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转运危重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是一个连续监护、治疗、扩理的过程.只有做好充分必要的转运前准备、转运中的监护和交接,才能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保证患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流程化管理在危重症患儿院内安全转运中的作用,保障患儿转运安全。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儿科急诊院内转运的626例危重症患儿为对照组,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院内转运的758例危重症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采用流程化管理方法转运,包括制定危重症患儿院内安全转运制度及流程,加强转运前、转运中及转运后的流程化管理等。比较两组患儿一次转运成功率及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均一次转运成功,对照组621例一次转运成功,5例实施二次转运成功,观察组一次转运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发生不良事件21例,对照组为4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将流程化管理应用于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的管理与实践中,使转运医疗行为制度化、流程化,能够有效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规避转运风险,为患儿安全转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以减少意外事故、保障患者安全.方法 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运至病房或检查的危重患者1084例.其中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取传统方式转运患者510例为对照组;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转运患者574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意外发生率、转运死亡率及接收科室满意率.结果 对照组转运途中发生意外122例、死亡14例、接收科室不满意19.02%;观察组分别为58例、2例、4.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风险管理可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以减少意外事故、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运至病房或检查的危重患者1084例。其中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取传统方式转运患者510例为对照组;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转运患者574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意外发生率、转运死亡率及接收科室满意率。结果对照组转运途中发生意外122例、死亡14例、接收科室不满意19.02%;观察组分别为58例、2例、4.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风险管理可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索国内外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的相关证据,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规范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提供参考。
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关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的相关证据,由2名研究员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
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证据总结3篇、指南2篇、系统评价4篇、专家意见/专家共识3篇。最佳证据共30条,包括转运设备日常管理、风险评估、转运前准备、转运中监测与治疗、交接与记录、质控与培训6个方面。
结论 本研究总结的最佳证据可为制定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减少住院患者血液透析转运不良事件.方法 对43例(337例次)住院患者血液透析运送不及时及漏送物品原因用鱼骨图解析主要原因,根据主要原因拟定改进措施,规范住院患者血液透析转运流程,实施3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血液透析转运及时达标率105.0%,进步率73.3%;物品准确达标率116.4%,进步率81.0%,患者满意率从77.5%提升至95.0%;圈员认为本次圈活动增长了专业知识,提升了团队精神.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减少了住院患者血液透析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次数,保证了患者转运的及时性及安全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围手术期患者院内转运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为评价与监测围手术期患者院内转运护理质量提供评价工具。方法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结构质量模型,通过文献回顾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形成指标初稿,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8.89%、100%,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928、0.931,专家意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75、0.314(均P<0.05)。形成的评价指标包括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和57项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围手术期患者院内转运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内容全面、具备可靠性和实用性,经验证后可作为围手术期患者院内转运护理质量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分析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为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检索国内外8个数据库,筛选建库至2021年9月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9篇文献,共包含7 826例患者,8 207次院内转运,其中发生不良事件1 980例次,发生率为24.13%。15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多脏器功能衰竭、转运至重症监护室、在转运前或转运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结论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影响因素众多,应在转运前全面评估,明确危险因素并制订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防范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实施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80例急诊患者实施转运前评估与准备、转运途中安全防范和病情监测等全程护理措施。结果本组80例患者均完成院内安全转运,途中仅发生心跳骤停1例,经急救处理后好转。未发生管道脱落、死亡等转运事故及医疗纠纷病例。结论在对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中做好转运前病情评估和准备及转运中规范实施病情观察等各项护理配合,能有效降低转运风险。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因病情复杂、多变,所需急救设备多,携带仪器、物品多,存在较高风险.我科自2007年开始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重新识别及确认护理风险,规范转运制度,加强过程管理,进行质量反馈,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目前正在世界各地肆虐, 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我国自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以来,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潜在捐献者具有来源复杂、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等特点, 需要多部门人员在供者评估、家属沟通、供者转运、器官功能维护、器官获取等环节与捐献者和家属接触, 这就对新冠肺炎疫情下潜在捐献者的筛查和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在疫情期间共完成9例器官捐献, 并制定了相关的筛查流程和防控要求,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 有利于疫情下的器官捐献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期手术室预防医院感染、保证手术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的有效方法。方法成立手术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期感染防控专职小组,制定手术人员健康准入、办公区感染防控、患者入室筛查、手术患者家属管理、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手术感染防控等管理策略并严格实施。结果 2020年3月9~18日实施择期手术36例,急诊手术71例,其中9例按疑似/确诊病例实施手术,无医护人员感染事件发生。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期感染防控管理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手术室工作科学、有序开展,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4.
15.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期间急诊科接诊腹部多发伤的安全防护管理及高效救治流程及对策。制定规划急诊科安全防护管理方案及腹部多发伤一体化救治方案,制定急诊科疫情防控标准管理流程及腹部多发伤一体化救治管理流程,在把好预防NCP“四个安全防护管理环节”上,做到确保病区安全,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通过实施以上救治措施,提高了救治效果、降低了死亡率。按照全防护管理流程及腹部多发伤一体化救治管理流程保证了NCP疫情期间急诊科病区安全、医护人员安全、患者和陪护家属安全,无疫情不良事件发生,同时显著提高了腹部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NCP)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相关病例,该病通过基因测序确定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该病毒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的途径传播,泌尿外科老年患者居多,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这些特点导致感染NCP机会明显增加,且易发展为重症患者。本文从泌尿外科日常防控工作出发,结合NCP疫情相关国家政策方案及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泌尿外科诊疗防控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显微外科病区的感染防控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2月14日期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51名医务人员和收治患者感染COVID-19的情况。2020年1月20日升级感染防控措施,包括病区的预防性消毒、终末消毒及人员消毒管理,急诊患者管理,住院患者管理,疑似患者管理,医务人员的培训、防控管理及心理干预。对比2020年1月20日前后不同感染防控措施的结果。结果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月20日期间科室共有COVID-19确诊病例3例,疑似病例2例。确诊病例包括1名医师、1名技师、1名护士,疑似病例包括1例患者、1名护士。截至2020年2月14日,4名医护技人员均已治愈出院,1例患者死亡。从2020年1月20日感染防控措施升级后,科室共收治29例急诊患者,其中12例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7.3℃),无一例患者感染COVID-19;科室在岗的47名医务人员培训率达100%,无一名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和出现心理疾患。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随着疫情的变化,科室采取的感染防控措施不断调整升级,最终科学、有效地杜绝了院内感染的发生,保障了科室医务人员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改进静脉输液配置中心服务模式,确保药品的及时供应和用药安全。方法在传统管理基础上进行了包括服务范围、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流程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改进。结果改进服务模式后,日均药物配置量从以往的300袋/d增至3 000袋/d,日调剂条目数高达1 900余条,日送药300余趟次。无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无调配错误及用药差错。工作人员未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结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服务模式的改进有助于患者用药的及时供应和用药安全,同时保障护理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