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内呼吸法和单次呼吸法在测定老年人肺弥散功能的差异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先后采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病人测定肺弥散功能 ,共测定 2 4 2例老年人 .结果 :2 0 1例同时完成了两种测定方法 ,所测四种指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种方法所测DLCO %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r =0 72 93,P <0 0 1) . 4 1例用单次呼吸法测定未能得到测定结果的患者改用内呼吸法后有 39例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结论 :单次呼吸法和内呼吸法均是测定肺弥散功能的好方法 .内呼吸法的检出率在老年人群明显高于单次呼吸法  相似文献   

2.
许梅  杨洁  刁晓源  李丹 《重庆医学》2008,37(16):1793-1794
目的 探讨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指标与脉冲振荡法测定的呼吸阻抗对几种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并分析正常人(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癌、胸腔积液患者的肺通气功能与呼吸阻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关关系.结果 对照组、肺癌组FVC显著高于慢阻肺组与胸腔积液组(P<0.01,P<0.05),呼吸阻抗显著低于慢阻肺组(P<0.01,P<0.05);对照组通气功能指标与Zrs、Fres、R20、X5成负相关关系,与R5成正相关关系.结论 呼吸阻抗能较好地反映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判断阻塞部位,测定方法简单,能更客观、全面的反映呼吸功能的改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复呼吸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重复呼吸法对 2 0例健康人、2 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肺弥散功能测定并同时测定常规肺功能。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重复呼吸法肺弥散功能指标 TL CO rb、KCO rb、TL C- He均高于健康人。 RV/ TL C- He比值平均为 (5 1± 12 ) % ,明显高于健康人的 (31± 7.5 ) % (P <0 .0 1)。常规肺功能的各项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MMEF 75 / 2 5平均为 (33± 2 5 ) % ,显著低于健康人的 (93± 2 5 ) % (P <0 .0 1)。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弥散功能减退 ,重复呼吸法更符合生理性 ,测定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4.
谷春红 《中外医疗》2008,27(24):165-166
目的 通过对不同分流类型先心病小儿体外循环前后呼吸功能变化的观察,了解其呼吸功能变化的原因,为围术期呼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60例婴幼儿心脏病病人.肺血流(PBF)增加的病例30例;肺血流(PBF)减少的30例.芬太尼--咪哇安定--维库溴铵静脉注射诱导麻醉.芬太尼、(七)异氟醚、维库溴铵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测定前后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ause),吸气阻力(RI),呼气阻力(RE),肺胸顺应性(CLT).结果 两组在年龄、体重及转流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转流前后呼吸力学变化肺血流(PBF)增加组转流前的肺胸顺应性明显低于肺血流(PBF)减少组;气道峰(Ppeak),气道平台压(Ppause),吸气阻力(RI),呼气阻力(RE)均高于肺血流(PBF)减少组;转流后两组肺胸顺应性(CLT)均下降;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ause);吸气阻力(RI),呼气阻力(RE)均增加.结论 通过对CPB前后不同类型先心病小儿的呼吸力学指标的监测,动态观察病儿的肺功能的变化,提示体外循环下手术矫正畸形后呼吸功能不能立即改善;不同分流类型先心病小儿在转流后呼吸管理上也要有所区别.通过对不同分流类型先心病小儿体外循环前后呼吸功能变化的观察,了解其呼吸功能变化的原因,为固术期呼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联合鼻塞式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行气管插管,经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100mg/kg,给药后用复苏囊加压通气3~5分钟后改为NCPAP呼吸支持治疗。治疗成功率84.4%(27/32),失败率15.6%(5/32),32例患儿中治愈30例,2例肺出血自动出院而死亡。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大大提高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愈率,是抢救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效可靠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呼吸兴奋剂加营养支持治疗肺性脑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呼吸兴奋剂加营养支持治疗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6例肺性脑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4例)给予抗炎、氧疗等一般治疗及呼吸兴奋剂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23%)高于对照组(79.63%),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适当应用呼吸兴奋剂有利于肺性脑病的治疗,呼吸兴奋剂加营养支持疗法对抢救肺性脑病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年患者的通气功能与呼吸阻抗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沈渝菊  杨和平 《重庆医学》2002,31(9):792-794
目的 探讨常规肺通气功能与脉冲振荡法 (IOS)测定的呼吸阻抗对老年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并分析正常人 (对照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 (COPD)、肺癌组、腹部手术术前组 (术前组 )和腹部手术术前合并肺部疾病组 (合并组 )老年患者的肺通气功能与呼吸阻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关关系。结果 对照组、术前组、肺癌组FVC显著高于慢阻肺组与合并组 (P <0 .0 1或P <0 .0 5 ) ,呼吸阻抗显著低于慢阻肺组与合并组 (P <0 .0 1或P <0 .0 5 ) ;其余通气功能各指标对照组均显著高于其它四组 (P <0 .0 1或P <0 .0 5 ) ,肺癌组与术前组显著高于慢阻肺组与合并组 (P <0 .0 1或P <0 .0 5 )。对照组通气功能指标与Z5、Fres、R2 0 、R5 2 0 、X5成负相关关系 ,与R5成正相关关系 ,给出了通气功能各指标关于呼吸阻抗的回归方程。结论 老年患者可应用IOS代替常规通气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22-1125
目的:探讨控制性肺膨胀以及压力控制两种肺复张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力学以及血管外肺水指数的影响。方法:将收入ICU的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120例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均分为控制性肺膨胀组(SI组)以及压力控制法组(PCV组),监测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变化情况以及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上指标的变化。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氧合指数(PaO_2/FiO_2)、气道分压(PIP)、肺静态顺应性(CST)以及平台压(Ppla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氧合指数(PaO_2/FiO_2)、肺静态顺应性(CST)均呈上升趋势,气道分压(PIP)、平台压(Pplat)均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0h)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但是两组治疗后12、24、48、72h同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VLWI均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控制性肺膨胀以及压力控制两种肺复张方式能够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肺氧合、降低患者EVLWI指数、降低气道压、增加患者肺顺应性,并且控制性肺膨胀对血液动力学影响低于压力控制法,提示控制性肺膨胀法应用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9.
张皛磊  张运剑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0):2278-2279
目的 比较仰卧位时单次呼吸法和内呼吸法两种弥散功能测定方法有无差异.方法 对254例成年住院患者分别用单次呼吸法和内呼吸法测定仰卧位时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并对两种方法所测得的DLCO实测值、DLCO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比弥散量(DLCO/VA)实测值、比弥散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VA%)进行比较.结果 仰卧位时内呼吸法和单次呼吸法所测得的DLCO实测值、DLCO%、DLCO/VA实测值及DLCO/V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呼吸法测定肺弥散功能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对于仰卧位的患者可能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以跨肺压(PL)为导向的肺保护通气策略(控制PL)和传统肺保护通气策略(控制Pplat)分别在机控通气和保留自主呼吸模式下对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呼吸生理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8只比格犬采用静注油酸复制ARDS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A组(镇静组):充分镇静肌松,呼吸机控制通气,控制Pplat=30cmH_2O(即相当于控制吸气末PL=20cmH2O);B组(控制PL组):保留自主呼吸,控制吸气末PL=20cmH_2O;C组(控制Pplat组):保留自主呼吸,控制Pplat=30cmH_2O。观察动物基础状态(成模前)及肺保护通气前后的氧合功能、呼吸力学指标变化,胸活检取肺组织,HE染色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与A、B两组相比,C组动态肺顺应性(CL-dyn)、静态肺顺应性(CL-stat)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潮气量(VT)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氧输送(DO_2)明显低于A组和B组,肺内分流比例(Qs/Qt)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的肺损伤总分高于A组和B组(P<0.05);肺损伤分类评分中,C组中性白细胞浸润评分和间质水肿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肺不张评分均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监控PL无论在自主呼吸或机控呼吸状态下,均能够有效地调控肺容量,改善肺顺应性和氧输送,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在保留自主呼吸时,单纯监控Pplat不能有效的调控肺容量,可加重VILI。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索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指导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撤机的可行性,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136例,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随机分为呼吸系统功能评分3~4分撤机组60例、5~6分撤机组51例和传统方法撤机组25例。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撤机组采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指导撤机。动态观察3组患者机械通气前通气及氧合指标、呼吸功能评分、直接撤机成功率、总撤机成功率、接受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 3组治疗前各指标相近。3~4分撤机组、5~6分撤机组和传统方法撤机组的直接撤机成功率分别为98.3%(59/60)、82.4%(42/51)和100%(25/25);接受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5.2±2.5)d、(5.0±3)d和(7.5±3.5)d;再插管率分别为0(0/60)、1.9%(1/51)和0(0/25);VAP发生率分别为11.7%(7/60)、13.7%(7/51)和24%(6/25)。3~4分撤机组与传统撤机组比较,直接撤机成功率、总撤机成功率(含无创通气辅助撤机)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较传统撤机组明显减少(P<0.01),VAP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3~4分撤机组直接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5~6分撤机组(P<0.01)。5~6分撤机组与传统撤机组比较,直接撤机成功率下降(P<0.05);但总撤机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减少(P<0.05)。结论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指导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撤机是安全可行性的,采用呼吸系统功能评分3~4分撤机在不影响撤机成功率的前提下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术后镇痛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疼痛机制和方法研究的深入,近年来提倡积极早期治疗术后疼痛。但不同的镇痛药和镇痛方法对术后呼吸功能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用1%利多卡因0.1%邦妥卡因进行双侧预丛阻滞416例,并抽样观察阻滞前后隔肌活动度,呼吸容量以及血气分析变化。证明膈神经阻滞不完全,麻醉后呼吸功能仍可以代偿。  相似文献   

16.
17.
熊怀林 《医学综述》2012,18(17):2777-2779
硫化氢(H2S)已成为第三种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H2S由胱硫醚-β-合酶、胱硫醚-γ-裂解酶和3-巯基丙酮酸转硫酶三种酶产生。呼吸节律产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延髓的一个局限区域——前包钦格复合体,生理浓度的H2S对中枢性呼吸节律有"先抑制后兴奋"的双向调节作用,而高浓度H2S对呼吸节律产生抑制作用。H2S可能是通过KATP通道和环磷酸腺苷途径参与呼吸中枢节律性调控。  相似文献   

18.
贺岚 《中外医疗》2016,(34):93-95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呼吸功能锻炼对肺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肿瘤科于2015年1_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围术期内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围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呼吸功能锻炼护理指导,并对两组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锻炼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后,观察组的最大肺活量、1 s用力呼气量以及1 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分别为(3.26±0.61﹚V/L、(2.34±0.72﹚V/L以及(79.35±7.56﹚%,均得到明显提高,而且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合理的呼吸功能锻炼护理指导可以帮助肺癌术后患者明显提高肺功能,改善呼吸效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