL的患者中≥C2占45.24%,HBVDNA水平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inc purpura,ITP)对胎儿及新生儿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1年6月~2012年8月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6例,分别于孕16周、28周及39周检测母亲血小板数量,56例胎儿于分娩后取胎儿脐静脉血检测血小板数量。结果 6例血小板≤50×109/L且经阴道分娩新生儿有3例(33.3%)发生颅内出血,2例血小板<10×109/L且经阴道分娩新生儿均发生颅内出血。结论胎儿血小板低于50×109/L者应选择剖宫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荧光PCR法检测HBV-DNA定量ELISA定性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临床价值比较.方法 取受试者空腹血清标本同时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和酶联免疫法捡测乙肝病毒两对半.结果 HBV-DNA定量在9.99×10^8 IU/mL~1.00×10^6 IU/mL之间的404例,大三阳比例为85.89%;HBV-DNA定量在9.99×10^5 IU/mL~1.00×10^3 IU/mL之间的416例,小三阳比例为59.38%;HBV-DNA定量在1.00×10^3 IU/ml~1.00×10^2 IU/mL的140例中,HBsAg、HBcAb阳性患者比例为71.43%;HBV-DNA定量<1.00×102 IU/mL的992例中,HBsAg、HBeAg阴性模式比例为95.67%.结论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和ELISA定性检测HBV表面标记物呈正相关,即HBV-DNA拷贝数多的以大三阳居多,HBV-DNA拷贝数少的以无传染性病毒携带者和阴性者居多.荧光定量PCR可以直接反映体内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及病毒载量情况,较ELISA更利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传染性,更有利于指导临床药物选择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9.
韩琴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631-633,636
目的: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传播的方法。方法:拉米夫定组52例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mg/d至分娩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61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使用HBIG 200 IU行宫内阻断治疗,2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随访到婴儿1岁,并分别在0、1、7、12个月龄时监测其血清HBVDNA、HBsAg和抗-HBs定量变化。数据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t=18.72,P<0.05),转阴率为34.6%,肝功能异常者全部恢复正常。该组52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 DNA均为阴性,宫内感染率为0,与HBIG组宫内感染率(14.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2组婴儿1岁时的血清抗-HBS水平无差异(t=0.71,P>0.05),拉米夫定组HBV慢性感染为0,HBIG组9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2组孕妇及婴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HBV水平较高的孕妇,妊娠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行之有效的,且用药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