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可吸收骨内固定材料在骨科临床应用中的利弊。方法 对20例应用可吸收骨内固定材料(主要是骨钉和可吸收螺钉)治疗的骨折患者进行回访。结果 20例平均随访5个月,20例骨折均告愈合。无移位及畸形愈合,无1例感染,无明显排异反应及其他并发症,优良率100%。结论 可吸收骨内固定材料是治疗骨折较理想的一种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吸收骨内固定材料在骨科临床应用中的利弊。方法对20例应用可吸收骨内固定材料(主要是骨钉和可吸收螺钉)治疗的骨折患者进行回访。结果20例平均随访5个月,20例骨折均告愈合,无移位及畸形愈合,无1例感染,无明显排异反应及其他并发症,优良率100%。结论可吸收骨内固定材料是治疗骨折较理想的一种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距骨骨折脱位使用可吸收材料棒的治疗体。方法:对于收治的8例距骨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可吸收材料棒固定治疗。结果:8例中,5例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A组),1例复位不满意(B组)。距骨体缺血坏死2例,其中A组1例,B组1例。缺血坏死颈部1例,体部1例。Ⅰ、Ⅱ型未发生坏死,Ⅲ型发生1例,坏死一旦出现后,首先采取理疗,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12~24周,其中1例自行恢复,未出现塌陷,1例采用Deis改良的Blair胫跟固定术治疗。结论:根据Howkin标准评定疗效,未并发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功能恢复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可吸收材料在治疗四肢非负重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1月间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四肢骨骨折患者103例,按照病情需要及入院顺序将103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金属材料内固定治疗(51例),另一组使用可吸收材料进行固定治疗(52例),随访6~20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X射线片、骨性愈合情况及变态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03例患者全部获得良好的骨性愈合,并且术后的X射线片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示两组治疗的效果基本一致,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可吸收材料治疗组无变态反应发生,金属材料治疗组有6例发生变态反应,并且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可吸收材料可以取代金属材料治疗四肢非负重骨骨折,可吸收材料可以被人体吸收,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避免了由金属引起的组织刺激,手术操作简单,避免了二次手术去除固定材料的痛苦,大大降低了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并一定程度上减少的手术费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7.
8.
对目前医用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及应用状况分化学合成,天然和生物技术合成三类作了综述。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及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就医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10.
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医学材料应用于医疗领域已有漫长的历史,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外科医疗水平的提高,先后开发了不锈钢、钴铬合金及钛合金等一系列植入性金属生物医学材料.到目前为止,金属内固定板仍是使用最广泛的内固定板材料.其强度高、易于保存、工艺成熟、成本较低,并可方便地改变形状以适应骨的外形轮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中可吸收医用膜能否提高腰椎椎板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2月-2010年7月56例腰椎椎板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8例)术中于椎板缺损处外放置可吸收医用膜,对照组28例不放置该医用膜。随访应用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手术疗效,比较两组优良率及疗效等级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不良反应或手术并发症,随访(27.0±4.4)个月。两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术后疗效等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吸收医用膜能提高腰椎椎板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防止硬膜外粘连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吸收缝线在儿童颅骨骨瓣还纳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3年间,采用可吸收缝线固定还纳骨瓣的7例患儿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儿头颅外形自然,两侧对称,触摸骨瓣无漂浮、塌陷或移位,术后3个月头颅CT复查显示骨瓣对位满意,骨折线模糊,无骨瓣吸收及坏死现象。结论:使用可吸收缝线固定还纳儿童颅骨骨瓣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费用低廉,效果满意,适合各级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整体化护理应用在骨外科患者当中的效果.方法: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20例骨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平均60例,对2组患者分别配合相对应的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所取得的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感染发生率为63.33%(38/60),观察组为20.00%(12/60),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骨折愈合畸形发生率为18.33%(11/60),观察组为1.67%(1/60),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满意度为70.00%(42/60),观察组为98.33%(59/60),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进行比较,对照组的疼痛明显比观察组更重,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外科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为患者通过整体化护理方案进行指导,能够有效的降低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并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疼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领域在微创外科道路上走过艰难的历程.正如李斯特无菌技术引入医学领域,在此期间外科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外科学的概念仍以手术作为治疗方法,但在工具和操作上却发生了质的飞跃,很多外科手术的侵入性或创伤程度大大减小,从而使手术的效果显著改善,存活率上升,住院时间缩短,康复时间大大提前,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信心,合并症下降.追求更小或最小创伤是外科发展的必然方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外科医生做手术时不再直接触摸或用肉眼直视术野,而是可以通过内镜技术及手术器械来完成较复杂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5.
冯杨 《求医问药》2014,(3X):290-291
生物可吸收材料从6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因其生物相容性好,可在人体内降解,且无需二次手术取出,从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骨折患者内固定的治疗中。随着材料科学和加工科学的不断发展,可吸收材料的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应用于临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本文特别针对可吸收骨科材料的类型和发展,以及其在骨科临床上的应用和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以下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吸收材料应用于骨折病人的效果.方法:应用可吸收材料对87例骨折患者进行了内固定.结果:可吸收材料固定骨折部位,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可吸收材料治疗撕脱性骨折,关节内骨折及部分松质骨骨折效果确切,避免了传统手术放置内固定物需二次取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聚左旋乳酸(PLLA)可吸收骨固定系统结合成骨散治疗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PLLA可吸收骨固定系统结合自拟成骨散治疗距骨骨折16例。结果:全部骨折无移位,均愈合良好,优9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PLLA可吸收骨固定系统结合成骨散治疗距骨骨折缩短了病程,降低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甲壳素及壳聚糖与传统的人工合成材料相比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可吸收型植入材料。综述了其在手术缝合线,术后防粘连膜及骨折内固定物等可吸收型医用植入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可吸收止血材料的安全性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综述了近年国内外主要的可吸收止血材料,包括氧化纤维素与氧化再生纤维素、凝血酶制剂、纤维蛋白胶、胶原类制剂、止血明胶、α-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胶、牛白蛋白和戊二醛化合物、壳聚糖类止血材料、微孔多聚糖类止血粉的组成、止血机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特别对不同成分的止血材料与机体凝血机制的关系进行总结,展望了可吸收止血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可吸收棒髓内固定治疗手足短管状骨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应用可吸收棒髓内固定治疗68例(101处)手足短管状骨骨折,并分析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定期随访,骨折均在术后8周临床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关节活动良好。X线结果显示多数病例在8-10个月后痊愈。结论本法用于短管状骨骨折治疗,固定牢靠,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效果理想,避免了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