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观察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R DWI)及增强表现进行调查根据,并根据手术病理对患者的占位性病变的发生发展进行跟踪证实。结果:肝细胞肝癌、转移瘤、胆管细胞癌在MR DWI多见稍高信号,肝囊肿与海绵状血管瘤分别呈现低信号、明显高信号。血管瘤与肝囊肿瘤囊弥散系数比较,P 0. 05,肝囊肿转移弥散系数与其他各项相比,P 0. 05。结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可对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临床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鉴别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9例肝内囊性占位病变患者(10例肝囊肿、5例肝脓肿、8例肝血管瘤及6例囊变或坏死的肝肿瘤)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多点测量并计算取得综合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种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综合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内囊性占位病变通过多点测量并运算取得的综合ADC值可作为鉴别肝囊肿、肝脓肿、肝血管瘤及肝肿瘤囊变或坏死的一种有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9月—2022年12月期间接收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60例,均进行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结果及价值。结果:病理结果显示,60例患者共116个病灶,其中肝脏占位性恶性病变73个(原发性肝癌53个,转移瘤20个),良性病变43个(血管瘤30个,肝脓肿9个,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4个);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检出恶性病变50个,良性病变37个,漏诊20个,误诊9个;MRI增强扫描结果:恶性病变52个,良性病变38个,漏诊18个,误诊8个;联合扫描结果:恶性病变72个,良性病变43个,漏诊1个,误诊0个。转移瘤、肝脓肿、血管瘤在b=800 s/mm2下的ADC值均高于原发性肝癌,血管瘤和肝脓肿ADC值高于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的ADC值低于血管瘤和肝脓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四回波序列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结合B超、CT、核素、临床资料证实的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患者采用四回波序列进行MRI扫描,观察病变的MRI信号强度的改变。结果:在T_2WI四波序列的图像上,第1、2回波(TE=30、60毫秒),肝囊肿的信号低于或等于肝组织,可与其它2种病变鉴别:而第4回波(TE=120毫秒)的图像上,肝癌的信号强度稍高于正常肝脏但明显低于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结论:四回波序列在肝内常见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价值。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是肝脏常见肿瘤,自从MRI应用于临床以来,以其优良的组织分辨力,多参数多层面成像的特点,为肝脏肿瘤的诊断提供了又一有效的方法。在鉴别诊断方面,MRI优于CT~[1-2]。笔者采用四回波序列对300例肝占位患者进行MRI扫描,重点探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场MRI在肝脏占位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0.2T永磁型磁共振仪,对6个CT不能明确诊断的肝脏占位性病变行T1WI、T2WI平扫,部分再使用快速多层面扰相位梯度回波(FMPSPGR)序列作进一步同层块动态增强扫描。磁共振造影剂为磁显葡胺(Gd-DTPA)0.2mmol/kg。结果 2例有脂肪肝背景的肝细胞肝癌、1例无明显胆管扩张的肝胆管细胞癌和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均作出明确诊断。结论低场MRI在肝脏占位病变鉴别诊断中,对有脂肪肝背景的肝细胞肝癌,胆管扩张不明显的胆管细胞癌和肝FNH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磁敏感成像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内部结构的显示能力及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8例经临床及影像证实肝脏病变包括血管畸形、肝细胞癌、转移瘤、血管瘤以及肝囊肿患者共25个肝局灶性病变行常规T1WI、T2WI及SWI扫描,并将其SWI图像与常规MRI序列进行比较。18例均同时行增强扫描,1例动静脉畸形同时行MRA检查,1例血管瘤动态增强后再次行SWI检查。结果:1例血管畸形SWI能较常规平扫、增强及3D MRA更清楚显示其异常静脉血管形态;4例肝细胞癌、3例胆管细胞癌及2例转移瘤,SWI均能显示病灶内瘤静脉及血液降解产物;5例肝血管瘤及3例肝囊肿,SWI均显示病灶呈均匀稍高信号,病灶较大者邻近静脉受压。结论:SWI在显示肝脏静脉性血管畸形、肿瘤相关静脉结构等方面优于常规MR序列,对肝脏局灶性病变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是研究肝脏局灶性病变内部结构的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郁成  陈永强  罗泽斌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6):403-404,407,F0004
目的:对比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及其原始图像与磁共振常规扫描诊断胆系结石的价值。方法:应用1.0T超导MRI扫描仪对55例患者(36例胆囊结石和19例胆总管结石)行重T2加权多次激发FSE序列(HT2-FSE)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扫描及常规轴面FSE序列MRI T1WI及T2WI扫描。结果: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最大强度投影图像能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及扩张胰管的形态结构。多数较大的胆系结石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原始图像及MRI常规T2WI图像上可很好地显示,但常在最大强度投影图像被掩盖;较小的胆系结石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最大强度投影图像及MRI常规T2WI图像均难以准确显示,而仅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原始图像上显示。结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原始图和最大强度投影图像以及磁共振常规扫描是分析、诊断胆系结石的一个有机整体,不能仅仅依靠某一种成像技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胆管囊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1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资料完整的小儿胆管囊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先天性胆管囊肿的CT表现如下:(1)单纯胆总管囊性扩张13例,表现为肝门区或胰头区附近圆形的水样密度灶,增强囊内无变化。(2)肝内胆管多发囊性扩张2例,表现为肝内多个囊并且太,梭状低密度灶,增强后,可见其内有中心点状及树枝状明显强化灶。(3)肝内外胆管多发囊性扩张6例,同时具有以上两种征象,本病需与胰头囊肿,右肾囊肿,肠系膜囊肿,肝内单发或多发囊肿,梗阻性肝内胆管扩张等病鉴别。结论 CT是诊断小儿先天性胆管囊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将60例病人的89个肝脏局灶病变作为研究对象,包括28处肝转移瘤,32处原发性肝癌,8个血管瘤,17个肝囊肿,胆源性肝脓肿2处以及局灶性结节增生1处,胆管腺癌1处。行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后,计测并比较肝内各种病变的ADC值;对部分病人行全身多部位大范围扫描,查找远隔病变。结果:①肝内良性病变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P<0.05),以1.6×10-3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限,敏感度和特异度均>90%。②原发性肝癌、转移瘤、血管瘤及肝囊肿的ADC值呈递增趋势。③血管瘤、转移瘤及原发性肝癌与肝脏的比值依次递增(P<0.05)。④对部分病人行大范围扫描后可以查找出原发灶或远隔器官病变。结论: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囊腺瘤的MR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的MR检查影像表现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瘤3例,2例局部可见癌变。3例均为女性,年龄39~72岁,平均52岁。常规扫描横轴位GR-T1WI、抑脂T2WI,其中1例行MRCP检查,采用3D LAVA或FAM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3例均行三期及延迟期扫描。结果:3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中1例呈囊实性结构,可见囊壁及乳头状实性肿块;1例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多房囊状结构,囊壁及分隔光滑,囊壁局部明显增厚,有壁结节,周围见轻度的肝内胆管扩张;1例为巨大的多房囊状结构,囊壁及分隔光滑,局部均匀增厚;3例中的囊壁、分隔、壁结节及实性部分均呈T2WI稍高信号、T1WI稍低信号,囊内液性部分均呈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肿瘤瘤体大小径线范围3.4~13.5cm。3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中囊壁、分隔、实性肿块和壁结节动脉期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略减低,强化程度均高于同期肝实质。MRCP示1例左肝内胆管分支进入到囊实性结构的瘤体内,肝内胆管均未见明显的扩张。结论:MR能明确显示肝内胆管囊腺瘤的整体影像的特征性表现,若囊壁上有结节或乳头状肿块提示局部有癌变,MR常规扫描结合动态增强及MRCP成像对肝内胆管囊腺瘤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有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进行MRDWI,分析影像特点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结果40例肝脏占位病变DWI检出75处异常信号病灶。信号特征与病变结构、成分有关。但无一定特异性。病变的ADC值均值为:肝细胞癌(1.25±0.30)×10^-3mm^2/s,肝转移癌(1.12±0.52)×10^-3mm^2/s,肝血管瘤(2.27±0.49)×10^-3mm^2/s,肝囊肿(3.05±0.59)×10^-3mm^2/s,肝脓肿(1.91±0.46)×10^-3mm^2/s,各种病变间ADC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MRI相比,DWI病变检出率不低于常规MRI,但各种病变间信号强度无明显特异性。ADC值测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磁共振扩散成像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成像的量化分析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磁共振检查发现的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扩散成像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其中:29例肝细胞癌,24例肝转移癌,28例肝血管瘤,19例肝囊肿。结果各种病变的平均ADC值分别为:肝细胞癌:(0.99±0.26)×10-3mm2/sec,肝转移瘤:(1.17±0.32)×10-3mm2/sec,肝血管瘤:(1.81±0.42)×10-3mm2/sec,肝囊肿:(3.11±0.38)×10-3mm2/sec,肝囊肿与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及肝转移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b值(扩散敏感系数)差大,测得ADC值较准确。结论磁共振扩散成像的量化分析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与常规检查一起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MRI及MRCP在先天性胆管囊肿及合并症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PCP)对先天性胆管囊肿及其合并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病理证实的先天性胆管囊肿患者的MRI及MRCP影像表现。结果29例先天性胆管囊肿,10例Ib型,7例Ic型表现为仅限于胆总管局限性扩张,MRCP示扩张胆总管与胆管树相通。10例IV型,2例V型表现为肝外和/或肝内及仅限于肝内多发胆管扩张,MRCP示胆管树呈多发大小不等囊柱状。合并结石7例,Ib型4例,IV型3例,表现为胆管内单发和/或多发边界清楚无强化灶。合并肿瘤3例,IV型及V型合并胆管癌各1例,表现为扩张胆管壁内强化结节;1例Ib型合并胆囊癌伴肝内多发转移。1例V型合并闭锁表现为扩张胆总管远端中断。1例VI型合并胰腺炎。MRI及MRCP能准确地做出胆管囊肿的诊断并能进行准确的分型,定位,定位准确率达100%,并能清楚显示胆管囊肿的合并症。结论MRI及MRCP检查在先天性胆管囊肿的诊断及显示其合并症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磁共振真稳态自由进动序列与DWI序列对肝脏血管瘤与囊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MRI动态增强证实的肝血管瘤与肝囊肿共107例,从所有的病例中选出平扫与增强后影像表现较典型的肝血管瘤与囊肿病灶,并以此为标准,分析True FISP序列中两种不同病灶的信号强度变化特点来鉴别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的准确性。结果:107例病例中,通过增强扫描证实肝血管瘤(HH)45例(75个病灶),肝囊肿(HC)62例(172个病灶);通过真稳态自由进动(True FISP)序列诊断为血管瘤69个病灶,诊断正确率91%,病灶信号强度与肝内胆管或胆囊信号相比均有衰减,其余4个病灶因较小(小于0.3 cm)误判为囊肿,信号强度略低于肝内胆管或胆囊信号;通过通过真稳态自由进动(True FISP)序列诊断为肝囊肿(HC)161个病灶,正确率93.6%,病灶信号强度与肝内胆管或胆囊信号比较相似或略高;11(6.3%)个病灶、因病灶较小或容积效应误判为肝血管瘤(HH),病灶信号强度与肝内胆管或胆囊信号比较略低。结论:真稳态自由进动序列与DWI序列单独使用无需增强扫描可以鉴别肝血管与肝囊肿,但存在着局限性,利用各自独特的成像特点两者互补,提高对肝脏血管瘤与囊肿鉴别诊断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胆管错构瘤的超声图像特征,提高超声对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7例经MRI或病理检查证实为胆管错构瘤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总结其特异性超声图像特征有:1.肝内弥漫分布的不规则囊性变;2.肝内多发的偏高回声结节;3.肝内弥漫分布的点状强回声伴彗尾征。(具体包括哪些?请列出)。结果 37例胆管错构瘤超声多表现为肝内弥漫分布不规则囊性病变,直径<1.5 cm(97.3%);肝脏弥漫性回声增粗(78.4%);肝内多发偏高回声结节,直径<1.0 cm(54.1%);肝内弥漫分布的点状强回声伴彗尾征(56.8%);肝包膜光整(94.6%)。平均LSM(7.16±1.99)kPa。结论 肝脏胆管错构瘤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其典型超声表现的判读可提高对该病的超声诊断能力,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常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选取肝脏常见肿瘤8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瘤15例,肝血管瘤33例,肝囊肿12例。行轴位扩散加权扫描,并拟合出ADC图,在ADC图上测出ADC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行动态增强全肝扫描,观察实性病变在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不同时相的强化程度。结果:肝囊肿和血管瘤ADC值均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转移瘤(P<0.01),根据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表现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结论:ADC值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I对肝脏常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胆管黏液性囊腺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67岁。右上腹隐痛,尿色深黄、白陶土样便,全身皮肤黏膜黄染瘙痒1个月余。既往: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行胆囊切除术后7a。体检.全身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阳性。B超: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末段管壁增厚,肝内胆管多发结石。TBIL 244.6μmol/L,DBIL148.9μmol/L。MRI扫描:胆囊缺如,肝左内叶、尾状叶见两枚结石,左肝内胆管、左肝管见囊性肿物,有分隔,肝总管、部分右肝管及胆总管扩张未见分隔,胆总管末端似见软组织信号影。MRI诊断:(1)考虑胆总管末端占位,胆总管癌可能性大;(2)左肝内胆管、左肝管囊性肿物,考虑囊腺瘤;(3)肝内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MRA(3D CEMRA)技术在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行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患者及30例对照组病人,利用自动透视触发技术进行肝脏血管成像,造影剂到达降主动脉起始段时启动3D扫描,扫描时相包括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腔静脉期,分离各组图像并与蒙片剪影,再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多平面图像重建(MPR),评价各期图像质量。结果:采用3DCEMRA技术所获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质量满意;造影剂到达降主动脉起始段时间与造影剂流速、总量之间呈线性相关;造影剂总量和流速与肝血管信号强度呈正相关。结论:3DCEMRA技术可准确把握造影剂到达靶血管时间,结合最佳的造影剂总量和注射速度,明显提高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MRCP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MRCP)对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重T2 加权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厚层投射直接成像技术做MRCP检查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 2 6例。分析扩张胆管的部位及程度 ,并根据Todani分型 ,同时观察胰胆管结合部及胆系内的信号变化。结果 MRCP对肝内外胆管显示良好。检出率及定位诊断准确率为 10 0 % ,定性诊断准确率为 95 % ,并可做出分型。其中Ⅰ型 16例 ,Ⅳ型 7例 ,Ⅴ型 3例。 6例胰胆管连接异常。 结论 MR CP作为一种快速简便 ,无创伤性的胰胆管影像学检查技术 ,是诊断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弥散加权成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肝癌13例,肝转移瘤11例,肝血管瘤8例,肝囊肿5例。进行常规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加做DWI序列,采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EPI)技术,弥散敏感度b值取100s/mm^2、300s/mm^2、500s/mm^2、800s/mm^2、1000s/mm^2,屏气扫描,计算指数表现弥散系数(eADC)、表现弥散系数(ADC)值,绘制表现弥散系数/弥散敏感度(ADC/b)值变化曲线。进行比较、判断。结论肝脏占住性病变在DWI中具有不同的特征,结合eADC、ADC值的量化特征,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