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 ,18岁 ,因肠扭转坏死 ,于 1998年 9月切除大部分小肠 ,诊断为短肠综合征。术前体重 3 0kg。 1999年 5月 2 0日行活体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的父亲 ,44岁。供、受体ABO血型均为O型 ,ALA行DR配型均为半相符。切取供体回肠末段 15 0cm ,UW液灌洗血管床 ,修整移植肠血管。受体同时手术 ,将移植肠动脉和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端侧吻合。切断自体小肠 ,移植肠近端与受者的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 ,移植肠远端与受者的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移植肠末端10cm造口 ,起观察窗作用[1] 。术后早期给予抗凝、抗排斥、抗感染…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活体小肠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术后生存率。方法:通过对1例亲属活体小肠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治疗,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结果:小肠移植术后41d和65d时,通过肠镜监测和病理活检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分别给予抗排斥、抗病毒治疗,同时做好病情观察和加强基础护理,病情得到控制。结论:采用肠镜监测和病理活检,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及早发现小肠移植术后的并发症,采取相应治疗、加强基础护理可以提高移植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病例:患者,女性,年龄,22岁。因米非司酮药物引产诱发下腔静脉、肠系膜静脉广泛血栓形成,于2012-08-19安徽某院急诊行全小肠切除+十二指肠插管造口术。术后患者为进一步治疗,于2012-09-07以“短肠综合征”收入我院普外科,入院经检查诊断为:1、短肠综合征;2、门静脉血栓;3、下腔静脉血栓;4、左侧髂总静脉血栓。遂于2012-09-13行左下肢深静脉造影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溶栓导管植入式,术后予以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补液、抗感染等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于2013-3-15进行同种异体小肠移植 胆囊切除 空肠插管造口术。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手术时间为7.5小时。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的护理要点及体会。方法2010年12月1日我院成功实施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1例,总结其护理措施。结果患者顺利通过手术,在移植病房成功度过了感染期和急性排斥期。结论有效的术前评估,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术中低体温和感染,运用自制减压垫防止术中压疮,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8.
感染和排斥反应是同种异体小肠移植失败的两个常见的主要原因。小肠移植术后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削弱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更容易发生感染,所以对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国内首例长期生存的活体小肠移植获得成功,而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的肠吸收功能、患营养状况及饮食管理需要做长期、动态、连续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方法:从1999-05-20/2004-05-20对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患饮食实行科学化管理、通过对消化道症状及营养指标的观察,移植肠吸收功能的监测、免疫抑制剂FK50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全面观察移植肠的吸收功能的恢复.结果:至今患健康生存5年余,自由进食,并参加工作,排成形便,每日一两次,体质量维持在56~58kg,血色素在120 g/L以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正常.D-木糖吸收试验,尿中排出率在28%,FK506血药浓度维持在5.0~6.0 ng/L,吸收功能稳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肠蠕动良好,无狭窄性改变.结论: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种理想方法.移植肠功能恢复可使患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28岁,因院外发生医疗事故导致小肠广泛性坏死,3个月前行小肠切除术,剩余小肠20cm,术后频发腹痛、腹泻、极度消瘦,依靠间断给予肠外营养(TPN)及输血维持生命,近2个月腹痛腹泻加重。门诊以“短肠综合征”收入院。于2011年3月2日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原位小肠移植术,术中将受体原肠吻合处近端与供肠输入端行端端吻合,受体远端与供体行端侧吻合,受体远端行腹壁造瘘,并置胃、空肠造瘘管,右侧肝下和左侧对称部位置腹腔双套管冲洗吸引,移植肠造口,手术共进行8h。 相似文献
11.
总结14例亲缘性活体小肠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要点,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护理内容如下:成立跨学科合作团队,根据术后早期并发症不同特点,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护理;注重肠造口窗的观察和凝血功能的监测,预防血管吻合口血栓形成;尽早发现并积极协助止血处理;监测感染征象,实行严格的感染防控策略;加强排斥反应监测和用药管理。该组移植受体术后30 d内发生5例出血、5例感染、2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经及时准确的监测、治疗和护理,12例患者移植肠存活且功能良好,术后(20.58±5.79) d停止肠外营养,逐步恢复经口进食。 相似文献
12.
序贯式双肺移植术的手术配合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肺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肺疾病最为有效的方法。我院在动物试验的基础上于2005年5月~12月开展了2例不横断胸骨双侧前胸切口序贯式双肺移植术,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0岁、27岁,基础疾病均为双侧多发性肺囊肿终末期。手术过程顺利,第1例因心肺功能衰竭于术后24h死亡,第2例移植肺成功于术后7天死亡。术前准备参加术前病例讨论,了解和熟悉患者基本情况,了解手术方案、物品准备及患者情况。患者准备此种移植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患者及家属有明显的心理恐惧,应做耐心细致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国内首例长期生存的活体小肠移植获得成功,而活体小肠移植术后的肠吸收功能、患者营养状况及饮食管理需要做长期、动态、连续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方法:从1999-05-20/2004-05-20对国内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患者饮食实行科学化管理、通过对消化道症状及营养指标的观察,移植肠吸收功能的监测、免疫抑制剂FK506全血质量浓度测定,全面观察移植肠的吸收功能的恢复。结果:至今患者健康生存5年余,自由进食,并参加工作,排成形便,每日一两次,体质量维持在56~58kg,血色素在120g/L以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正常。D-木糖吸收试验,尿中排出率在28%,FK506血药浓度维持在5.0~6.0ng/L,吸收功能稳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肠蠕动良好,无狭窄性改变。结论: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一种理想方法。移植肠功能恢复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的护理徐薇,王玲关键词小肠,移植术,护理Keywords:SmallintestineTransplantationNursing¥//小肠移植是短肠综合征的理想疗法,也是大器官移植中最为困难的一种,因为排斥及感染等并发症严重阻碍小...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器官移植的迅猛发展,临床小肠移植手术的发展显得较为缓慢。目前,小肠移植已从实验研究发展成为肠衰竭的标准治疗措施之一,病人的生存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小肠移植手术期的护理在整个肠移植手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移植手术的成功于否。我国自1994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成功进行首例异体小肠移植手术以来,至今小肠移植已成为那些需终身依赖全肠外营养(TPN),但同时伴有TPN严重并发症(如肝功能障碍)的肠衰竭病人的最理想的治疗选择。现将小肠移植手术期护理的最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我院于1995年9月18日成功地为一患者施行了小肠移植术,本文通过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总结出护理重点:术前心理护理;病房准备;术后排斥监护;预防感染;营养支持护理。 相似文献
17.
18.
正肠系膜纤维瘤病是指起源于肠系膜的纤维瘤病变,其生物学行为有良性、恶性之分,有家庭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病人常合并肠系膜纤维腺瘤。目前手术治疗手段是根治切除肿瘤、受累肠段和肠系膜~([1])。手术能否切除肿瘤与肿瘤的发生部位、性质、大小及有无浸润有关,恶性肠系膜肿瘤手术难度大、切除率低。肠系膜纤维瘤常好发于后腹膜以及小肠系膜。所有空肠和回肠肠管外均被小肠系膜包转,在系膜间隙中分布有肠系膜上血管,从中穿行,保障小肠的血液供应。肿瘤一旦侵犯到小肠系 相似文献
19.
我院于 1997年 6月 30日成功地施行了国内首例活体肝部分移植手术 ,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介绍 患儿 ,女 ,10岁 ,体重 2 4kg ,身高 12 1cm ,出生后 7周即出现发热、寒颤 ,有时伴有轻度黄疸。抗感染治疗有效 ,但肝脏逐渐增大 ,并出现肝硬化。 1996年 11月在我院诊断为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复发性胆管炎、肝硬化 ,并决定施行活体肝部分移植术。查体 :营养发育差 ,巩膜无黄染 ,肝脏上界达右锁骨中线第 4肋间 ,下缘至肋缘下 10cm ,质韧 ,无腹水及门脉高压症。血型A型。肝肾功能代偿良好 ,肝炎等传染病… 相似文献
20.
总结1例活体小肠移植术后并发血管吻合口血栓患儿的护理措施。护理要点:尽早识别血管吻合口血栓,快速启动急救措施;采取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及时处理切口感染;实施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改善营养状况;加强观察,动态监测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警惕发生排异反应;关注患儿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制订随访计划,做好延续性护理。经过29 d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病情好转,顺利转入普通病房,术后67 d康复出院。出院后2个月随访时,患儿肠功能恢复良好,能自行经口进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