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明瑞  钟志雄 《海南医学》2022,(15):2004-2007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也是共同结局,其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预后差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寻找特异性的血清生物标志物用于心衰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ST2是近年来心血管方面的研究热点之一。与目前常用心衰标志物脑钠肽(BNP)相比,ST2稳定性更高,受年龄、肾功能和肥胖等因素影响小,被认为是心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从ST2的生物学特征、抗炎抗纤维化机制以及在心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评估其作为心衰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不仅使心脏的泵功能减退,而且伴随心衰病理生理过程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物标记物[2],具体包括神经激素类生物例如:心钠肽(AVP)、脑钠肽前体(NT-por BNP)等,炎症因子类如:Hs-CRP、IL-6等,内分泌生物标志物如:ADSF(脂肪组织特异性的分泌因子),ADPN(脂联素)等,凝血因子类如:D-D,Fg(纤维蛋白原),TF(组织因子)等,其他标记物例如:肌钙蛋白I/T、乳糖凝集素-3等)。其中凝血因子及炎症因子类因其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可应用于心衰患者的早期诊断、严重度分层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本文就慢性心衰中炎症因子类及凝血因子类生物标记物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血浆生物标志物是诊断和预测心力衰竭的常用工具。临床实践中,心脏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只有利钠肽类和高敏感性肌钙蛋白得到广泛应用。半乳糖凝集素-3和可溶性基质裂解素-2是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心力衰竭指南中唯一纳入的新型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但是临床价值还需进一步证明。由于各种标志物的特异性不同,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不同,而单用某一种标志物诊断心力衰竭比较片面,临床上可通过联合监测多种生物标志物来提高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伴随着药物或者膳食补充剂使用而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仍然是药物开发人员、监管部门及临床医生严重关切的问题.生物标志物检测是临床前肝毒性评价及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因特异性及灵敏性等因素的欠缺限制了其在早期评价中的应用,因此,迫切地需要寻找新型生物标志物.该文综述了近年来DILI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更好地为临床DILI的预测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敖伟 《海南医学》2016,(4):607-610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其发生发展伴随着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各种体液因子的复杂变化.心衰标志物的检测是诊断心衰最方便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标志物是尿钠肽,但其对心衰的诊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探究其他敏感可靠的检测指标,对于心衰的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现临床上广泛应用以及近年研究认为极具应用前景的心衰检测标志物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查阅相关文献,从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14-3-3η蛋白、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6PI)等6个方面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行概述,总结有利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指出以上生物标志物在检测特...  相似文献   

7.
脓毒症心肌损伤(SIMD)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预后和高死亡率,对其早期识别并给予积极的治疗至关重要。B型脑钠肽、心肌肌钙蛋白等传统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对SIMD诊断缺乏特异性,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介绍了新型生化标志物包括微小RNAs(miRNAs)、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组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的起源,及其在SIMD中的释放机制,并总结了上述新型生化标志物对SIMD的诊断价值,发现miRNAs不仅对SIMD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同时也可能用于改善SIMD;H-FABP、PAPPA、组蛋白、HMGB-1、sTREM-1、NGAL等新型生化标志物对SIMD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多种标志物组合能够提高对SIMD的诊断能力。鉴于目前多数SIMD相关临床研究患者纳入时采用脓毒症1.0或2.0诊断标准,采用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研究偏少,在脓毒症3.0诊断时代,上述生化标志物对SIMD的临床诊断价值将受到挑战,多种标志物组合预测SIMD的价值也需要结合新的临床评估手段重新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报道,一般人群中CHF的发生率为0.8%~2%[1].早期诊断对心衰的恰当治疗和改善预后非常重要.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已经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且能够指导心衰治疗和判断预后,但它们也受到年龄、性别、种族、肾功能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其诊断心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会受到影响.本文对BNP和NT-proBNP的临床应用和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背景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B型利钠肽作为心衰的重要生物标志物,被国内外指南一致作为Ⅰ类推荐。然而,我国B型利钠肽检测在心衰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情况未见报道。目的 研究分析2015年我国心衰住院诊疗中在医院水平应用B型利钠肽检测的可及性和检测率。方法 2015年“重大慢病国家注册登记研究-心力衰竭回顾性病历登记研究”(简称China PEACE心衰回顾性病历登记研究)采用分层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第一阶段,将全国按经济区域划分为5层,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研究的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从每家协作医院抽取2015年出院诊断为心衰的住院患者病历。收集协作医院的基本信息,提取心衰患者住院病历信息,分析医院水平B型利钠肽检测的可及性和检测率,规定B型利钠肽检测率≥60%为B型利钠肽医院应用及格。结果 最终纳入188家医院共计15 163份心衰病历。2015年B型利钠肽检测的整体可及性为85.1%(160/188),各经济地域医院的B型利钠肽检测的整体可及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独立心内科〔OR=6.40,95%CI(1.78,23.05)〕、医院床位数>300张〔OR=4.45,95%CI(1.24,15.95)〕是医院水平B型利钠肽检测可及性的影响因素(P<0.05),同时B型利钠肽在西部农村地区的检测可及性低于东部城市地区〔OR=0.37,95%CI(0.14,0.96),P<0.05〕。159家研究的可及医院中B型利钠肽的整体检测率为63.5%(40.0%,82.3%)。各经济地域医院的B型利钠肽检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1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独立心内科〔OR=4.91,95%CI(1.53,15.77)〕是B型利钠肽医院应用及格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15年B型利钠肽检测在全国医院水平已基本普及,但就有检测能力的医院而言,在心衰住院患者临床诊疗的检测率有待提高。因此,需要继续推广诊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特别重视对西部农村地区的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10.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最主要的表现和死因。既往研究认为心衰只是射血功能减退,近年来研究表明心衰进展伴随着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炎症免疫系统等的改变。寻找特异性、灵敏度、准确度高的心衰标志物有助于心衰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本文就心衰患者体内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Avp(精氨酸加压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