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拟痉挛缓解汤治疗偏瘫痉挛6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国平 《河南中医》1998,18(3):173-173
自拟痉挛缓解汤治疗偏瘫痉挛66例宋国平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001)主题词%痉挛缓解汤/治疗应用痉挛/中药疗法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表现为肌群的肌张力增高,协调运动异常,可见于多种神经科疾病。中风偏瘫痉挛造成特殊的姿势及...  相似文献   

2.
张卉 《陕西中医》2013,34(7):858-85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肌肉痉挛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68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分别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肌肉痉挛的评定,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双上肢屈曲痉挛、双下肢内收伸展痉挛、踝关节跟腱挛缩、肩关节挛缩等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缓解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中药熏蒸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脑中风后遗症并伴有单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电针结合中药熏蒸的方法进行治疗,以诱发肌电图作为判定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客观指标。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2组患侧肢体H/Mmax均有降低,痉挛程度均有减轻,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电针联合中药熏蒸疗法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电针疗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交互抑制的反射活动,对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产生了调整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肌肉痉挛是肌肉发生的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俗称"抽筋",可表现为生理性或病理性的。根据病因可分为运动性肌肉痉挛、习惯性夜间肌肉痉挛、中暑性肌肉痉挛、中风后肌肉痉挛以及帕金森病、脊髓损伤、高热惊厥、狂犬病、癫痫病等引起的肌肉痉挛。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有的甚至出现角弓反张,危及生命。本文主要从肌肉痉挛的定义、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分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分享了本人在临床中采用针刺穴位加刺络拔罐放血的方法,治疗习惯性夜间肌肉痉挛的治疗感悟。  相似文献   

5.
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出现的肌肉张力异常增高的症候群。目前临床上多见于脑卒中、脊髓损伤、脑瘫等疾病,本文针对痉挛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中风痉挛性偏瘫是由于脊髓中枢失去大脑高级中枢的抑制调节作用,患侧肢体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失去上位中枢抑制作用后表现出脊髓活动增强,特别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导致肢体痉挛的发生.本研究拟通过对符合条件的20名中风偏瘫痉挛期患者治疗前后H反射的测定检查,观察针刺阴经及阳经穴位对H/Mmax值、H波潜伏期及H波波幅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中药熏蒸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脑中风后遗症并伴有单侧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电针结合中药熏蒸的方法进行治疗,以诱发肌电图作为判定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客观指标。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2组患侧肢体H/Mmax均有降低,痉挛程度均有减轻,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电针联合中药熏蒸疗法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电针疗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交互抑制的反射活动,对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产生了调整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的疗效。方法:将57例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督脉电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治疗6月后进行Barthel指数及改良Ashworth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为55.17%,有效率为86.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督脉电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下肢活动能力,可明显改善患者肌肉痉挛状况。  相似文献   

9.
推拿疗法历史悠久,手法丰富,是目前骨伤科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对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由于急性损伤后或慢性劳损引起的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骨膜、脂肪等软组织刺激神经未稍就会发生疼痛。损害部位主要是在肌肉附着处、韧带等软组织,这些受损的软组织发生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至痉挛,目的是为了减少关节活动,避免对损伤部位的牵拉刺激,以减轻疼痛。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由于不同程度的无菌性炎症反应,逐渐形成炎性粘连、炎性纤维组织增生、变性、挛缩,加重疼痛,造成所谓“痛则不松”。由此可知,凡有疼痛则肌肉紧  相似文献   

10.
增髓饮治疗脊髓空洞症1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脊髓空洞症是一原因未明的脊髓和脑干有胶质增生和空洞形成的疾病。痛、温觉丧失而其它感觉尚存和脊髓受累水平的肌肉无力,反射减弱或消失、萎缩为特征。笔者自1978年以  相似文献   

11.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受累结构胶质增生和空洞形成,罹病轻者出现上肢或下肢躯干痛温觉减退、消失、肌肉萎缩,或伴有肢体疼痛、痉挛;重者瘫痪,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西医认为这种病无“特异疗法”。我院阎洪臣教授经20余年的深入研究,发明了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益髓冲剂,临床疗效达80.7%。1986年进行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该  相似文献   

12.
正中风病,西医名为脑卒中,一直以发病率、致残率及复发率高为大众所关注,继发的多种功能障碍致其疾病负担有逐年升高趋势,对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物质及精神消耗~([1])。据统计,脊髓休克期后出现肢体肌肉痉挛的中风病患者约占65%~([2]),基于脊髓原始反射特征,上肢以屈肌群为痉挛优势。  相似文献   

13.
体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患肢肌张力增高或痉挛,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并可造成关节挛缩及变形、肌肉萎缩.我们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3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吴昕 《新疆中医药》2001,19(2):32-32
产后尿潴留是指产后膀胱胀满而又无尿意,或不能自解,或会阴疼痛反射使尿道括约肌痉挛,排尿困难;用腹部放置热水袋,或刺激膀胱肌肉收缩均无效.笔者采用针刺、艾灸法治疗本症31例,效果较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灸治疗中枢性瘫痪痉挛状态概况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肢体肌肉痉挛状态泛指个别肌肉或肌群的不随意收缩 ,表现为肌群的肌张力增强 ,协调异常的特写模式[1 ] ,是脑瘫、偏瘫和截瘫等中枢性疾病的常见后遗症 ,是当今临床上一个重要的课题。1 治疗方法1 .1 毫针疗法1 .1 .1 辨证取穴法  针刺治疗中枢性瘫痪的痉挛状态 ,首先要与弛缓状态 (软瘫 )区别开来。弛缓状态即真正的“痿病” ,肢体萎软无力 ,肌肉弛缓 ,甚或瘫痿 ;病位在肌肉 ;多属虚 ,以气血损失过多或脾胃气虚、津血不运、肌肉失养而痿软不用为主 ;针法宜补。痉挛状态属拘挛、月山而 肌范畴 ,筋肉拘急、屈伸不利 ;病位在筋 ;多属实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夹脊电针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后肌肉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疗法,包括常规药物、常规针刺、防治并发症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夹脊电针治疗.2组均以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运用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的人体主要运动肌群肌张力评定量表(MAS)、改良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痉挛情况、肌张力情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情况并做组内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评估临床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CSI、MAS、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1).结论:常规疗法能明显减轻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肌张力,缓解痉挛,改善生活活动能力,加用夹脊电针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分别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H波、M波最大波幅及H波/M波最大波幅比值的变化情况,作为判定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客观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经2个疗程(28d)治疗后H/Mmax均降低,且治疗组H/Mmax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后,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单纯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疗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交互抑制的反射活动,对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产生了调整作用,使痉挛侧肌群肌紧张度下降,从而缓解肌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8.
翟红印 《河南中医》2010,30(9):912-914
目的:观察肌肉功能定位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原则,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Bobath神经发育疗法、智力训练、肢体功能训练、推拿、电疗、脑细胞活性药物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肌肉功能定位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肌张力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功能定位穴位注射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肢体运动功能、肌痉挛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在预防脑瘫患儿异常姿势的固定、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分析中药配合足反射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择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该院收治的98例面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组,对照组(49例)与观察组(49例)分别应用西医疗法(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与中药配合足反射疗法治疗,治疗1个疗程(14 d)后比较两组的面部痉挛强度分级、临床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的面部痉挛强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的面部痉挛强度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大于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痉挛患者应用中药、足反射疗法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1],表现为肌群的肌张力增高,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2]。痉挛性瘫是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肢体瘫痪,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共同运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存在严重妨碍了肢体功能活动的完成。中风后偏瘫肢体肌痉挛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之一,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现将近10年来针灸及综合疗法治疗痉挛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