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近年尿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uNTX)、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在监测实体瘤骨转移的作用已得到肯定,本研究旨在了解其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意义.方法:对38例删患者(22例初治、12例复发/难治、4例平台期),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留取血清和晨起第2次中段尿,10名健康人作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uNTX、sBAP浓度.结果:初治、复发/难治患者uNTX明显高于平台期和健康对照者;sBAP明显低于平台期和健康对照.IU期患者uNTX明显高于I/Ⅱ期:sBAP明显低于I/Ⅱ期.治疗3个月时uNTX、sBAP已有明显变化,有效者uNTX明显降低,sBAP升高;治疗6月时有效者uNTX继续降低,sBAP继续升高.而6个月时复查x线平片骨损害部位尚无明显改变.结论:骨代谢标志物uNTX、sBAP与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破坏密切相关,其变化明显早于X线平片.检测uNTX、sBAP有助于监测删疾病进展及骨髓瘤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在骨髓中克隆性增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10%~15%。溶骨性骨损害是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大约有54.9%的患者首诊主诉为骨痛,80%的患者X线示骨骼异常,包括病理性骨折、弥漫性骨质疏松、溶骨改变。近年来随着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出现,使得患者的骨损害情况得以简便、快速,有效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观察硼替佐米(商品名:万珂)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5例MM患者采用万珂联合地塞米松或DVD方案治疗4个疗程,评价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 3例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例达到微小反应(MR);总缓解(CR+PR)率为80 %;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为指趾麻木感、轻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肝功能异常改变。结论 万珂联合化疗治疗MM疗效好,毒副作用轻微,患者易于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骨性标记物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表达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79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全身核素骨扫描结果,按照Soloway法将骨转移程度分为0~3级,分析血清骨性标记物NTx和BALP表达在不同程度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差异。结果 79例前列腺癌患者中,骨转移0级32例、1级16例、2级20例、3级11例。79例患者NTx、BALP的表达量分别为(130.9±16.4)nmoL/mmoL Cr和(234.2±31.6)U/L。NTx 和BALP水平与TNM分期、Gleason评分、PSA水平有关,与年龄无关。骨转移阳性组NTx 和BALP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NTx、BALP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87.2%、86.7%,特异度分别为72.1%、79.9%。结论血清骨性标记物NTx和BALP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进展程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可作为评价骨转移病变范围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sICTP)及骨碱性磷酸酶(sBALP)表达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小麦菌凝集素沉淀法,测定uNTX、sICTP及sBALP水平。随访骨相关事件(SREs)及生存状况。结果患者基线uNTX/Cr、sICTP及sBA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其浓度与骨转移负荷呈正相关性,与疼痛强度无显著相关性。治疗3个月时uNTX/Cr、sICTP及sBALP水平明显降低,而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ECT)尚无明显改变;32例患者中24例基线uNTX/Cr水平高于正常水平,治疗后降至正常水平的15例患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3%,而治疗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的9例患者为89%(P=0.039);32例患者中27例基线sICTP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6例降至正常,11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0%和91%(P=0.032);26例基线sBALP水平高于正常值,治疗后16例降至正常水平,10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0%和90%(P=0.038)。uNTX/Cr、sICTP及sBALP水平与肿瘤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骨代谢标记物uNTX、sICTP及sBALP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疗效的监测及骨相关事件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IgE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1例以及文献报道的6例IgE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7例MM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0~59岁,平均年龄(52.4±6.0)岁;临床表现:贫血5例,肾损害3例,感染2例,高钙血症2例,骨骼疼痛5例,均呈溶骨性破坏,4例伴有病理性骨折;Durie-Salmon分期:ⅡA期4例,ⅢB期3例;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分型:IgE-κ型3例,IgE-λ型4例;治疗效果:6例接受联合化疗和(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1例,其中3例接受硼替佐米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均获完全缓解.结论 IgE型MM非常罕见,准确分型依赖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基于硼替佐米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等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5例复发难治的MM采用硼替佐米1.1 ~ 1.3 mg/m2,联合地塞米松30 mg ~ 40 mg,第1、4、8、11天;沙利度胺100 ~ 200 mg,第1天至第21天,第4天加或不加表柔比星,3周为1个疗程,每位患者治疗1 ~ 4个疗程。根据欧洲血液病和骨髓移植组(EBMT)标准判断疗效、WHO抗癌药毒副作用的分度标准判断不良反应。结果 5例患者均有效,疗效出现在治疗3周后,1个疗程近似完全缓解(CR)2例,轻微有效(MR)2例,另1例3个疗程后达部分缓解(PR)。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是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其减少的程度和治疗前水平相关,其次为腹泻、末梢神经炎和乏力,经对症处理缓解。结论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等能有效治疗复发难治性MM,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骨代谢生化指标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Ⅰ型胶原羧基端肽(ICTP)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对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细胞学和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患者106例,分为两组,其中骨转移组61例,无骨转移组45例。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Tx、ICTP及BAP浓度。结果 骨转移组患者血清NTx、ICTP及BAP水平分别为(25.36±11.07)nmol/L、(29.18±10.74)μg/L和(78.31±16.53)μg/L,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的(12.16±7.62)nmol/L、(11.02±5.32)μg/L和(24.01±7.98)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Tx、BAP、ICTP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16%和84.44%、80.32%和77.78%、70.49%和91.11%;多发骨转移组患者血清NTx、ICTP及BAP水平明显高于单发骨转移组(P<0.05);骨转移组患者血清NTx、ICTP及BAP水平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不同性别、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患者的血清NTx、ICTP及BA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清NTx、ICTP及BAP水平对肺癌骨转移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与骨转移数目和疼痛程度相关,是诊断肺癌骨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两种硼替佐米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4例MM患者采用改良及标准DT-Vel方法。结果:16例改良DT-Vel方案的患者,4例CR,5例PR,3例VGPR,2例MR,2例未评价,ORR为75.0%。相较18例标准DT-Vel方案患者4例CR,6例PR,4例VGPR,4 例MR,ORR为77.8%,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DT-Vel方案与标准DT-Vel方案疗效相当,患者耐受性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MM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及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的表达在实体瘤骨转移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在治疗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uNTx、BALP水平。定期复查(2月1次),行近期疗效评价。结果伴骨转移的患者基线uNTx、BALP水平明显升高(P<0.05),其浓度与骨转移负荷呈正相关(P<0.05),但与骨癌痛无明显相关性。血清BALP、uNTx水平与对骨转移后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代谢标记物对于骨转移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对治疗的反应敏感性优于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观察以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28例MM患者接受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方案化疗。疗效评定按照EBMT 标准进行。结果 28 例MM患者中,初治20例,复发难治8 例。25例可评估疗效,总反应率达100 %(25/25),其中完全缓解(CR)5 例,接近完全缓解(nCR)10 例,部分缓解(PR)10 例。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及病毒感染,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一般不影响治疗。结论 以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初治和复发难治MM 起效较快,治疗反应率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硼替佐米作为一种新型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复发性、难治性或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该文综述了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硼替佐米联合不同化疗药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进一步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扩大搜索。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1 627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BTD)组较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BD)组缓解率好[OR=1.70,95%CI(1.18,2.44),P=0.005],感染率[OR=1.19,95%CI(0.73,1.94),P=0.48]和3-4级血小板减少率[OR=2.17,95%CI(0.91,5.19),P=0.08]无统计学差异。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阿霉素(BAD)组较BD组缓解率高[OR=3.79,95%CI(1.28,11.22),P=0.01]。BTD组和硼替佐米联合马法兰和泼尼松(BMP)组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OR=1.42,95%CI(0.96,2.09),P=0.08]。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OR=1.55,95%CI(0.61,3.90),P=0.35]。BAD组和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BCD)组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OR=0.99,95%CI(0.61,1.59),P=0.96],BCD组疗效好于BAD组。结论:硼替佐米三药联合较硼替佐米二药联合效果好,毒副反应基本相同。不同的三药联合方案效果也不同,在BTD、BAD、BCD、BMP这几个方案中,BCD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毒副作用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5例含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治疗MM的临床资料,按国际肿瘤组织的毒性判定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胃肠道反应8例,白细胞减少9例,血小板减少12例,周围神经病变症状6例,感染11例,经对症、暂时停药后大部分有所改善,少数为不可逆的改变;出现少见不良反应急性心功能不全1例.结论: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MM的毒副作用患者基本可耐受,但也有少见的及不可逆的不良反应发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方法:初治MM患者10例,复发、难治MM患者5例,均采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PD)为主方案,每3周1个疗程。具体方案:10例初治患者采用硼替佐米1.3mg/(m2.d),静脉注射d1,4,8,11;地塞米松20mg/d静脉注射d1,2,4,5,8,9,11,12;5例复发、难治患者采用硼替佐米+吡柔比星+地塞米松(PAD)方案,每3周1疗程,硼替佐米1.3mg/(m2.d),静脉注射d1,4,8,11;地塞米松20mg/d静脉注射d1,2,4,5,8,9,11,12;吡柔比星9mg/(m2.d)静脉注射。所有患者分别接受1-6个疗程的治疗,继以沙利度胺100mg/d口服维持治疗。根据EBMT标准观察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5(3-33)个月。10例初治患者对治疗均有反应,其中CR/nCR 5例(50%),PR 4例(40%),MR 1例(10%)。5例复发、难治患者中CR 1例(20%),PR 1例(20%),MR 2例(40%),PD 1例(20%),初治组总体缓解率(CR/nCR+PR)高于复发难治组,P<0.05。最常见的毒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合并各种感染及周围神经病变等。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初治MM起效快,总体反应率与完全缓解率高;该方案用于复发、难治性MM亦有较高治疗反应率,但疗效逊于初治患者,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评价。不良反应可控制和预测,总体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