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目的研究5-氮胞苷(5-aza)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将P19细胞接种于培养板中或铺有琼脂的培养板中,5μmol/L5-aza培养7d后用不含5-aza的培养基继续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跳动情况,用免疫细胞化学、RT-PCR检测及电镜观察等方法鉴定细胞分化。结果5-aza暴露结合悬浮培养可诱导P19细胞分化为有节律跳动的心肌细胞。分化的细胞表达心肌特异的GATA-4、α-MHC mRNA及α-sarcomeric actin、cTnT蛋白,同时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质内有明显的肌丝。结论5-aza在体外可诱导胚胎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悬浮培养有助于细胞的心肌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刺激在体外对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 复苏小鼠来源的iPSCs,悬滴培养法形成拟胚体,维生素C诱导其分化,诱导过程按是否给予电刺激分为电刺激组与非电刺激组.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记录各组拟胚体出现跳动的时间和跳动拟胚体的数量,计算心肌细胞分化率.共聚焦显微镜成像结合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RT-PCR检测干细胞多能性标志因子Oct-4、心肌早期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4和心肌特异性肌球蛋白0重链(α-MHC)的基因表达.结果 电刺激组拟胚体较非电刺激组分化更快,更早出现搏动,心肌细胞分化率更高[(68.89 +5.09)% vs(52.22±3.85)%,P<0.05].两组搏动区域细胞均表达c-TnT,电刺激组细胞c-TnT表达更明显.在诱导过程中,Oct-4表达水平随诱导时间延长逐渐减少,电刺激组较非电刺激组递减更快(P<0.05).两组均检测到心肌特异性标记分子GATA-4和α-MHC的表达.在诱导分化相同时间点,电刺激组GATA-4和α-MHC表达水平高于非电刺激组(P<0.05).结论 模拟心脏电学微环境的电刺激有助于维生素C诱导的iPSCs在体外向具有心肌细胞表型特征的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Wnt、Notch、FGF及Hedgehog等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还不清楚。目的:探讨心肌微环境中,不同刺激因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及其分化的机制。方法:利用Transwell培养装置建立心肌微环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此环境中培养并加入Wnt11、骨形态发生蛋白抑制剂诱导其向心肌细胞分化;应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Wnt、Notch、FGF和Hedgehog信号通路关键信号分子的表达。同时检测心肌特异性转录因子(Nkx2.5、GATA4、Mef2c)和成熟心肌细胞特异性基因(cTnI、ANP、α-MHC、β-MHC)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与大鼠心肌细胞共培养诱导后,Wnt、骨形态发生蛋白、Notch、Hedgehog信号通路关键信号分子的表达较未诱导的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大鼠心肌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的抑制剂Noggin,心肌特异性转录因子或结构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提示心肌细胞构成的微环境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Wnt、骨形态发生蛋白、Notch、FGF、Hedgehog信号通路共同参与了诱导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组蛋白乙酰化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机制之一。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并分析其诱导分化的机制。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鉴定。取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1 mmol/L丁酸钠诱导其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结果与结论:实验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90,CD29;低表达CD45,CD31。加入丁酸钠后细胞增殖能力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明显降低,但未发生明显凋亡现象,表明丁酸钠具有低毒性的特征。real-time PCR检测显示,经丁酸钠诱导后细胞GATA-4,MEF-2c,β-MHC等心肌细胞早期标志基因表达率明显增高(P < 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经丁酸钠诱导后细胞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连接蛋白43和肌钙蛋白T的表达明显增高。免疫荧光测得的肌钙蛋白T表达结果与Western blot一致。说明丁酸钠能够有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增强组蛋白的乙酰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脂肪分离可获得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并成功向骨、软骨、脂肪、心肌等多个方向诱导分化。 目的:建立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成骨分化方法,并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的前景。 方法:通过胶原酶消化法从成人脂肪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CK8检测细胞活性,成骨诱导液诱导干细胞向骨细胞分化,BCIP/NBT比色法染色检测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结节形成,RT-PCR检测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利用脂肪抽吸液成功培养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且能稳定传代,增殖能力旺盛;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有特定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成骨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呈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茜素红染色后可见钙结节形成,成骨诱导培养0,3,7,14,21,28 d,RT-PCR定量检测结果证实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阳性表达。说明用酶消化法可以从人脂肪中分离得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向骨细胞诱导分化,阳性表达骨桥蛋白,碱性磷酸酶,是一种优良的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培养并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 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在第3代细胞以5-氮杂胞苷进行诱导,用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方法对诱导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 诱导后细胞体积较诱导前增大,而且更加细长,呈长梭形。14 d后细胞之间出现连接,排列方向渐趋一致。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诱导后部分细胞结蛋白(desmin)、横纹肌肌动蛋白(α-sarcomeric actin)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roponin I)呈阳性反应。RT-PCR结果表明诱导细胞有心肌β肌球蛋白重链表达。 结论: 5-氮杂胞苷能在体外诱导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能力,及诱导后BMSCs体外联合脱细胞牛心包构建工程化组织心肌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用含0.1μmol/L AngⅡ的完全培养基诱导培养第3代BMSCs 24 h,然后换用完全培养基连续培养;对照组采用完全培养基连续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后的BMSCs表达心肌特异蛋白cTnT、β-MHC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诱导后的细胞超微结构。用去污剂-酶消化法对新鲜牛心包行脱细胞处理,然后将诱导后4周的BMSCs接种于脱细胞牛心包生物支架上培养3 d后,对其进行观察检测。结果 AngⅡ诱导后的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可表达cTnT和β-MHC,对照组则不表达cTnT和β-MHC。电镜结果显示诱导后的细胞间可见类肌节组织及明显的桥粒连接;新鲜的牛心包经去污剂-酶联合四步法脱细胞处理及京尼平交联后,HE染色观察脱细胞的效率接近100%。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脱细胞处理后的牛心包表面无细胞残留且表面排列杂乱,放大后可见有2μm小孔。观察体外构建的工程化心肌显示诱导后的BMSCs可良好地黏附于脱细胞牛心包生物支架表面并生长增殖,且少量可渗透到支架内部。结论 AngⅡ诱导的大鼠BMSCs可向心肌细胞方向分化,表达心肌特异蛋白cTnT和β-MHC。将其种植于脱细胞牛心包生物支架上,表面黏附良好,且可渗透到支架内部及血管周围,有望用于构建具有血管网络化的组织工程化心肌。  相似文献   

8.
背景: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组织的能力,是组织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研究表明吸脂后人脂肪源性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能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但尚无对人心包外脂肪干细胞特点及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报道。目的:探讨人心包外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及向心肌诱导分化的时期。方法:取人心包外脂肪组织,体外分离培养传代后,细胞免疫学检测不同时期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CD44,CD90的表达,并比较荧光强度,选择最佳诱导时期利用心肌培养基诱导培养后,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心肌特异性抗α-actin、cTnT的表达,进行表型鉴定。结果与结论:人心包外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贴壁生长,增殖能力强,形态呈长梭形,旋涡状排列;其表面标记物CD44,CD90表达阳性,并在3、4代细胞中荧光强度达峰值,CD34,CD45表达阴性。经心肌诱导培养基体外诱导培养后,分化的细胞大多呈肌细胞样,细胞免疫化学检测证实心肌特异性抗α-actin、cTnT表达阳性,且在3、4代细胞数量达峰值,结果表明人心包外脂肪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细胞免疫学特征,能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存在最佳诱导时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王海萍  张雷  王立轩  赵静 《解剖学报》2009,40(2):260-264
目的 应用骨形态蛋白2(BMP-2)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探索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诱导方法.方法 取SD大鼠四肢骨骨髓,分离培养MSCs,应用BMP-2定向诱导,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结蛋白(desmin)、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areomeric actin)、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T)的表达,透射电镜鉴定.在诱导后7d、21d和28d 3个时间点以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心肌早期转录因子(GATA4)和心肌特异性α-肌凝蛋白重链(α-MHC)的表达.结果 BMP-2诱导后的MSCs细胞伸出伪足,排列方向渐趋一致.MSCs体外经BMP-2诱导后分化的细胞结蛋白、α-横纹肌肌动蛋白、C-TnT均表达阳性,结蛋白、α-横级肌肌动蛋白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7.28%和63.94%,而C-TnT阳性率较低为34.66%.透射电镜下可见到平行排列的肌丝,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富含糖原和核糖体.RT-PCR结果显示,GATA4于诱导后7d弱表达,21d表达增强,28d表达减弱.α-MHC在诱导后7d不表达,21d弱表达,28d表达明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BMP-2诱导下可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是自体心肌细胞的一种良好供体来源.  相似文献   

10.
背景:文献报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化学药物诱导或自体移植体内诱导或模拟心肌样微环境体外诱导等方法可不同程度的诱导心肌细胞分化,但这些方法诱导率低、操作复杂、毒副作用大。目的:验证心肌细胞株H9C2细胞培养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运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制备H9C2细胞培养液作为诱导培养液,将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1,3,5,7 d;以单独10%F12-DMEM培养液培养的H9C2细胞为阳性对照组;单独10%F12-DMEM培养液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为阴性对照组。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blot检测其肌钙蛋白T、心肌细胞结蛋白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其心肌细胞特征性基因α-肌球蛋白重链和β-肌球蛋白重链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H9C2细胞培养液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培养7 d,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细胞中肌钙蛋白T阳性细胞达(1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western-blot检测诱导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后分化细胞肌钙蛋白T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RT-PCR检测分化细胞α-肌球蛋白重链与β-肌球蛋白重链mRNA表达均上调(P0.05)。结果提示H9C2细胞培养液能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鼠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分化心肌样细胞过程中αMHC、Anf、MLC2v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分化的心肌样细胞的电生理特点。 方法: 将转染PαMHC-EGFP小鼠D3胚胎干细胞系,体外诱导分化心肌样细胞,应用RT-PCR检测0 d、3 d、5 d、7 d、10 d、14 d拟胚体(EB)细胞中αMHC、Anf、 MLC2v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膜片钳技术,观察心肌样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结果: 在EB形成的7d和8d可见EB内出现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心肌样细胞群;RT-PCR结果显示αMHC基因表达在EB体形成第7 d,而在10 d、14 d跳动的心肌样细胞中该基因表达增强(P<0.05),而Anf、 MLC2v基因的表达仅出现在心肌样细胞;膜片钳记录的心肌样细胞动作电位显示,73.5%(n=34)的细胞记录到典型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APD90=(78.4±3.1)ms];20.5%细胞表现为起搏细胞动作电位[APD90=(112.6±5.5)ms];1个细胞显示了典型的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APD90=200 ms)。 结论: 在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早期可见αMHC、Anf、 MLC2v基因的表达,这3种基因可为心肌发育过程中的特征性基因并对心肌发育起调节作用。而此干细胞系分化的心肌样细胞主要为心房肌细胞和起搏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体外构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s)与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CMs)的融合细胞,探讨其细胞遗传学以及定向分化等生物学特点。方法 i PSCs与原代心肌细胞通过聚乙二醇(PEG-4000)诱导融合,检测融合细胞染色体数分布情况,融合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亲本细胞特异性基因和蛋白在融合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当融合细胞失去亲本心肌细胞表型时,其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融合细胞表现为i PSCs样的特点;融合细胞主要表现为四倍体或者近似四倍体的核型(超过75%的融合细胞染色体数目在76~80条之间);碱性磷酸酶的阳性率低于同时间点的i PSCs;干细胞特异性基因Oct-4和Nanog的表达量在融合细胞与i PSCs中没有差异,而心肌细胞特异性基因α-MHC和β-MHC在融合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心肌细胞;Oct-4蛋白在不同代数的融合细胞中均有表达,而随着时间的延长,c Tn T蛋白逐渐呈阴性表达;失去亲本心肌细胞表型的融合细胞能够向心肌细胞分化,且分化率高于同时间点的i PSCs。结论 i PSCs与原代心肌细胞的融合细胞,初期表现出双向重建,P5代后完全表现出干细胞显型,并且能向心肌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匀浆上清液对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诱导分化的影响。 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MSCs,检测纯度。于原代培养第3 d加入自体心肌匀浆上清液持续作用1周。3周后,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肌球蛋白重链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RT-PCR方法检测Nkx2.5、α-MHC和ANP基因的表达。 结果: 大鼠MSCs经诱导后,表达肌球蛋白重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和Nkx2.5、α-MHC基因,但未表达ANP基因,也未观察到肌管和闰盘样结构。 结论: 心肌匀浆上清液对MSCs具有定向诱导分化作用,但诱导不完全,具体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陆莹  杨爽  杜文娟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9,29(12):1282-1285
目的 探讨丙戊酸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致心肌细胞肥大过程中的抑制作用。方法 常规方法培养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肥大组、丙戊酸组。利用AngⅡ刺激心肌细胞造成肥大模型,并给予丙戊酸进行干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mRNA表达;相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表面积和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原代心肌细胞在AngⅡ作用下表面积增加,超微结构发生改变;β-MHC mRNA和c-fos蛋白表达增加(P < 0.05)。给予丙戊酸干预后,上述变化显著缓解(P < 0.05)。结论 丙戊酸抑制AngⅡ刺激引起的心肌细胞肥大,为临床上治疗心肌肥厚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慢性缺氧致大鼠右心室心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慢性缺氧心肌肥大模型,探讨慢性缺氧致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规律及其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慢性缺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30只,慢性缺氧组置于氧浓度为(10.0±0.5)%的大型玻璃舱中,分别持续缺氧14、21、28 d,分别于第14、21、28 d处死大鼠,取心脏称重,留右心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心肌细胞凋亡形态及计量,检测肌球蛋白β重链(β-MHC)、原癌基因B淋巴细胞瘤-2(bcl-2)、Bad 等mRNA及Bcl-2、Bad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1)慢性缺氧14、21、28 d组大鼠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右心室/体重(RV/BW)比值及右心室β-MHC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并且随时间延长而增高(均P<0.01)。(2) 慢性缺氧心肌细胞凋亡指数14、21、28 d组大鼠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均P<0.01)。(3)慢性缺氧14、21、28 d组大鼠右心室bcl-2 mRNA表达和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缺氧28 d组bcl-2 mRNA表达和Bcl-2蛋白表达较缺氧14 d组显著降低 (均P<0.05)。慢性缺氧14、21、28 d组大鼠右心室bad mRNA表达和Bad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 (均P>0.05)。(4)慢性缺氧14、21、28 d组大鼠右心室bcl-2/bad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缺氧28 d组bcl-2/bad比值较缺氧14 d组显著降低 (P<0.05)。结论: 慢性缺氧可以诱导大鼠右心室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肥大,且大鼠右心室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肥大程度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慢性缺氧通过抑制大鼠右心室心肌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使bcl-2/bad比值下调,打破原有的平衡,导致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变化对锌指转录因子及胚心标志基因的影响。 方法: 以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为模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雷尼丁(RY)剌激心肌细胞跨膜钙内流及细胞内钙释放; Fura-2/AM比率荧光成像系统分析细胞内钙信号;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细胞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3)、锌指转录因子(GATA4)、α-actin蛋白表达,RT-PCR 检测心肌球蛋白重链(β-MHC)mRNA表达。 结果: AngⅡ及RY均可使心肌细胞内[Ca2+]i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AngⅡ、RY刺激1、3 d,心肌细胞CaN、NFAT3、GATA4、α-actin蛋白表达及β-MHC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细胞内钙信号的变化可能通过影响CaN及ERK信号通路,增加心肌细胞胚心标志基因的表达,在心肌细胞肥大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癌-睾丸抗原基因在胶质瘤干细胞表达还不甚清楚。 目的:检测癌-睾丸抗原基因在神经胶质瘤干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通过神经球培养的方法而分离干细胞。以半定量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癌-睾丸抗原基因在母细胞、干细胞与分化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以神经球培养方式从胶质瘤细胞系中可分离出肿瘤球,将肿瘤球培养在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它的形态呈贴壁分化,且与母细胞没有区别。半定量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与母细胞和分化细胞相比,癌-睾丸抗原基因在干细胞中的表达最高。提示癌-睾丸抗原基因可能为肿瘤干细胞的表面抗原。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索miR-130a-3p对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通过胸主动脉缩窄法(TAC)构建压力超负荷所致心肌肥厚小鼠模型。使用去甲肾上腺素(NE)刺激SD乳鼠原代心肌细胞(NRCMs)及H9c2大鼠心肌细胞系,诱导这两种心肌细胞发生肥大表型转变。检测miR-130a-3p的表达变化,并进一步探索其对心肌细胞肥大是否有调控作用。结果表明,miR-130a-3p在肥厚心肌组织、肥大NRCMs及H9c2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降低。给予miR-130a-3p mimics使其过表达后,H9c2细胞中肥大标志基因心房利钠肽(ANP)、脑利钠肽(BNP)和肌球蛋白重链β(β-MHC)的表达较对照组(mimics N.C.+NE组)明显下调,且细胞面积明显减小。而给予miR-130a-3p inhibitor抑制其表达后,肥大心肌细胞中ANP、BNP、β-MHC的表达进一步上升,且细胞面积进一步增加。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过表达miR-130a-3p后心肌细胞中磷酸化Akt和磷酸化mTOR的表达水平下调。以上结果提示,miR-130a-3p mimics可缓解心肌细胞肥大的程度;其inhibitor则可使心肌细胞肥大进一步加剧。过表达miR-130a-3p可能通过影响Akt通路来缓解H9c2心肌细胞肥大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抑制Rac1对1型糖尿病小鼠心肌细胞肥大、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8周龄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n=10)、Rac1抑制剂NSC23766对照组(NSC,n=10)、1型糖尿病组(STZ,n=15)及NSC治疗组(STZ+NSC,n=15)。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血糖升高后给予小鼠腹腔注射NSC23766,实验于8周末结束,记录实验小鼠生存率、测量小鼠体重及左室重量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运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脏功能,心肌组织进行HE染色结合图像分析软件定量心肌细胞大小,运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心房利钠肽(ANP)、脑利尿肽(BNP)、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mRNA表达,以Westernblotting定量心肌组织磷酸化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ho-p38MAPK)表达。结果:抑制Rac1后:(1)糖尿病小鼠生存率提高、糖尿病小鼠左室重量指数降低(P0.01)、心脏左室射血分数(EF)增加、左室短轴缩短率增加(FS)(P0.01);(2)心肌细胞大小明显降低(P0.01);(3)心肌肥大相关基因ANP、BNP、β-MHC表达明显降低(P0.01);(4)心肌组织pho-p38MAPK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抑制Rac1活性显著改善1型糖尿病小鼠心脏功能、降低心肌细胞肥大,其机制可能与明显降低心肌组织磷酸化p38MAPK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