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能有效保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营养方式。方法将6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分别于入院后第1、7、14、21天测体质量(BW)、血浆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糖(Glu)四项指标,并每日计算氮平衡;评估胃肠道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BW均略下降差异性不显著,第7天时,观察组ALB、Hb、Glu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4天时,观察组ALB、Hb、Glu略高于对照组;第21天时,两组各项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异。营养支持期间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式能有效保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黏膜,可以降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照研究胃肠道手术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与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行胃肠道手术的326例患者,将其分为早期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n =203)和肠外营养支持组( n =123),观察监测患者手术前和术后7 d的体重、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2组患者胃肠道的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各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7 d,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白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组( P <0.05)。结论胃肠道手术的早期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机体胃肠道手术后的前白蛋白水平,利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岳宏林  谢萍 《安徽医药》2013,17(2):311-312
目的探讨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92例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使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而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进行支持治疗,两组患者其他治疗措施相同,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评价得分。结果治疗后,除饮食摄入、胃肠道功能和功能状态外,观察组患者的干体重、中壁肌肉周径、中壁肌皮褶厚度、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载铁蛋白和MIS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能够更明显的改善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态,加快患者疾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陈宏 《中国医药指南》2012,(27):476-477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采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相关营养指标的影响,探索肠外营养对危重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科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危重患者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肠内营养方法,治疗组增加肠外营养序贯支持疗法,疗程为2周,治疗后测定体质量、血浆清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比较可以看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体质量治疗后均有所下降,但对照组下降幅度较大,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治疗后均有一定的改善,但治疗组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治疗后上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肠外营养支持为肠内营养的有益补充,严格掌握其应用的指针能提高疗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在危重患者的营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深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5.
颅脑重症患者早期肠内外营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CU内颅脑重症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合理方法,提高病人的治愈率。方法将我院ICU收治的94例颅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肠内营养组)和实验组(肠内加肠外联合营养组),对比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指标以及呕吐、反流误吸、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能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P值〈0.05)。治疗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结论与单纯肠内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可较好的改善颅脑重症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是颅脑重症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在ICU危重患者中的效果影响。方法将57例危重患者按营养支持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肠内肠外联合营养组(PN+EN)29例和肠内营养组(EN)28例,对比观察两组营养支持治疗前后各营养指标(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和住院天数的不同。结果 PN+EN组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高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对于危重患者,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是危重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外营养结合的临床应用意义及合理性。方法危重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20例)和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组(实验组,20例)。实验组行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实验组能获得较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而实验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3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8.
谷氨酰胺低热能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应用谷氨酰胺(Gln)强化的低热能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72例严重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n=36)于伤后72h内予Gln强化的低热能肠内营养。对照组(n=36)于伤后予低热能肠外营养,5d~7d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观察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淋巴细胞总数(TLC)的变化,伤后1d、3d、5d、7d、10d测空腹血糖。结果研究组TLC经Gln强化的低热能肠内营养后,升高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控制好于对照组(P<0.05)。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严重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应用Gln强化的低热能肠内营养安全可行,临床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重度颅脑损伤术后的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A组(早期肠外营养组PN)、B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N)、C组(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每组34例.术后36~72h给予相同营养支持,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死亡率.结果 ①营养评价A、C组比B组好,C组、B组差异显著(P<0.05).C组并发症少于B组(P<0.05).②C组的预后优于其它两组,C组的病死率最低(P<0.05).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全肠道外营养1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是比较合理的,这对预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肠外营养支持方法的疗效,探讨肠外营养对危重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按入组的先后顺序将5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增加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疗程为2周,后观察治疗效果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达到92%,而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仅为64%,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感染发生率,治疗组总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严格掌握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证,在危重患者的营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的提高疗效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探索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的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方法。方法将GCS≤8分的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对照组完全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7、14、21d后,观察患者体重变化,测定血浆清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及总淋巴细胞计数,观察治疗期间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营养治疗后体重略下降,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第14天时,治疗组ALB、Hb高于对照组。伤后21d时各项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的例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2年收治的300例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患者,按照营养成分不同分为观察组(140例)及对照组(16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卡文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谷氨酰胺100ml,随访14d,对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能有效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并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有助于缓解患者病情,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冯敏  张鹏  朱欢  顾平 《中国药业》2015,(7):36-37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TPN)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Gln)对重症肠瘘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8例重症肠瘘患者随机分为Gln组和常规组,各24例。两组全肠外营养热卡和氮量基本一致,均采用高热量、高氮量的营养配方进行营养支持,Gln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0.4g/(kg·d)。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和第10天采血检测营养指标、免疫指标、肠黏膜通透性等指标,并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营养、免疫功能方面均得到改善,负氮平衡得到纠正;与常规组比较,Gln组治疗后改善患者营养、提高免疫功能、纠正负氮平衡效果更好(P<0.05),白细胞计数更加降低(P<0.05),血浆Gln升高、血浆内毒素(LP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肠外营养液,能改善重症肠瘘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取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对照组33例采取全肠外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的血清白蛋白营养指标略高于对照组,手术失败率、病死率、感染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结论 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优于全肠外营养治疗,它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院1周后经血液检测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水平分别为(37.69±6.28)g/L、(72.83±8.20)g/L,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对照组为4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提供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组(观察组)100例与正常剂量肠内营养组(对照组)100例,起病后48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 DAO)水平、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尿乳果糖/甘露醇( L/M)水平的变化。对比2组治疗后7天内VAP发生率,气管插管率,胃食管反流率,腹胀、呕吐、胃潴留发生率,腹泻率。结果治疗前2组DAO水平、IFABP、L/M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第7天2组DAO水平高于治疗前,IFABP、L/M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胃食管反流、呕吐次数、胃潴留、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腹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严重应激状态,肠道功能障碍明显。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增加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能力,提高肠黏膜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肠壁黏膜血管通透性,减轻应激状态下肠道功能障碍,降低颅脑损伤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探讨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促炎因子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选取我院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87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其中EN组44例,PN组43例。EN组采用肠内营养治疗,PN组采用肠外营养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EN组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PN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PN组,EN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D-乳酸、二胺氧化酶和尿L/M比值均明显降低,且EN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N组。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较肠外营养治疗效果更显著,可显著降低促炎因子水平和全身免疫炎症反应程度,保护肠屏障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均在术后48h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在术后24h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的生化营养、免疫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对照组术后1周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且低于观察组术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营养支持后的血清CD3、CD4、CD4/CD8、CRP和IgM水平高于术前水平,且高于对照组营养支持后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道通气、肠道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营养相关费用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且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免疫力增强。较肠外营养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支持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机制。方法将200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谷氨酰胺支持治疗组)和对照组(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组)各100例,均于起病后48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α)水平的变化及反应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水平、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尿乳果糖/甘露醇(L/M)水平的变化,比较治疗后7天生化指标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CRP、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2组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DAO、IFABP、L/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2组患者IFABP、L/M水平低于治疗前,DAO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观察组谷草转氨酶、血清肌酐、ICU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低剂量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可下调急性炎性反应,减少各脏器炎性打击,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有助于患者临床结局的良好转归。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普通肠内营养组(EN)和肠内免疫营养组(ELN).通过胃造瘘术建立大鼠创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成分的肠内营养7天.观察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肠黏膜CD3 、CW4 CD8 、IgA 细胞.结果:肠内免疫营养组的感染性并发症低于普通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P<0.05).而小肠黏膜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的小肠CD3 、CW4 CD8 、IgA 细胞数量明显低于肠内免疫营养组(P<0.01、P<0.05).结论:肠内免疫营养能较好地改善创伤后大鼠的小肠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功能,促进肠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