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长期以来,在传统药物及现有的治疗手段上,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神经血管单元[1]将缺血后脑保护的目标从过去单一的神经保护提升到对神经细胞、血管等整体结构式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3.
脑卒中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与肿瘤、癌症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性疾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复杂,伴随多种疾病,颅内压增高(ICP),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水电解质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有关它的病理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缺血性脑卒中后,大量小胶质细胞激活,并向损伤区域迁移聚集,吞噬坏死的细胞或碎片,释放炎症因子或营养因子,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其中小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在脑缺血损伤以及康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的分子机制,并综述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探讨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在脑缺血损伤和康复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卒中因其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而成为现代社会不得不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资料表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使用限制脑损伤和死亡而保护缺血脑组织的药物,以提高患的预后,改善其生活质量,乃至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本对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治疗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卒中(IS)为脑血管疾病的一个大的亚型。脑血管疾病(CVD)是指各种“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所谓“血管源性病因”是指:①心血管系统和其他系统或器官的病损,累及脑部血管和循环功能。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导致或伴发供应脑部血管的狭窄、闭塞,使局部缺血,或因血管病损破裂而出血;②颅内血管本身发育异常、创伤、肿瘤,如先天性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临床上以第1大类病因常见,主要涉及到动脉系统疾病。广义的讲,脑血管疾病应包括脑动脉、脑静脉及静脉窦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罗钰鼎  王建   《四川医学》2023,44(5):543-547
<正>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起源于各种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急性脑缺血,病理上以脑梗死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病变血管供血区的神经功能缺损。2019年我国AIS患病率达1700/10万,且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1]。尽管目前若干指南一致推荐改善AIS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是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进行超早期静脉溶栓,但治疗时间窗的限制仍是开展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2]。  相似文献   

8.
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缺血缺氧触发一系列事件,包括炎症反应、兴奋毒性、氧化应激和细胞程序性死亡,从而导致严重的脑损伤.长期以来,小胶质细胞被认为是启动缺血后神经炎症的重要细胞.近年来发现,缺血后小胶质细胞活化,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功能表型,以炎症刺激诱导的神经毒性M1型和缺血诱导的神经保护性M2型,其中M2型小胶质细胞对于...  相似文献   

9.
骨髓基质细胞内有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千细胞称作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MSC在体内或体外(在诱导剂的诱导下)可转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等。MSC治疗卒中目前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其可能的机制为:(1)MSC在新环境下表达神经细胞表型替代损伤细胞,(2)可分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各种因子;(3)有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定(Dex)对缺血性卒中小鼠缺血侧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小鼠为C57BL/6(C57)小鼠和C57BL/6背景敲除Nrf2基因(Nrf2 -/-)小鼠,将两种小鼠分为假手术组(C57-Sham组和Nrf2-/--Sham组)、脑缺血组(C57-MCAO组和Nrf2-/--MCAO组)、Dex组(C57-Dex组和Nrf2-/--Dex组)。小鼠体内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假手术组小鼠仅分离颈动脉,不插入线栓。缺血性卒中模型构建期间,Dex组小鼠腹腔注射Dex溶液(50 mg/kg)治疗。24 h后评估各组小鼠神经功能。将小鼠处死,取外周血用于炎性细胞因子检测,取全脑组织用于TTC染色,取缺血侧脑组织用于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C57小鼠中,与C57-Sham组相比,C57-MCAO组神经功能评分增加,出现梗死区域,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增加,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标记基因表达明显提高,Nrf2蛋白表达减少但HO-1蛋白表达增加,且NLRP3与p-NF...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危害极大,早期干预意义重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病因,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传统危险因素,也是可干预因素。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缺血性卒中预后可能相关,Hcy与传统危险因素关系有争议,D-二聚体、NSE和传统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验证雌激素对雄性大鼠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实验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生理浓度雌激素长期应用组、超生理浓度雌激素即刻使用组、对照组,每组又各分为两小组。均建立动物模型后进行相应药物干预,观察各组脑梗塞体积占同侧半球体积的百分比、死亡率及症状行为学改变、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以及脑水肿含量并分析比较。结果 生理浓度雌激素长期应用组、超生理浓度雌激素即刻使用组较对照组脑梗塞体积比明显减小(P<0.05);死亡率降低、症状雄行为学改善、病理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破坏减轻、脑水肿含量减少。结论 雌激素对雄性大鼠缺血性卒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所有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卒中,1/5发生于后循环供血区。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尽管很重要,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如颈动脉供血区。最近的研究表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特别是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因此有效的二级预防很重要。有效的二级预防需要准确的临床诊断、探查根本病因以及有效的内科、外科或神经介入治疗,但新近的研究结果正在改进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该文主要关注后循环卒中和TIA的诊断、辅助检查和二级预防以及近来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4.
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智领  唐兴江 《医学综述》2008,14(12):1796-1798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机体潜在炎症的先兆,在机体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炎症与缺血性卒中有关。文章就CRP与缺血性卒中发病和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的分析研究2012年1至2013年6月100例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其中50例患者发病后≤6 h就诊,50例患者发病后6 h入院。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就诊时间,分析就诊时间与疾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就诊时间在起病后≤6 h和6 h的入院患者的预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患者进行出院1年后的随访,不良结局中死亡状况、复发率、再次入院率≤6 h发病入院的患者情况优于6 h发病入院的患者情况,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与患者发病后能否及时就诊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患者的及时就诊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潜在的新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卒中已明确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颈动脉狭窄、吸烟、糖尿病、缺血性或瓣膜性心脏病等。随着对卒中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许多潜在的新危险因素如:ApoB-ApoA Ⅰ比率升高、腹部肥胖、C反应蛋白增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遗传易感性、睡眠呼吸暂停、微量白蛋白尿、感染、药物滥用等。但要确定它们是否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真正的危险因素,尚需要降低这些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循证医学的证据。本文综述国际上有关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与梗死程度及急性期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因急性脑梗死入院并经磁共振或CT检查证实梗死灶的住院患者并检查入院后空腹血糖值(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根据FPG和HbA1c分为血糖正常组和高血糖Ⅰ~Ⅲ组,统计四组患者的大面积脑梗死和死亡情况。结果高血糖Ⅰ组和高血糖Ⅲ组与血糖正常组相比较,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和急性期病死率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Ⅱ组与血糖正常组、高血糖Ⅲ组与高血糖Ⅰ组以及高血糖Ⅲ组与高血糖Ⅱ组相比较,虽然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前者均比后者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和急性期病死率高。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值可以反映急性期血糖水平,从而预测患者脑梗死程度和存活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硫腺苷磷酸化酶( Methylthioadenonine Phosphorylase,MTAP)基因多态性rs3802392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 )方法对273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344例健康人的 rs3802392进行基因分型,并用 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结果:MTAP 基因rs380239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TAP基因rs3802392位点GA+GG基因型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TAP基因rs3802392可能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神经妥乐平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建华 《河北医学》2005,11(1):53-56
目的 :研究神经妥乐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 5 0例发病4 8h内 ,神经功能评分 <80分 ,病灶面积 >2 .2 5cm2 的急性颈内动脉梗塞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试验 (神经妥乐平治疗组 31例 ,对照组 19例 )。测定治疗前后不同阶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CT病灶面积和平均CT值 ,并进行统计学分板。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 6 4.5 % ,对照组为 31.6 % ;11d时梗塞水肿面积治疗组已缩小 2 8.8% ,且平均CT值明显提高 ,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neurotropin可作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水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复发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随机将77例首次卒中发作时HP阳性患者分为抗HP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其复发情况。同时观察139例首次卒中HP阴性患者复发时HP感染情况。结果 39例HP阳性患者经抗HP治疗后复发率为15.4%,38例HP阳性虱未抗感染治疗复发率为39.4%,139例首次卒中时HP阴性患者卒中复发率为24.5%(P<0.05);在33例首次卒中发作HP阴性者在复发时,其HP检测阳性者21例,阳性率为63.4%(P<0.05)。结论 HP感染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防治HP感染可以减少卒中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