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脑脊液Aβ和tau在抗NMDAR脑炎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2019-07—2022-06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4例抗NMDAR脑炎患者和13例非炎症性神经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抗NMDAR脑炎组患者较对照组出现明显的发热、意识障碍、癫痫、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P<0.05);脑脊液Aβ1-42、Aβ1-4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抗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Aβ1-42与MoCA评分(r=0.433,P=0.031)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抗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Aβ1-42对疾病严重程度(OR=0.979,95%CI:0.962~0.997,P=0.023)、3个月疾病预后情况(OR=0.992,95%CI:0.986~0.999,P=0.020)有影响。结论 抗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Aβ水平明显降低,且与认知水平相关,可能是抗NMDAR脑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儿童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D-aspartatereceptor encephalitis,NMDAR)脑炎临床特点和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纳入21例确诊抗NMDAR脑炎的儿童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修订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疾病最严重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随访患者恢复情况,应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1例患儿中,12例病程中出现轻度神经功能缺损(NIHSS=1~4分),9例出现中度神经功能缺损(NIHSS=5~15分),轻度和中度神经功能缺损两组比较,起病年龄、脑脊液白细胞数(CSF-WBC)及脑脊液抗NMDAR抗体(CSF-NMDAR-Ig G)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36个月(其中3例失访),11例患儿完全恢复(mRS=0),7例部分恢复(mRS≤2分),完全恢复和部分恢复两组比较,随访时间及免疫治疗时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抗NMDAR脑炎起病年龄、脑脊液细胞数及CSFNMDAR-Ig G滴度与患者病情轻重可能相关,免疫治疗时机及随访时间与患者预后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巢畸胎瘤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诊断为抗NMDAR脑炎且合并或无合并卵巢畸胎瘤的35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其预后,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不同阶段的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合并畸胎瘤的抗NMDAR脑炎患者病毒感染样前驱症状及脑脊液淋巴细胞反应比例较低,脑脊液抗NMDAR抗体强阳性比例较高(3+~4+)。伴有畸胎瘤患者中复杂部分性癫发作常见,1例出现非惊厥性癫持续状态。所有患者均接受免疫治疗。其中伴有卵巢畸胎瘤的抗NMDAR脑炎患者入院时的平均mRS评分、需要一线及二线免疫治疗联合控制的比例、首次出院后第1和18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mRS评分均低于无合并畸胎瘤的抗NMDAR脑炎患者,且术后抗NMDAR脑炎的复发率更低。结论是否合并畸胎瘤对脑脊液抗NMDAR滴度及细胞学检测结果有所影响,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合并卵巢畸胎瘤的抗NMDAR脑炎患者多数症状较轻,及时手术切除畸胎瘤有助于改善预后并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短期预后的因素。方法 搜集2018-01—2022-09于郑大五附院神经内科确诊的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各例AE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检验特点。同时,根据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及预后不佳组(>2分),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腰穿压力、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及脑脊液白蛋白定量等因素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占脑炎比例的23.1%(22/95),发病年龄13~86岁,平均52.5岁;抗NMDAR脑炎(8/22,36.3%)、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6/22,27.2%)、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3/22,13.6%)相对常见,临床表现特点包括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癫痫、言语障碍、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3例抗LGI1相关抗体脑炎患者头颅磁共振出现海马异常信号,2例抗NMDAR脑炎患者头颅磁共振分别出现双侧小脑及双侧丘脑异常信号;性别、年龄、腰穿脑脊液压力、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及脑脊液白蛋白定量对患者短期预后的无显著影响。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及其血清抗NMDAR抗体动态变化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脑脊液及血清的抗NMDAR抗体滴度,头颅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案及复发情况。并于患者出院后随访观察血清抗NMDAR抗体滴度变化情况,随访时间为出院半年、1年、2年,如复发则立即检测抗体滴度,随访截至2017年12月底。结果本组抗NMDAR脑炎患者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低于男性[(21.5±17.4)岁比(34.6±18.4)岁,P=0.01],且疾病严重程度女性重于男性[中位mRS评分分别为女性4(1,5)分,男性2.5(1,5)分,P=0.002)]。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血清及脑脊液中抗体滴度呈显著正相关(血清:r=0.458,P=0.004;脑脊液:r=0.387,P=0.020)。抗NMDAR脑炎复发患者12例(22.2%),复发症状大多轻于首次发病[mRS 3.5(1,5)分比1(1,3)分,P=0.002]。54例患者中31例患者成功进行了血清抗NMDAR抗体随访,复发组抗体滴度上升患者比例大于未复发组(66.67%比10.53%,P=0.002)。结论本组抗NMDAR脑炎患者女性与男性比较,发病年龄偏低,疾病严重程度偏重;抗NMDAR脑炎存在复发表现,复发症状大多症状较轻。血清抗NMDAR抗体滴度在复发组中更容易出现上升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免疫参数特征,探讨脑脊液指标在诊断及指导治疗该病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3例确诊为抗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脑脊液常规、生化及IgG指数、24 h鞘内IgG合成率、寡克隆区带和血脑屏障破坏情况,并对脑脊液指标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63例抗NMDAR脑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增高的比例分别为49.2%和30.2%;24 h鞘内IgG合成率增高、IgG指数增高、寡克隆区带阳性和血脑屏障破坏的比例分别为33.3%、28.6%、28.6%和34.9%。38例(60.3%)脑脊液白细胞升高或寡克隆区带阳性。抗NMDAR脑炎发病1个月脑脊液异常仅为白细胞升高而无寡克隆区带阳性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发病1个月者(P0.05);而发病1个月鞘内IgG合成异常患者的比例率显著低于发病1个月患者(P0.05)。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检测时的病程时间呈负相关(r=-0.284,P0.05),而脑脊液蛋白水平与检测时的病程时间呈正相关(r=0.308,P0.05)。结论抗NMDAR脑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但中国人群中抗NMDAR脑炎患者出现脑脊液异常的比例不高。病程早期脑脊液异常表现以白细胞增多为主,病程中后期以鞘内IgG合成增加、出现寡克隆区带为主,提示抗NMDAR脑炎在不同临床阶段具有不同的脑脊液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血清增食欲素-A(orexin-A)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科治疗的14例抗NMDAR脑炎患者病例组,另外选取14例同期体检健康成人设置对照。比较病例组患者于对照组血清健康orexin-A水平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血清健康orexin-A水平对抗NMDAR脑炎的影响,采用ROC曲线法评估血清orexin-A用于抗NMDAR脑炎诊断准确性。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orexi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orexin-A是抗NMDAR脑炎的保护因素(OR=2.01;95%CI,1.16-3.17;P<0.01)。根据ROC曲线,orexin-A诊断抗NMDAR脑炎的最佳界限值为384.7ng·L-1,其特异性为85.7%,敏感度为71.4%。AUC为0.806(95%CI,0.639-0.973)。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血清orexi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结论抗NMDAR脑炎患者血清orexin-A显著降低,但血清orexin-A水平与患者预后情况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 收集2017-10—2022-03在聊城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8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脑电图和治疗转归。结果 18例患者中男12例,女6例,平均发病年龄41.8岁(15~68岁)。临床表现:16例患者有癫痫发作史,13例患者认知功能下降,15例患者精神行为异常。脑脊液检查:3例患者脑脊液压力超过300 mmH2O,8例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均低于100×106个/L,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部分可见激活单核细胞和转化淋巴细胞,8例脑脊液蛋白轻度升高,脑脊液相关抗体检测均为阳性。影像学检查:8例抗NMDAR脑炎患者发现异常,1例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及2例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可见颞叶及海马异常信号。脑电图检查:10例患者存在异常,重度异常者2例,中度异常者2例。治疗转归:所有患者均予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的一线治疗,12例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2分。结论 自身免疫性脑炎特征性临床表现较少,仍以癫痫发作、认知障碍、精神异常等表现为主,对于临床上有此表现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联合核磁共振3D CUBE T1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和磁敏感技术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发生在24 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口学数据及影像学特征,评估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同时出现3D CUBE T1高信号和SVS征(双征组)的危险因素,分别比较入院时、出院时NIHSS评分和3 m后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有无差别。结果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未找到与MRA血管闭塞及双征组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7 d出院时NIHSS评分时,分析发现MRA组患者(P=0. 007)及双征组患者(P=0. 010)患者NIHSS评分更高,临床表现更重。比较患者出院后3 m Rankin改良评分,分析发现MRA组(P=0. 019)及双征组时(P=0. 026)患者3 m时预后更差。同时数据表明利用双征与MRA评估患者的症状轻重及预后有较好的一致性(比较NIHSS评分时P=0. 996,比较Rankin改良评分时P=0. 912)。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联合应用核磁共振3D CUBE T1序列血栓高信号和磁敏感血管征能够更好的判断及预测患者的预后,同时出现3D CUBE T1高信号和磁敏感血管征(SVS)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更高,3 m后预后也更差。联合二者与MRA组相比在评估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有较好的一致性,值得在临床进行技术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继发性脑水肿的相关因素及对ICH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发病24 h内的ICH住院患者51例。患者到院时收集临床基线信息、完成实验室检查和常规头颅平扫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以评价基线脑水肿情况。发病(12±2)d行常规头颅平扫CT及CT血管成像一站式检查,以完成高峰期水肿情况及脑血管系统评价。分别在就诊、出院和发病后90 d进行神经功能评价。 结果 在51例入组患者中,基底节区出血36例,丘脑出血7例,脑叶出血8例。本研究发现初始水肿体积(V初始水肿)与初始血肿体积(V初始血肿)正相关(r=0.799,P<0.001);初始水肿指数(EI初始)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负相关(r=-2.456,P=0.014)。高峰期水肿体积(V高峰水肿)与V初始水肿(r=0.720,P<0.001)、V初始血肿(r=0.779,P<0.001)和高峰期血肿体积(V高峰血肿)(r=0.788,P<0.001)呈正相关;高峰期水肿指数(EI高峰)与EI初始正相关(r=0.357,P=0.010)。本组患者中V初始水肿与就诊ICH功能预后量表(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ICH,FUNC)评分(r=-0.355,P=0.01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r=-0.419,P=0.002)、原始脑出血量表(the Original ICH Scale,oICH)评分(r=0.364,P=0.009)、出院(r=0.520,P<0.001)及发病后90 d(r=0.481,P<0.001)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以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r=0.526,P<0.001)相关;V高峰水肿与就诊时NIHSS评分(r=0.455,P=0.001)、FUNC评分(r=-0.327,P=0.019)、GCS评分(r=-0.436,P=0.001)、出院(r=0.564,P<0.001)及发病后90 d(r=0.590,P<0.001)mRS评分以及出院时NIHSS评分(r=0.541,P<0.001)相关。 结论 ICH患者存在继发性脑水肿,初始水肿严重程度与初始血肿体积、既往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因素相关,高峰期水肿严重程度与初始水肿、血肿体积,高峰血肿体积以及初始水肿指数等因素相关。ICH患者急性期疾病严重程度和90 d预后与初始和高峰期脑水肿体积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刘潺潺  李婷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7,24(3):214-216+222
目的 了解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分型、疗效和预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8月在武汉同济医院和襄阳市中心医院收集抗NMDAR脑炎确诊患者。抗体检测方法均采用转染细胞免疫荧光法(CBA),将抗NMDAR脑炎分为三种亚型,急性期治疗方案首选采用甲强龙冲击治疗、丙种球蛋白(0.4 g·kg-1·d-1,5 d)、血浆置换治疗,二线治疗方案为环磷酰胺,随访方法为1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结果 32例患者完成研究,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现畸胎瘤等肿瘤。32例患者采用甲强龙冲击治疗方案; 对疗效不佳的23例患者又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没有患者行血浆转换; 9例患者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12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0~2分)转归为24例。结论 采用国外学者提出的诊断标准、临床分型和治疗方案后大部分抗NMDAR脑炎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环磷酰胺作为二线药物治疗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疗效。方法3例经过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仍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的抗NMDAR脑炎患儿后续给予环磷酰胺治疗,并进行疗效观察。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用于评估3例患儿起病情况和随访预后。结果3例患儿经过一线免疫治疗4周后,仍有明显症状包括语言障碍、认知损害、意识障碍等。其中2例予环磷酰胺二线免疫治疗;还有1例先予利妥昔单抗二线治疗,在治疗4周后,仍有意识障碍、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睡眠障碍,再予环磷酰胺治疗。经过环磷酰胺4~5个月治疗,3例患儿最终结局良好,智力、运动、语言功能大致恢复。在二线免疫治疗结束后6个月,3例患儿mRS评分均≤1分,提示预后良好。目前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29个月,无1例复发,无1例合并肿瘤。结论环磷酰胺对于一线免疫治疗失败的儿童抗NMDAR脑炎患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对出院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5例CVT病例的临床资料,按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1分)与预后不良组(mRS≥2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等与出院预后的关系。 结果  155例CVT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组136例(87.7%),预后不良组19例(12.3%)。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中男性比率高于预后不良组,发热、意识障碍、眼征、肌力下降、感觉障碍等提示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比值比(odds ratio,OR)13.207,P=0.014]、肌力下降(OR?14.638,P=0.003)、眼征(OR?9.344,P=0.008)对CVT预后不良有意义。 结论  意识障碍、肌力下降、眼征是CVT患者出院预后的不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动脉闭塞病人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症状性慢性颈动脉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血管内再开通手术。术后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进行评估。结果再开通13例,余7例未再开通。再开通组术后7 d NIHSS评分及3个月后m RS评分均低于未再开通组(P0.05),且两组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再开通(OR=0.46,P=0.006)及术前NIHSS评分(OR=8.86,P=0.035)与术后3个月m RS评分相关。结论血管内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慢性颈动脉闭塞病人较安全,并且可以降低预后残障程度。  相似文献   

15.
《癫痫杂志》2021,7(3):208-213
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及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eucinie-rich gliomain activated 1,LGI1)相关脑炎患者急性期癫痫发作、临床特征及短期预后,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2020年6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抗NMDAR及抗LGI1相关脑炎患者,回顾分析患者一般信息、临床表现、急性期癫痫发作情况及发作类型,评估两种自身免疫性脑炎在急性期癫痫发作的特点与短期预后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5例抗NMDAR相关脑炎及抗LGI1相关脑炎患者,其中男41例,女34例,平均年龄(32.8±17.9)岁,平均病程(1.8±1.1)个月,其中抗NMDAR和抗LGI1抗体阳性分别59例和16例。75例中56例(74.7%)在急性期出现了癫痫发作,56例癫痫发作患者中伴有意识障碍38例(67.8%)、自主神经功能障碍5例(8.9%)、氧合能力下降24例(42.9%)、入住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 20例(35.7%),与无癫痫发作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NMDAR脑炎在急性期癫痫发作中位数年龄为23岁,抗LGI1脑炎为56.5岁(P0.05)。抗NMDAR脑炎和抗LGI1脑炎在急性期癫痫发作均以全面性发作为常见(55.9%vs.53.8%),抗NMDAR脑炎在急性期更多出现反复癫痫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P0.05)。在早期合理使用抗癫痫药物(AEDs)及抗免疫等对症支持治疗后,56例患者中70%出院时癫痫得到有效控制,3个月后随访,18例(32.1%)患者停用AEDs,而30例(53.5%)患者仍继续接受AEDs治疗,其中25例患者(44.6%)癫痫无发作。结论抗NMDAR相关脑炎及抗LGI1相关脑炎急性期癫痫发作风险均较高,伴有癫痫发作患者更容易出现意识障碍、氧合能力下降、入住NICU比例更高。抗NMDAR脑炎更常见于30岁左右年轻人群,抗LGI1脑炎更易于60岁左右发病。抗NMDAR脑炎患者更容易出现脑电图异常、平均住院天数更长,在急性期更容易出现癫痫反复发作与癫痫持续状态,及时诊断及干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癫痫发作能得到良好控制,急性期过后约1/3患者可停用AED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合并卵巢畸胎瘤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类型脑炎合并畸胎瘤患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抗NMDAR脑炎合并卵巢畸胎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3例患者均有前驱症状,且临床过程中均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低通气、不自主运动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2例出现记忆力下降,另外1例正常。3例均接受畸胎瘤切除手术,术后病理均提示成熟型畸胎瘤。3例血清及脑脊液抗NMDAR抗体均呈阳性,随访3~12个月,1例遗留记忆力减退及反应迟钝,2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均未出现症状及肿瘤复发。结论合并畸胎瘤的抗NMDAR脑炎患者,早期给予畸胎瘤切除术并联合免疫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4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 纳入14例确诊为抗NMDAR脑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本研究14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9.90±7.16)岁。85.71%患者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64.29%有癫痫发作。重症患者与普通患者脑脊液抗NMDAR抗体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接受一线免疫治疗,有4例患者接受了二线免疫治疗,治疗有效率78.57%(P<0.05),随访复发率为21.43%。其中重症患者组治疗总有效率40.00%。结论抗NMDAR脑炎常见于青少年及儿童,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运动功能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早期进行免疫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对于重症抗NMDAR脑炎患者,适时采用二线免疫治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可能是提高治疗有效率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脑脊液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05-2022-08郑州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3分,n=35),预后不良组(4~6分,n=28)。比较所有SAH患者脑脊液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的差异,同时比较脑脊液红细胞、白细胞,血清白细胞、CRP、PCT和炎性因子的相关性,评估炎性因子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血清炎性因子相比,早期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IL-2、IL-4、IL-6、IL-8、IL-10、IL-1β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脑脊液IL-2、IL-4、IL-6、IL-10、IL-1β水平表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白细胞水平和脑脊液IL-2、IL-6、IL-8、IL-10、IL-1β存在正相关。结论 脑脊液炎性因子更能反映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免疫炎症状态,可作为急性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抗体检测意义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炎病人35例及对照组30例,分析临床资料,采用转染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两组患者其血清及脑脊液抗NMDAR机体结果抗NMDAR抗体检测仅1例边缘叶脑炎患者结果阳性,该患者腑脊液细胞数增多、蛋白轻度升高、脑电图见双侧慢波、其余检查无异常。精神症状及意识水平障碍明显,免疫治疗有效。结论抗NMDAR脑炎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怀疑该病时需行抗NMDAR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重症抗NMDAR脑炎临床,影像学及脑电图(EEG)特征。方法 23例血清和/或脑脊液(CSF)抗NMDAR抗体阳性、MRS评分4-5分的重症抗NMDAR脑炎,分析CSF白细胞数、意识障碍严重程度、呼吸功能衰竭特点及头颅MRI、24h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特点。结果 23例重症抗NMDAR脑炎中,精神行为异常19例(82.6%),意识障碍20例(87%)。CSF白细胞数增高19例(82.6%),与轻症抗NMDAR脑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发作17例(73.9%),其中癫痫持续状态13例(56.5%)。24h VEEG监测,广泛慢波15例,其中θ波为主调12例,δ波为主调3例。14~20HZ快波背景2例,额顶枕颞导棘波、尖波或尖慢综合波发放6例,未见异常1例。头颅MRI异常14例(60.9%),其中累及额、颞、顶枕叶皮质6例,皮质下白质多发异常信号5例,累及海马5例,累及脑干2例,未见异常9例。呼吸功能衰竭10例(43.5%),Ⅰ型呼吸功能衰竭6例,Ⅱ型呼吸功能衰竭4例。结论重症抗NMDAR脑炎疾病的严重程度、CSF白细胞数量、意识障碍程度与抗NMDAR抗体的滴度无关,重症抗NMDAR脑炎易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和中枢性通气不足所致呼吸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