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35岁以下子宫颈癌2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目的 了解35岁以下宫颈癌的发病趋势,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 对235例≤35岁宫颈癌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组),并随机以同期50 ̄55岁宫颈癌966例作对照研究(对照组)。结果 ≤35岁宫颈癌新病例所占比例,80年代为5.3%(36/683);90年代为14.0%(101/720)(P〈0.01)。研究组以接触性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占53.2%(125/235),对照组仅17.9%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子宫颈癌551例进行诊治分析,以提高子宫颈癌患者的早诊率,使患者早期得到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方法:由上海市子宫颈癌专题协作组设计表格,由经过培训的专职妇科医师调查填表。将1991年新发病例与年龄范围上下相差2岁的同期、同地区妇女按1∶2的比例设对照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子宫颈癌551例平均发病年龄64.7岁,>50岁524例、占95.1%。多因素分析表明,经济条件差、丈夫吸烟有显著意义(P<0.05)。子宫颈癌Ⅰ期62例、仅占11.3%,>Ⅱ期489例、占88.7%。宫颈鳞癌448例、占81.3%,腺癌55例、占10%,其它癌48例、占8.7%,根据分析结果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上海市普查中子宫颈癌的诊断率从4.3%提高到19%,早诊率从10.6%上升到28.6%。结论: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子宫颈癌早诊率,执行《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治疗规范》可提高子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子宫颈癌是女性下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1],2018年子宫颈癌新发病例569 847例,死亡病例311 365例;中国子宫颈癌流行病学显示[2],2015年中国新发子宫颈癌病例98 900例,死亡病例30 500例.2020年 11 月 17 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  相似文献   

4.
5.
子宫颈癌复发后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分析了194例宫颈癌盆腔复发患者初治时临床期别、初治方法、复发部位、复发时间及复发后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手术后复发患者中位生存期(24个月)明显长于手术加放疗后复发患者(12个月)和放疗后复发患者(10个月)。初治2年以后复发患者中位生存期(18个月)明显长于初治2年以内复发患者(10个月)。再次行放疗和化疗的复发患者中位生存期(21个月)明显长于单行放疗(14个月)和单行化疗者(11个月)。提示:对手术后复发患者首选放疗为主的治疗,效果较好;对有放疗史的复发患者行化疗和(或)放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子宫颈癌手术质量管理水平,评估优缺点,促进实施规范手术质量管理计划.方法 借鉴《欧洲妇科肿瘤学会子宫颈癌手术治疗质量指标(2020版)》,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科肿瘤专科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子宫颈癌手术病例进行手术质控评估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均由具有四级手...  相似文献   

7.
浸润性子宫颈癌患者腹腔细胞学检查的临床价值黄薇彭芝兰步宏曹泽毅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腹腔细胞学(peritonealcytology,PC)检查结果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其价值日渐受到重视[1,2]。但PC在子宫颈癌中的作用却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子宫颈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复发性子宫颈癌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最后防线。随着各种治疗手段水平的提高和新治疗手段的出现,复发性子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且根治性治疗成为可能,患者有望达到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9.
福建龙岩地区子宫颈癌普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福建龙岩地区子宫颈癌普查结果分析程锦珍张秋金杨素英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是防治癌肿最有效的措施。我区地处福建山区,1983~1993年间首次对农村84300例已婚妇女进行宫颈癌预防性普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  相似文献   

10.
        子宫颈癌是妇科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1-3]。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新发病例9.89万例,每年有3.05万妇女死于子宫颈癌,且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4]。为了解中国子宫颈癌的诊疗规范化情况,本研究依托由郎景和院士领导、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负责实施的“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简称1538项目),对63 926例子宫颈癌住院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以了解我国子宫颈癌患者诊断和治疗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子宫颈癌诊疗规范化提供数据资料。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相似文献   

11.
年轻妇女子宫颈癌174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 分析 35岁以下年轻妇女子宫颈癌 (以下简称年轻宫颈癌 )的发病趋势、病因、临床表现、卵巢是否保留以及预后。方法 对 174例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91~ 2 0 0 1年我院年轻宫颈癌患者所占比例 (构成比 ,即年轻宫颈癌例数与同期宫颈癌总数之比 )分别为 1 2 %、1 2 %、4 3%、4 2 %、4 6 %、4 5 %、7 3%、9 0 %、10 7%、9 4 %、10 8% ,各构成比总体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临床症状以接触性阴道出血为主 ,为 10 1例 (5 8 0 % ) ;4 5例患者(2 5 9% )曾被误诊为宫颈炎 ;5 1例患者 (2 9 3% )有性生活紊乱史。 174例患者中 ,原位癌 2 2例 ,临床分期Ⅰa期 3例 ,Ⅰb期 37例 ,Ⅱa期 6 0例 ,Ⅱb期 34例 ,Ⅲb期 18例 ;宫颈鳞癌 14 3例 ,腺癌 2 7例 ,腺鳞癌 4例。手术患者中 ,2 9例淋巴管有累及 (2 9/ 119,2 4 4 % ) ,宫颈肌层浸润深度≥ 1/ 2者为 6 0例 (6 0 /12 2 ,4 9 2 % ) ,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 16和HPV18感染率为 34% (19/ 5 6 ) ,卵巢转移率为 0 8% (1/ 12 7)。Ⅰ、Ⅱ、Ⅲ期患者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1 6 %、6 0 4 %、13 3% ,分别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多因素分析表明 ,临床分期、淋巴管是否累及和宫颈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2.
1960~1979年作者治疗子宫颈腺癌319例,其中Ⅰ期47例,Ⅱ期199例Ⅲ期73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95.7%,73.3%、35.6%;10年生存率为85.1%、57.4%、28.7%;20年生存率为70.2%,26.1%、12.3%。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宫颈肿瘤病灶的大小、病理分化、临床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及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子宫颈腺鳞癌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宫颈腺鳞癌的临床特征、治疗模式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1例宫颈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手术治疗(6例)和综合治疗(15例),分析不同治疗模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的中位年龄45岁,以未绝经患者(15例,占71%)为主;平均病程5.3个月(0.5~24.0个月),其中16例病程<6个月;临床症状主要为阴道流血(17例,占81%).21例患者中,盆腔淋巴结转移7例(33%),卵巢转移3例(14%).21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4个月.其中,单纯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5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Ⅰ b-Ⅱa期患者中,单纯手术治疗6例,综合治疗6例,其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66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腺鳞癌具有病程短、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术中保留卵巢需谨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现浸润性宫颈癌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2003年收治的全子宫切除术后浸润性宫颈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4年间收治浸润性宫颈癌6683例,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现30例,占0·4%。30例患者中15例(50%)初次手术前进行常规的宫颈细胞学检查,其中7例(46·7%)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12例行宫颈组织学检查,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10例。初次手术主要指征为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16例,53·3%),CINⅡ~Ⅲ(10例,33·3%),其它(4例13·3%)。24例术后行补救性放疗,4例行再次手术治疗,2例未行进一步治疗。随访6~67个月(平均36月),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8·25%、61·43%,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组织学类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结论:对宫颈癌筛查缺乏认识和对异常的宫颈刮片或活检结果处理不当是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现浸润性宫颈癌的主要原因,放疗是可行的补救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中细胞凋亡指数与放射治疗临床效果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宫颈癌中细胞凋亡指数与放射治疗(放疗)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对35例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放疗前和放疗1周后[用肿瘤剂量(DT)900-1000cGy],取标本,采用原位DNA末端终止法和免疫组化法(IHCA)分别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结果:放疗前和放疗第1周后AI分别为1.21%±0.78%、29.8%±8.4%,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AI与bcl-2/bax的表达及与患者的临床疗效密切相关,RT前基础细胞凋亡指数(BAI)≥1.21%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BAI<1.21%者(P<0.01)。结论:AI和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相关性,检测BAI可预测患者对RT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子宫颈腺癌159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Li H  Zhang WH  Zhang R  Wu LY  Li XG  Bai P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4):235-238
目的探讨影响宫颈腺癌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1992年1月—2002年12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初治的159例宫颈腺癌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总5年生存率为47 9%。其中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 1%、56 4%、36 0%、0。复发或转移发生率为29 6%, 复发或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7 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 009)、临床分期(P<0 01)、血CA125水平(P=0 039)等与预后有关; 27例手术治疗患者中,淋巴结转移(P=0 001)、深肌层浸润(P=0 009)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提高早期检出率、改进治疗措施对于提高宫颈腺癌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1985年至2004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情况,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1985年1月至2004年1月我院收治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1 130例,其中侵蚀性葡萄胎(IM)患者614例,绒癌(CC)患者516例。其中高危患者325例,低危患者805例。回顾分析这些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 130例患者中903例(80.0%)获得完全缓解,187例(16.5%)获部分缓解,40例(3.5%)患者病情进展,64例患者(5.0%)在治疗中或病情缓解复发后死亡。CR患者中31例(3.4%)在停药后4个月~6年复发,共复发38例次。187例PR患者中155例患者(82.0%)经过化疗后β-hCG降至正常,但转移灶缩小至一定程度后未再有明显变化带瘤出院,其中17例患者未随诊,138例均定期随诊,其中84例随诊期间转移灶无明显变化,48例转移灶消失或缩小,此外6例(3.9%)绒癌患者在停药6~8个月后β-hCG升高,病情进展。通过统计学分析表明其与所有CR患者及合并肺转移的CR患者的预后之间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随诊患者中139例患者停药后共妊娠159次,其中废胎率16.4%(26/159),葡萄胎率3.1%,胎儿畸形率1.6%(1/61)。结论:GTN患者经适时、规范的化疗多可治愈。对于高危和耐药的患者应采用多药联合及多途径方案化疗,对一些选择性病例同时辅助手术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对于β-hCG正常后并经巩固化疗,转移灶不再变化的患者可认为是治愈而密切随诊。建议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停药1年后妊娠,并加强产前检查以预防发生异常妊娠。  相似文献   

18.
子宫颈癌患者卵巢腹腔内移位术后卵巢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行卵巢腹腔内移位术后卵巢的功能.方法收集1999年9月-2004年1月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28例手术治疗同时行卵巢腹腔内移位术的绝经前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定期随访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并测定外周血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FSH)水平,B超测定移位卵巢的位置及大小,将随访结果与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1)单侧及双侧卵巢移位术与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行双侧卵巢移位术患者14例,平均随访17.4个月,6例(43%)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单侧卵巢移位术14例(右侧4例,左侧10例),平均随访14.2个月,7例(50%)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单、双侧卵巢移位术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移位卵巢位置与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有16例患者测定了移位卵巢的位置,位于髂前上棘上2 cm水平以上者10例,有4例(40%)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移位卵巢位于髂前上棘上2 cm水平以下者6例,有4例(4/6)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移位卵巢位于髂前上棘上2 cm水平以上者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低于髂前上棘上2 cm水平以下者,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辅助治疗与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有13例患者术后行辅助放疗和(或)化疗,其中11例(85%)出现围绝经期症状;术后未辅助治疗者15例,其中2例(13%)出现围绝经期症状,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辅助放疗与移位卵巢位置的关系:13例术后放疗患者中,12例测量了移位卵巢的位置,位于髂前上棘上2 cm水平以下者3例,均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其中2例伴血清雌二醇水平下降和FSH升高;移位卵巢位于髂前上棘上2 cm水平以上者9例,有7例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其中5例伴有血清雌二醇水平下降和FSH升高.结论移位一侧或双侧卵巢对术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无明显影响;将卵巢移位于髂前上棘上2 cm水平以上并不能避免盆腔放疗对卵巢的损伤,术后辅助放疗仍显著影响移位卵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区妇科“三癌”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调查了1988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上海市区妇科"三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恶性肿瘤)411例。结果:"三癌"的发病率分别为4.05、4.45、5.37/10万。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4.2、58.8、50.7岁。临床分期:宫颈癌≥Ⅱ期占87.7%、内膜癌Ⅰ期占60.8%、卵巢癌Ⅱ~Ⅲ期占43.8%。病理:宫颈鳞癌占85.5%,内膜腺癌占81.5%,卵巢上皮癌占81.5%。治疗方法:宫颈癌以放疗为主,内膜癌及卵巢癌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