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平  姜静 《江苏医药》2021,47(3):282-285,封3
目的 探讨UGT1A1基因分子家系遗传在Gilbert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5例因总胆红素异常增高,且治疗无明显改善的青少年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并对5例患者及其父母进行了筛选分析得出的致病基因UGT1A1突变位点验证.结果 5例患者经全外显子测序均发现在UGT1A1基因的c.-53_-52insTA和c.-3275T>G位点发生突变;2例患者还在c.211G>A(p.G71R)有突变,1例患者在c.686C>A(p.P229Q)突变.全外显子测序还检测到5例患者其他基因突变,但并未发现患者间有其他共同的基因位点突变.针对所有突变对患者及父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其结果与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可准确锁定Gilbert综合征患者相关致病基因UGT1Al的突变位点,并且通过家系验证得以确定,有助于协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偏头痛汉族家系发作性动作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诱发因素、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对1个汉族PKD家系共13名成员进行PRRT2基因检测,其中患者4例,总结其诱因及临床遗传特点、药物治疗效果。结果该家系4例患者均有偏头痛,3例患者为男性,1例为女性,男女比3∶1,4例对苯妥英钠疗效显著,该家系PRRT2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家系中4例存在突变c.694G>A,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 PKD男性多发,临床表型具多样性,除运动外,非运动因素如偏头痛亦可导致PKD发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进行研究,探索其潜在的分子遗传学缺陷.方法 选择一个确诊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随机选取家系中的6例白内障患者为实验组,6名有血缘关系的正常成员为对照组,常规采集外周血5 ml,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因片断进行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GJA8基因出现了c.139G>A的错义突变,对照组未出现该突变.结论 在中国家系的GJA8基因外显子上发现了新的突变点(D47N),为研究先天性核性白内障的分子发病机制、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尚丽娜  熊学艳  蒋益  毛旭华 《江苏医药》2022,(11):1179-1183+1189
目的 分析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位点新突变致史密斯-金斯莫综合征(SKS)1例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 收集SKS患儿及父母外周血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并抽提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WES)进行基因突变位点检测,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突变位点真实性。结果 WES结合Sanger测序验证发现患儿MTOR基因在53号外显子发生c.7255G>A:p.E2419K错义突变。变异位点检测系统推测该突变形式为致病突变,与SKS相关。结论 先证者MTOR基因的外显子发生变异导致SKS。该突变c.7255G>A:p.E2419K是一种新型突变,突变位点的确认有助于患儿疾病诊断及父母再生育指导。  相似文献   

5.
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Wilson病(WD)ATP7B基因突变的特点,探讨WD基因诊断的意义和方法,并分析WD患者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产物直接DNA测序法对18例WD患者及其21例亲属的第8、12、14号外显子进行检测,分析临床袁型与ATP7B基因突变类型的关系。结果(1)3个外显子共发现7种类型突变,均为点突变,其中同义突变3种,错义突变4种;(2)Arg778Leu突变和Lys952Arg突变的患者与其无该点突变的患者比较,临床表现都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产物DNA直接测序法可用于WD的早期诊断;ATP7B基因8号外显子778密码子是WD患者的高频突变位点;12号外显子952密码子可能是WD患者的高频突变位点;我们的实验未发现14号外显子基因突变;(2)Arg778Leu突变和Lys952Arg突变与临床表型在本研究中均未发现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例以心脏受累为特点的DES基因突变病例的临床表型及突变位点.方法:收集1例在我院就诊并通过全外显子测序(WES)显示存在DES基因c.1360C>T突变,以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病变为特点的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家系外周血,行Sanger测序鉴定可能致病的基因突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突变的有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73基因在鼻咽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突变.方法 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35例鼻咽癌与癌旁组织中p73基因的表达;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检测鼻咽癌与癌旁组织中p7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1)定量RT-PCR检出p73基因在26例鼻咽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在2例癌旁组织中呈高表达.p73基因在鼻咽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2)等位基因表达分析示p73基因在14例杂合性鼻咽癌标本中检出10例存在G/C:A/T双等位基因表达,在癌旁组织中皆为G/C表达,未见A/T表达.(3)PCR-SSCP未检出p73基因突变.结论 p73基因mRNA的表达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k-ras基因突变的焦磷酸测序方法,并分析该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突变率.方法:制备10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2013年全国k-ras基因突变检测室间质评模板DNA,对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k-ras基因突变方法进行验证;制备230例结直肠癌标本gDNA,应用PyroMark Q24焦磷酸测序仪进行k-ras基因的焦磷酸测序.结果:建立了k-ras基因突变的焦磷酸测序新方法,检测正确率100%;230例结直肠癌标本中共检出基因突变型33例,总突变率14.34% (33/230),其中12号密码子上34G>T的突变率为1.74% (4/230),35G >A的突变率为5.22% (12/230),35G>T的突变率为3.04% (7/230),37G>A的突变率为0.43% (1/230),13号密码子上38G>A的突变率为3.91% (9/230).结论:k-ras基因突变的焦磷酸测序新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和高通量的优点,适合于在科研和临床基因扩增检验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p21WAF1基因遗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关系的风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俊杰  朱岷  黄铁生 《江苏医药》2007,33(11):1110-1112
目的 探讨p21WAF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17例乳腺癌患者和123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DNA p21WAF1基因第2外显子密码子31多态性的分布情况.结果 乳腺癌与健康对照组间p21WAF1基因第2外显子密码子31的A(arginine)、C(serine)等位基因频率分别54.27%、45.73%及50.00%、50.00%(P>0.05).携带Ser/Arg和Arg/Arg基因型的个体与携带Ser/Ser基因型的个体比较,乳腺癌患病风险无明显增加(OR,1.108;95%CI,0.579-2.122).结论 p21WAF1基因第2外显子密码子31多态性可能与贵州地区汉族妇女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探讨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对37例宫颈鳞癌(SCC)、16例宫颈腺癌(AUC)及4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进行检测.结果 SCC中p53基因突变率约为10.81%(4/37),2例位于外显子5,2例位于外显子7;AUC中p53基因突变率约为18.75%(3/16),其中2例位于外显子5,1例位于外显子7;CIN组中p53基因突变率约为4.44%(2/45),1例位于外显子5,1例位于外显子7;三者间p53基因突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P>0.05、P>0.05).结论 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可能不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p53基因突变仅与少数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