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岑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3945-3945
吸痰是临床常见操作之一,北京协和医院使用墙壁负压吸引控制板接负压吸引装置(包括负压表头、吸引连接管、负压吸引瓶、一次性吸痰管)进行操作。每次吸痰操作后弃去一次性吸痰管,应用生理盐水通过负压吸引的方式清洁吸引连接管,将附着于管内的痰液等冲刷至负压吸引瓶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次性吸痰管直接连接一次性吸引连接管(以下简称吸痰管、吸引连接管)备用在吸痰病人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吸痰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吸引连接管连续使用,每次吸痰后更换吸痰管连接吸引连接管备用,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每次吸痰后将吸引连接管管口端(连接吸痰管部分)浸泡在"84"消毒液瓶内备用。比较两组操作时间、成本损耗,观察组吸引连接管使用不同天数的细菌培养结果,连接备用的吸痰管细菌培养结果。[结果]两组操作时间、成本损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连续使用1d~7d及7d以上的吸引连接管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接备用的吸痰管病人端细菌菌落数为0。[结论]吸痰病人采用吸痰管直接连接吸引管备用切实可行,省时省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84"消毒液对人体的伤害。  相似文献   

3.
邓永梅  胡云香  田洁  陶红艳 《护理研究》2011,25(34):3144-3146
[目的]探讨一次性吸痰管直接连接一次性吸引连接管(以下简称吸痰管、吸引连接管)备用在吸痰病人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吸痰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吸引连接管连续使用,每次吸痰后更换吸痰管连接吸引连接管备用,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每次吸痰后将吸引连接管管口端(连接吸痰管部分)浸泡在"84"消毒液瓶内备用。比较两组操作时间、成本损耗,观察组吸引连接管使用不同天数的细菌培养结果,连接备用的吸痰管细菌培养结果。[结果]两组操作时间、成本损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连续使用1d~7d及7d以上的吸引连接管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接备用的吸痰管病人端细菌菌落数为0。[结论]吸痰病人采用吸痰管直接连接吸引管备用切实可行,省时省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84"消毒液对人体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吸痰技术是防治病人呼吸道阻塞、抢救窒息病人的重要操作。为方便吸痰操作,自行设计并使用气道分泌物清理装置,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气道分泌物清理装置(见图1)2使用三通阀可将吸痰管与吸引器连接管、吸痰管与输液管、输液管与吸引器连接管3个通道相互转换,指示针指向接口为封闭状态。吸痰时将指示针指向输液管,吸引器连接管与吸痰管  相似文献   

5.
赵学梅 《全科护理》2013,(31):2942-2942
[目的]总结一次性吸痰管负压吸引治疗气胸病人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7气胸例病人行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胸管联合简易负压吸引术,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配合。[结果]37例病人中治愈33例,4例为复发气胸,引流未能够治愈转外科手术治疗,治愈率89%。[结论]有效的护理配合是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胸管联合简易负压吸引内科治疗气胸的获得满意操作效果和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正临床上对于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的患者,通常采用负压装置系统为患者进行吸痰,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但吸完痰后负压吸引器的连接管存在存放不方便的现象,易导致连接管前端污染。基于此原因,我科利用一次性使用吸痰管对连接管进行固定,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一次性吸痰管一根和剪刀一把(图1)。1.2 方法将吸痰管前端系在床头,用剪刀剪掉多余的吸痰管,负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心吸引装置进行吸痰操作极大地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但每次吸痰完毕分离污染的一次性吸痰管后,与吸痰管相连的一次性吸引器连接管接口处常因放置不当,既不便于护士操作,也易导致污染。为此,我科2006年4月开始,采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来放置中心吸引器连接管开口端。其方便简单,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心吸引器连接管末端放置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慧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406-406
中心吸引器是临床必备的抢救设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使用频繁,每次吸痰结束,分离污染的吸痰管后,与吸痰管连接的吸引器连接管末端一般采取无菌纱布包裹,橡皮筋缠绕或是放置于配置好消毒液的输液瓶中,常因放置不妥、步骤繁琐而存在操作不方便,连接管末端易污染的问题。我科从2010年4月  相似文献   

9.
由于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不能有效咳痰,给临床护理工作中留取痰培养标本带来很多困难。自2005年6月以来,我院新生儿科使用扬州市邗江长丰卫生器材厂生产的齐康牌一次性使用吸痰器留取痰培养标本,经临床应用16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材料结构此种一次性使用吸痰器采用医用软聚氯乙烯制成,经环氧乙烷灭菌后无毒,无菌。由3部分组成,前段为吸痰管,管头为光滑圆头,有主孔及侧孔各一个;中段为一容量为20ml的容量瓶;尾段为连接管,侧面有一带盖的侧孔。2使用方法将一次性使用吸痰管连接管尾端开口与负压吸引器连接,启动负压吸引器并调节好负压,将…  相似文献   

10.
骨科很多病人术后患肢需放置引流管,把关节腔内的淤血吸出。现临床使用的引流装置有两种:一种是球式引流管,缺点是容量小需反复倾倒,使用繁琐,操作不当易污染;一种是负压引流瓶,缺点是不能倾倒,为一次性消耗材料,价格昂贵。临床中发现,用中心吸痰器代替引流管,效果好。现介绍如下。1材料负压吸痰装置1套,吸痰连接管1套,外用盐1瓶。2方法安装好中心吸痰装置,负压吸引瓶中加入外用盐500 mL,(以便计量)吸痰管一端连接中心吸痰器,另一端连接术区引流管。打开负压调节开关调整负压值,早期负压值调至0.08 MPa持续吸引1 d,后期负压调至0.04 MPa持…  相似文献   

11.
许敏 《全科护理》2012,(35):3323
危重病人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临床上常采用负压装置系统进行持续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但每次吸痰后分离了一次性吸痰管,负压连接管存放不便。我科采用头皮针软管连接固定负压连接管,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吸痰是临床护士的一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但在吸痰操作中,因无菌吸痰盒,消毒吸痰管液,浸泡吸痰管桶,浸泡消毒镊子瓶,化痰液,吸引器连接管,玻璃接头等的分离放置在床边,使用不便,影响吸痰操作,同时也存在污染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对原有的吸痰装置进行改进,经6个月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心吸引器或电动吸引器吸痰,是危重和急救病人的气道管理的一项主要护理操作,此操作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是每次吸痰完毕分离一次性吸痰管后,均需将吸引器连接管开口重新固定,以便于护士的再次操作取用方便,又不被污染.  相似文献   

14.
工作中发现婴幼儿吸痰管较细,而普通玻璃连接管易破坏且较吸痰管粗,吸痰时不易操作,连接后易滑脱。为了给护理人员在婴幼儿吸痰的操作中提供更多的方便,我们巧用了剩余的排气管,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吸痰为常见的临床护理操作。我们常规用吸引导管连接吸痰管进行吸痰,痰量的多少难以得到客观的量,只能大概估算。为能准确得到痰液的量,观察痰液的性状,笔者利用1 ml一次性注射器空筒在吸引管及吸痰管中间链接后进行吸痰。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 ml一次性注射器空筒、吸痰器、吸痰连接管、吸痰管  相似文献   

16.
中心负压吸引器是临床护理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装置。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吸痰等操作时,首先需打开中心负压吸引器,将负压表调至适当的压力后接上吸痰管进行吸痰,操作完毕后再关闭负压表。在遇到短时间内需要对同一个患者反复吸痰时,重复进行上述操作不仅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紧急情况时也可能会延误抢救时机。为此,我们设计了中心负压吸引器接头塞,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报道一种新型计量吸痰器的制作与使用方法。根据吸痰的力学及材料学原理,设计一种新型计量吸痰器:包括计量筒、入口端连接管、出口端连接管、侧孔。使用时将计量吸痰器连接于一次性吸痰管上,吸痰完毕待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后再行管道冲洗,以备2次使用。经临床使用,认为该装置能准确计量每次吸引痰液量,效果良好,操作方便,适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吸痰在气管切开呛咳有力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呛咳有力未用呼吸机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应用持续负压吸痰法进行吸痰,对照组按照吸痰指证吸痰。观察两组24h护士更换气管垫次数、吸痰操作时间以及护理费用。[结果]持续负压吸痰减少了护士工作量、吸痰操作时间、病人费用。[结论]持续负压吸痰在气管切开呛咳有力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制的负压吸引技术在外科术后延迟愈合伤口中的应用。[方法]将术后伤口延迟愈合的60例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湿性换药方法,观察组采用自制负压吸引装置,即用16F吸痰管,前端开数个侧孔,将吸痰管前端包埋于湿纱布中,放入伤口内,伤口用生理盐水纱布填塞,用透明薄膜敷料封闭伤口,吸痰管与墙式中心负压连接,压力-80mmHg~-200mmHg(1mmHg=0.133kPa)。观察两组病人伤口愈合情况、换药频率及换药总费用。[结果]两组伤口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每日平均换药次数明显减少(P0.05),换药总费用明显减少(P0.01)。[结论]自制负压吸引技术应用于外科延迟愈合伤口护理中,不影响伤口愈合时间,但可减少伤口换药次数、降低换药总费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负压吸引连接管固定新方法在临床吸痰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至2月28日全麻术后需要使用负压吸引连接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月1日至31日8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月1日至28日80例患者设为实验组。观察组使用自制的连接管接头固定装置,对照组使用负压吸引连接管原包装袋包裹接头,并系于床头柜直角架上固定,观察两组负压吸引连接管取用、放回时间以及连接管接头脱落次数。结果:实验组吸引连接管取用时间1.3±0.5s、放回时间2.5±0.5s;对照组引连接管取用时间2.8±0.7s、放回时间5.0±0.9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负压吸引连接管接头脱落次数为5次,脱落率为6.3%;对照组负压吸引连接管接头脱落次数为32次,脱落率为40%,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该负压吸引连接管固定新方法固定稳妥、操作简便,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减轻临床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