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颅内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颅内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颅内脊索瘤大多发生于颅底中线处的斜坡和(或)鞍区。CT扫描3例均显示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和钙化。4例MRI扫描显示病灶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Gd-DTPA静脉注射增强后,均有较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评价肿瘤对颅底重要结构的侵犯情况,有助于和斜坡与鞍区的其它疾病如鼻咽癌等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常见病变及其CT、MRI影像学表现,探讨CT、MRI对颅底脊索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病例临床资料及CT、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底脊索瘤MRI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以高、低信号为主。MRI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CT表现病灶呈不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影,均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MRI检查可以准确显示颅底脊索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其信号特点。CT检查在显示病灶的骨质破坏、残存骨质方面较MRI具有优势。因此,CT、MRI检查相结合在颅底脊索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在与垂体瘤、颅咽管瘤、软骨肉瘤、鼻咽癌、脑膜瘤等颅内肿瘤鉴别诊断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CT与MRI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颅底脊索瘤患者的CT与MRI资料。结果 17例脊索瘤中,发生在斜坡6例、鞍区5例、颅中窝3例、鼻咽部2例、蝶窦1例。MRI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则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CT见病灶呈不均匀或稍高密度肿块,10例见骨质破坏。结论颅底脊索瘤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大多可以确诊,但需与脑膜瘤、垂体瘤、鼻咽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颅底脊索瘤的MRI影像学表现及其特点,包括发生部位、生长方式、信号特点、强化特点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果搜集15例颅底脊索瘤中,斜坡型6例,蝶鞍型3例,颞枕区型2例,广泛型2例,鼻咽型1例,蝶窦型1例,肿瘤形态以类圆形分叶状为主,病灶MR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呈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病变内可有囊变、出血、钙化灶;MRI的多方位成像可以清晰显示病变位置及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15例均行手术治疗,有9例术后定期随访复查提示有病变复发征像。结论 MRI可以清楚显示颅底脊索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浸润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对诊断的确定、术式的选择及术后随访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脊索瘤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6年3月所收治的脊索瘤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行螺旋CT与MRI检查,对患者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总结。结果脊索瘤患者好发部位为颅底与骶尾部,呈不规则分叶状、椭圆状或结节状。CT检查呈不均匀低密度影或低及等密度影,边界清晰,均可见溶骨性及膨胀性骨质破坏,部分可见脊索瘤内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MRI平扫示肿瘤轮廓光整、边缘清晰,T1WI均呈均匀或混杂的低或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或等或稍长T2信号,DWI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颗粒样"轻、中度强化。结论 CT利于显示脊索瘤骨质破坏及瘤内钙化,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显示病灶内囊变、出血、钙化等多种病理改变,二者各有优势与不足,在脊索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均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斜坡脊索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在斜坡脊索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脊索瘤形态、信号特点。结果16例中,男11例,女5例,最大年龄57岁,最小年龄13岁,平均年龄30岁。肿瘤全部位于斜坡及其周围区域,肿瘤呈不规则形、圆形或椭圆形,向周围侵润生长。12例均呈混杂不均匀信号,T1WI呈等、低、高信号,T2WI呈低、高信号,以高信号明显。4例信号稍不均匀,T1WI呈等、稍低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后16例均表现为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结论MRI可以准确显示斜坡脊索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和信号特点,有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杨凯  邢增宝 《海南医学》2009,20(6):14-16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CT及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颅底脊索瘤的MRI及CT影像学表现及特点。结果18例脊索瘤中,斜坡型10例、蝶鞍区型4例、颞枕区型2例、广泛型2例;肿瘤形态以类圆形分叶为主,病变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病变内可有囊变、出血、钙化灶;病变可侵犯周围结构器官,如斜坡、垂体及海绵窦等;MRI增强扫描提示病变呈缓慢逐步强化趋势的“蜂房样”不均匀强化形式12例,均匀强化3例。结论CT对显示病变的骨质破坏、残存骨质方面优于MRI,但MRI可清楚显示颅底脊索瘤的部位、大小、范围、内部结构及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特征性,并且有助于确定外科手术方法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8.
病人,男,41岁。头痛、视物模糊4月余。曾于外院行MRI检查示:颅底斜坡区见2 cm×1.8 cm×1.6 cm占位病变,T1WI信号不均匀,以低信号为主,斜坡皮质骨信号中断,髓质骨高信号区消失,代之以不均匀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影,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诊断为颅底斜坡脊索瘤,  相似文献   

9.
付姣慧 《当代医学》2014,(36):68-69
目的对CT、MRI在颅底脊索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讨论。方法选取22例颅底脊索瘤患者,对其CT以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检查与诊断相符的有21例,占总数的95.45%,与诊断不相符的为1例,占总数的4.55%,疾病检出率为95.45%。MRI检查与诊断相符的为22例,疾病检出率为100%。CT与MRI影像表现:CT扫描影像多以颅底斜坡、岩骨尖为中心出现混杂高密度影为主。5例患者在CT扫描中发现肿瘤出现散在钙化点,7例患者肿瘤呈现浸润性生长,3例患者肿瘤边界模糊,且肿瘤体积较大,患者同时出现脑池受压状况。MRI扫描中发现9例患者肿瘤边界清晰,肿瘤呈现不规则团块状。T1WI信号高低不均匀,且通常低于脑组织的信号强度,T2WI则多表现为信号增强。结论 MRI检查能够对脊索瘤的性质、形态进行准确地反映,而CT则能对患者病灶的骨质破坏情况进行反映,两者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颅底区副神经节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颅底副神经节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16例颅底区副神经节瘤术前进行了MRI检查,并最终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在19~71岁之间.1例为功能性,分泌儿茶酚氨激素,产生高血压.[结果]16例颅底区副神经节瘤中,2例为中耳鼓室瘤,8例为颈静脉球瘤,6例同时侵犯颈静脉球区和鼓室,即颈静脉鼓室球瘤.颅底区副神经瘤的主要征象包括:肿瘤实质T2WI呈均匀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及肿瘤内点条状迂曲流空血管,这些异常瘤内血管在T1WI增强扫描和T2WI显示清楚,即为"盐和楜椒"征,该征在本组病例出现率为81.3%.[结论]MRI均清楚地显示了颅底副神经节瘤的形态、大小、边界、侵犯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是诊断该类肿瘤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