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综述中医药通过改善“时钟重置”防治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紊乱会影响糖脂代谢及相关激素分泌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从“起居有节”出发,以阴阳整体论治为核心,使得中医药从调节昼夜节律紊乱入手防治2型糖尿病成为可能。从中医对昼夜节律的认识、昼夜节律紊乱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医药通过改善“时钟重置”进而防治2型糖尿病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在CNKI、VIP数据库检索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文献,建立中药及方剂文献数据库,采用频次研究的方法对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①出现频率最高的单味药是黄芪、山药、丹参、生地黄,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高。②防治2型糖尿病方剂应用频次最高的为六味地黄汤,其次为左归丸和消渴方。结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研究,为临床选择防治2型糖尿病最佳药物及组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纵览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现状,展望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前景。综述古今文献,评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现状,强调糖尿病病位在脾胃肝肾,基本病机为热伤气阴,应重视清热益气养阴治法。而糖尿病并发症则存在络脉瘀结,"微型癥瘕"形成病机,应重视散结消聚治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肾脏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卓有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应重视文献研究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明确中医优势领域,科学评价中医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优势,促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文献查阅总结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机制(atherosclerosis,AS)的研究状况。方法:应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系统,检索出近十年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近年对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机制进行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结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独特优势,探索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前期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群的主要“后备军”,中医药在糖尿病前期防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优势,如何科学有效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研究,使其成果更好地服务临床,成为当前中医药工作者一大焦点问题。近年来,转化医学的发展,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思路。简述糖尿病前期的中医优势,转化医学视角下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前期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2)临床成果与基层诊疗结合欠缺;(3)主动健康与科技创新应对不足。对此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加强沟通,通力合作;(2)关口前移,重心下沉;(3)创新发展,医工融合。这些对策可能有利于促进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前期的成果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两村留守人员的年龄、性别比及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特点,并探讨上述特点与糖尿病防治的关系,为农村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境内2个行政村的村民538人,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受访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情况及糖尿病防治现状。结果:两村留守人员中以女性(男∶女=0.704∶1)、中老年(平均年龄56.15岁)为主,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及小学以下占总受访者的83.02%),文化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生呈负相关(r_p=0.262,P0.05),年龄与糖尿病的发生呈正相关(r_p=0.232,P0.05),糖尿病患者是否使用中医药与文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农村留守人口结构上的特殊性导致其在患病率、依从性及对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应用上亦有其自身特点。因此,提高农村糖尿病患者对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认识,有助于发挥中医药在农村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对西医而言具有显著的疗效和优势。本文就近五年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内容进行综述,以期对其临床防治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发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迈向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正在向知识的经济化转化,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和作用。中医药要想在知识经济中快速、持续发展,必须不断调整自身,采取有力的对策,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中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中必将面临新的挑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未来前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1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现状与困境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消渴病)经过几千年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并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总结提高,逐渐形成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及独特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肾病中有其独特优势,但尚且处于零散的经验积累阶段,缺乏建立在大样本、多中心、设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基础上的中医药防治标准。通过搜集整理文献,综合论述以随机对照为基础的临床试验研究的现状、特点、方法、成果和难题,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和突破点,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16年间上升了5倍(由0.67%上升到3.21%),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人以上,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当前,我国在糖尿病防治上存在许多误区,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方面尤其显得突出,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的无疑是一种"人祸",笔者将目前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弊端总结为三大误区。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生活方式性疾病,近年来对人民健康和医疗条件造成了极大的挑战.中医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常见并发症时着重在于肺、胃、肾3脏,以肾为主.舌诊,是观察舌象从而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是中医分部望诊审苗窍的重点内容,中医学早就有"凡病俱见于舌"的认识.因此糖尿病舌象特征的研究能为糖尿病的中医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为防...  相似文献   

12.
单味中药降血糖作用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特点,为降血糖新药的筛选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分析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单味中药发挥疗效的活性部位及其作用特点。结果: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和途径表现为具有多向性、多层面、多靶点的药理特点,有着化学合成药物不可比拟的优势,中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因而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西药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结论:单味中药有降血糖的作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功效中2种功效的中药可能是未来降血糖中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在中医学上被称为"消渴目病",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探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一直是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的研究热点及重点。因此,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中医药治疗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中医称之为"消渴"。中医药膳食疗历史悠久,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为中心,寓医药于食,从而达到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目的。文章就近年糖尿病中医食疗的临床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论述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糖尿病三级预防,探讨糖尿病防治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6.
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中的应用(饮食、适度运动、监控高危人群),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阐述了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依据中医理论解读糖尿病前期,并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及治未病的理论对糖尿病前期进行防治。依据中医理论解读糖尿病前期,并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及治未病的理论对糖尿病前期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及健康教育,根据中医理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及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相关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李怡 《环球中医药》2009,2(6):407-409
作者从控制血糖、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单味中药研究、复方中药研究、基础研究以及安全性共六个方面,阐述了其个人对中医药研治糖尿病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diabetes chronic complications,DCC)的专利情况,并应用关联规则、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防治DCC的中药专利复方配伍规律。方法:在SOOIP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检索防治DCC的中药专利复方,对入选的中药专利复方进行术语规范化等处理,抽取信息、建立EXCEL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