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在负荷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试验中,评估T波假正常化及收缩储备对存活心肌的检测价值。方法41例近期心肌梗死患者,于血管重建术前行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Low—Dose Dobutamine Echocardiography,LDDE)和负荷心电图检查,术后两个月重复静息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16节段和4分法评估左室功能,在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有1个或1个以上梗死节段室壁运动评分≥1为功能改善;T波的假正常化的定义为在≥2个梗死相关的心电图导联上T波由倒置变为直立。结果术后对所有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有22例(54%)室壁运动改善,术前负荷超声心动图与负荷心电图总的符和率为71%,T波假正常化预测术后室壁运动改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和79%;LDDE预测术后室壁运动改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和84%;两种方法共同预测术后室壁运动改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和95%。结论负荷试验中T波假正常化和LDDE均是检测存活心肌安全、易行及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存活心肌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相关血管(IRA)晚期血运重建术后远期左室功能以及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69例AMI未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者,于发病10~21 d行IRA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PCI)术,术前于AMI发病后5~10 d应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5和10μg·min-1·kg-1)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检测存活心肌,并分别测定和计算给药前后左室腔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室壁运动积分(WMS).按有无存活心肌分为存活心肌组和无存活心肌组,超声心动图随访术后6个月时两组左室腔大小、LVEF和WMS的变化.结果157个运动异常节段中89个节段(57%)有存活心肌,有存活心肌组26例(占38%),无存活心肌组43例(占62%).存活心肌组术后6个月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WMS明显降低(P<0.05和P<0.01);而无存活心肌组LVEF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LVESVI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WMS无明显变化.存活心肌组多巴酚丁胺负荷时的LVEF和WMS明显改善,且与6个月时的测定值相近;而无存活心肌组PCI前应用多巴酚丁胺LVEF和WMS均无明显变化.结论AMI后有存活心肌者晚期血运重建有利于改善远期左室功能和减少左室重构.心肌梗死后早期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状态下左室收缩功能的提高预示晚期血运重建术后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3.
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评价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 (MCE)对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诊断价值。方法  2 4例心肌梗死患者用二维超声评价室壁运动情况 ,同时经静脉进行MCE ,以 3个月后静态超声心动图左室心肌节段性运动改善为依据评价MCE对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 2 4例病人的 384个心肌节段中 ,运动异常节段 184个。在运动异常的 184个节段中 ,MCE1分 39段 ,0 5分 5 0段 ,0分 95段。 3个月复查 79个节段有运动改善 ,其中 39段来自MCE1分的心肌 ,4 0段来自MCE0 5分的心肌。MCE对预测心肌梗死后室壁运动改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 :10 0 %、89 7%、84 8%、10 0 %和 94 6 %。结论 MCE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心肌梗死后心肌的存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LDDE)和负荷心电图ST段抬高评价梗塞心肌节段于血管重建术前后的存活心肌.方法心肌梗死患者35例,于术前行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和负荷心电图检查,术后一个月重复基础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16节段和4分法评估左室功能,在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有1个或1个以上节段室壁运动评分≥1为功能改善.结果 35例心肌梗死患者, 术后有18例室壁运动改善.有14例患者在行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试验时出现ST段抬高,其中术后有11例室壁运动改善, ST段抬高预测术后室壁运动改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和82%.同样,在术前LDDE心肌收缩力储备阳性的16例患者中,术后有14例功能改善,则LDDE对术后室壁运动改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和88%.结合术前负荷试验ST段抬高和LDDE心肌收缩力储备阳性,对术后室壁运动改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和94%.结论负荷试验ST段抬高和LDDE均是检测存活心肌安全、易行及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药物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试验,检测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心肌。方法:50例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血液灌注重建术(PCI,CABG),在术前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试验,根据术后一个月复查心脏超声结果左室整体EF较术前改善〉5%与否分为存活心肌组(41例)和无存活心肌组(9例),三维超声检查时进行左室三维重建,将左心室分为17个节段,比较负荷试验前后左室整体射血分数(EF)及左室壁各节段的射血分数EF值。结果:术后1月多巴酚丁胺负荷三维超声试验:与负荷试验前比较,存活心肌组于负荷试验时左室整体EF值[(40±13)%比(53±15)%,P〈0.05],梗死区相关节段EF值[(33±12)%比(50±18)%,P〈0.01]均明显改善;无存活心肌组负荷试验前后左室整体EF值,梗死区相关节段EF值无明显改善(P均〉0.05)。心梗患者于冠脉术后1月复查三维超声心动图,存活心肌组左室整体EF值术前、术后为(40±13)%,(49±15)%,改善20%,无存活心肌组EF值术前、术后为(36±8)%,(38±10)%,改善≤5%。结论:多巴酚丁胺负荷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的检测客观、可定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 (LDDE)显示心肌梗死部位存活心肌的存在及介入治疗术后整体心脏收缩功能的变化 ,评价介入治疗对存活心肌的作用。方法 选择前降支(LAD)单支闭塞病变拟行介入治疗患者 2 5例 ,均在术前做LDDE ,然后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 ,术后 2~ 4个月复查二维超声心动图 (2DE) ,LDDE及二维超声心动图 (2DE)均采用16阶段半定量分析法 ,将LDDE显示≥ 2个相邻室壁运动不良节段 (RWMA)收缩功能改善者定为多巴酚丁胺阳性 ,并与介入治疗术后室壁运动改善相对比。术后RWMA改善定为存活心肌 ,并进行心肌收缩功能改善的评价。结果 多巴酚丁胺试验阳性 (持续改善和双向反应 )对存活心肌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即在LDDE阳性的 118个室壁运动异常节段中有 10 3个节段介入治疗术后恢复 ,而LDDE阴性的 5 0个室壁运动异常节段仅有 11个节段恢复。此外 ,整体心功能的改善也与室壁运动异常的改善相一致 ,即术后射血分数 (EF)、心排血量 (CO)、心脏指数 (CI)等反映整体心脏功能的指标也有明显改善。结论 LDDE可以发现心肌梗塞部位存活心肌的存在 ,并可预测介入治疗后存活心肌的恢复和心脏整体收缩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QMI)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NQMI)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以及梗死相关区域存活心肌的情况,并随访观察其对心肌梗死晚期血运重建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1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QMI组(79例)和NQMI组(42例)。详细记录和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于AMI后2周左右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采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检查梗死相关区域存活心肌的情况,并且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功能和室壁节段性运动障碍情况。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AMI前有心绞痛发作史者和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数量在NQMI组明显多于QMI组(P<0.05),而梗死相关部位平均管腔残余狭窄以NQMI组明显小于QMI组(P<0.05)。NQMI组中86%的患者有存活心肌,明显高于QMI组(61%)(P<0.01)。术后6个月随访,2组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室壁运动积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P<0.05和P<0.01),以NQMI组更明显。结论:与QMI相比,NQMI患者有较多的存活心肌;心肌梗死后晚期血运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磁共振延迟增强显像(DE-MRI)技术与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斑点追踪超声(LDDS-STE)技术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取30例本院住院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进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LDDS-STE方法分析静息和负荷条件下左心室室壁运动异常节段短轴径向应变(RS)及应变率(RSr),术后1,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室壁运动反常节段运动是否改善或恢复,以室壁运动分数改善作为判断存活心肌的金标准。结果:30例患者共获得510个左心室可分析节段,超声心动图判定室壁运动异常节段201个。与金标准比较,静息状态下左心室径向应变(RS_(rest))预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36,敏感性为60.0%,特异性为60.5%;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条件下左心室径向应变(RS_(LDDS))预测存活心肌ROC曲线下面积0.80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1%及82.7%。静息状态下左心室径向应变率(RSr_(rest))预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敏感性为60.0%,特异性为60.5%,ROC曲线下面积0.646;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条件下左心室径向应变率(RSr_(LDDS))预测存活心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静息状态下明显提高,分别为80.0%及83.7%,ROC曲线下面积0.808。DE-MRI技术预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8%和87.1%,准确性89.5%,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结论:DE-MRI与LDDS-STE方法均能准确识别梗死后存活心肌,但DE-MRI方法检测存活心肌的价值稍高于LDDS-STE,且准确率及重复性高,耗时短,为临床预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的疗效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至今为止 ,正电子发射显像 ( PET)被认为是识别存活心肌的“金标准”。本文旨在评价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 ( DSE)识别存活心肌与 PET的符合程度。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 1 8例 ,男 1 6例 ,女 2例 ,平均年龄 ( 56± 1 0 .3)岁 ;梗死部位 :前壁 6例 ,下壁5例 ,前间壁 4例 ,后壁 2例 ,后壁加下壁 1例。心功能均为 NYHA 级。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示 3支病变 9例 ,双支病变 5例 ,单支病变 4例。左心室造影均有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存在 ,左室射血分数 >40 %。1 .2   方法DSE:采用 Hewlett Packard Sonos1 0 0 0型彩超仪 ,…  相似文献   

10.
急性后壁心肌梗死的体表心电图诊断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急性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明确其预后。方法:对85例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进行观察。并与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对照。结果:心电图为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的31例。其超声心动图也表现下后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梗死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16例,左回旋支7例,三支病变4例;心电图为单纯下壁心肌梗死的54例。11例超声心动图出现下后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经核素显影证实下后壁心肌显像。占该组20%,另31例超声心动图为单纯下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12例室壁运动正常,梗死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35例。左回旋支12例,三支病变2例。住院期间下后壁组死亡例。单纯下壁组死亡3例。结论:心电图对急性后壁心肌梗死诊断存在假阴性。急性后壁心肌梗死对心功能影响不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前瞻性评价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LDDE)联合心肌声学造影(MCE)对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心肌梗死者进行静态MCE、LDDE及3个月后静态超声心动图随访分析。MCE和室壁运动均用16段划分法进行目测半定量计分。心肌造影计分(MCS)回声均匀性增强为1分,回声低淡不均匀为0.5分,缺损为0分。室壁运动计分(WMS)用常规计分法。结果随访时,运动改善的心肌节段中MCS1分占49.4%、0.5分占50.6%,对LDDE均有反应;运动无改善的节段MCS0.5分占9.5%,0分占90.5%,对LDDE有反应者占13.3%,无反应占86.7%。预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LDDE86%、86.7%、86.4%;MCE100%、89.7%、94.6%;LDDE联合MCE86.1%、100%、94.0%。结论心肌微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完善是心肌存活的基本条件。MCE灌注正常和低灌注,且对多巴酚丁胺有反应的心肌有收缩力储备;而对多巴酚丁胺无反应的低灌注或无灌注心肌则多不能恢复收缩功能。LDDE联合MCE能提高检测存活心肌的特异性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心肌声学造影定量心肌血流判断存活心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评价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 (MCE)判断存活心肌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犬模型 ,经外周静脉持续滴注微泡造影剂 ,通过计算A·β值测定心肌相对血流量。以放射性微球法测定的心肌血流量 (MBF)为标准 ,了解A·β值测定MBF的准确性。通过A·β值估测心肌存活与否 ,病理检查验证其可靠性。结果 放射性微球法所测的正常区、缺血区、坏死区的MBF分别为 ( 1 5± 0 3)、( 0 7± 0 3)、( 0 3± 0 2 )ml·min-1·g-1;MCE测得的A·β值分别为 5 2 46± 15 0 9、2 4 36±3 89、3 74± 3 80 ;正常区、缺血区、坏死区的MBF和A·β值“标化”后分别为 1 0± 0 0、0 44± 0 17、0 17± 0 11和 1 0± 0 0、0 48± 0 0 9、0 0 7± 0 0 8,二者的相关性良好 (r=0 81,P =0 0 0 1)。MCE对坏死心肌的判定结果与病理结果吻合。结论 心肌声学造影可用于活体状态下评价存活心肌 ,“标化”后的A·β值 <0 2 3提示心肌坏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尿激酶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方法 用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测定 12 0例AMI患者心肌再灌注前后的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再灌注组 (n =81)和无再灌注组 (n =36 )首次心肌显像心肌缺损面积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再灌注组再次显像心肌缺损面积明显小于首次显像 (2 2 3± 3 1%和 31 9± 5 6 % ,P <0 0 5 ) ;无再灌注组再次显像心肌缺损面积与首次显像无明显差异 (2 9 6± 2 8%和 32 4± 5 l% ,P >0 0 5 ) ;预后不良组心肌缺损面积明显高于预后较好组 (35 8± 6 1% ,n =32和2 0 6± 4 0 % ,n =88,P <0 0 5 )。结论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可作为AMI再灌注疗效评价较准确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 (MI)患者梗死部位存活心肌对心绞痛发作的影响。方法 :6 3例Q波MI患者分别行静息、硝酸甘油 (NTG)介入99mTc MIBI心肌灌注显像 ,评价梗死部位的存活心肌。结果 :① 6 3例MI患者的 5 6 7个心肌节段中 ,静息心肌显像共有 2 39个节段 (4 2 .15 % )灌注异常 ,含服NTG 1.0mg后介入心肌显像 2 39个节段中有 97个节段得到改善 ,占总异常的 4 0 .5 8% ;②不稳定型心绞痛者存活心肌检出率为 5 9.80 % ,稳定型心绞痛者为 2 9.2 9%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①硝酸酯类药物介入显像可以提高严重灌注缺损区存活心肌的检出率 ;②MI后 ,有心绞痛发作 ,提示有较多的存活心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肌重塑过程中T型钙通道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在心肌重塑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 18只 ,随机分为心肌梗死后 3h、2 1d组及假手术组 3组 ,每组各 6只 ,建立心肌梗死后心肌重塑模型。假手术组不结扎冠状动脉。采用RT PCR方法检测T型钙通道基因表达的变化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检测Ⅰ型、Ⅲ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 (FN)表达的变化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心肌总Ca2 + 浓度。结果 :心肌梗死后 2 1d心肌重塑过程T型钙通道基因在邻近梗死区非梗死心肌表达 ,而远离梗死区心肌不表达 ;假手术组不出现表达。心肌Ⅰ型、Ⅲ型胶原 ,FN在梗死组心肌显著表达 ,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 <0 .0 1)。心肌总Ca2 + 测定显示 ,梗死组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T型钙通道与心肌梗死后心肌重塑密切相关。钙通道基因表达的意义可能在于增加心肌细胞膜钙通道密度。Ca2 + 经过钙通道进入细胞触发心肌重塑过程。提示 ,临床上开发和利用T型钙通道阻滞剂对防治心肌梗死后心肌重塑、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管再通后心肌组织灌注的评价方法。方法 :AMI患者接受成功的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后 ,检查术前及术后 1h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 ,并在术后检测校正的TIMI帧数(CTFC) ,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根据ST段回落程度将患者分为 3组 ,ST段完全回落组的CTFC较低 ,术后 1个月检查射血分数恢复较好 ;无ST段回落组CTFC较高 ,射血分数值较低 ;ST段部分回落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CTFC是目前临床上较理想的评价心肌微血管灌注的指标之一 ,它联合心电图ST段回落可更好地预测AMI患者的危险度 ,为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与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是否独立或协同地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起保护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9月~2010年4月择期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103例初发AMI患者的住院资料,按梗塞前24~48 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有心绞痛)53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无心绞痛)5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每组再按有无梗塞相关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分为两个亚组。计算各组在心梗面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与NIP组比较,IP组的肌酸激酶[CK,(2163.2±962.1)U/L∶(1312.4±681.1)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92.6±126.7)U/L∶(161.8±58.9)U/L]峰值,心电图QRS积分[(11.6±4.6)分∶(6.9±2.3)分],肌钙蛋白I[cTnI,(29.8±13.4)U/L∶(15.7±6.1)U/L]峰值水平,以及严重心律失常(26.00%∶13.61%)、Killip分级(Ⅱ~Ⅲ)(26.00%∶16.98%)、心源性休克(14.00%∶7.55%)、室壁瘤发生率(12.00%∶5.66%)等显著降低(P均〈0.05);IP组的LVEF[(55.5±5.6)%]显著高于NIP组[(45.1±6.1)%,P〈0.05];②两组内亚组间相比,有侧支循环亚组的Killip分级、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率等,显著低于无侧支循环亚组(P均〈0.05),而有侧支循环亚组的LVEF显著高于无侧支循环亚组(P均〈0.05);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两组的两亚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和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均能减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梗面积,阻止室壁瘤形成,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并存在协同保护关系。  相似文献   

19.
A coronary artery-left ventricular fistula (CAF) is an extremelyrare anatomical abnormality in which blood drains directly froma coronary artery into the left ventricle. CAF may cause myocardialischaemia and angina.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MCE)is a non-invasive technique which assesses myocardial perfusion.We describe a patient with CAF in whom transmural myocardialischaemia was demonstrated using M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