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邮市是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历史上曾出现两次暴发流行,经多年大力防治,疟疾发病率显著下降。进入90年代后,采取以传染源检索与管理为主的防治措施,年发病率持续稳定在0.19/万~0.02/万之间。为巩固已取得的疟防成果,进一步提高防治质量,笔者就高邮市灭疟后期(1992~1998年)疟疾传染源检索和管理结果作一回顾性分析。1措施与方法1.1健全监测网络及工作制度在全市33个乡(镇)医院设立疟疾镇检站,开展发热病人血栓。市设中心镇检站,承担对各镇检站疟疾血检工作的督促检查、血片复检、技术指导和培训。建立健全…  相似文献   

2.
为巩固和扩大安徽省疟疾防治成果,收集并系统分析了近30年来各县的疟防资料。根据疟疾流行区的地理情况、气候特点和疟疾流行情况,把疟疾流行区分为江淮丘陵高疟区、沿江圩区中疟区、淮北平原低疟区和皖南山区低疟区。1990~1997年疟疾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4、1.1、0.65和0.38。详细分析了各流行区自然地形、气候条件、疟疾媒介种类、居民生产、生活习惯、防疟的组织结构等对疟疾流行的影响。对各种不同流行区应采取的具体防治对策进行了讨论。强调对江淮丘陵高疟区应当采取综合性的防治策略,包括加强查治传染源、监测防治蚊媒、完善疟疾疫情报告和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 ,辖 4 0个县 (市、区 ) ,人口约30 6 0万 ,是间日疟流行区 ,偶有输入性恶性疟。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区 2 0世纪 70年代即控制了疟疾流行 ;而嗜人按蚊区疫情波动不定 ,80年代末采取了灭蚊为主 ,结合消灭传染源的综合措施 ,自 1 993年后疟疾年发病率下降到 1 /万以下 ,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总结不同媒介疟区防治工作 ,现将重庆市 1 997-2 0 0 0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1 .1 资料来源辖区内的有关调查和各区县疟疾防治工作年度统计报表。1 .2 统计内容与方法对疟疾年发病率和发热…  相似文献   

4.
万宁市南桥和五指山市毛阳历史上均属超高疟区 ,经过多年积极防治 ,发病逐年下降 ,但随着流动人口来往频繁 ,输入疟疾的威胁越来越大。为了解不同疟区疟疾流行现状、评价抗疟措施实施效果。于 1998~ 2 0 0 1年应用 IFAT和 PCR技术对南桥、毛阳不同疟疾流行区进行了纵向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调查点概况 南桥乡是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 ,抗疟措施落实欠佳 ,年发病率较高 ;毛阳镇是单纯间日疟流行区 ,抗疟措施落实较好 ,采取控制传播媒介和管理传染源综合措施 ,年发病率较低 ,并有效控制了恶性疟传播。1. 2 方法 …  相似文献   

5.
六合县是以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疟区,直至60年代仍未控制恶性疟与间日疟流行,此后,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1995年达到了基本消灭恶性疟的标准,间日疟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属不稳定的中低度疟疾流行区。由于在疟疾防治过程中发热病人血检是及时发现传染源的主要手段,因此随着疫情持续下降,血检对象与血检率也要作相应的调整,我们于1996-1998年在疟疾流行季节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探讨。1 方法在全县抽取10个乡镇,其中,中、高疟区4个乡,低疟区6个乡,按往年的疟疾发病率与人口数大致相同分成两组,即第1组(下同)中、高疟区的东王乡、竹镇镇,…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疟疾在我市广泛流行 ,直至 1 986年以前 ,全市各县的疟疾发病率均在 1 0 /万以上 ,部分乡镇的发病率在1 0 0 /万以上 ,严重影响了我市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自从 1 986年以后 ,在上级的指导和支持下 ,调整防治策略 ,对高发区菊酯类杀虫剂喷洒蚊帐灭蚊 ,结合防治传染源的措施 ,对低疟区加强传染源管理为主等的综合性抗疟措施 ,经连续几年的大力防治 ,使疟疾发病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疟疾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虫媒传染病 ,防治工作稍有松懈 ,极易出现反复。为了巩固防治成果 ,推动疟防工作深入发展 ,于 1 999年开始 ,在全市 1 0区县 ,采用…  相似文献   

7.
保山地区位于云南省西部 ,东经 98°0 5′~ 10 0°0 2′ ,北纬 2 4°0 0′~ 2 5°5 1′ ,海拔 5 2 3~ 3 780m ,年平均气温 14 .8~ 2 1℃ ,年降雨量 740 .2~ 2 0 97.5mm。保山是历史上有名的瘴疠之区 ,全区有 3个高疟县 ,2个中疟县。 195 3年平均疟疾发病率为2 82 .0 3 ,1973年疟疾暴发流行 ,发病率为 12 4.3 6 。经过 40余年综合防治 ,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 ,至“八五”末 ,全区有 4个县 (市 )已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个县达到“控制疟疾标准”。1 防治措施1.1 调查摸底和重点防治 (195 1~ 195 5 )  195 1年对 8个区 3 …  相似文献   

8.
枣庄市为山东省间日疟高发区 ,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 ,属非稳定性疟区 ,曾于 6 0和 70年代各发生 1次暴发流行 ,发病率均在 30 %左右。经过多年的防治 ,其发病率连年下降 ,进入 80年代后更呈稳定的下降趋势。进入灭疟后期 ,疟疾的防治主要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现将灭疟后期疟疾管理工作报告如下。管理方法1 传染源检索设立镜检站 ,每年 5~ 10月份对“四热”病人进行采血镜检。要求年血检率 >5 % ,村庄覆盖率 >90 %。2 流行病学监测选择台儿庄区彭楼乡、滕州市级索镇作为疟疾流行病学监测点。观察发病率、“四热”病…  相似文献   

9.
鲁南疟疾联防区面积 3.4万 km2 ,人口 2 30 0余万人 ,分属30个县区 ,曾是山东省间日疟高发区 ,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经过 30多年的积极防治 ,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为巩固灭疟成果 ,从 1990年开始 ,联防区采取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 ,加强传染源监测 ,现症病人治疗 ,疫点处理及流动人口管理等综合措施 ,使疟疾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且疫情稳定。1 抗疟措施1.1 组织措施 联防区建立市、县、乡三级疟防领导小组 ,固定专职疟防人员 ,健全工作制度 ,加强对各级专业人员培训。1.2 技术措施 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1.2 .1 …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双流县、金堂县、青白江区、龙泉驿区、金牛区、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高新区 (以下简称 10区县 )的疟疾曾广为流行 ,195 0年疟疾发病人数居各类传染病之首 ,195 2年、196 6年、1971年分别发生过 3次大的流行 ,196 6年流行最为严重 ,发病率高达 12 2 .4 2 /万。经长期不懈防治 ,发病率逐年下降 ,至 1986年后 ,各区县的发病率先后降至 1/万以下 ,经省市联合考核 ,确认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为了巩固抗疟成果 ,推动疟防工作深入发展 ,开展了监测工作。现将 1996 - 2 0 0 0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1 1…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nas GJ 《Lancet》2008,371(9627):1832-1833
  相似文献   

16.
ERCP and MRCP--when and why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in the 1970s, gastroenterologists have a wide spectrum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options in the biliopancreatic ductal system at their disposal. With its arrival in the 1990s,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developed as a potent diagnostic tool in biliopancreatic pathology. Currently, MRCP is widely replacing diagnostic ERCP and thereby avoiding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endoscopic technique.We summarize evidence-based data and demonstrate indications and differential indications for MRCP and ERCP in pancreatic disease.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procedures and possible medical prevention are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of interventional endoscopy in pancreatic disease is reported in detail. The role of gastroenterologists in performing MRCP is outlined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examples.  相似文献   

17.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is combined with compartmental analysis to interpret albumin sieving and tracer experiments in terms of a permeability-surface product PS (permeation) and a solvent drag reflection coefficient σf (convection) for various blood-tissue barriers. The human whole-body albumin data of Lassen, Parving, and Rossing (Lassen, Parving, and Rossing, Microvasc. Res.7, i–iv (1974)), modified for nonliver tissues by Johnson and Levitt (Johnson &; Levitt, Microvasc. Res.9, 141 (1975)) lead to P ~ 1.8 × 10?8 cm sec?1 (based on a surface area per unit plasma volume of 700 cm?1) and to σf ~ 0.9, which imply, in agreement with Johnson and Levitt, that permeation is the dominant nonliver blood-tissue transport mechanism for albumin in the normal resting human. Similar values are derived from the dog paw muscle data of Garlick and Renkin (Garlick and Renkin, Amer. J. Physiol.219, 1595–1605 (1970)). The Casley-Smith (Casley-Smith, Microvasc. Res.9, 43–48 (1975)) mechanism of uphill albumin transport is verified as possible. It is tentatively inferred that lymph formation in resting tissue does not result from a small difference between a large fluid (volumetric) filtration and an almost equally large fluid reabsorption, either in the same capillary (Starling) or between different capillaries (Zweifach) (Zweifach, Circ. Res.34, 858–866 (1974)). Rather, reabsorption is negligibly small relative to filtration, and lymph flow is comparable to volumetric filtration.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