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血管缝合器在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 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关于血管缝合器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股动脉行介入术后的患者,采用血管缝合器能够降低血肿发生率[RR=0.43,95%CI(0.27,0.69),P=0.0004],降低下肢血栓发生率[RR=0.31,95%CI(0.10,0.92),P=0.04]。结论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采用血管缝合器止血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血管闭合器用于PCI术后止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将 15 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75例术后采用外力压迫止血 ,观察组 75例采用Angio 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结果观察组股动脉穿刺点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下肢制动时间及止血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均P <0 .0 1)。提示血管闭合器比外力压迫止血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和验证预测结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列线图。方法 从电子病历系统提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模型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首先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即LASSO回归筛选出回归系数不为零的潜在影响因素,然后对筛选出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选择P<0.05的变量进一步构建预测模型并用列线图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分别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最终的列线图模型包括年龄、手术时间、术后是否入ICU和术前D-二聚体水平4个变量。训练集与内部验证集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1(95%CI:0.771~0.801)和0.889(95%CI:0.873~0.899)。校准曲线和DCA曲线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结论 本研究开发并验证了一种新的结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只有4个预测因子,但预测性能较好。这种新型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移植受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PPC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以识别高危患者。方法 回顾收集2019年11月1日至2022年11月1日期间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肝移植术的189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PCs分为PPCs组(n=61)和非PPCs组(n=128)。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PCs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校准曲线等工具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189例肝移植受者中61例出现PPCs,发生率为32.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PCs与年龄、吸烟、ChildPugh评分、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糖尿病、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是否利尿相关(P<0.05)。...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管径路是微创心血管外科及心血管介入诊疗的重要途径,手术后入路血管的处理方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术后制动时间及舒适度。传统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穿刺点压迫固定或切开皮肤缝合血管,术后长时间制动、血管潜在并发症及患者舒适性差等缺点显而易见。血管闭合器的应用可以减少传统处理方法的缺点,但是不同血管闭合器有其自身特点和应用范围,甚至应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综述了当前常用的几款血管闭合器资料以及近年来相关的临床研究数据,对常用血管闭合器的特点、使用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腹膜后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并发症发生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符合本研究条件的腹膜后肿瘤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腹膜后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素,基于风险因素建立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列线图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5例患者,其中有70例(34.1%)患者术后发生了并发症,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35 g/L [OR=2.355,95%CI(1.256,4.416),P=0.008]、肿瘤为肉瘤[OR=2.498,95%CI(1.219,5.120),P=0.012]及手术切除脏器[OR=2.008,95%CI(1.042,3.868),P=0.037]增加腹膜后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基于这些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为0.704 [95%CI(0.626,0.781),P<0.001],Bootstrap法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具有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膝关节镜术后慢性期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在唐都医院收治行膝关节镜手术的23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将NRS≥4分患者纳入疼痛组、NRS<4分患者纳入无痛组。术后慢性期疼痛组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平均年龄(62.03±9.52)岁。无痛组207例,其中男114例,女93例;平均年龄(40.00±12.46)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慢性期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得到临床指标,应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自助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慢性期疼痛危险因素为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关节软骨损伤Outerbridge分...  相似文献   

8.
张瑾  李芸  张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3,32(12):1959-1964
背景与目的:血管腔内治疗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介入科室中应用,股总动脉(CFA)是最常见的血管入路。术后股动脉穿刺点的处理是腔内治疗中必须注重的问题。国内外研究证实,血管闭合装置(VCD)缝合股动脉安全性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探讨Perclose ProGlideTM缝合CFA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筛选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管外科自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血管介入手术中应用Perclose ProGlideTM缝合CFA穿刺点3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病例中男204例,女126例,平均年龄(74.4±9.9)岁。本研究观察终点为穿刺部位发生Perclose ProGlideTM相关并发症(PRC)事件,发生穿刺点缝合失败、穿刺点动脉夹层或假性动脉瘤或血肿、穿刺点感染、手术侧肢体远端缺血和瘀斑中的任一事件即可认为发生PRC事件。将入组病例分为PRC组与非PRC组,分析PRC发生的相关因素;其次,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学习曲线与PRC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共发生PRC...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动脉穿刺后血管闭合器、血管压迫器、弹力绷带加压法3种止血方式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121例行周围血管介入术的非下肢动脉病变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号将患者分为血管闭合器组(n=42,应用血管闭合器进行股动脉穿刺部位止血)、血管压迫器组(n=40,应用股动脉电子压迫止血器进行股动脉穿刺部位止血)与弹力绷带压迫组(n=39,应用弹力绷带压迫进行股动脉穿刺部位止血)。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个月手术穿刺部位及周围3 cm内股动脉最小内径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并观察其术后1 d轻度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血管闭合器组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周围3 cm内股动脉最小内径小于血管压迫器组和弹力绷带压迫组患者,且血管压迫器组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周围3 cm内股动脉最小内径小于弹力绷带压迫组患者(P<0.05)。术后1 d,血管闭合器组、血管压迫器组患者穿刺处范围内最小内径处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低于弹力绷带压迫组患者(P<0.05)。术后3个月,血管闭合器组患者的穿刺部位及周围3 cm内股动脉最小内径小于弹力绷带压迫组患者;血管闭合器组患者穿刺处范围内最小内径处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低于血管压迫器组、弹力绷带压迫组患者,且血管压迫器组患者穿刺处范围内最小内径处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低于弹力绷带压迫组患者(P<0.05)。术后1 d,3组患者的轻度及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后3种止血方式均影响穿刺部位附近的血管内径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血管闭合器对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血管压迫器,弹力绷带加压法对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病人肝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行肝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结石病人59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性并发症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对可能影响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建立列线图可视化预测模型,采用C-index值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6.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手术距离急性胆管炎控制时间间隔、胆肠吻合术、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术前饮食控制、术前肠道准备、术中管理)是肝内胆管结石病人肝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预测因子;基于上述5个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训练集C-index为0.825(95%CI 0.321~1.329),Hosmer-Lemeshow偏差度检测χ2=8.773(P>0.05);验证集的C-index值为0.813(95%CI 0.284~1.342),Hosmer-Lemeshow偏差度检测χ2=8.931(P>0.05)。结论 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有...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建立早期卒中后抑郁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医护人员筛查卒中后抑郁高危患者提供工具。 方法 对建模组259例卒中患者在卒中后第7~14天收集10项相关危险因素,于卒中后8~10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测评卒中患者抑郁状况。利用χ2检验、Lasso回归及logistic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验证组有82例患者)。 结果 卒中后抑郁检出率为39.38%;性别、婚姻状况、并存疾病数目、卒中部位、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6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AUC值:内部验证为0.883,外部验证为0.849)和准确度(Hosmer-Lemeshow检验:内部验证χ2=7.939,P=0.439,外部验证χ2=3.538,P=0.896);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曲线在大于10%的阈值概率区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结论 卒中患者发作后8~10周即有较高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早期卒中后抑郁风险,利于临床给予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和验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吸入装置使用不依从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为筛选高危人群、减少吸入装置使用不依从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法,收集215例COPD稳定期患者人口学、疾病和治疗相关资料,并评估其吸入装置使用依从性。应用Lasso回归模型筛选预测因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软件生成风险预测列线图。分别采用C-index、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能力、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一致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215例患者中,117例(54.4%)吸入装置使用不依从。性别、文化程度、病程、急性加重次数、住院史和mMRC分级6个因子构成风险预测模型。模型C-index为0.842,校正曲线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表明阈值概率超过21%时模型的净获益更高。内部验证得到ROC曲线下面积为0.824。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吸入装置使用不依从发生率较高;性别、文化程度、病程、急性加重次数、住院史和mMRC分级构成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好地预测COPD稳定期患者吸入装置使用的不依从风险,为临床筛查高危患者提供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住院癌症患者发生衰弱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预测效果。方法 选取广州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癌症患者570例,分为建模集422例和验证集148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Fried衰弱表型、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中文版失志量表、营养风险筛查2002、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调查,同期收集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住院癌症患者衰弱发生率为33.7%,衰弱的影响因素分别为:造口、营养状况、抑郁、神经心理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建模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788、0.735;Brier得分为0.205,校准斜率为0.625,决策曲线分析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可用性。结论 住院癌症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风险预测价值,可有效识别和筛选住院癌症衰弱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5.
Femoral artery closure devices are increasingly used after percutaneous arterial interventions to obtain hemo-stasis at the puncture site. Their efficacy and advantages in patient comfort are established. Nevertheless they can cause their own specific complications. In a five month’s period we had to treat four patients with sudden onset invalidating claudication after the use of an Angio-Seal closure device. Malpositioning of the device led to the ischemic complications. We describe and illustrate the pre-and peroperative findings and the treatment. Interventionalists should monitor and register ischemic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the use of puncture site closure devices in order to try and minimize these. The occurrence of few serious complications can outweigh the relative small benefits these devices offer.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认知衰弱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为临床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848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采用 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衰弱表型量表进行评估;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认知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建立认知衰弱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  相似文献   

17.
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are rare but can have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if not recognised and treated promptly.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55-year-old woman who developed a pseudoaneurysm of the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after osteosynthesis to repair a supracondylar femoral fracture. Eight weeks after surgery, swelling of the right thigh persisted and was accompanied by severe pain.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revealed a pseudoaneurysm in the medial aspect of the affected thigh. Open surgical repair was performed by direct arterial suture. Although the true aetiolog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seudoaneurysm is unknown, a bony fragment from the reduction manoeuvre may have damaged the adventitia of the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In cases of continuous thigh swelling after osteosynthesis to repair a supracondylar femoral fracture, a diagnosis of pseudoaneurysm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treatment should be initiated immediatel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制约束带在股动脉穿刺术后压迫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9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96)与对照组(n=100)。对照组常规在股动脉穿刺点用弹力绷带8字型加压包扎的基础上使用沙袋压迫止血6h,观察组在股动脉穿刺点使用自制约束带加压固定止血,两组患者均下肢制动24h。比较两组术后约束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皮肤过敏反应及排尿困难发生率均为0,皮下淤血和血肿、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股动脉穿刺压迫约束带使用安全有效,且护理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下肢多处骨折的股动脉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手术治疗15例下肢多发性骨折伴股动脉损伤患者,从解剖、诊断及手术治疗等方面总结经验。结果15例患肢均成活。术后肢体肿胀约2周消退9例,自觉存在反复轻度肿胀5例。术后1-3个月出现了不同程度足踝和(或)足趾屈曲挛缩畸形,5例早期行康复治疗后畸形改善,6例后期行肌腱延长及踝关节松解,4例行屈肌腱延长术。随访8-2个月,所有病例均恢复行走功能,足底感觉完全恢复。结论下肢多发骨折伴发股血管损伤一般位于收肌裂孔附近,需手术探查血管移植修复;对〉24h甚至6d的股动脉损伤患者积极手术修复仍可挽救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20.
张华倩 《护理学杂志》2024,39(2):110-115
目的 构建并验证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风险预测模型,并编制简易风险评分量表,为规范用药偏差管理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连续性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蚌埠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大数据平台中出院2周的脑卒中患者400例为建模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构建用药偏差风险预测模型,使用Hosmer-Lemeshow(H-L)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预测效果。同法抽取基本资料匹配的210例患者进行模型外部验证,并编制用药偏差简易风险评分量表。结果 建模组有245例(61.25%)发生用药偏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照护者、用药史是否完整、半年内门急诊或住院经历、长期使用药物数量、服用高风险药品、服药依从性是患者发生用药偏差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H-L检验拟合效果P=0.814,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929,灵敏度为0.873,特异度为0.826;验证组的AUC为0.925,预测正确率为88.57%;最终编制了总分值为10分、截断值为4分、AUC为0.913的简易风险评分量表,评分量表的预测正确率为85.24%。结论 构建的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风险预测模型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可以有效预测用药偏差的发生;简易评分量表可供临床医护人员测评用药偏差高风险患者,以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发生用药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