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群资料,分为高血压组(n=112)与正常对照组(n=83),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24 h、白天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性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高血压组24 h SBPV、d SBPV及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BPV增高,收缩压变异性越大,脑卒中风险越高,BPV是脑卒中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脑卒中的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①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群资料,分为高血压组(n=146)和正常对照组(n=51),比较两组24 h收缩压/舒张压变异性(24 hSBPV/DBPV)、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24 h SBP/DBP)、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变异性(d SB...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腔隙性脑梗塞(LI)与血压变异性(BPV)的相关性.方法 对40例EH患者、40例EH合并LI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 h平均收缩压(ASBP)、平均舒张压(ADBP)、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舒张压变异性(DBPV),同时检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 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梗塞组的SBPV及DB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部穴位按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11月收治于我科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高血压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头部穴位按摩,疗程为4周,完善干预前后24h动态血压。结果:穴位按摩干预后血压变异性各指标:日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d SBPV)、日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d DSBPV)、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n SBPV)、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n DSBPV)、24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24h SBPV)、24h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24h DSBPV)较对照组均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头部穴位按摩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从而可能进一步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男性初诊高血压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左心室重构与血压变异进行分析,了解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36例男性初诊高血压并OSAS患者为研究组,60例男性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血压变异性(BPV)及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的差异及二者联系。结果 (1)OSAS组的24hDBP、收缩压变异性(SBPV)、舒张压变异性(DBPV)、收缩压变异系数(SCV)、舒张压变异系数(DCV)均高于对照组(P<0.05)。(2)OSAS组的LVIDd、LVISd、IVST及LVPWT均高于对照组(P<0.05)。(3)OSAS组患者IVST与24hSPB、24hDBP、DBPV、SBPV及DCV呈正相关(r=0.596、0.654、0.631、0.627、0.405,P均<0.05)。结论男性高血压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血压变异性较原发性高血压增加,心室重构较原发性高血压明显,心室重构与血压变异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徐燕  王梦琳  高旭光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1206-120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39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血压读数的标准差(SD)代表BPV值.根据日间收缩压SD的第50百分位数(P50)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低BPV组(n=76)和高BPV组(n=82),比较两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和颈动脉IMT的差异.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各时间段(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夜间收缩压SD高于对照组(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BPV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双侧颈动脉IMT高于低BPV组(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 h平均收缩压和日间收缩压SD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增高,且独立于平均血压,BPV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特点及其与认知受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EH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0例(观察组),同时选取单纯EH患者100例(对照组),均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和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分别为(151. 15±16. 10) mm Hg和(87. 11±6. 12) mm H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V)、白昼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d SBPV)、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n SBPV)、24 h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V)、白昼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d DBPV)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n DBPV)分别为(0. 16±0. 04)、(0. 15±0. 03)、(0. 15±0. 04)、(0. 14±0. 04)、(0. 15±0. 03)和(0. 14±0. 0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MMSE评分为(18. 26±2. 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n SBP、n DBP、n SBPV、n DBPV与MMSE评分呈弱正相关关系(r=0. 298、0. 301、0. 281和0. 295,P<0. 05)。结论老年EH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夜间SBP、DBP及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单纯EH患者,且与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动态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病人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非高血压老年病人10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血清Hcy水平、动态BPV指标和LVEF,分析Hcy、BPV指标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病人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 h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舒张压相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病人血清Hcy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P<0.05),24 h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与LVEF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相较于血压正常老年群体,老年高血压病人血清Hcy、动态收缩压标准差水平明显偏高,LVEF明显偏低,且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降压药物的不同治疗对老年高血压的血压变异性(SBPV)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的高血压住院患者,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4)采用氨氯地平片和缬沙坦胶囊治疗,观察组(n=44)采用氢氯噻嗪片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1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共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计算患者的收缩压变异性(SBPV)、舒张压变异性(DBPV)。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24 h SBP、24 h SBPV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 h SBP、24 h SBPV较治疗前出现下降(P0.05),且对照组下降幅度较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24 h DBPV、24 h DBPV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 h DBPV、24 h DBPV较治疗前出现下降(P0.05),且对照组下降幅度较观察组更为明显(P0.0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氨氯地平与氢氯噻嗪联合缬沙坦胶囊联合治疗,能有效的改善血压变异性,临床运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压(ABP)及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方法按有无糖尿病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照组为单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之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脉压、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大(P<0.05)。结论糖尿病可导致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BP及BPV增大,尽早评价ABP、BPV,对患者病情判断、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与进展性卒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了 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其中高血压组 4 6例 ,非高血压组 4 6例 ,对其血压及既往病史与病情进展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 高血压组4 6例患者中卒中加重者 2 8例 ,非高血压组 4 6例患者中卒中加重 9例 ,两者相比高血压组卒中加重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是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我院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60例脑缺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Hcy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120例患者中高血压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76.67%,正常血压发生率为23.33%;高Hcy患者发生率为93.33%,Hcy正常患者的发生率19.05%;H型高血压的发生率为71.67%,非H型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8.33%,H型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P<0.05)。结论Hcy作为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导致急性高血压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影响因素,以及 CMBs 对 ACI 患者再发心 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CI患者131例, 分为无 CMBs 组(85 例)和 CMBs 组(46 例) 。根据两组患者的吸烟、 饮酒、 糖尿病、 高血压、 脑出血等既往史, 探讨引起 ACI 患者 CMBs 的危险因素,并分析 CMBs 对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脑梗死、 脑出血既往史是引起 CMBs 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抽烟、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 冠心病) 等一般资料不是 CMBs 的危险因素。131 例患者中 46 例?CMBs, 共查出脑微出血 183 个; 46 例 CMBs 中, 重度 17 例, 中度 13 例, 轻度 16 例。心脑血管事件主要为再发脑卒中、 脑梗死、 脑出血、 缺血性心脏病以及死亡。 CMBs 组患者的再发脑卒中和脑出血发生率与无 CMBs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CMBs 组患者 的脑梗死、缺血性心脏病及病死率与无 CMBs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CMBs 严重程度与再 发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重度 CMBs 组的发生率最高 ; 脑梗死、脑出血、缺血性心脏 病及病死率与 CMBs 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脑梗死、脑出血既往史是脑微出血的危 险因素,而脑微出血也可一定程度增加 ACI 患者再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脑微出血严重程度与脑出血发生 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及相关因素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正确评价胰岛素抵抗对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及干预措施。方法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对照组患者,通过检测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评价胰岛素抵抗情况。结果胰岛素抵抗作为一个新的可治疗的危险因素,在脑梗死患者中普遍存在。结论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动脉硬化等代谢综合征疾病代谢紊乱的基础,在脑梗死患者中普遍存在。通过对胰岛素抵抗的控制,可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干预策略对高血压脑白质疏松(LA)、预后卒中及认知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3年1月—2016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并最终纳入统计的高血压患者269例。BPV以血压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表示。其中无或轻度LA组定义为对照组,中重度LA组定义为病变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PV与LA的关系。入院后给予不同类别降压药物,同时,采用简明精神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状态评分。1年后再次复查患者BPV及LA程度。分析不同降压药物对BPV、LA及1年内卒中事件和认知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 ①病变组收缩压CV、收缩压SD、杓型分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较高收缩压SD、非杓型特点为LA的危险因素。[OlR=2.168(95% CI:1.120,4.195),P?=0.022;OlR=2.764(95% CI:1.405,5.437),P?=0.003]。③氨氯地平组用药后中重度LA比例、卒中事件发生率较依那普利及美托洛尔组降低(P?<0.05);用药后氨氯地平、依那普利及美托洛尔组的SD分别为(13.756±2.919)、(14.919±3.037)和(15.433±2.962)(P?<0.05);用药后氨氯地平、依那普利及美托洛尔组的MMSE评分分别为(27.484±2.267)、(26.575±2.488)和(26.032±3.113)(P?<0.05)。结论 收缩压SD及非杓型特点是预测LA较好且简易的指标,钙离子拮抗剂或长效降压药物可降低血压变异性,是预防LA、减少卒中及认知功能减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A)伴发痴呆和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方法:LA组137例,对照组52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评分标准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参照Hachinski缺血量表评分又分为VD、非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三组。全部病例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痴呆、VD的危险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痴呆、VD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LA、高血压、心脏病、血糖和痴呆发生有关;高血压、脑血管病与VD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LA和高血压与痴呆发生有关;脑血管病与VD发生有关。结论:LA用高血压可能是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脑血管病可能是V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小团  黄铮 《中外医疗》2016,(22):51-54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常见病因。方法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青年脑梗死患者共84例,对其进行TOAST分型,对可控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等情况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年龄相仿的患者85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以上指标,得出结论。结果青年脑梗死发病率占同期全年龄组脑梗死患者的6.8%;其中男性占69.0%,女性占31.0%;18~34岁组占14.3%,35~45岁组占85.7%;不同TOAST分型患者所占的比例由高到低为:LAC 28例(33.3%),ATR 22例(26.2%), CEMB 15例(17.9%), OTH 13例(15.5%), UND 6例(7.1%);青年卒中患者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血症的概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青年脑梗死病因复杂,小动脉闭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青年脑梗死患者为最常见的TOAST分型;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血症可能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 C)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6例(实验组),其中105例合并高血压,25例合并糖尿病;随机选择同期与实验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志愿者80例为对照组,其中单纯糖尿病组20例、单纯高血压组40例及冠心病组20例。测定各组的胱抑素C水平,分析患者胱抑素C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当时、发病第2天和治疗后的胱抑素C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组或合并高血压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较高,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冠心病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和胱抑素C水平是缺血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与患者收缩压(r=0.593,P0.05)、血糖水平(r=0.534,P0.05)和年龄(r=0.568,P0.05)呈正相关。结论胱抑素C水平的升高可辅助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患者年龄较大且血压和血糖升高的同时应警惕胱抑素C水平的升高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3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发生率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有效病例360例,脑梗死组260例,脑出血组100例,另选同期住院非脑卒中患者20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Hcy、GLU、TG、CHOL、HDL、LDL-C、FIB的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Hcy含量分别为(19.08±10.33)umol/L、(18.76±10.23)umol/L,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脑卒中组的血浆FIB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脑卒中组GLU、TG、CHOL、HDL、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致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是造成脑梗死患者血液黏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后发生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IS后VD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IS后非VD患者12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IS后VD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7.93±5.39)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6.93±4.32)岁,观察组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脑卒中史、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颞叶及基底节)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是IS后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额叶和基底节)等均是影响IS后VD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此类IS患者VD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