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深入了解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期间非自杀性自伤的心理感受,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选取住院期间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18例,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即难以应对的负性情绪,受症状支配,自我矛盾心理,求...  相似文献   

2.
非自杀性自伤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流行病学现状、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干预提供参考,降低青少年再自伤及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有关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真实体验与感受的质性研究,为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参考,帮助青少年回归家庭与社会。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从建库到2023年6月1日有关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体验的质性研究,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定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评价,运用Meta整合方法进行结果整合。结果 共纳入13项研究,包含226名青少年,提炼42个研究结果,整合成11个新类别,最终归纳为3个整合结果:非自杀性自伤的导火索,非自杀性自伤多维度体验,对治疗与帮助的看法。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早期经历各异,身心体验复杂。应加强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重视,建立家庭-学校-医疗机构互助联络网,做到信息共享、早期预防、联合应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深入了解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照护体验,为制定家庭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10人,以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家庭照顾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炼主题。 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即对非自杀性自伤认知不足、家庭压力大、复杂的负性情感、反思与成长。 结论 需加强家庭照顾者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相关知识普及,重视照顾者心理负担,加强家庭干预,改善照顾者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的情绪障碍分析,探讨综合护理的康复方法。方法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对68例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患儿进行调查分析,寻找诱因,最终选择合适的综合护理方法。结果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表现出较多的焦虑和恐惧症状,影响血糖控制,加速并发症的发生,探讨综合护理方法有重要意义。结论综合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缓解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情绪障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ICU转出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水平,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方便抽取134例女性ICU转出患者,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PTSD得分35.76±8.46,PTSD症状阳性率39.6%。非适应性调节策略与PTSD呈正相关,适应性调节策略与PTSD呈负相关(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非适应性调节策略、适应性调节策略为PTSD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女性ICU转出患者有一定的PTSD,可帮助患者采用适应性调节策略,避免非适应性调节策略,以降低PTSD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对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成立糖尿病太极拳俱乐部.在糖尿病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基础上。对31例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以太极拳运动方式进行干预。结果干预前糖尿病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均P〈0.01);干预后患者SDS、SAS评分及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均P〈0.01)。结论太板拳运动可有效改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负性情绪,使血糖控制达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运动对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太极拳运动对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成立糖尿病太极拳俱乐部,在糖尿病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基础上,对31例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以太极拳运动方式进行干预.结果 干预前糖尿病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均P<0.01);干预后患者SDS、SAS评分及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均P<0.01).结论 太极拳运动可有效改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负性情绪,使血糖控制迭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情绪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1年4月间在开滦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伴有抑郁情绪的患者共71名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在均接受系统精神科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研究组进行为期8周的心理护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BPRS分别在干预前、后对两组对象进行评定;结果数据使用SPSS 10.0进行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对象在干预前年龄、性别、病程、病程、首发、复发、HRSD、BPRS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HRSD、BPR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明显降低(P<0.001),但研究组HRSD、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0.05)。结论: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的同时,施行合理和个别化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其抑郁情绪,同时,对其精神病性症状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情感障碍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62例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情感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护理干预。6周后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疗效。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SCL-90评分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躯体化、精神病性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护理干预可降低情感障碍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及躯体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6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按照病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抗抑郁治疗,对照组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焦虑、抑郁评分,冗思反思量表评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分、自杀意念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聚焦解决思维中资源利用与目标导向2个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其冗思水平,减少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及自杀意念,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将16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出院前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分。结果观察组出院前积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对电休克治疗(ECT)重度抑郁症患者改善抑郁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接受ECT的重度抑郁症患者115例,男37例,女78例,年龄≥12岁,BMI 18~3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E组,n=56)和对照组(C组,n=59)。E组在麻醉诱导时使用艾司氯胺酮0.3~0.5 mg/kg、丙泊酚0.3~1.0 mg/kg和琥珀胆碱0.5~1.25 mg/kg,C组在麻醉诱导时使用丙泊酚1~2 mg/kg和琥珀胆碱0.5~1.25 mg/kg。每次ECT过程中记录ECT指标(包括EEG抽搐时间、总抽搐时间、刺激强度和抽搐能量指数)。在ECT前和ECT疗程结束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认知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评分。记录头疼、恶心、呕吐、头晕、谵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E组EEG抽搐时间明显延长(P<0.05),ECT疗程结束后MoCA评分下降≥1分和MMSE评分下降≥1分比例明显降低(P<0.05),恶心、呕吐和头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艾司氯胺酮用于ECT重度抑郁症患者可改善治疗后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基于拓展-构建理论的医疗游戏干预改善血液肿瘤患儿情绪行为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12月血液肿瘤住院患儿36例为对照组,2021年1~6月36例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游戏项目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拓展构建理论的医疗游戏干预.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干预后患儿情绪症状、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品行问题、同伴交往行为、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基于扩展构建理论的医疗游戏干预能有效改善血液肿瘤患儿情绪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安全建言行为概念的源起和发展、医务人员安全建言行为的评估方式(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为观察法)与分类方式、行为反应类别、前因和后果进行综述。未来研究可在概念化医务人员安全建言行为基础上,拓展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期为我国医务人员安全建言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利用fMRI探讨尾状核激活在抑郁症情绪记忆中的性别差异。方法纳入单相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另纳入健康志愿者(正常组)44名,男23名,女21名。采用120幅彩色情景图片,分为编码和立即提取两个阶段,对所有对象行3.0TfMRI,分析并比较组间及性别间对图片反应正确率及尾状核激活差异。结果抑郁症组男性和女性对情绪图片反应正确率均低于正常组[男性:(65.12±20.25)%vs(79.30±16.17)%,女性:(64.41±25.20)%vs(79.43±15.24)%;P均0.05),抑郁症组女性对中性图片反应正确率低于正常组[(45.11±23.03)%vs(63.38±19.13)%,P0.05]。fMRI中抑郁症女性全脑激活以瞬时效应为主,双侧尾状核头部激活均强于正常组(P0.05),其右侧尾状核头部激活强于男性(P0.05);男性全脑激活以持续效应为主,双侧尾状核头部激活均强于正常组(P0.05),左侧尾状核头部激活强于女性(P0.05)。结论单相抑郁症情绪记忆增强效应尾状核激活存在性别差异,与尾状核头部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