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道我室建立的另一个615系小鼠乳腺癌株Ca763,它来自一只经产雌鼠的自发A型乳腺癌。在同系成年615系小鼠中保种传代,现已传至224代,其移植成功率均为100%,无自然缓解。平均存活期为17±2.1天。Ca763生长迅速,其移植成功率、瘤重、瘤系数与615小鼠的鼠龄、性别无关。Ca763在建株和不断传代过程中其病理组织学较早地发生明显的改变,移植瘤已不复具有A型乳腺癌的典型特征,分化降低,但很少转移。 Ca763对临床常用各类抗癌药10种中,对其中6种有不同程度敏感性并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Ca761/L是将615系小鼠实体型乳腺癌株(Ca761/S)在体外培养而建成的一个小鼠乳腺癌细胞系,它是一个生长迅速而稳定的悬浮培养的瘤细胞系,迄今已在体外培养二年,传至150余代。其细胞形态以中圆形为主,多为单核,电镜下显示恶性细胞的征象并可见到A型病毒样颗粒。细胞化学(DNA、RNA、SDH、5′AMPase、ACP等)的观察结果与电镜所见相符。培养至第5天细胞可增长27.4倍。分裂指数以第3天最高达18‰。瘤细胞核型为45或43,-2X,tri12±tri17,+M1~5。≥7μg/ml ConA就产生凝集反应,甚至不加ConA也可能出现自发凝集。将5×10~6浓度细胞经不同途径接种于615系小鼠,成瘤率达100%。无一例自发缓解且保存其转移特性。支原体检测阴性。因此,Ca761/L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615系小鼠乳腺癌Ca761兼有血道及淋巴道转移模型的建立,并对其转移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不同途径接种血道转移率平均为80%,淋巴道转移率平均为44%,而以右大腿肌肉内接种组血道与淋巴道转移率最高;最早发生肺转移和淋巴道转移的时间分别是7天和19天。因此,Ca761为一高血道转移并伴有中淋巴道转移特性的小鼠乳腺癌转移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软骨多糖对615系小鼠乳腺癌Ca761的抑瘤和抗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检测经软骨多糖和生理盐水处理过的615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的瘤重、肺转移发生率,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明胶酶谱法检测瘤组织金属基质蛋白酶(MMPs)含量的变化,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软骨多糖具有明显的抑瘤作用,抑瘤率达到44%;治疗组肺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瘤组织中MMPs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软骨多糖可抑制小鼠乳腺癌Ca761生长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小鼠TNF-α和MMPs分泌有关,为开发新的抑癌药物提供了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报道了615系小鼠乳腺癌自发瘤Ca841、Ca842和乳腺瘤株Ca759、Ca761、Ca763移植瘤的透射电镜观察。Ca841、Ca842、Ca761、Ca763的原代瘤光镜诊断符合Duun氏小鼠乳腺癌分类的A型,而Ca759则为B型。在超微结构方面,它们之间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瘤细胞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多形性,核质此高,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相,表面有微绒毛,细胞间有细胞连接,胞质中均可见A型病毒样颗粒,核糖体特别丰富而其它细胞器较少。综上符合一般癌细胞的特征。它们之间不同之处,在Ca841、Ca842,其瘤细胞与肌上皮样细胞形成腺泡样结构,含有A型和B型两种病毒样颗粒,瘤细胞可分明、暗二型;Ca759瘤细胞多紧排列成癌巢,也有明、暗二型瘤细胞;Ca761、Ca763瘤细胞排列较分散,不能区分明、暗细胞,其细胞器较丰富除含大量多聚核蛋白体外,尚可见高尔基复合体和微丝。除Ca761外,均可见基膜。在Ca761有时可见从中心粒直接发出伸向细胞表面的纤毛。就我们所见,进行了讨论。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原代A型乳腺癌在移植过程中有的可转变成B型;存在于原代癌中的A型及B型病毒颗粒在移植中B型颗粒多丧失而A型颗粒可持续存在;明细胞与暗细胞似乎是处于不同功能状态的同一细胞,暗细胞可能处于功能活跃状态;某些瘤细胞中所见的微纤维与瘤细胞的活动与侵袭可能存在一定关系。另外,令人感兴趣的是Ca763的某些瘤细胞中,可见有从中心粒发出的纤毛,这点在其它文献中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第215代Ca761脚掌移植的同一小鼠所产生的腘窝或腹股沟淋巴结与肺转移瘤分别移植于两组健康小鼠脚掌,同时取第215代Ca761腋部皮下移植的肺转移瘤移植于第三组健康小鼠,如此循环5代以上,获得Ca761-FL、Ca761-FP、Ca76l-AP三个亚株。对照实验表明:淋巴结转移率,Ca761-FL高于Ca761-FP。肺转移率,Ca761-FP高于Ca761-FL。结果显示Ca761肿瘤细胞向淋巴道与血道转移途径的选择与瘤细胞本身生物学性质有关。此外,Ca761-AP_7脚掌移植组淋巴结转移高于Ca761-AP_7腋下移植组,提示移植部位对转移途径的选择有影响。本实验早期及晚期带瘤小鼠的肺和淋巴结转移灶可同时或单独出现,提示瘤细胞可自移植部位分别进入淋巴道或血道。转移早期,肺转移为肺泡间隔型和胸膜下型的微小病灶;晚期,肺泡间隔型和胸膜下型的病灶增大,并出现支气管肺动脉支周围转移灶。提示经血道到肺的转移瘤也可穿出肺泡壁毛细血管进入淋巴循环。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615系小鼠可移植性乳腺癌Ca763和Ca761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两瘤株细胞均呈片状或散在分布,未形成原始腺腔样结构。细胞大小不一,多形性,由发育不良的紧密连接相连,间质极少,几无淋巴细胞浸润。Ca761、Ca763原代癌属A型腺泡癌,多代移植使瘤组织类型发生了变异,腺泡型去分化为实性型,瘤组织中也未见B型病毒样颗粒,而A型颗粒则存在于Ca761、Ca763各代粗面内质网内。Ca761胞质内可见大量成团排列的胞质细丝,但未见致密小体及胞质微饮小泡。Ca763少部分瘤细胞内亦可见与质膜平行排列的胞质细丝,有时可见半桥粒和不连续的基板,少数细胞可见直接从中心粒长出的纤毛突向细胞间隙。  相似文献   

8.
Ca759是1975年9月将615系经产雌鼠的一自发B型乳腺癌经同系移植而建立的一个新瘤株,迄今已传201代,其移植成功率均为100%,皮下移植瘤的潜伏期为5.0±0.3天,存活期为26.9±3.6天。Ca759于常规移植后,局部肿瘤的生长曲线可分为潜伏期、缓慢生长期和快速生长期,即使到晚期局部肿瘤十分巨大,也很少发生溃破,而带瘤宿主也无明显的恶液质表现,转移罕见。随着肿瘤的增长,脾脏也进行性增大,瘤系数与脾系数也均不断增大,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 Ca759对临床常用十种抗癌药中有8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特别是环磷酰胺对Ca759的抑瘤率达到100%,对氨甲碟呤、三尖杉酯碱也敏感,这就为抗癌药物的筛选及抗肿瘤作用原理的研究提供有一个较敏感而又有特点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观察了三株615系小鼠可移植性乳癌(Ca759、Ca761、Ca763)在建株和保种过程中肿瘤组织形态学与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变化。分析比较肿瘤的演进过程,其共同特点为:瘤组织结构趋向简化,核分裂数增多,接种后肿瘤生长的潜伏期和宿主生存期缩短。但是这些变化发生的迟早、进展快慢及形态学表现等,在三个瘤株之间也有某些差异。Ca759自第1代至140代,Ca761自第1至79代,传代过程组织结构简化均呈渐进性。Ca763移植至第5代后肿瘤潜伏期与宿主存活期急剧缩短,组织学图象与原发瘤及第4代有显著差别。Ca761自80代以后宿主存活期突然缩短,瘤细胞核分裂数增多。三个瘤株演进的这些差异似乎表明在引起演进的机制上存在着差别,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肝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对肝癌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实验治疗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从50年代末起,国内已建立了几个化学诱发的大鼠肝癌模型有的已移植成株(1)~(3),但小鼠可移植性肝癌模型迄今未见报道。我们于1978年4月,将一615近交系小鼠自发的肝细胞性肝癌移植成功,并开始了建株工作,至今已传至20代,为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小鼠肝癌瘤株,暂定名为615系小鼠可移植性肝癌(H615)。在 H615建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对其一般生物学特性,生长规律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并开始了体外培养建立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肝硬化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肝癌的基础,其制作方法大体分为单因素造模和多因素造模两类。前者可制作特定病因的模型。后者可提高成功率,缩短造模时间及降低死亡率,目前问题是:缺乏与人类病因完全一致的肝炎性肝硬化模型,大型动物成功的报道少,致肝硬化所选用的药物鲜有对实验者无损害者,在提高造模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面尚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2.
在临床医学五年制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比较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clinical pathophisiology and therapy,CPPT)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结果表明,CPPT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在查阅文献、自主学习、基础与临床结合等方面的能力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CPPT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克隆选择学说到危险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就人体内复杂的免疫系统如何在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之间维持动态平衡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模式,本文对这些模式的基本观点做一简要回顾,借此反映半个世纪以来免疫学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An animal polytrauma model was developed, including trunk and extremity injuries combined with hemorrhagic shock and a prolonged post-traumatic phase. This could be useful for the assessment of different therapeutic approaches during intensive care therapy.

Methods

A standardized polytrauma including lung contusion, liver laceration and lower leg fracture was applied in 25 pigs. They underwent controlled haemorrhage either with a blood volume loss of 45 % and a medi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30 mmHg/90 min (group L, n = 15) or a 50 % blood loss of and an MAP <25 mmHg/120 min (group H, n = 10). Five non-traumatized pigs served as a control (group C). Subsequently, intensive care treatment was given for an observational period of 48 h.

Results

Both trauma groups showed signs of shock and organ injury (heart rate, MAP and lactate). The frequenc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and lung injury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everity of the haemorrhagic shock (CPR—group L: 4 of 15 pigs, group H: 4 of 10 pigs; Respiratory failure—group L: 3 of 13, group H: 3 of 9.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between trauma groups.

Conclusion

The present data suggest that our model reflects the mortality and organ failure of polytrauma in humans during shock and the intensive care period. This suggests that the experimental protocol could be useful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rapeutic approaches during the post-traumatic period.  相似文献   

15.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具荚膜的酵母样真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脏,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近年来隐球菌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而引起国内外真菌学家的高度重视。系统研究新生隐球菌感染导致疾病的关键是动物实验。该菌感染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是小鼠、大鼠和豚鼠,其他动物如兔、猪和一些非哺乳动物也已被用于制作新生隐球菌动物模型。这些动物模型的构建对进一步研究新生隐球菌发病机制、免疫学变化、疫苗的开发和有效的药物的筛选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就近几年新生隐球菌感染动物模型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预报静脉血药浓度的药动学模型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建立的马尔可夫模型是研究血液沿静脉、肺、动脉通过器官回到静脉的循环过程中,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该模型综合了生理药动学模型和房室模型的优点,并提出了血药浓度衰减的频率因子。  相似文献   

17.
预报静脉血药浓度的药动学模型C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建立的马尔可夫模型是研究血液沿静脉、肺、动脉通过器官回到静脉的循环过程中,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该模型综合了生理药学模型和主心模型的优点,并提出了血药浓度衰减的频率因子。.  相似文献   

18.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但我们对于其病因知之甚少,因此很难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过去的30年里,癫痫动物模型在研究癫痫发生机制和确定潜在治疗药物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理想的单一模型被证实可用于识别潜在的药物和充分解释癫痫的发生原因。本综述对目前制备癫痫动物模型的方法及优化方案进行总结,为癫痫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提供了未来一些癫痫模型制备方向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模拟临床支气管哮喘肝气郁结证致病特点,运用卵清蛋白(OVA)混合液致敏和束缚制动建立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通过宏观表征、行为学、肺功能、外周血炎症细胞、支气管组织病理等客观指标进行评价。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正常组、应激组、哮喘组、应激哮喘组。应激组及应激哮喘组每天在不同时间束缚制动1次,第1天2 h,以后每天均比前一天多10 min;哮喘组及应激哮喘组第1天腹腔注射含OVA、氢氧化铝佐剂的混合液1 m L致敏。2周后每天雾化吸入1%OVA 20 min激发,连续14 d。正常组致敏和激发均用生理盐水,且不做束缚刺激。28 d后观察各组大鼠宏观表征、行为学、肺功能、外周血炎症细胞分类、支气管肺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应激哮喘组大鼠表现为兴趣减退、毛发晦暗无光泽、便溏、饮食量减少、体重增加缓慢;激发过程中有抓咬口鼻、体腹部皮肤,呛咳、喷嚏及喉中哮鸣音等表现。与正常组相比,应激哮喘组垂直运动得分明显下降(P0.05,P0.01);蔗糖水偏好程度、悬吊实验翻动次数显著下降(P0.01);悬吊实验静止时间明显增加(P0.01);呼气峰流速(PEF)、吸气中期峰流速(FEF25%~75%)、用力呼气时间(FET)、0.3 s用力呼气量(FEV0.3)/用力肺活量(FVC)下降(P0.05,P0.01,P0.01),吸气平均气道阻力(平均Ri)、呼气平均气道阻力(平均Re)明显升高(P0.05,P0.01);外周血中性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及嗜酸粒细胞比率均升高(P0.01);肺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与应激组或哮喘组比较,应激哮喘组大鼠宏观表征、行为学、哮喘症状及体征、肺功能、支气管组织病理,外周血炎症细胞比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OVA混合液致敏和束缚制动成功建立了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符合支气管哮喘肝气郁结证临床特征,可用于情志哮喘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