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连冬 《首都医药》2013,(14):57-59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A与DSA在检出颅内小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同时行320排动态容积CTA检查和DSA检查,回顾性分析两者影像特点,分别记录小动脉瘤发生部位、数目、大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320排动态容积CTA与DSA分别检出颅内小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23例患者中有20例在CTA上检出小动脉瘤,并为DSA检查证实;21例在DSA上检出小动脉瘤;2例患者未被CTA和DSA检出动脉瘤。320排动态容积CT脑血管成像检出颅内小动脉瘤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5、1.00、0.95。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A检出颅内小动脉瘤准确性近似DSA,基本上可以替代DS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检出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脑动脉瘤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CTA和MRA诊断。以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CTA及MR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68例患者中有57例明确诊断为脑动脉瘤。CTA检查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98%及84.21%,MRA检查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2.61%及78.26%;CTA诊断价值高于MRA,两种诊断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A对患者的诊断符合率70.58%显著高于M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脑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断中,CTA和MRA诊断发挥重要作用,但CTA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更高,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理论依据,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在脑动脉瘤临床诊断中,CTA诊断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评价。方法对110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在11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38例I级患者,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9.23%,80.37%,经t检验, P=0.0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26例II级-IV级患者,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25%,73.69%,经t检验, P=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中有46例V级患者,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3.34%,72.26%,经t检验, P=0.0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MSCT)与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均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在鉴别具体病因时,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优势均大于多排螺旋CT(MSCT)。然而,相对于多排螺旋CT(MSCT)的诊断,头颅CT血管造影(CTA)的费用较高,会加重一些经济贫穷的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黎兴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654-365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运用及护理。方法:对2005年9月~2006年9月收治入院的89例SAH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49例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CTA检查结果并与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89例患者中CTA检出动脉瘤70例,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窦血栓2例,阴性8例;在同时接受DSA检查的49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1例,动静脉畸形4例,阴性4例,其中除1例CTA发现并经临床证实的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外,其余全部CTA确诊。CTA对SAH病因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DSA分别为98%和100%。结论:64层螺旋CTA对SAH的病因诊断是一种无创、快速、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做好检查时的护理配合,可使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显示良好,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照研究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巨块型肝癌及癌栓和动静脉分流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39例确诊的巨块型肝癌患者情况,患者均在1周内行多层螺旋CT与DSA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与DSA对动静脉分流、静脉癌栓、血管形态及血流丰富程度显示的敏感性和一致性。结果 CT与DSA均检出病灶39个,检出率为100%,CT检查富血供、中等血供、少血供的构成比例分别为17.95%、79.49%、2.56%,DSA为20.51%、76.92%、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癌栓22例,其中门静脉、下腔静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分别占43.59%、7.69%、5.13%,DSA检出癌栓20例,分别占41.03%、5.13%、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肝动脉-门静脉分流8例,中央型、混合型分别占12.82%、7.69%,DSA检出肝动脉-门静脉分流10例,周围型、中央型、混合型分别占2.56%、15.38%、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3例患者DSA检查显示肿块累及整个左肝,1例患者肿块累及整个右肝。而CT增加扫描显示肿块只累及部分肝叶。结论多层螺旋CT与DSA均可准确诊断巨块型肝癌及伴发病变,在血流丰富程度的诊断上一致性极高。但CT癌栓检出率略高于DSA,对肿瘤累及范围的显示优于DSA。在动静脉分流的显示略低于DS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65例临床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人员,对入组患者均行CT增强平扫及MRI检测,比较CT增强扫描与MRI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结果入组患者中经术中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共53例,其余肝脏疾病共计12例。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均明显优于CT增强扫描,均有P <0.05。结论 CT增强扫描与MRI对诊断原发性肝癌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经济条件,选择适当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江德胜  张晓云 《安徽医药》2020,41(4):460-462
目的 比较慢性肾病血透患者上肢内瘘血管CT血管造影(CTA)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评估2种方法对上肢内瘘血管狭窄的判断价值。方法 将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六安世立医院60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且出现内瘘血管功能不全的慢性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A成像与DSA造影检查,所获图像分别由CTA、DSA各2位工作年限>5年的影像科医师读片,观察血管狭窄情况,对比CTA与DSA评估结果。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A成像和DSA造影检查。DSA造影显示245个有评价意义的血管节段中,正常血管124个,轻度狭窄23个,中度狭窄46个,重度狭窄35个,完全闭塞17个。CTA检查有258个良好显示的血管节段,其中正常血管节段131个,发生狭窄的血管节段127个。以DSA结果作为标准,CTA对上肢内瘘血管狭窄分级评估灵敏度为80.99%,特异度为94.35%,准确度为87.76%,CTA与DSA评估一致性Kappa值为0.755。结论 CTA检查对慢性肾病血透患者上肢内瘘血管狭窄评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3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39例患者中,经手术确诊为动脉瘤126例.64排螺旋CTA发现121例,误诊2例,漏诊5例,灵敏度98.4%,特异度84.6%;DSA发现125例,误诊0例,漏诊1例,灵敏度99.2%,特异度100.0%;CTA与DSA的诊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1,P>0.05),CTA与DSA诊断动脉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2.79,P>0.05).结论 64排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8年1月到2011年2月收治入院的56例SAH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52例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CTA检查结果并与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56例患者中CTA检出动脉瘤43例,动静脉畸形(AVM)5例,静脉窦血栓3例,阴性5例;在同时接受DSA检查的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5例,AVM 5例,阴性1例,其中除1例CTA发现并经临床证实的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外,其余全部证实CTA诊断.CTA对SAH病因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为95.8%,DSA分别为98%和100%.结论 多层螺旋CTA对SAH的病因诊断是一种无创、快速、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脑血管立体成像技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可显示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有助于临床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可作为急诊SAH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增强CT扫描对TAEC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微创介入科于2020年2月1日至2023年2月1日收治的97例(108个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取TAEC手术治疗,术后行增强CT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增强CT扫描技术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患者行介入术后的疗效进行评估,分析其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及灵敏性等,以评价该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 DSA检查发现,97例患者共计108个病灶。其中,47个(43.92%)病灶完全灭活,61个(56.08%)病灶残留。经增强CT扫描发现,97例患者共计108个病灶。其中,46个(42.59%)病灶完全灭活,62个(57.41%)病灶残留;增强扫描CT扫描诊断PLC患者TAEC术治疗后阳性病灶准确度为95.37%(103/108),灵敏度为96.72%(59/61),特异度93.62%(44/47),阳性预测值为95.16%(59/62),阴性预测值为95.65%(44/46);与CT平扫相比,增强CT扫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对60例HCC患者先行MSCT检查,分别观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肿瘤及其并发症的影像表现;其中15例行CT动脉造影(CTA)检查,45例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建(MPR)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根据影像表现拟订治疗方案.结果 60例患者发现HCC病灶250个,门静脉瘤栓10例,肝动静脉瘘19例.MSCT对肿瘤数目、门静脉瘤栓显示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于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三维结构优于后前位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 MSCT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 (MSCT)在肝癌动脉供血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 50例肝癌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比.结果 50例肝癌患者中,45例肝动脉解剖正常,肝癌病灶动脉血液供应来源于正常的肝动脉;15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液供应来源于变异肝动脉.CT动脉造影(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来源与DSA完全相同.结论 MSCT动脉造影对肝动脉血管解剖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血管能较好的显示,对肝癌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三维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三维超声造影进行诊断,并且将三维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CT增强扫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病理诊断结果中,原发性肝癌患者12例、血管瘤患者10例、转移性肝癌患者14例、肝脓肿患者11例、结节增生患者13例。三维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中,原发性肝癌患者12例、诊断准确率为100.0%(12/12),血管瘤患者9例、诊断准确率为90.0%(9/10),转移性肝癌患者12例、诊断准确率为85.7%(12/14),肝脓肿患者9例,诊断准确率为81.8%(9/11),结节增生患者13例,诊断准确率为100.0%(13/13),总诊断准确率为91.7%(55/60);CT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中,原发性肝癌患者8例、诊断准确率为66.7%(8/12),血管瘤患者8例、诊断准确率为80.0%(8/10),转移性肝癌患者10例,诊断准确率为71.4%(10/14),肝脓肿患者6例、诊断准确率为54.5%(6/11),结节增生患者11例,诊断准确率为84.6%(11/13),总诊断准确率为71.7%(43/60);三维超声造影总诊断准确率高于CT增强扫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15, P<0.05)。结论将三维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的过程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主治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且与CT增强扫描相比,三维超声造影技术的操作更加简便,效率更高,不会对患者造成其他的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锥形束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血管造影诊断肝癌血供来源的差异。方法将154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锥形束CT组102例和DSA组52例,分别采用锥形束CT和DSA血管造影诊断肝癌血供来源,比较肝癌肿瘤由肝动脉、门静脉、门静脉侧支供血的差异,根据血供诊断结果行栓塞术,通过B型超声或CT诊断栓塞术治疗效果。结果锥形束CT组与DSA组诊断的肝癌血供来源结果及治疗效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锥形束CT与DSA造影均能够准确的诊断肝癌的血供来源,有利于栓塞术的治疗,但相比较锥形束CT血管造影避免了DSA影像重叠的缺陷,能获得更纯粹的血管供血情况,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痿的介入治疗中的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9月一2007年12月1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的介入患者,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造影检查结果及治疗手段.结果 所选18例患者中10例血管造影可见明确瘘口;5例无法辨别确切瘘口;3例分流量大,导致血管影模糊.15例行动脉栓塞化疗,3例行动脉灌注化疗.结论 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者,先行瘘口的封堵,而后行栓塞治疗,提高了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20排 CT 血管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8-12月收治的32例自发性SAH患者行320排 CTA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均行320排 CTA 检查,未发现动脉瘤的11例治疗2周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仍未发现颅内动脉瘤。发现的21例颅内动脉瘤,术后1~2周行320排 CTA 及 CT 脑灌注检查均显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的异常,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320排 CTA 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的诊断手段,可为 aSAH的诊治及术后观察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173例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CTA对SAH病因的检查结果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CTA在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窦血栓中的诊断符合率为97.11%,与DS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A在动脉瘤瘤体及瘤颈宽度中的检测结果及在SAH中的诊断符合率与DS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头颅CTA可准确的检测出SAH病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3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对照开颅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105例患者109个动脉瘤,其中94例为单发动脉瘤,6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64排螺旋CTA能旋转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手术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96.4%。结论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对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并且CTA能模拟手术入路,提高手术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CTA和DSA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CTA检查椎动脉异常38例,异常率为95%,发育不良型狭窄8例,椎动脉狭窄30例(60支),其中狭窄42支,狭窄率为70%,起始部狭窄26支,双侧狭窄16例,双侧狭窄率为40%;DSA检查椎动脉异常38例,异常率为95%,发育不良型狭窄8例,椎动脉狭窄30例(60支),其中狭窄46支,狭窄率为77%,起始部狭窄28支,双侧狭窄16例,双侧狭窄率为40%。CTA检查和DSA检查椎动脉异常率、狭窄率、双侧狭窄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A检查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9%(48/54),特异度为92%(24/26),准确性为90%(72/80),阳性预测值为96%(48/50),阴性预测值为80%(24/30)。结论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后循环脑梗死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照数字血管减影(DSA),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其中29例于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CT扫描范围1000~1 200 mm,层厚6 mm,螺距0.8,重建层厚1 mm,对比剂用量1.5 mL·kg-1,注射速率4~5 mL·s-1。CT薄层重建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进行MPR,VR及MIP重建技术,DSA采用分段进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将接受两种检查方法的29例患者的CTA与DSA相同血管节段进行比较。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50%)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5%(161/174)、97.1%(103/106),χ2值0.385,P值为0.984&gt;0.05,说明CTA诊断下肢血管狭窄与DSA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