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对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淋巴瘤患者及30例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双源C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量资料,比较两者的CT值、碘覆盖值(CToA)、标准化平均碘浓度(NIC)、碘浓度差(IC)、碘浓度均一化比值(HRIC)及单能谱图像上淋巴结CT值差别。组间行双样本t检验分析,以P<0.05为结果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果淋巴瘤组淋巴结的平扫CT值、动静脉CT值分别与平扫CT值差值均高于转移性淋巴瘤组淋巴结,3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组动脉期及静脉期的CToA、IC、HRIC均高于转移性淋巴瘤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NIC无显著差异(P>0.05)。淋巴瘤组淋巴结在单能量图像上CT值较转移性淋巴瘤组高,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能谱成像可提高淋巴瘤及转移性淋巴瘤的检出及诊断准确率,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双源CT双能量成像分析泌尿系统结石成分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5例尿路结石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分析其结石成分,比较体外红外光谱法分析结石成分的结果,分析双源CT分析各种成分泌尿系结石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结果双源CT能准确区分尿酸结石和非尿酸结石,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磷酸盐结石的诊断灵敏度为93.10%,特异度为92.00%;胱氨酸结石的诊断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97.90%;草酸钙结石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100.00%。结论新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在治疗前对泌尿系结石的成分进行分析,对结石的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应用的价值。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脑血管病变患者共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减影CTA检查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Ⅰ级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双源CT双能量成像方法的辐射剂量低,扫描完成时间短,图像减影时间短,与常规减影CTA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脑血管检查可以取得较好的图像结果,且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较小,检查所需时间短,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在冠心病诊断中予以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胸痛的表现。方法 纳入我院5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下,对比诊断结果。结果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胸痛的诊断准确率及灵敏度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效果显著,可作为冠心病的有效诊断方式,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5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螺旋CT扫描特征,确定发病部位及周围转移情况。结果 52例胃癌患者中,胃窦癌22例,胃体癌8例,胃底贲门癌22例。主要CT征象为软组织肿块及胃壁增厚。其中累及浆膜层32例,突破浆膜层9例,向外侵犯或转移11例。分期:Ⅰ期12例,Ⅱ期16例,Ⅲ期14例,Ⅳ期1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符合率达92.3%。结论螺旋CT检查胃癌能清楚显示胃壁增厚、肿瘤大小及胃癌转移情况,为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6.
曹阳 《河北医药》2011,33(8):1183-118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活检病理证实的22例胃癌患者的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 22例胃癌中Borrmann 1型3例,Borrmann 2型6例,Borrmann 3型11例,Borrmann 4型2例。CT表现主要为胃壁增厚及异常强化,胃腔内肿块,溃疡及环堤,邻近器官转移,腹腔与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螺旋CT能清楚显示进展期胃癌的范围、大小、形态及有无邻近脏器及组织转移侵犯,对进展期胃癌的诊断有较高价值,尤其是对浸润型胃癌的诊断较胃镜检查更有优势。胃壁增厚及异常强化,胃腔内肿块是其最主要的CT征象,逐层分析溃疡周围环堤的境界清楚与否,有利于Borrmann 2型、3型的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癌螺旋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评估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术前胃镜证实力胃癌的患者进行双期动态螺旋CT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胃癌患者CT扫描显示胃壁局限性或广泛性增厚,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均匀强化,CT检出率为95.2‰,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71.43‰、64.29%、77.78%。结论:应用螺旋CT进行动态双期扫描对胃癌患者的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窦口鼻道复合体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副鼻窦CT扫描检查的患者100例,其中50例行DSCT双源模式双能量成像扫描,50例行单源模式常规剂量扫描。记录扫描窗口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评价OMC区域内中鼻甲、钩突、上颌窦开口、筛漏斗、额隐窝、筛板6个重要解剖结构及其变异的显示情况。比较2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及不同扫描条件下所得图像质量显示正常结构及解剖变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双源CT双能量成像扫描,两组不同扫描条件下获得的图像及融合图像均能清楚显示OMC区的细微结构,图像质量良好,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与常规剂量扫描图像比较,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P>0.05)。常规剂量扫描时容积CT剂量指数平均为18.26mGy,双能量成像扫描时容积CT剂量指数平均为7.54mGy,较常规剂量扫描下降58.71%,两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可明显降低患者在接受检查时的辐射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在螺旋CT上的基本影像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螺旋CT扫描图像,复习文献资料,对胃癌在螺旋CT上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胃癌在螺旋CT影像学上的基本征象。结果进展期胃癌螺旋CT基本征象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胃腔狭窄及腔内龛影,增强扫描可见胃壁病变区异常强化。结论螺旋CT作为胃癌的诊断方法之一,在对进展期胃癌做出诊断的同时可以发现胃癌的临近侵犯及远处转移。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肺灌注成像(DEPI)和最小密度投影(MinP)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肺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将扫描后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灌注成像分析;对肺组织灌注定量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同一患者的双侧比较行配对t检验,不同组别之间的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融合数据的CTPA图像为标准,分别计算DEPI、MinP图像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比较采用配对卡方检验。结果灌注定量分析显示对照组双肺及双肺上、中、下部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栓塞组灌注定量分析显示全肺及中、下肺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PI和MinP图像与CTPA在诊断肺栓塞方面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可用于肺栓塞的诊断,尤其有利于其早期发现和精确解剖定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1例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分析各血管节段图像的可评估率和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其中30例患者于1周内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1.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各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可评价血管比例为97.0%。2.30例患者经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严重狭窄的敏感性98.1%,特异度99.2%,阳性预测值94.4%,阴性预测值99.4%,准确率为99.3%。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无创影像学诊断技术,对冠状动脉的形态学评价及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应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诊断的价值。方法 100例肺部实质病变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手术病理证实后,其中50例患者为肺部良性病变(对照组), 50例患者为肺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胸部常规CT和双能量增强扫描。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期的碘增加值、碘浓度和标准化碘浓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31.24±20.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84±4.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期碘增加值高于动脉期碘增加值,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低于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动脉期碘浓度与静脉期碘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动脉期碘增加值、碘浓度和标准化碘浓度与静脉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应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诊断价值较高,借助静脉期的碘增加值、标准化碘浓度等指标能有效判断肺部良恶性病变,帮助临床医师尽快做出诊断并制定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胃癌是消化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应用传统诊断方法上消化道造影及纤维胃镜诊断均不能显示肿瘤突破浆膜向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腹腔转移,且患者感受痛苦.多层螺旋CT(MSCT)对胃癌术前评估方法可靠[1,2].我们对MSCT与手术或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胃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已行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64排螺旋CT表现。结果 CT主要征象为胃壁增厚,部分病例可见肿块形成。动脉期及静脉期病变呈明显强化,24例患者于静脉期强化明显;出现淋巴结转移5例,侵犯邻近脏器12例,出现远处转移10例;增强分期准确性为85.19%。结论 64排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及分期可作出更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场MRI 对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7 例宫颈癌病例,术前分别行MRI 及CT 检查,对比分析两组观察肿瘤位置、基质浸润、阴道或穹隆侵犯、宫体侵犯、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宫旁侵犯与手术病理,计算检出率、特异度.结果 Ⅰa 期病例中,MRI 及CT 对病灶及其基质浸润均无法检出,Ⅰ b 期及Ⅱ a 期病例中,MRI 组判断宫颈癌基质浸润的检出率为98.2%,CT组为84.3%(P < 0.05);MRI 组判断阴道或穹隆侵犯的检出率为85.7%,CT 组为8.3%(P < 0.01);MRI 组判断宫体侵犯的检出率为75.0%,CT 组为22.2%(P < 0.01);MRI 组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为27.3%,CT 组为14.3%(P > 0.05);MRI 组及CT 组判断宫旁侵犯的检出率均为100%.结论 MRI 在判断肿瘤位置、基质浸润、阴道或穹隆侵犯、宫体侵犯均优于CT;判断淋巴结转移及宫旁侵犯与CT 相比无明显优势.相对于CT,Ⅰ b 期及Ⅱ a 期宫颈癌病例术前行MRI 检查具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双源CT冠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患者96例,对其分别采取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双源CT冠脉成像以及冠脉造影检查,并以冠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对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双源CT冠脉成像的诊断结果进行评价,并对比分析.结果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符合率为81.25%,双源CT冠脉成像诊断符合率为83.33%.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双源CT冠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显著优势,临床医生可依据具体情况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选择,以提高诊断率,为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上腹部虚拟平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拟诊上腹部病变患者共120例,所有患者行常规上腹部平扫后,再行双源双能量CT扫描,并应用后处理技术得出虚拟平扫图像,将常规扫描图像作为对照,比较两组图像在图像质量、辐射剂量、CT值、信噪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种CT扫描所得的图像均可清楚辨识,虚拟平扫图像的颗粒感较粗,其图像质量、平均CT值、图像性噪比与常规平扫图像无明显差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NC组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CNC组,组间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进行上腹部疾病的诊断,不仅诊断准确率较高,还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强化率与肿瘤组织分化及瘤内微血管侵犯关系.方法 胃癌患者64例,术前均行上腹部多层CT常规及双期增强检查,术后标本确定组织分化、癌细胞侵及瘤内微血管CD34表达.比较胃癌多层CT增强强化率与其组织分化及瘤内微血管侵犯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双期间强化率与组织分化程度明显有关(P<0.05).瘤内微血管侵犯的胃癌瘤体动脉期强化率(0.61±0.28),高于无瘤内微血管侵犯者的(0.46±0.14);而动脉-实质期强化率(1.81±0.39),低于无瘤内微血管侵犯者的(2.28±0.80)(P<0.05).结论 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强化率能够反映其组织分化程度,并与瘤内微血管侵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双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价值。方法 110例冠心病临床诊断或可疑病例在1周内先后行双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左右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的狭窄程度进行诊断,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作为诊断标准,评价双源64层螺旋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结果双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高,可评价的血管比例在90%以上,与冠脉造影结果比较的敏感性为77.4%、特异性为94.1%、阳性预测值为74.9%、阴性预测值为94.9%、符合率为91.8%。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行,可作为高危人群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6年9月至2009年11月接收疑为肺动脉梗塞的25例患者进行DSCT诊断,获得140 kV、80 kV及两者融合的3组横断面原始图像,将140 kV和 80 kV两组图像输入双能量后处理软件(DE),获得 DE灌注图像(DEPI);将融合图像输入三维软件获得血管 MPR 图像 (V2MPR),综合DEPI与V2MPR直接显示栓子,由2位资深医师对V2MPR图像质量进行肉眼观察评价.结果 25例患者DS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V2MPR图像显示有区别,肺动脉、栓子、图像整体观显示不同,13例具有明显的低灌注区;DEPI中肺动脉干、叶动脉及部分段肺动脉内栓子均引起低灌注区,其余段及亚段肺动脉内栓子未见明显灌注改变.结论 DS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能对肺动脉栓塞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