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Ye J  Wang Y  Fan L  Chen F  Fu W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8):457-458
目的 探讨剖解外腋-股、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解剖外旁路移植术治疗主骼动脉闭塞症患者32例。18例腹主动脉或两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腋-股动脉旁路术,其中2例为腋-两股动脉旁路术;14例单侧髂动脉闭塞者采用股-对侧股动脉旁路术。采用腋-肌动脉旁路的患者,术中8例用真丝人造血管移植,10例四氟乙烯(Gore-Tex)人造血管;股-股动脉旁路术中6例用真丝人造血管移植,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髂外动脉-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义转流术治疗单侧髂股动脉硬化广泛性闭塞的疗效.方法 1999年9月至2007年10月39例患者经血管彩超、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单侧髂股动脉硬化广泛性闭塞;静息痛25例,14例足趾溃疡或坏疽,平均踝/肱指数0.19;采用健侧髂外动脉-患侧胴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叉转流术,左转至右22例,右转至左17例.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及截肢患者.踝/肱指数由术前平均0.19术后升至0.94;术前以80 m/min速度行走,跛行距离15~60 m,术后(100~120)m/min行走,距离增至350~500 m或>500 m;术后血管彩超检测胭动脉平均血流速为45 cm/s,胫前(后)动脉术前极少量血流信号,术后平均血流速41 cm/s.35例(89.7%)平均随访3.4年,3年一二期累计通畅率85.7%,其中4例截肢,保肢率88.6%.结论 髂外动脉-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叉转流术是治疗单侧髂股动脉闭塞可行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宜全身状态较差,合并有重要器官病变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股-股深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旁路术治疗单侧髂股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0例单侧长段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66 ~ 90岁,平均(73±6)岁.所有患者的诊断经CT动脉造影证实,单侧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总动脉和股浅动脉硬化闭塞.均采用股-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术前、后检测血管流速,踝/肱指数.使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5、7、10年累积通畅率和5、7、10年保肢率.结果 本组患者在围手术期无死亡和截肢.35例(87.5%)随访1 ~13年,平均(5.7±2.8)年.ABI由术前平均0.23±0.10升至术后0.55±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1,P=0.000).术前彩超检测腘动脉及胫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4±6)cm/s和(10±4) cm/s,术后分别升至(34±10)cm/s和(22±7)cm/s.术后5、7、10年一二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60.1%,44.3%,25.3%和93.5%,86.8%,57.9%.术后5,7,10年保肢率分别为:97.5%,95%和90%.结论 治疗单侧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症,股-股深人工血管旁路术安全有效,本术式可用于不适合腔内治疗和开腹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Kissing-stents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kissing-stents(K型)技术腔内治疗主-髂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应用K型腔内成型技术治疗15例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平均66岁.全部病例有明显肢体缺血表现,其中:间歇性跛行11例(73%),平均距离88m.静息痛4例(27%),足趾坏死2例(13%).辅助检查提示:腹主动脉远端-双髂总动脉闭塞伴一侧股浅动脉局限性狭窄2例,双髂动脉狭窄伴闭塞3例,左侧髂总动脉闭塞伴双侧股浅动脉闭塞2例,右侧髂总动脉闭塞8例,其中4例伴有一侧股浅动脉狭窄和闭塞.全部患者ABI检查最低为0.0,最高为0.6,平均0.36±0.3.结果 15例患者应用K型技术均获成功,同时在双侧髂动脉内共植入40枚支架,平均每人植入2.7枚支架.其中15枚为自膨支架,25枚为球扩支架.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病变部位血管形态明显改善,管腔狭窄程度均<30%.病变血管近远端压力差平均为5 mm Hg.手术后肢体ABI测定:最低为0.5,最高为1.0,平均为0.8±0.2,与手术前相比平均提高0.44.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住院日7 d.术后随访2年,原发性通畅率为87%,二次通畅率为94%.结论 应用腔内K型技术治疗主-髂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是有效和安全的,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腋-股架桥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腋—股架桥术治疗髂、股动脉闭塞或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髂、股动脉闭塞或狭窄病例的临床资料、危险因素、手术指征及效果。结果:均行腋—股动脉架桥术,17例单侧,3例双侧,共26条;18例是为拯救肢体而手术,其1,3,5年通畅率为87%(20/23),74%(17/23)及61%(14/23)。30d内死亡1例(占5%)。3例移植物在术后6.5个月内闭塞,均发生在股—股搭桥中,而腋—股搭桥则长期通畅。结论:对广泛的慢性髂、股动脉闭塞性疾病,腋—股架桥对于行主动脉重建有危险或预期寿命受限的病人不失为一种可行术式。  相似文献   

6.
267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手术治疗经验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Wu Q  Chen Z  Tang X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32-834
目的 探讨肾动脉开口水平以下腹主动脉闭塞及髂动脉闭塞的手术方式选择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67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7例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行腹主动脉-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45例,髂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40例,股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45例,腋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37例。总有效率为96.5%,围手术期病死率为3.5%。267例中178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年9个月,人工血管通畅率为82.0%。结论 符合正常血液动力学手术的主要术式是腹主动脉-(双)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对于年老、体弱者,特别是全身一般状况较差,伴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梗塞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采用腋动脉-(双)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或股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可明显减低手术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2011年11月腹腔镜协助下成功治疗1例腹主动脉-股动脉闭塞,完全腹腔镜下使用涤纶Y形人工血管行近端腹主动脉吻合,人工血管远端经腹膜后隧道与双侧股动脉吻合,再使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吻合涤纶血管至膝下腘动脉。吻合口无漏血,远端血运恢复。术后20天复查CTA,移植血管通畅。术后1个月复查,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踝肱指数明显升高,分别由0.61升至0.81(左),0.41升至1.07(右)。  相似文献   

8.
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3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30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行动脉造影明确诊断;术后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转流血管通畅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后患侧与健侧血压差<10mmHg,患/健侧血压指数由术前平均0 66±0 11提高至0 99±0 09 (P<0 01 )。术后随访22例( 73 3% ),随访18个月至9年,平均51 4月。转流血管通畅率为83 3% (25 /30)。结论对于无法做腔内介入治疗的锁骨下动脉闭塞症,动脉转流目前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重建术术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主髂动脉闭塞重建手术方式选择的规律,作者对31例不同类型的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分别采用动脉硬化内膜切除术、主-髂或主-股动脉旁路术、解剖外途径动脉旁路术和顺序动脉旁路术治疗。手术死亡率为3.2%。五年通畅率为84.2%;二期五年通畅率为96.5%。作者认为踝/肱指数对正确掌握动脉重建术指征有肯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是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肢体坏死的主要原因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救治 ,患肢将需行高位截肢术 ,严重者会危及生命。血管内介入治疗本疾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和适应症广泛等特点。我们报告一股动脉旁路移植术后 2年人工血管血栓形成 ,经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挽救濒于坏死肢体的病例 ,并对其适应症和手术方法进行讨论。1 病例资料患者 ,男 ,75岁 ,双下肢凉麻伴间歇性跛行 5年。 2年前曾接受右下肢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近半年又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 ,2周前右小腿及足剧痛、凉麻、静息痛。右小腿以下苍白、冰…  相似文献   

11.
解剖外途径动脉转流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B  Wu Q  Yuan C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8):481-483
为提高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治疗效果,作者报告了1989年~1996年采用非经胸解剖外途径治疗20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经验。本组男9例,女11例。17例有上肢缺血表现,11例有脑部缺血症状。17例行颈动脉-锁骨下/腋动脉转流,3例行腋动脉-腋动脉转流术。除1例大动脉炎因远端流出道差转流血管阻塞疗效不理想外,其余患者患肢及脑缺血表现均明显改善或消除。无手术死亡。作者认为采用解剖外途径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无需开胸,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通畅率高,尤其适合于手术耐受性差的患者,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 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 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腹主-股深动脉转流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腹主-股深动脉旁路转流术治疗主-骼-股动脉硬化闭塞症14例。术后所有患肢皮温均明显升高,疼痛消失或显著减轻;患肢远端有溃疡者,于术后2~4周全部愈合;3条有中趾坏死者,经截除后创口均愈合。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从0.1±0.12上升至0.64±0.26;足背经皮氧分压从5.21±2.14kPa上升至8.76±1.33kPa.平均随访15个月,疗效满意。作者认为,对于主-髂-股动脉或骼-股动脉广泛闭塞者,利用股深动脉作为重建血液循环的流出道,是一种有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14.
自1994年2月~1997年3月,笔者采用人造血管旁路搭桥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6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6岁,病程2~7年,平均4.4年。共10条肢体,病肢位于右侧6条...  相似文献   

15.
腋动脉—股动脉解剖外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腋动脉-股动脉解剖外分路移植术治疗18例主髂动脉闭塞症,其中8例采用真丝人造血管作移植物,10例采用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商品名Gore-Tex人造血管)作移植物,经平均5年随访,采用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移植的疗效优于真丝人造血管病例。作者认为,保持移植物长期通畅的要素是:正确选择移植材料;远端输出道通畅;正规的手本操作。  相似文献   

16.
腋-股动脉旁路移植救治慢性重症下肢缺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腋-股动脉转流救治慢性重症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2年11月的63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行腋-单股和腋-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44例出院时静息痛消失,19例患者间歇跛行消失,平均踝/肱比从术前的0、18(0-0.49)提高到0.68(0.29~1.04)。本组肢体救治率87.4%,截肢率7.9%。3例死亡,手术死亡率是4.7%。1、3、5年通畅率分别为93.2%、79.8%、64.1%。结论 因主髂动脉闭塞导致慢性重症下肢缺血的高危患者,通过腋-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可有效的挽救肢体和生命。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1岁,主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半年,双小腿发凉2个月"入院;跛行距离200m,休息5min可缓解;糖尿病史6年,无高血压、冠心病史。查体:双小腿及双足皮温降低,以右侧明显,双侧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实验室检查:甘油三酯2.86mmol/L,血糖6.7mmol/L。CTA及MRA:腹主动脉下段及双髂总动脉闭塞,上方管壁见附壁血栓,双髂外动脉以下血管显影良好(图1)。TASCⅡ分型:D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治疗髂外动脉闭塞症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2月,收治1例57岁髂外动脉硬化闭塞症男性患者。患者双下肢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造影示左髂外动脉闭塞,右髂总动脉狭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改变;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左侧0.59,右侧0.54。于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髂总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结果术后人工血管通畅,吻合口无漏血,患者跛行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左侧ABI增加至1.09;术后1个月血管造影显示血管通畅。结论腹腔镜下主-髂动脉重建既保留开腹动脉旁路移植效果好的特点,又具有腔内支架成形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主髂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髂动脉闭塞症指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原因的腹主动脉远端、主髂动脉分叉部血管狭窄或闭塞, 导致盆腔、下肢缺血的一类疾病。外科开放手术一直是复杂主髂动脉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 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 其治疗理念有了极大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腔内治疗的中远期效果已不劣于传统的开放手术, 成为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血管腔内成形术联合旁路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段、髂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表现为下肢动脉缺血。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摄入含脂肪、胆固醇食物增多,ASO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国内外血管外科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治疗ASO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动脉旁路术、动脉内膜剥除术,血管腔内技术包括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激光血管成形术、机械经皮腔内斑块旋切术、腔内血管超声消融、支架放置术及腔内联合旁路术。本文将对ASO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比较,并着重讨论血管腔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