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2型糖尿病(DM2)年轻化趋势明显,儿童和青少年人数逐渐增多。目前糖尿病学界趋向于将诊断年龄≤40岁者定义为早发DM2,〉40岁为晚发DM2[1]。DM2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减退。影响DM2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因素很多(包括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本文通过56例新诊断早发DM2患者及56例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早发DM2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观察血清C肽、胰岛素释放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探讨肥胖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几个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患者的体重指数分为非肥胖糖尿病组60例和肥胖糖尿病组76例;另选健康检查者92例,分为非肥胖对照组40例和肥胖对照组52例.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血糖,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测定C肽和胰岛素.结果 非肥胖糖尿病组与非肥胖对照组,肥胖糖尿病组与肥胖对照组,肥胖对照组与非肥胖对照组,非肥胖糖尿病组与肥胖糖尿病组两两比较,各时间点C肽和胰岛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肥胖对照组与非肥胖对照组,非肥胖糖尿病组与肥胖糖尿病组两两比较,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者服糖后血糖下降更慢.结论 肥胖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C肽和胰岛素,为该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3.
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结直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又称X综合征,是以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为主要内涵,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多种代谢性疾病集结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由于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也称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近年来,代谢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肥胖是Ⅱ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两者发病率平行增加。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复杂疾病。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有关的基因主要有 CDKAL 1、CDKN 2 A/2 B、TCF 7 L 2等,而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基因主要有 PPAR-γ、HHEX、KCNQ 1等。众多大型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以及药物干预可以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本文综述了基因及其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在世界范围内预防2型糖尿病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它以靶组织对胰岛素抵抗及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与肥胖具有高度相关性。抵抗素(Resistin)是2001年初Steppan等在小鼠脂肪组织中发现的一种新型蛋白质激素,动物实验表明抵抗索能影响糖代谢,具有对抗胰岛素作用,可能是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或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之一。为此我们检测了57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并与40例体检健康者进行比较,以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探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胰岛素抵抗、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相关性. 对82例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药物干预治疗前后及30名正常人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ET并进行糖耐量、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结果显示: 糖尿病患者治疗后各指标均明显下降, IAI与血浆ET呈负相关, 在伴有微血管病变中变化更明显(P<0.01). 提示胰岛素敏感性和内皮系统完整性在某些方面是关联的, 药物干预治疗在减弱胰岛素抵抗及延缓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脂肪源性细胞因子与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与 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脂肪组织不仅是人体内主要能量贮存器 ,还是目前发现的体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内分泌器官 ,它可分泌多种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的物质 ,如leptin ,TNF α,IL 6 ,adiponectin ,resistin等。该发现从分子角度进一步阐明了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炎症反应与2型糖尿病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沈岚  陆付耳 《微循环学杂志》2004,14(4):63-65,68
2型糖尿病常伴有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过早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凝状态等症候群,被称为“X综合征”,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一起构成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基本环节,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但其特异的病理学基础及如何解释伴随2型糖尿病的一系  相似文献   

9.
肥胖及其所导致的2型糖尿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肿瘤等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近来研究证实,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核心环节胰岛素抵抗与慢性亚临床炎症和免疫系统的激活密切相关。本文就各种免疫细胞参与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基因多态性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预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同样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血脂、血压、血凝等方面有关的基因多态性 ,可能在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预测中起着某种作用。如何在众多的候选易感基因中筛选出最有预测价值的基因正成为今后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新热点之一 ,有针对性的基因治疗亦有望成为预防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综合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肥胖Ⅱ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海霞 《医学信息》2008,21(12):2288-2289
肥胖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的同时,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因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日使用剂苗较大,而血糖控制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妊娠期糖尿病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首次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GDM发生率国内报道为1-5%。在随后几年里GDM孕妇发展为2型糖尿病及后代的糖尿病和肥胖的危险因素有所增加。GDM的发病相关因素:①自身免疫,遗传因素。②C反应蛋白(CRP)、胎球蛋白-A(AHSG)、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等导致的胰岛素抵抗(IR)。③与GDM相关的脂肪因子: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内脏素等。④饮食,物理运动因素。现对其病因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大量研究表明,不利的宫内环境,尤其是孕期营养摄入不足或过多均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和代谢,并通过与胎儿遗传因素发生交互作用,改变与胎儿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表型,增加子代出生后罹患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研究还发现,孕期营养失衡主要是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croRNA调控等表观遗传学机制影响胎儿发育和代谢,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深远影响。该文综述了孕期营养失衡与2型糖尿病的最新文献,期望为孕产妇膳食营养和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重要激素,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胰岛素信号通路维持血糖平衡。低度炎症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重要环节,促炎细胞因子可直接通过胰岛素受体底物丝氨酸磷酸化损伤胰岛素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2(TLR2)是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能够通过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启动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同时引发炎症,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健康的肠道菌群对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肠道菌群失调时,肠道菌群及其产生的代谢物活化TLR2启动炎症应答,从而驱动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和发展;同时,肥胖和T2DM产生的DAMPs可进一步活化TLR2信号,加速疾病进程。靶向肠道菌群或炎症信号可能是治疗肥胖和T2DM胰岛素抵抗的有效途径。本文将综述TLR2和肠道菌群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及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c acid,HCA)水平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诊治价值。方法前瞻性地调查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CA、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以及C肽水平,计算了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β,并分析了HCA和FBG、FINS、C肽、HOMA-IR以及HOMA-β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C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HCA水平与FINS、HOMA-IR以及HOMA-β呈明显负相关,与FBG以及空腹C肽无明显相关。结论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CA水平升高的重要相关因素,检测血清HCA水平对评估疾病程度、了解病情进展和转归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循环中IL-6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65名2型糖尿病患者(无并发症患者31例,大血管病并发症患者34例)及42例正常对照者血清IL-6含量,用HOMA—model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不同组别的IL-6含量及HOMA—IR,对IL-6与HOMA—IR、血脂、纤维蛋白原(FIB)等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①2型糖尿病两组血清IL-6水平和HOMA-IR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IL-6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血清IL-6水平分别与HO—MA—IR、甘油三酯(TG)、收缩压(SBP)、腰围、FIB、病程正相关。结论IL-6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子之一。IL-6与HOMA—IR显著相关,推测IL-6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皮质醇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糖和胰岛素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 2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晨 8时的血糖、胰岛素及皮质醇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P<0 0 1) ,且 2型糖尿病患者血皮质醇浓度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 (r =0 .32 ,P <0 0 1) ,与胰岛素无直线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一定程度上存在皮质醇分泌的紊乱。  相似文献   

18.
背景: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方式,但高脂饮食仅能诱导50%大鼠发生胰岛素抵抗,因此还需寻找更理想的2型糖尿病大鼠建模方法。目的:选择食源性肥胖大鼠进行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更理想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高脂饮食组。4周后,据大鼠体质量将高脂饮食组分为食源性肥胖组和食源性肥胖抵抗组。8周后,所有大鼠均给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mg/kg)腹腔注射,将注射10d后空腹血糖7.8mmol/L且稳定2周以上者纳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评价各组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程度;比较各组大鼠的2型糖尿病成模率。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及食源性肥胖抵抗组相比,食源性肥胖组大鼠出现明显的体质量增加、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P0.01)。注射链脲佐菌素后食源性肥胖组2型糖尿病成模率高达100%,食源性肥胖抵抗组成模率仅为12.5%。由结果可知选择食源性肥胖组大鼠作为2型糖尿病造模对象,是2型糖尿病造模方法的成功改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者血清瘦素(Leptin)、胰岛素(Insulin)、胰高血糖素(Glucagon)水平变化与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30例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者和30例不伴高血压者进行血清瘦素、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含量测定,分析两组瘦素水平及其相关性。结果:两组糖尿病患者上述三指标显著高于健康正常人组(30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病人与无高血压病人比较,差异也非常显著(P〈0.05),且与血压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糖尿病并发高血压者血清瘦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升高,参与了本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作为判断其病情指标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肥胖及伴有 2型糖尿病患者瘦素、C -肽及外周脂肪组织leptin受体表达的研究 ,进一步探讨肥胖及肥胖伴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和放射配基结合实验的方法 ,对 91例受检者 (其中肥胖 38例 ,超重 2 3例 ,正常对照 30例 )外周脂肪组织leptin受体的密度及血清中的瘦素、C -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随着BMI的增加 ,瘦素受体密度肥胖组和超重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 <0 0 1) ,肥胖组与超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受体与瘦素结合的能力 (Kd值 )没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三组间的Kd值无差异。从散点分布图可以看出体重指数越大其leptin受体的密度就越小 ,BMI与Bmax相关性 (r=- 0 70 ,p<0 0 1) ;在超重和肥胖伴有 2型糖尿病患者 ,血清中的瘦素和C -肽水平肥胖组比超重组明显升高 ,二者的比值有明显差异 (p <0 0 1) ;血清C -肽增高幅度比瘦素明显 ;血清C -肽水平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单纯性肥胖及肥胖伴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C -肽水平及外周脂肪组织中leptin受体的密度的变化与BMI密切相关 ,肥胖病人所并发的 2型糖尿病与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