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新型弹力悬带矫形器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被纳入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和弹力悬带矫形器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佩带弹力悬带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由同一个治疗师对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FMA)、能量消耗指数(physical consume index,PCI)及包括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频、步长、足偏角、步基宽在内的步态时空参数进行评测,并比较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弹力悬带矫形器的作用效果。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步基宽、PCI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2组FMA和足偏角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0.0298,0.0225,0.025),步基宽、PC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01,0.026);2组步频、FMA和足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及FMA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步基宽、PCI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2组足偏角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及FM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0.042、0.015,0.024,0.024,0.038),步基宽、PC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2组足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使用弹力带矫形器可以纠正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提高步行速度,降低能量消耗,促进步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减重步行训练,分别采用Fugl-Meyer积分(FMA)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价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结果完成减重步行训练后,对照组和治疗组FMA和BBS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FMA和BBS均显著升高,分别有(25.14±5.58vs 20.02±6.07,t=2.216 P=0.033)和(51.84±3.67vs 46.90±3.95,t=2.067 P=0.042)。结论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减重步行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踝关节综合康复方案在偏瘫病人下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入选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PT、OT、理疗、针灸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踝关节综合康复方案。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易Fugl-Meyer下肢运动积分和最大步行速度(MWS)对各组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BS、Fugl-Meyer及MW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踝关节综合康复能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4.
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异常步态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踝足矫形器 (anklefootorthoses ,AFO)能否减轻偏瘫患者异常的步态模式。方法  1 0 6例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踝足矫形器使用组 (52例 )和不使用组 (54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的治疗及康复训练 ,并在康复训练前及康复训练 1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运动功能、踝关节痉挛状态、站立平衡、步行能力以及下肢功能进行详细评定 ,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 1个疗程的观察 ,患侧踝关节痉挛状态两组患者均有所降低。训练后踝足矫形器使用组踝关节痉挛状态Ⅰ、Ⅰ + 级为 40例 ,Ⅱ、Ⅲ、Ⅳ级为 1 2例 ,而对照组分别为 2 7例和 2 7例 ,踝足矫形器使用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 (P <0 .0 5)。两组患者双足、患侧单足站立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有所改善。训练后踝足矫形器使用组行走时伴有偏瘫模式为 2 4例 ,不伴有偏瘫模式为 2 3例 ,而对照组分别为 37例和 7例 ,踝足矫形器使用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P <0 .0 1 )。患侧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功能两组患者均有所提高。训练后踝足矫形器使用组踝关节运动功能 1、2级为 1 5例 ,3、4、5级为37例 ,而对照组分别为 1 9例和 35例 ,踝足矫形器使用组较对照组提高程度不明显 (P >0 .0 5)。结论康复训练同时配合踝足矫形器治疗可明显减轻偏瘫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前置式与后置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前置组26例和后置组26例。前置组佩戴前置式踝足矫形器,后置组佩戴后置式踝足矫形器。观察指标为恢复至扶拐步行时间,恢复至独立步行时间,3个月时10m最大步行速度和Barthel指数。结果前置组恢复至扶拐步行时间(13.8±8.3)d较后置组(15.3±7.9)d快(P〈0.05)。前置组恢复至独立步行时间(27.4±14.9)d较后置组(35.9±18.0)d快(P〈0.05)。前置组10m最大步行速度(41.5士12.8)m/min较后置组(35.7±13.3)m/min快(P〈0.05);前置组与后置组3个月时Barthel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前置式踝足矫形器与后置式踝足矫形器相比,可加快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节律性听觉刺激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后,观察其对PD患者步态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101例PD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抗PD药物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采用药物治疗配合减重步行训练,综合训练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节律性听觉刺激联合减重步行训练指导步行训练。监测3组受试者训练前后的步频、步长、步速步行参数,同时均采用功能独立性测量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评估PD患者的运动功能受损程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价PD患者平衡功能。结果训练后4 w及训练后8 w减重步行训练组与综合训练组的步长、步频、步速、功能独立性测量评分、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时间、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训练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训练组在训练后4 w及训练后8 w步长、步频、步速、功能独立性测量评分、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时间、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减重步行训练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PD患者经节律性听觉刺激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后步态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得到改善,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2组患者于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 )、步行能力分级(FAC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评定平衡功能、步行功能、运动功能。结果2组BBS评分、FAC分级、FMA-L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平衡功能训练,应用Fugl-Meyer评定中的平衡功能评定法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在2组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和Hold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由于设计及方法的差异,佩戴踝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步行时运动学、运动力学、能耗等各方面的影响尚未取得统一的结果。 目的:观察佩戴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足底压力步态特征的影响。 方法:采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21例具有独立步行能力的痉挛型脑瘫儿童进行步态分析。分别记录同一天内、同一时间段、同一种身体状态下不佩戴踝足矫形器及佩戴踝足矫形器步行时每例脑瘫患儿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数据,包括时间参数、运动学参数以及各参数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并进行对比。记录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作为步行能力的定性直观观察指标,对比佩戴支具前后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图并做对照描述。 结果与结论:与未佩戴踝足矫形器相比,佩戴踝足矫形器使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周期时间缩短,步频增加(P < 0.01)。佩戴踝足矫形器步行时脑瘫儿童单足支撑期、单侧支撑期、单足摆动期、步态周期时间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值均较未佩戴矫形器时显著减少(P < 0.05)。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表现出无序的特性,不能形成左右对称的蝴蝶状轨迹图。佩戴踝足矫形器后,足底压力中心偏移轨迹比未佩戴时有序,尖足步态患儿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患足的足底压力偏移轨迹起始点后移。结果提示痉挛型脑瘫儿童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步态周期时间缩短,步频增加,步态对称性改善,总体步行能力得到提高。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能以客观精确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表达,是评定脑瘫儿童步行能力的一种新型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运动再学习训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其认知电位P300的影响。 方法 52名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再学习前后,对Berg平衡积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观察在运动功能改善的同时认知电位P300是否有改善。共治疗12周。 结果 运动再学习后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显著改善,Berg平衡积分、Sheikh躯干平衡积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等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认知电位P300潜伏期比训练前明显缩短(P<0.01),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 结论 运动疗法在改善缺血性卒中者运动功能的同时对认知功能的有积极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跑台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60例具有10m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传统室内或室外平地步行训练,观察组采用跑台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Bathel指数评分、步态参数进行评定。结果 2组Fugl-Meyer评分、Bathel指数、步态参数变化均较前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跑台训练能有效矫正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视觉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以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以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观察组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引导并督促患者将仪器显示器上显示的两侧对称性尽量都保持在50%,直到训练结束; 对照组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遮蔽显示器上的对称性显示。结果 治疗3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以及起立步行实验(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3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中的患侧对称性所占比、训练距离以及训练强度也较对照组有了明显的进步(P<0.05)。结论 视觉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通过患者自身的参与以及自我调整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8例; 对照组给予VR技术训练(1次/d,7次/周),观察组给予VR技术(1次/d,7次/周)+核心稳定训练(1次/d,5Symbol~A@7次/周)。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采用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The lower section of Fugl-Meyer assessment,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平衡能力,采用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测定步行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干预前FMA-LE评分、BBS评分、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6周后FMA-LE评分、BBS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干预前步频、步速、步幅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6周后步频、步速、步幅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 VR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可增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改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基于3D环境的虚拟现实(VR)任务导向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平衡康复,治疗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给予VR平衡康复,两组训练方案均为40 min/d, 5 d/周,共3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给予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及Berg平衡功能评定(BBS)。同时行身体压力中心移动指标及稳定极限范围(LOS)测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LE及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睁眼及闭眼时摆动面积、长度及速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向各个方向LOS值均较治疗前增高(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LE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睁眼及闭眼时摆动面积、长度及速度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向各个方向LOS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3D环境的VR任务导向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骨盆、髋关节周围肌群等长收缩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康复方法将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21例分为收缩训练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两组均予常规脑卒中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收缩训练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下的多组骨盆、髋关节周围肌群的等长收缩训练。两组均接受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步态评估量表(TGA)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患者的步行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收缩训练组及对照组治疗后下肢FMA、BBS及TGA评分均显著升高,MWS速度显著加快(P0.05~0.01)。两组患者治疗前下肢FMA、BBS、TGA评分及MWS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收缩训练组治疗前后下肢FMA、TGA评分及MWS速度差值显著升高(t=2.28,P=0.04;t=3.85,P=0.00;Z=2.17,P=0.03),治疗前后BBS评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t=-0.08,P=0.94)。结论仰、侧、俯卧位下骨盆、髋关节周围肌群等长收缩可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下肢运动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躯干控制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躯干控制训练,观察组采用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0 d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验(TCT)、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评价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TCT评分(P=0.000)、FAC评分(P=0.000)、BBS评分(P=0.000)和10 m MWS评分(P=0.000)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TCT评分(P=0.000)、FAC评分(P=0.002)、BBS评分(P=0.000)和10 m MWS评分(P=0.000)亦高于对照组。结论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矫正骶髂关节半脱位对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21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康复中心住院且符合入组标准的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对确定存在骶髂关节半脱位的13例患者进行手法矫正治疗。治疗前、治疗3周后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估、“起立-行走”计时测试、10米步行计时测试、Holden步行能力分级以及骨盆正位X线片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存在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慢性期卒中偏瘫患者共11例纳入研究。按冈斯德分析系统进行骨盆正位X线片画线测量,其中髂骨ASIn7例,髂骨ASEx2例,髂骨PIIn1例,髂骨In1例。手法矫正治疗3周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47.00±9.22)分vs.(37.45±11.04)分,P<0.001];“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时间短于治疗前[(18.51±5.29)s vs.(24.94±9.50)s,P=0.003];10米步行计时测试:步行速度较治疗前变快[(53.72±25.71)cm/s vs.(43.49±24.24)cm/s,P<0.001],步长较治疗前增加[(38.37±...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共60例发病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行训练(BWSTT组,30例)或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Robot组,3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时采用Fugl-Meyer下肢评价量表(FMA-LE)评价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力矩反馈系统评价下肢肌力。结果与训练前相比,两组患者训练8周时FMA-LE(P=0.000)和BBS(P=0.000)评分、步态周期中患侧髋关节(P=0.000)和膝关节(P=0.000)反馈力矩值均增加;与BWSTT组相比,训练8周时Robot组仅步态周期中患侧髋关节(P=0.000)和膝关节(P=0.000)反馈力矩值增加。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提高下肢肌力方面优于减重步行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悬吊运动对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 :将2014年6月—2015年9月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住院部接受康复治疗的35例腰段脊髓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悬吊运动组(17例)和常规康复治疗组(18例),其中悬吊运动组接受常规神经营养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悬吊运动治疗,常规康复治疗组接受常规神经营养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2组均治疗12周。采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和Berg平衡量表对2组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前以及康复治疗第4、8和12周的平衡功能进行评估,比较2组治疗前后以及2组之间平衡功能的变化。结果 :悬吊运动组与常规康复治疗组患者在康复治疗第8和12周的TUG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第4、8和12周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康复治疗第8和12周,悬吊运动组TUG评分较常规康复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康复治疗第12周,悬吊运动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常规康复治疗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悬吊运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Pro-Kin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给予Pro-Kin平衡仪训练,对照组另外给予常规平衡训练; 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指数)评定疗效。结果(1)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FMA下肢(FML)功能改善优于上肢(FMU)(P<0.05),ADL主要改善在步行、转移、上下楼梯(P<0.05)。结论 平衡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Pro-Kin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