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原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收集肺心病心律失常患者429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肺心病可以并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主,占54.5%,其次是房性期前收缩占25.4%,心房纤颤占7.0%,右束支传导阻滞占4.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占4.2%,室性期前收缩占2.3%,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占1.9%。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只有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才能纠正心律失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新生儿心律失常23例,详细收集病史,予心脏听诊及心电监护。确诊者根据不同分型分别给予普罗帕酮、利多卡因及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出守后随访3个月。结果:新生儿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和窒息为其常见原因;房性期前收缩6例中4例于生后2周~3个月内消失,余2例仍在随访中。窦性心动过缓2例及结性期前收缩1例均治愈。室性期前收缩中2例治愈,1例先天性心脏病仍在随访中。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于发作24h内得到控制,3个月内未再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中,1例放弃治疗死亡,另1例治愈。传导异常12例中9例痊愈。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心律失常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心律失常患儿病因主要为合并围产期感染39例,围产期窒息18例;室上性心律失常66例,室性心律失常23例;多数期前收缩患儿经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对症治疗后期前收缩次数减少,随访3个月期前收缩偶发,其余患儿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均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5例室性心动过速曾接受同步电复律;1例失访,4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病因以围产期感染、缺氧窒息为主,经治疗原发病、应用营养心肌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孟昭润  吕彦德 《临床荟萃》1997,12(19):888-889
临床上,AMI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梗塞后1~2周,24小时内最为多见,约占患者中的75~95%,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梗塞部位有一定关系,前壁心肌梗塞多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最为多见,其次为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心肌梗塞如出现室性过早搏动,呈成对地出现或短阵的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落于前一个心搏的易损期(所  相似文献   

5.
宽QRS波心动过速是指QRS波群时间≥0.12秒、频率〉100次/分、节律规则或不规则的心动过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症,在临床上主要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2类。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占大多数(约90%),而后者一般伴发3种情况: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窦律时呈束支或室内传导阻滞、伴房室旁道前传(如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房扑)。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住院的心律失常新生儿25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为感染11例,缺氧8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原因不明4例;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室上性心律失常13例,传导异常6例,室性心律失常5例,室性过缓1例。予营养心肌药物,室上性心动过速者予普罗帕酮,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者予利多卡因,随访3个月,22例心电图恢复正常,24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部分为胎儿心律失常的延续,临床病因以感染及缺氧为主。临床以快速性心律失常多见,表现无特异。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周立君  刘晶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2):2494-2494
患者男,30岁,因阵发性心悸1年,于2005年1月9日来我院就诊。临床诊断:心律失常,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韦金斯基现象。体检:血压130/80mmHg,心率78次/min,心律不整。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内径较大(55mm),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左心功能正常。心电图示V1导联持续纪录,呈现三种不同形态的QRS波群:(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室性期前收缩。(3)形态正常的QRS波群。V1呈rsR型,R波粗钝,V5,V6导联呈qRS型,S波宽钝,T波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QRs时限0.15s;每个导联均有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没有期前出现的P波,时限0.20s,宽大畸形,ST段与T波和QRS主波方向相反,为室性期前收缩;此后第一个QRS波形态时限正常。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韦金斯基现象。  相似文献   

8.
吴明  马虹  邓昭文  林劲  张敬文  李新明 《新医学》2001,32(8):461-462,491
目的:探讨Brugada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分步式诊断标准是否适用于鉴别原有束支传导阻滞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患者。方法:选择窦性心律呈束支传导阻滞的147例患者[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97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50例]的心电图资料,用Brugada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分步式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各有1例误诊为室速,误诊率为1.4%。结论:Brugada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分步式诊断标准也适用于原有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对新生儿心律失常28例,详细收集病史,予心脏听诊及心电监护。确诊者根据不同分型分别给予心律平、利多卡因、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出院后随访3个月。结果:新生儿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和窒息为常见原因,14例皆于发作后24h内得到控制,3个月内无复发;房性期前收缩3例,2例于生后2周 ̄2月内症状消失,1例在随访中;窦性心动过缓6例均治愈;室性期前收缩1例治愈;房室传导阻滞1例,伴有房间隔缺损,放弃治疗;预激综合征3例,均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治愈。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室性期前收缩V1~V3导联ST段明显抬高对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例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观察V1~V3室性期前收缩对ST段抬高的影响。结果患者V1~V3 ST段马鞍形抬高伴室性期前收缩。结论V1~V3 ST段马鞍形抬高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心脏结构正常支持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对362例行介入治疗后的膜周部VS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16mm(平均8.6mm),345例(96.2%)封堵成功。并发症发生情况: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交界区性心律4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3例,残余分流3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股动静脉瘘5例,股动脉血栓3例,溶血、血尿1例,交换导丝断裂1例,猪尾导管断裂1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VSD相对安全,但应进一步加强其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房室传导文氏现象可见于:(1)房室传导阻滞;(2)窦房传导阻滞;(3)束支传导阻滞;(4)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前两者引起的文氏现象已屡见不鲜。但束支传导阻滞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引起的文氏现象则报导颇少。现就我们所见阵发性房性心  相似文献   

13.
宽QRS波群的心动过速可以由以下原因引起:①伴有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或原来有束支传导阻滞或通过房室旁道前向传导的室上性心动过速;②室性心动过速。Akhtar等描述了150例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及心电图发现,他们的诊断以心内电图证实,122例系室速,仅32%的患者纠正了开始的诊断。然而,由临床及体表心电图标准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频谱多普勒及M-型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孕龄16~41周的临床疑诊胎儿心律失常或存在其他异常的226例胎儿进行研究。结果:共检出胎儿心律失常53例(23.5%),其中期前收缩40例(房性期前收缩35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包括室性早搏二联律、室性早搏三联律各1例)。心动过缓7例,心动过速4例,2:1房室传导阻滞、房扑各1例。53例心律失常胎儿中并发先天性心血管畸形4例(二尖瓣闭锁1例,共同房室通道1例,单心室伴肺动脉瓣狭窄1例,心脏肿瘤1例)。结论:胎儿频谱多普勒及M-型超声心动图是检出胎儿心律失常的可靠的无创性影像诊断技术,其应用有助于早期检出并指导心律失常胎儿的处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利用M型超声与彩色多普勒图像叠加法记录并诊断胎儿心律失常.方法 应用两种叠加方式:①左室流出道血流-右心房壁运动曲线叠加法;②左室流出道-左室流入道彩色血流信号与M超叠加法,共检出胎儿心律失常167例.结果 167例中房性期前收缩84例(50.2%),室性期前收缩39例(23.3%),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23例(13.7%),窦性心动过速12例(7.1%),Ⅱ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2.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1.2%),心房颤动3例(1.8%).结论 M型超声与彩色多普勒叠图像叠加法诊断胎儿心律失常方法简便,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6.
射频导管消融(RFCA)已成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治疗的常规,而临床上最多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性期前收缩,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是针对病因改善基础病变,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减少期前收缩次数,临床试验表明无论室性期前收缩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药物治疗均不尽人意。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RFCA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适应证得到适当放宽,且RFCA的成功率明显提高。本研究采用RFCA治疗顽固性室性期前收缩,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类原因不明,并以心肌病变为主,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并伴收缩功能受损、心律失常为特征的心肌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发病隐匿,临床症状复杂,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有时疾病早期仅有心血管系统以外的个别症状或体征,因而易致误诊,近年心肌病有增加趋势。我院2001/2008年收治603例DCM患者,其中有26例误诊,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23~76(平均48.3)岁。其中14例为门诊患者,12例为外院转诊患者;首次就诊至确诊时间为3 d~1 a,平均38 d。1.2误诊情况误诊为冠心病8例,风湿性心脏病(RHD),脑梗死、肺内感染各3例,心肌炎、急性肝炎、二尖瓣脱垂各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胃炎、先天性心脏病各1例,其中伴心律失常25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20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心房颤动9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4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1.3诊断和治疗采用内科学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1]即病史、临床体征、超声心动图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脏异常。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谢少娟 《临床荟萃》1999,14(7):303-30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我国为常见病、多发病,易合并心律失常。现将我院1995年4月至1998年4月住院的104例慢性肺心病心律失常57例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慢性肺心病104例均符合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57例有心律失常,男38例,年龄47~90岁,平均66岁;女19例,年龄45~83岁,平均63.5岁。57例心律失常患者中,60岁以上占47例。 1.2 心律失常类型 所有患者入院时都做常规心电图,结果如下:多发性房早21例,其中2例伴短暂性房性心动过速,偶发房早3例,快速型心房纤颤7例,快速性心房扑动1例,混乱性房性心动过速3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窦-房游走心律伴多发房早合并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2例,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偶发室早2例,多发室早5例,其中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9.
宽QRS心动过速是指QRS时限≥120毫秒的心动过速。原因可能为: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原有束支传导阻滞的窦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旁路前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据报道室性心动过速占81%,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心室差异传导占14%。因不同原因的宽QRS心动过速治疗差别很大,故其鉴别诊断十分重要。1 病史:有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有心肌梗死史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远较室上速常见;而在心脏正常的有多年反复发作心动过速的年轻人,则室上速或与预激综合征有关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为其常见原因。如病人的…  相似文献   

20.
从2004年开始,本院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手术中突发的心律失常,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在全麻下手术中出现心律失常.由心电监护同时打图确认;窦性心动过缓13例,窦性心动过速18例,房性期前收缩19例,室性期前收缩2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1例,心房颤动(房颤)5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31-85岁,平均(59.5±2.0)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