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症状表现、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和观察。结果大面积脑梗死较为常见的并发原因包括心源性栓塞、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其临床特点为进展快、起病突然,症状包括偏身感觉障碍、病灶对侧偏瘫、同向性偏瘫、颅内高压、意识障碍等。结论大面积脑梗死作为当前脑梗死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在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师要能够明确这些特点,及早对其进行诊断,在急性期患者治疗期间要能够通过有效方法来降低其颅内压,达到控制脑水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到我院接受诊治的7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探讨分析对象,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心源性血栓、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引起患者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症状主要表现为偏瘫、颅内高压、意识障碍、视力障碍等。本次研究的7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活58例,其余12例患者由于器官功能衰竭或发生脑疝导致死亡。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在脑梗死疾病中危害较大,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尤为重要,目前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措施是控制患者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护患者脑组织为前提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仔细观察所有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治疗办法。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常由于患者原患有心房纤颤与原发性高血压等病而引发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栓塞。在脑梗死发病后一周后很可能会发生内出血转化的临床症状。在CT和MRI等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主要是表现为非血肿型。结论研究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发病的主要起因是血压和脑血栓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调节患者的血压有助于脑栓塞和较大面积的脑梗死的病情缓解。采用影像学的资料和方法动态观察病情,以脱水和止血为主的治疗方法是脑梗死出血后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与心源性栓塞。该疾病在临床上具有发病突然、进展快等特点;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与通向行偏盲,同时还会存在意识障碍、眼球同向侧视障碍,颅内压升高等情况;在患者治疗后,56例治疗陈宫,死亡4例。患者出院的时候肌力为0~2级的有28例,3级以上的患者有32例。结论在脑梗死中,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类型,治疗该类患者的时候需要根据临床特点,及早诊断;针对急性期的患者还需要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保护脑组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临床救治方法。方法2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搜集其临床表现,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治疗原则。结果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一般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四肢瘫痪以及偏身感觉障碍等,最为常见的致病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心源性栓子等。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死亡率较高,临床应该以早期诊断、早发现、早治疗为原则,降低颅内压,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及时应用抗凝药物以及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临床救治方法。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搜集其临床表现,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治疗原则。结果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一般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四肢瘫痪以及偏身感觉障碍等,最为常见的致病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心源性栓子等。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起病急、凶险,死亡率较高,临床应该以早期诊断、早发现、早治疗为原则,降低颅内压,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及时应用抗凝药物以及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 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型出血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区,大面积脑梗死尤以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 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出血性为多,应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总结分析我院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6个月,痊愈17例、轻瘫2例,发现脑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血流学变化、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自由基引起的生物反应等因素相关。2000年以来,我们共收治脑外伤后脑梗死患者22例,外伤后经CT扫描均证实有脑梗死病灶,检查时间为发病后3d内。其中5例发病24h内未见梗死病灶。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患者,应严密观察,及时复查CT对本病力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蔡浩 《中国医药指南》2013,(13):623-624
目的研究并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法研究选取我院在2007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导致患者出现大面积脑梗死的原因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糖尿病以及短暂性脑缺血等等。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患者意识出现障碍,患者出现头痛,患者出现呕吐,患者出现语言障碍以及抽搐等等。结论对于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一些重要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加大对意识障碍的鉴别以及对不断对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和病死率,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合并颅内高压的形成原因及特点,探讨治疗方法。方法 69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无创颅内压监测仪确诊患者为颅内高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治疗、纠正紊乱水电解质等。观察组采用30 ml 23.4%高渗盐水进行静脉推注,对照组则应用250 ml 20%甘露醇进行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30 min、2、4 h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变化情况。结果 用药30 min后,观察组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及用药2、4 h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渗盐水与甘露醇均能快速降低脑梗死颅内高压症状,具有安全性,但高渗盐水用药30 min内降压效果优于甘露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9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情况。结果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冠心痛、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异常、高血脂症等。针对96例患者的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法后,23例基本治愈,30例病情好转,16例病情无好转,27例死亡,所有存活患者均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脑栓塞是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动脉狭窄是其另一原因。降低颅内压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关键,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一定效果,预防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大面积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该病发病突然,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抢救成功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低。本文对我院2004年2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6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死亡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外伤导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26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结果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血液流变学变化、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自由基引起的生物反应等因素有关。本组患者死亡8例,重残7例,中残8例,良好3例。结论脑外伤后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应根据患者病情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发病6h内大面积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1例大面积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溶栓后的效果.结果 本研究2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经静脉溶栓及其他有效救治后,存活患者14例(66.67%),2例症状明显改善(9.52%),1例(19.5%)发生神经功能障碍;死亡6例(28.57%).结论 大面积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7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为HI的危险因素。据头颅CT表现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头颅CT是诊断HI的可靠手段,对于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不论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应在治疗中定期复查头颅CT,及时发现本病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6.
刘体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3):3575-3576
目的分析总结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及治疗要点。方法对5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且符合大面积脑梗死诊断标准。治疗以脱水降颅内压、溶栓抗凝等为主,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后期辅以功能锻炼。结果 50例患者经积极有效治疗后预后有所改善,其中38例患者短期内并发肢体偏瘫,经长期训练及康复治疗后好转;1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4.0%。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常并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发病突然,以神经功能受损和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康复治疗能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刘坤建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058-3058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通过头颅CT和临床检查,回顾性总结分析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11例,原梗死灶出血18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动态头颅CT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检查结果及治疗和预后。结果 50例患者多为高龄且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等危险因素;临床多表现为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眼球凝视麻痹、癞痢发作;经过治疗,存活37例,死亡13例。结论脑栓死是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一定效果,预后与梗死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与探讨心房纤颤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后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心房纤颤患者共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心房纤颤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结果 50例患者绝大多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均为突然发病。②患者症状多种多样且主要以神经系统损害为具体表现。③通过CT检查可发现患者多个部位的脑梗死灶。结论心房纤颤对于大面积脑梗死而言是高危因素,且一旦心房纤颤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后病情危重者居多,预后较差。临床上医生应对此类患者具有预见性,以防止病情恶化,影响其生活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深入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以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所选取的40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62.50%(25/40),治疗效果基本达到临床预期。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具有起病急的特点,且多会在患者活动和睡眠过程中发病,具有一定的危急性;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时诊断,处于急性期时应给予控制脑水肿、降颅内压以及脑保护等治疗,可有效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