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J波或Osborn波是指QRS波与ST段最早部位之间的一个十分缓慢的波,当其部分湮没在R波中时,可表现为J点或ST段的抬高。现有的证据表明,与早复极、Brugada综合征、低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  相似文献   

2.
<正>1936年Shipley等[1]首先对早复极进行了描述。早复极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心电图改变:ST段自J点呈凹面向上型抬高,QRS波群终末端可见切迹或顿挫。2008年Haissaguerre等[2]通过对从特发性室颤(IVF)和心脏停搏中幸存的206例临床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发现早复极改变者占31%;其中,下侧壁导联J点  相似文献   

3.
早复极综合征——进展与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复极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电图现象,指至少两个连续导联上QRS波终末部和ST段起始部交界处的J点抬高≥0.1 mV,呈现圆顶或穹窿样改变。长期以来,早复极综合征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预后良好的心电图变异,然而最近多项研究揭示,早复极综合征与特发性心室颤动及心脏性猝死可能存在密切关系。现就近年早复极综合征临床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及尚存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工作中,患者心电图检查往往可见ST段抬高,故对此现象应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诠释,才能做到精准医疗。1定义ST段指自QRS波终末至T波开始之间的一段。J点指QRS波终末至ST段开始的一点。ST段的偏移往往是测量J点的偏移,并参考TP段与PR段。2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2.1心电图特征根据2012年ESC/ACCF/AHA/WHF  相似文献   

5.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失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多数有胸痛、心悸等症状,心电图表现为:(1)在QRS综合波J点处有ST段抬高;(2)R波降支有明显切迹或模糊;(3)ST段呈凹面向上的抬高;(4)T波双肢常对称而高大。早复极综合征的这些临床及心电图特点,近年来临床医生已逐步熟悉,使之在一般人群中的检出率从原来的  相似文献   

6.
1概述 心电学中QRS波终末与ST段起点的交界处称J点,一般无临床意义,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J点在S波的基础上产生不同程度的抬高而形成J波,常常伴有ST段的轻度抬高,在ST段压低的情况下一般不形成J波.1950年首先由Osborn在低温病人中发现并报道,故一般也称之为osborn波,尚有称之为J点波、电流损伤波、晚发δ波、低温波等[1].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44岁,慢跑过程中突发意识丧失3 h。入急诊科后心电图提示:宽QRS波心动过速。经抢救恢复自主心律后复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Ⅰ、aVL导联,V_4~V_6导联QRS波终末部可见J点抬高伴ST段倾斜行抬高。结合猝死相关的病因分析及相关检查结果考虑其心脏骤停病因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合并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在大多数情况下,早复极的心电图都是良性现象,主要见于青壮年男性、运动员和黑人.早复极心电图诊断的标准为在QRS波终末处和ST段起始之间出现明显的抬高,在12导联心电图中表现为至少连续两个以上导联的ST段≥1mm或0.1mV.近年来,发现有些早复极人群出现了特发性室颤和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正早期复极(Early Repolarization,ER)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QRS波群的终端部的粗钝、挫折或切迹(称为"J波"),相邻两个导联J点抬高≥0.1m V,伴或不伴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临床无其他心脏疾病证据,传统认为属于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异常或生理性变异,无需特别关注与处理。以往文献多称谓早期复极(Early repolarization pattern,ERP),近年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J波的临床意义和发生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J波是由心电图上QRS波终末转折处与ST段起始相交的J点升高和嗣后相应的ST段偏移所组成 ,形态上象QRS尾部的δ波或象QRS终末的第二个R波 (R′ ,图 1)。图 1 低温J波自从 1938年报道J波以来 ,曾有过多种命名。临床上J波与多种疾病相关 ,形成机制不十分明确 ,心电图表现呈一过性或持续性 ,曾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近 10多年来 ,由于对Brugada综合征的认识和研究 ,使得人们对J波又有了新的兴趣和关注 ,尤其临床上 ,J波可以出现在从预后良好的早期复极综合征 (earlyrepolarizationsyndrome,ERS)到猝死高危险的Brugada综合征 ,覆盖面广 ,…  相似文献   

11.
<正>早复极综合征患者可伴发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速及室颤,其心电图的特征性表现为J波。J波出现在QRS波之末及ST段起始之前。2013年一项国际指南规定,当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下壁或侧壁导联有≥2个连续导联的J波抬高≥1mm时则诊断为早复极波。依据J波形态,其又分成切迹型和顿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儿童早复极波心电图的危险分层指标进行初步分析,提高对儿童早复极波心血管预后的认识。方法:收集早复极波儿童128例,分析早复极波分布导联、J波形态、J波振幅、J波后ST段形态、J波时限、J波与R波振幅的比值(J/R比值)、Ⅱ、V5导联的T波与R波振幅的比值(T/R比值)等心电图危险分层指标,并按性别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复极波儿童男70例,女58例;年龄3个月~14岁6个月,平均(5.3±3.5)岁。早复极波分布于下壁导联47例(36.7%),侧壁导联51例(39.8%),广泛分布者30例(23.4%)。J波振幅0.2mV 104例(81.2%),≥0.2mV 24例(18.8%)。J波为顿挫型76例(59.4%),切迹型52例(40.6%)。J波后ST段呈上斜型102例(79.7%),水平或下斜型26例(20.3%)。J/R比值(14.7±11.3)%。Ⅱ、V5导联的T/R比值为(34.5±15.3)%。J波时限60ms 2例。以上指标按性别分组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儿童早复极波下壁导联及侧壁导联分布率相近,广泛分布者少见。J波振幅多0.2mV,多为顿挫型,J波后ST段多呈上升型,J波时限绝大多数60ms。男女早复极波特征相似。儿童早复极波多为良性心电图变异,但其远期心血管预后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3.
ST段是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连段。相当于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线,有时也有轻微的偏移,但ST段抬高在V1~V2导联不超过0.3mV,V3导联不超过0.5mV,V4~V6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J点后60~80ms处ST段抬高大于等于0.1mV,右胸导联大于等于0.25mV,左胸导联大于0.1mV为异常。  相似文献   

14.
<正>尽管早复极波的现代概念中,其心电图改变仅限于J波而不再包括ST段抬高的改变,但J波后的ST段形态近几年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成为早复极波患者危险分层的一项重要预警指标。早复极波(J波)后的ST段可表现为三种形态,其中最常见的为上升型ST段,该形态的发生率最高(左图),在二组(芬兰62例,美国503例)职业运动员中,心电图早复极波的检出率高达44%和30%,其中  相似文献   

15.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4,(3):233-233
如左图所示,早复极波后还可能有另一种ST段形态,称为水平或下斜型(descenging)。这是指早复极波的J点或J波与其后ST段交接后的ST段形态呈水平或下斜型。早复极波伴这种ST段形态者相对少见,在两组运动员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5%。Ross等在2012年Heart Rhythm杂志发表的文章指出,长期随访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6.
ST段抬高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ST段是QRS波终点至T波起点的线段,反映心室肌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曲线上为2相。相当于缓慢复极期,其形成主要是Ca^2 缓慢内流的结果。正常情况下,ST段亦可抬高,肢体导联和V4~V6导联不应超过0.1mV,V1~V3导联不应超过0.3mV。ST段抬高程度超过正常范围是心肌损伤的心电图特征性表现,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7.
Brugada波与特发性J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Brugada波Brugada波的典型心电图表现是 ,右胸前V1~V3 导联的ST段抬高和右束支阻滞共同称为Bru gada波。因此 ,正确识别Brugada波对诊断Brugada综合征是十分重要的。1.Brugada波的典型心电图特点⑴右胸前导联的ST段抬高 :右心室肌的期前复极和 或传导延迟引起的右胸前导联V1~V3 的ST段抬高 ,呈穹隆型或马鞍型及下斜型两种表现 ,偶尔有电轴左偏 ,并伴有T波倒置 ,某些病例可在其他导联 (V4)上出现ST段的抬高 ,而且绝大多数Brugada波并无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改变 ,QT间期并不延长。ST段抬高的诊断标准是 ,V1~V3 导联上J点至…  相似文献   

18.
早期复极(early repolarization,ER)是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个体,在其心电图至少两个连续导联上出现QRS波终末部与ST段起始部交界处的J点抬高≥0.1 mV,常伴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及T波高尖的现象.于1936年由Shipley等[1]首次描述.据调查普通人群中早期复极的发生率约为1%~ 13%[2-3],黑人、男性、年轻人、运动员中发生率较高.2003年,Klatsky等[2 ]通过研究1983年至1985年间73 880名志愿者的心电图,得出早期复极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9%(670/73 088).其1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早期复极致心律失常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在60多年时间里,早期复极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心电图变异.  相似文献   

19.
话题的由来早期复极综合征(ead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电图现象,其定义是至少两个连续导联的J点抬高≥0.1mV,且QRS波和ST段之间的锐利转折消失,而代之一段平滑移行曲线或者一个直立小波(J波)。虽然Brugada综合征符合上述定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运动员早复极(ER)J波振幅、ST段抬高程度等心电图特点。方法 2011、2012、2013年9月,分别对进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运动员进行入学健康体检,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等,对收集到的1215份心电图进行分析。ER诊断:连续2个导联J点抬高(≥0.1mV)和(或)R波降支的切迹(正向,≥0.1mV)或粗钝(伴或不伴ST段抬高);V_(1~3)导联J点抬高不作为ER的诊断标准。J波:ER中R波降支正向切迹波或粗钝波,ST段:J点后60~80ms。结果 J波在下壁出现的最多(318例),不同导联上J波振幅不完全相同,J波振幅在0.2mV以上的并不少见(Ⅲ,160例;aVF,175例)。下壁导联(Ⅱ,Ⅲ,aVF)J波振幅[(0.25±0.09)mV]高于前壁导联V_(4~6)[(0.14±0.05)mV]与高侧壁导联(Ⅰ,aVL)[(0.12±0.04)mV],(P0.05)。436例ER中,伴ST段≥0.1mV抬高的206例,多数幅度在0.2mV以下,ST段抬高≥0.2mV的较少(aVF,11例;V_4,22例;V_5,10例),男运动员ST段抬高(181例)发生率高于女运动员(25例)(13.5%vs 7.3%,P0.05)。ER中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54.1%,(236例);T波高尖发生率8.7%(38例);左室高电压发生率11.5%(50例),ER中男性运动员T波高尖、左室高电压发生率均高于女性(10.2%vs 3.2%,P0.05;13.1%vs 5.4%,P0.05);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5.7%(25例);Ⅰ度AVB发生率4.8%(21例)。对ER运动员随访1~3年,无心血管意外出现。结论大学生运动员ER发生率35.9%,多有J波,在下壁出现最多,振幅常在0.2mV以上;伴ST≥0.1mV抬高的占ER的47.2%,幅度多在0.2mV以下。中国大学生运动员ER J波振幅及ST段抬高程度不能提示相关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