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异常对发生压疮风险的影响,为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我院择期结直肠手术老年患者325例,对患者围手术期体温进行监测,按体温差异分为术中低体温组,术中正常体温组,术后低体温组,术后高体温组,术后正常体温组,比较各组术前、术后3dBarden评分,出院前记录压疮发生例数。分析各组Barden评分差异及压疮发生率差异。结果术中低体温组术后3dBarden低于正常体温组,压疮发生率高于正常体温组。术后低体温组术及术后高体温组术后3dBarden评分低于正常体温组,压疮发生率高于正常体温组。结论术中及术后低体温增加压疮发生风险,围手术期应采取合适护理措施,预防低体温发生。  相似文献   

2.
李伟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385-387
体温是是生命体征之一,体温的维持在围手术期间起着重要作用。低体温是指低于36℃,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围术期低体温是手术过程中极易造成的一种现象,在患者手术过程中中,50%-70%患者术中会发生低体温。手术中患者出现低体温,还会引起很多其他的并发症,原来所有的医务人员都未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新生儿腹部手术中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术中体温的影响,探讨新生儿腹部手术过程中、术毕时影响体温的因素及相应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新生儿腹部手术的护理质量及临床治疗质量.方法:将120例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新生儿按术中不同的护理方式随机分为两组,测量并记录进入手术室的患儿术前、术中、术后的体温.术中对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为干预组,共68例;术中对患儿采用腹部手术常规护理措施的为对照组,共52例,并观察两组患儿术后3天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术中、术毕的平均体温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对照组术中、术毕平均体温与术前相比较显著降低(P<0.05).干预组术中和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分别为11.8%,对照组术中和术后低体温发生率为5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腹部手术围手术期的体温改变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采用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降术中、术毕时低体温发生率,保证新生儿腹部手术的顺利完成,减少手术及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室早产儿低体温预防的精准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经剖宫产分娩早产儿321例作为对照组,实施早产儿常规护理;2018年3~12月经剖宫产分娩早产儿784例作为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防低体温精准管理。结果干预组低体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个节点体温监测值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针对早产儿低体温问题实施精准管理,能有效预防早产儿手术室低体温发生率,保障早产儿的分娩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二氧化碳气腹对患者核心体温的影响,为预防患者手术低体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开腹手术患者60例为开腹组,腹腔镜手术60例为腔镜组,两组患者均常规保暖,相同室温,均于气管插管后探测鼻咽温度,并于手术开始时、术后每30分钟、术毕各记录体温1次;腔镜组同时记录二氧化碳总入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低体温发生率和患者核心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腔镜手术患者正常体温组与低体温组气腹时间和二氧化碳总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二氧化碳气腹是导致腹腔镜手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与气腹时间和二氧化碳总入量有关,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术中低体温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生儿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发生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对204例于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的新生儿,采用自制新生儿体外循环术中数据登记表收集其一般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共15项,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40.2%发生术后低体温;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体质量、术前体温、止血关胸时间及是否急诊手术新生儿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低体质量、术前体温低于35.5℃及非急诊手术是新生儿术后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新生儿体外循环术后低体温发生率较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尤其应重视低体质量、术前体温低及非急诊手术新生儿的防范,以保障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存在剖宫产指征、在我院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抗生素使用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为传统用药,术后当天开始使用二代头孢,连续3d;观察组术中断脐后立即静脉点滴一代头孢,术后12h追加1次。观察两组产妇术后体温、血象、切口感染率、尿路感染率等指标。结果两组产妇术后最高体温及体温恢复时间、术后血象情况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产妇的尿路感染率、切口感染率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照组术后住院天数[(6.51±0.86)d]及抗生素使用总费用[(214.36±2.18)元]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分别为(5.10±1.19)d和(67.6±1.57)元](P0.05)。结论对于低感染因素的剖宫产,术中断脐后立即静脉点滴一代头孢,并术后追加1次,其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与传统的术后连续用药方式类似,且缩短了产妇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采用提升手术室室温联合术中液体加温仪的使用对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实施体温保护,以期为产妇围术期体温保护措施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于硬膜外麻醉下首次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足月待产妇共计120例。年龄22~36岁,ASAⅠ~Ⅱ级、无心肺及肝肾功能异常、无体温异常等特殊情况。纳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体温保护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患者各6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30分钟(T_0)、术后10分钟(T_1)、术毕(T_2)、出室后30分钟(T_3)肛温。并记录术中低体温、寒战发生人数及胎儿娩出后1分钟、5分钟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在术中肛温变化方面,两组患者T0时点肛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_1、T_2、T_3时点,T组患者肛温显著高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血量方面,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不良反应方面,T组患者低体温、寒战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胎儿娩出后1分钟、5分钟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高手术室室温联合液体加温仪能够对产妇发挥良好的体温保护作用,降低术中低体温及寒战的发生,但对术中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的影响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量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医护人员体温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 方法 基于理论域框架设计访谈提纲,对16名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资料采用直接内容分析法形成特定主题,以理论域框架为编码框架,通过类属分析法确定影响剖宫产术中医护人员体温管理行为的相关理论域。 结果 确定医护人员在剖宫产术中体温管理行为有影响作用的理论域为:知识、技能、记忆/注意力和决定过程、社会/专业角色和身份、环境和资源、目标、社会影响、强化和行为调节。 结论 以理论域框架归纳的影响剖宫产术中医护人员体温管理的9个理论域可作为潜在的改进目标,以规范医护人员对产妇术中体温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苏醒室低体温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体温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222例,将发生苏醒室低体温的患者作为病例组,以1∶1比例匹配苏醒室未发生低体温的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特征。结果 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中93例(41.89%)发生苏醒室低体温;匹配成功两组各92例,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年龄、BMI、麻醉类型、麻醉时长、入室核心体温、手术准备时间是患者苏醒室低体温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P<0.01);苏醒室低体温患者苏醒室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延长,并伴有尿量减少(均P<0.01)。结论 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苏醒室低体温发生率偏高,护理人员应评估围手术期患者年龄、麻醉类型、麻醉时长、准备时间、BMI、入手术室核心体温,积极预防苏醒室低体温的发生,同时关注苏醒室低体温给患者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